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劉墉到底是怎樣一個人?

善小閣主人


乾隆年間

劉墉為大學士劉統勳之子。於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二甲第二名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再遷侍講。乾隆二十年(1755年),劉統勳獲罪,劉墉也被奪官下獄。不久,其事解決,又賞編修,出督安徽學政。劉墉在任期間針對當時貢生、監生管理混亂的狀況,上疏“請州縣約束貢監,責令察優劣”,並提出切實可行的補救辦法,得到皇帝肯定。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十月,改任江蘇學政。還上書皇帝稱:“生監中滋事妄為者,府州縣官多所瞻顧,不加創艾。行政官員既畏刁民,又畏生監,兼畏胥役,以致遇事遲疑,皂白不分,科罪之後,應責革者,並不責革,實屬闒茸怠玩,訟棍蠹吏,因得互售其奸。”這一看法深受乾隆皇帝賞識,稱讚其“知政體”。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劉墉任山西太原府知府,因失察下屬“侵帑”,被髮往軍臺效力。年餘被放還,受命在修書處行走。不久,因受其父恩澤,仍以知府用,知江蘇江寧府,任內有清名。次年升江西鹽驛道,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遷陝西按察使。次年,其父統勳病卒,因丁憂去職。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劉墉守喪結束後,被授予內閣學士,在南書房行走。逾年調江蘇學政。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八月,江蘇省東臺縣監生蔡嘉樹唆使如皋縣民人童志璘向劉墉告發已故的江蘇東臺縣舉人徐述夔生前的作品集中有“大明天子重相見,且把壺兒擱半邊”,“明朝期振翮,一舉到清都”的詩句,當時徐述夔和其子徐懷祖皆已物故,仍被開棺戮屍,孫子徐食田、徐食書、徐首發被處斬。為徐詩作序的已死禮部尚書沈德潛,也被戮屍。歷遷戶部、吏部侍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任湖南巡撫。劉墉在任期間,政簡刑清,吏民畏服。“嘗勸捐州縣社倉谷凡十二萬石,民以為便”。次年遷左都御史,仍直南書房,兼管國子監事務。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奉命與尚書和珅和錢灃前往山東查辦巡撫國泰貪汙及縱容下屬之事。和珅修書一封給予國泰令其準備庫銀掩蓋虧空,但是因為劉墉指派手下阻礙而不成功。因查訪案情有功,劉墉被授予工部尚書,充上書房總師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署直隸總督,兩年後被授職協辦大學士。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因“諸皇子師傅久不入書房”而被降為侍郎銜。不久,授內閣學士,歷升順天學政、禮部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任禮部尚書,署吏部尚書,不久實授。

嘉慶年間

嘉慶二年(1797年),授體仁閣大學士。五月,劉墉奉旨偕同尚書慶桂到山東辦案,察看黃河決口的情況,劉墉上書請求在決口處築壩,下游疏導分流,朝廷採納了意見。嘉慶四年(1799年),加封太子少保,奉旨辦理文華殿大學士和珅植黨營私、擅權納賄一案。劉墉查明和珅及其黨羽橫徵暴斂、搜刮民脂、貪汙自肥等罪行20條,奏報朝廷。嘉慶隨即處死和珅。嘉慶四年年底,劉墉上疏陳述漕政,對漕運中的漏洞體察至深,嘉慶皇帝看後深以為然。嘉慶六年(1801年),劉墉充任會典館正總裁。嘉慶七年(1802年),皇帝駕幸熱河,命劉墉留京主持朝政。此時劉墉已八十有餘,卻輕健如故,雙眸炯然,寒光懾人。

嘉慶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805年1月25日),劉墉在北京病逝,當天還到南書房當值,晚上宴會客人,“至晚端坐而逝”。享壽八十五歲。朝廷追贈太子太保,祀賢良祠,諡文清。相傳劉墉有駝背,所以他在民間有個外號叫作劉羅鍋,但並不符合史實。嘉慶帝曾稱劉墉為“劉駝子”,劉墉當時是八十多歲的老人。


歷史在記錄


歷史上劉墉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他究竟是不是羅鍋,有沒有跟和珅鬥智鬥勇的事?今天清風就為大家揭開這個謎底。


劉墉,字崇如,號石俺,清朝的政治家,書法家,大學士劉統勳之子,祖籍安徽碭山,出生于山東諸城。因其書法造詣深厚,人稱“濃墨宰相”。

乾隆十六年,劉墉因父親關係,以恩舉人身份參加當年的會試與殿試,考中二甲第二名進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不久升為侍講,從此步入仕途。


自乾隆二十一年以後的二十多年間,劉墉一直外放地方做官,基本上與和珅沒見過面。在做地方官時,劉墉秉承父親政治幹練與雷厲風行,對科場積弊、官場惡習進行了力所能及的整頓,真正做到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被百姓譽為宋朝的“包拯”,受到了乾隆的讚許。

