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BMS企業“岌岌可危”

新能源汽車市場風起雲湧,作為整車核心零部件供應方,動力電池行業的風雲變幻無不與之息息相關。第三方PACK與BMS(電池管理系統)企業的命運正是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而跌宕起伏。

在動力電池產業鏈中,PACK和BMS兩個領域的市場格局正發生明顯的變化:絕大部分PACK市場已被動力電池供應商和車企佔據,而BMS市場留給第三方企業的生存空間也十分有限。曾三分天下、勢均力敵的BMS企業格局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第三方BMS企業生存現狀或已岌岌可危。


第三方BMS企業“岌岌可危”


國內BMS市場參與者主要有三類:1)動力電池企業:目前國內第一梯隊動力電池企業均涉足,且大多是“BMS+PACK”模式,掌握了動力電池電芯到電池包的整套核心技術,具有較強的競爭實力。代表企業有BYD、CATL、國軒等。2)整車企業:整車企業對電芯的參與較少,一般通過兼併購、戰略合作等方面進入,而BMS則為大的企業重點考慮的領域。國內如長安、北汽、吉利等車企均有專門的研發團隊進行BMS的研發,除了核心技術的掌握外,在成本和效率方面較其他企業有較強的競爭力。3)專業第三方BMS企業:目前國內第三方BMS企業仍佔據主要位置。一部分由動力電池BMS企業,另一部分是傳統數碼電池及BMS企業轉型而來。相對來講,作為專業的第三方BMS企業,技術積累是其具備的優勢。


不過,多位業內人士透露,BMS市場“三分天下”格局正在傾斜,主機廠和電池企業不斷蠶食第三方BMS企業的市場份額。由主機廠和電池企業主導的BMS企業佔據絕大部分乘用車市場,能夠與之抗衡的第三方BMS企業鳳毛麟角。

數據給了最真實的反饋。有行業數據顯示,2019上半年BMS企業裝機量TOP 10企業佔據了73%的市場份額,當前BMS生產企業近130家,意味著其餘120家企業需要在不到30%的市場份額中廝殺,激烈程度可見一斑。

在上述TOP10企業中主機廠和電池企業市場佔比超6成,這其中比亞迪、寧德時代、北汽新能源(北京航博代工)3家市佔率就達到了44%。而第三方BMS企業僅億能電子、東軟睿馳、德國Zollner三家,市場佔有率也只有區區的12%。

不難看出,第三方BMS企業的生存現狀岌岌可危。造成第三方BMS企業這種現狀包括,

一是,主機廠和電池企業“上擠下壓”,蠶食第三方BMS企業市場份額。有實力的整車廠都希望整合資源,掌握BMS技術,打造一條完整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電池企業同樣希望將BMS技術“收入囊中”,增加自身的市場競爭力。

二是,補貼大幅退坡,倒逼動力電池降本,第三方BMS企業承受的壓力更大。

有不少第三方BMS企業反饋,從2017年開始,電池廠或者車廠已經向他們要求每年至少10-20%的降價幅度,以保證補貼退坡後整車價格需求。而BMS主要電子元器件如採集控制等芯片依然靠進口,這些元器件佔據了BMS約6成的成本,本就利潤空間不大的BMS降本空間微乎其微,第三方BMS企業叫苦連天。有BMS企業負責人直言:“根本沒有降本空間!”

三是,外資品牌搶食。隨著外資新能源車型的在華的不斷量產,眾多外資零部件廠商擠入供應鏈,加劇中國BMS企業市場競爭。

同樣在上半年BMS企業裝裝機量TOP10企業中,德國Zollner擠進前10,主要為大眾旗下新能源車型提供配套。而7月裝機量TOP 10企業,外資品牌形勢更猛,法可賽、德爾福兩家企業擠進,分別為一汽大眾、福特供應。

BMS初期壁壘相對較低,市場集中在客車、專用車、叉車、特種車等領域,而要在BMS市場立足繞不開乘用車市場。而乘用車技術壁壘十分高,加上車企原供應鏈體系內電子供應商更具優勢等,只有優質第三方供應商才有機會突圍。

當前,僅東軟睿馳、均勝電子、億能電子、科列技術等少數第三方BMS供應商實現乘用車配套。而包括國新動力、科工電子等企業則自尋出路,如國新動力被收購,科工電子掘金儲能市場等。

有業內人士指出通用化、集成化、功能簡化是第三方BMS企業應重點發力的方向。要將BMS其他功能更多地轉移到整車VCU中;要提高產線自動化水平,規模化生產有效降低成本。第三方BMS企業可以以此為發力點,才能體現競爭優勢。“整車企業主要側重機械部分,電芯企業則主要側重電化學部分,第三方PACK和BMS企業藉助在技術及生產優勢,可分食一部分市場。”曾有行業人士指出,我國BMS行業發展的最大問題是定位不清,整車企業和電池企業之間合作模式嚴重脫節、各自為戰,應形成一個分工明確的緊密合作體,將電動汽車作為完整對象進行研發,而不僅僅是簡單的供求關係。在整零的互動過程中,第三方PACK和BMS企業或許也能尋找到新的機會。

退潮之後,方知誰在“裸泳”,未形成真正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必將消亡。從長遠來看,整車廠和電池企業將逐漸滲透BMS領域,行業將會有一輪整合潮,市場集中度將會提升。未來第三方的BMS企業將會面臨較大的競爭壓力,而一些技術空心化、體量實力較弱的企業將會被淘汰出局。業內人士分析,BMS行業正在加速淘汰,第三方BMS企業想要存活活下來,必須要苦練內功提升自身技術,發展可持續的穩定客戶,並積極發掘48V、HEV、儲能等市場需求空白點。


業內人士認為,從行業發展趨勢來看,未來第三方BMS市場除了形成極少數行業巨頭之外,多數BMS企業將向整車廠或電池廠靠攏融合。

還曾有人說,像國內的這些第三方BMS企業,天生就是被收購的命運!你怎麼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