溫儒敏致語文老師的一封信

溫儒敏致語文老師的一封信

我認為提倡整本書閱讀,是因為現在的學生讀書少,特別是很少讀完整的書,而網上閱讀也多數碎片化。

要求整本書閱讀,我看首先就是要養性——涵養和性情。讓學生靜下心來讀書,感受讀書之美,養成好讀書的習慣,這可能是最重要的。

初中語文統編教材安排名著導讀,其實就是整本書閱讀,高中語文也會有安排,高一四個學期(必修4冊)每個學期讀一本,高二選修還會有專門的考慮。

整本書閱讀要列入教學計劃,但這是很特別的課型,特別之處在於課內講的少,主要是課外閱讀,學生的自主性閱讀。

我不太主張名著閱讀或者說整本書閱讀課程化。當然,課內可以安排一些內容,比如初中的做法就是簡要地介紹某一種書的基本情況,激發讀的興趣,重點放在提示讀這一類書的方法。

比如,介紹《西遊記》,除了講一點關於《西遊記》的基本情況以及有趣兒在哪裡等等,主要是提示如何用跳讀、猜詞的辦法去讀小說,就等於“一書一寶”。

本來讀書的方法很多,但圍繞一本書的閱讀重點學習某一種特別適合的方法,以後學生碰到這一類書也就會讀了。這些都是提示性的,可以用很少的課內時間去實施,但整本書閱讀主要還是課外閱讀。

溫儒敏致語文老師的一封信

高中將更加明確地安排整本書閱讀、名著閱讀,有可能還有專門的單元去落實這個任務。但我認為基本要求跟初中的名著導讀是一樣的,即以課外閱讀為主,課內有些展示,也主要是關於名著的基本情況,激發閱讀興味並提示讀這一類書的方法。

比如怎樣讀長篇小說、怎樣讀社科著作、怎樣讀傳記、怎樣讀歷史,都應當在基本方法上有所交代,讓學生知道不同的書是有不一樣的讀法的。

有時還需要簽訂閱讀契約,比如讀小說,主要是借某一個角度來打量生活、激發想象,而不能像讀歷史那樣去坐實;

讀社科論著要關注核心概念以及它要解決的問題,要梳理邏輯思路,就不能像讀小說那樣發揮想象等等。

總之,目標是要讓學生學會讀某一類書的方法。

溫儒敏致語文老師的一封信

當然,前提還是完整地讀書,主要的工作是在課外。有一點我覺得要注意,若要學生喜歡上整本書閱讀,就不能太多地干預,應當導向自由閱讀、個性化閱讀,如果課程化太明顯、要求太多,可能學生還沒有讀就興趣減半了。

如果搞的很功利,處處指向寫作、和考試掛鉤,那就更是煞風景,敗壞閱讀興味。

我看市面上有一些跟進新教材名著導讀一類的讀物,安排了許多閱讀計劃和規定動作,比如寫讀書筆記、如何寫旁批、如何寫讀書心得之類,甚至時間都規定好了,那就可能限制了讀書的自由,減損了讀書的樂趣。

整本書閱讀的教研效果還不好說,好不好就看學生是否愛上讀書,自己能找到更多的書來讀,而且是整本書閱讀。所以呢,不要管得太死,寧可實行目標管理,開頭有個提示和引導,結尾佈置一點小結之類,那就挺好了。

溫儒敏致語文老師的一封信

中國考語文卷的命題,都在考慮如何檢測整本書閱讀下,比如加強閱讀面和閱讀速度的考查,就有可能帶動整本書閱讀的教學。

那種指定讀若干本書,就考有無讀過,其效果很值得懷疑。因為有些應試的辦法就是對著這種考試的,結果學生很多未見得讀過這整本書,只是讀些提要之類也能對付考試,還是不會讀整本書,也不可能培養出讀書的興趣、讀書習慣等。

我這些意見不一定對,大概也只是一些皮毛的心得,還得聽老師們的實踐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