他在出任地方學政時 ,因為把關嚴格,是一些像想以作弊矇混過關的人最後不敢如考場,為國家選拔優秀人才做出很大貢獻。他還上書乾隆說:生監中滋事妄為者,府州縣官多所瞻顧,不加創艾,既畏刁民,又畏監生,兼畏胥役,以致遇事遲疑,皂白不分,科罪之後,應責革者,並不責革,因得互售為奸。劉墉這一看法深刻而又切中時弊,乾隆贊其“識政體”。

自古官場如戰場,乾隆二十七年,劉墉在任冀寧道臺期間,因失察所屬陽曲縣令段成功侵貪國庫銀兩,按律革職判死刑。乾隆愛惜其才,加恩詔免其一死。劉墉並未因這次死裡逃生,而畏首畏尾,相反變得更加意氣風發,剛直不阿。

乾隆四十五年,劉墉出任湖南巡撫。當時湖南多處受災,一些無災的州縣盜案迭起,貪官汙吏橫行。劉墉到任後,一面查明原由,據實彈劾貪官汙吏。一面查清庫存,賑濟災民,僅一年的時間,湖南就變成官場清廉,民糧豐足的模範省,劉墉也因此受到湖南人民的愛戴。

經過幾十年地方歷練,乾隆四十七年,劉墉奉調入京出任左都御史,開始了他的京官生涯。這時他才跟和珅有正面的接觸。史書是如此記載他與和珅之間的關係:委蛇期間,惟以滑稽悅容期間。也就是說,他跟和珅相處,常奉承恭維和珅,甚至不惜自損形象來博得和珅的高興。從這不難看出,劉墉為人的圓滑與世故。

在當京官期間,面對官場的勾心鬥角,劉墉採取明哲保身的辦法,大錯不犯小錯不斷,被乾隆指責為不肯真心實意做事,幹活懶散。

嘉慶四年,委屈求全十幾年的劉墉,又一次彰顯男兒本色,做了他一生最光彩的一件事:以太子太保的身份,奉旨辦理和珅植黨營私,擅權納賄一案。他不為權勢,頂住巨大壓力,查明和珅及其黨羽橫徵暴斂,搜刮民脂,貪汙自肥等罪20條,將不可一世的和珅送上黃泉路。

至於羅鍋一說,據史書記載,來自嘉慶曾稱劉墉為劉駝子,這就是劉羅鍋說法的最早出處。不過劉墉當時已年近80歲,彎腰駝背本在情理之中。因此,不能妄下結論劉墉就是羅鍋。

嘉慶九年,劉墉病逝,享年85歲。嘉慶追贈太子太保,賜諡號“文清”。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作為一開始聽到這樣一個名字,努力思索說這位大神到底是哪一個朝代,甚至我以為是唐代某個不知名的小詩人,去圖書館翻閱一些書籍才突然知道說這位聽名字想不起來的這位人物,其實在歷史上還是享有一定地位的成功人士。


據一些歷史書籍資料顯示:這位劉墉大人的出身遠遠高出與他的同齡人,他出生於名門相府,他的祖上數輩都是進士出身。父親劉統勳更是官拜大學士,位極人臣,深得乾隆皇帝倚重,因此劉墉走上仕途具備深厚的家族淵源。 劉墉一生為朝廷當官約五十餘載,他當官的經歷可以說是宦海沉浮,他的人生也是因為他當官的過程也是經歷了各式各樣的風雲變化,劉墉的官職最高的時候,他做到了體仁閣大學士。

而於這位大人的一生,他做官清正廉潔,極大的程度繼承了他父親劉統勳的衣缽,他很成功的成為乾隆、嘉慶兩大皇帝事情的重要大臣。 而這位劉墉大人與紀昀、和珅並稱為乾隆朝三大中堂,據坊間傳聞這位大人聰明絕頂、為官剛正,在民間有著"劉羅鍋"的稱呼。 據後人曾經有人這樣一位給劉墉這樣評價:"歷史上的劉墉根本就不是狀元,他也不是一個駝揹人。

他的官位確實歷盡大起大落,不過他正的並沒有跟乾隆的寵臣這位被我們說是大貪官的和珅大人兩人一起互相爭鬥一輩子。相反,在中國歷史上的我們所知道的劉墉大人雖然也是一位典型的清官,但在那個我們較為複雜的歷史背景下,他自己也做了一些隨波逐流的事。



" 劉墉嗜好藏書,家中藏書既廣且博,除經史子集四部之外,對於佛、道、類書、碑帖、字畫、戲曲、小說、彈詞、曲譜、平話之類無不收藏,此外收藏奇石、硯臺、毛筆、古琴等也均稱名一時。 作為這樣的一位人物,我們只能選擇性的去了解這個人物的生平,而不是一味的看到他所作的錯事。


司徒歷史


乾隆讓劉墉跳河自盡,劉墉接旨卻只回家洗了個澡,結果如何?

相信大家都看過一部叫《宰相劉羅鍋》的電視劇,在電視劇裡,劉墉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經常將和珅鬥敗。乾隆皇帝看著他們倆在那鬥,就像看大戲似的,每次都很開心。而今天小編要講的這個故事,便是劉墉智鬥和珅的故事。具體什麼事呢?且聽小編細細道來。

有一次,和珅玩心大起,跟乾隆商量著愚弄劉墉。於是乾隆就命令劉墉去跳河自殺,想看看劉墉會怎麼辦。畢竟,有句話叫“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劉墉接到聖旨之後,倒也乾脆,直接謝主隆恩後,就退出去了。乾隆趕緊找人跟著劉墉,看他下一步會有什麼動靜。隨後就跟和珅兩人開始下棋等待結果。

再說劉墉接到聖旨後,便徑直回了家。其夫人看到了聖旨內容後,便開始哭泣。但劉墉卻鎮定自若的很,先是痛痛快快地洗了個熱水澡,完了才告訴夫人自己的應對之策,夫人一聽破涕為笑。便馬上按照劉墉的吩咐,帶領著幾個下人,去院中大哭去了。

而這邊,乾隆正與和珅下棋,興致正盛。突然剛剛派出去的下人稟告,說從劉墉家裡傳來了很大的哭聲。乾隆一聽,心裡一驚,難道劉墉真的去跳河了?原本是個惡作劇,若真的因此害死劉墉,乾隆可要悔死了。

正在乾隆懊惱的時候,劉墉卻拖著溼漉漉的衣服進來下跪交旨。乾隆心裡鬆了一口氣,卻立馬板起臉來問他:“不是命你跳河自殺嗎?”劉墉不慌不忙的回答:“臣的確接旨後就去跳河了,但是剛跳進去,就遇到了屈原。屈原問臣,是不是碰到了像楚懷王一樣的昏君,臣給他解釋了半天才上來的。”

乾隆心有不悅,惱怒著問道:“你如何解釋的?”劉墉繼續說道:“臣說自己只是失足落水而已,當今皇上可是難得的明君,楚懷王壓根比不得。所以為了避免損壞皇上的名譽,臣只得自己又爬上來了。”話剛說完,乾隆便衝劉墉豎起了大拇指,非但沒有怪罪他,反而因為他的忠誠給了他很多的賞賜,而和珅卻只能氣急敗壞的看著。

當然,這只是關於劉墉的一個小趣事,這個故事究竟是不是真實的還有待考證,但歷史上的劉墉也的確不是一個等閒之輩。劉墉字崇如,1720年出生于山東諸城。今山東高密,是清朝的政治家和書法家,官至體仁閣大學士。1805年去世,享年85歲。此外,和珅也屬實是劉墉查處的。公元1799年3月,79歲的劉墉被嘉慶封為太子少保,奉旨查辦和珅,查出和珅20項罪名。和珅被嘉慶處死,家中被抄出贓銀八億兩。當時大清國一年的稅收還不到7千萬兩,所以歷史上才有“和珅跌倒,嘉慶吃飽”之說。


送歷史個救生圈


說起劉墉,大家最熟悉的莫過於《宰相劉羅鍋》了,劉墉的扮演者李保田將這個人物演繹的活靈活現,那麼真實的劉墉是個羅鍋嗎?他是否如電視劇中演繹的剛直不阿、學富五車,同時與和珅又是死對頭?若想回答這些問題,應該從劉墉本人談起。

一、進士出身可以判定不是羅鍋

劉墉,字崇如,祖籍山東諸城。他出生在一個官宦世家,書香門第。祖父劉棨為四川布政使,父親劉統勳官至東閣大學士,加太子太傅,是乾隆朝十分重要的一位大臣。劉墉便是在這樣一個家庭中長大的。

雖然父親官做得很大,但是身為漢人,劉墉同樣需要通過科舉考取進士。古代的科舉是十分嚴格的,在選拔人才之時,不僅需要看才能,儀表也是十分重要的方面。史書中所說的某某人“漢仗好”就是說這個人儀表好。如果在引薦人才之時,兩個人在才能方面難分伯仲,那就只能通過長相來區分高低了。

清史稿中記載劉墉於乾隆十六年中進士,既然中了進士,那就說明他並非身有殘疾。所以影視劇中的羅鍋是為了表現人物趣味性而添加的,甚至可能是從民間傳說或者是野史而得到的信息。

二、為人清廉,剛正不阿

劉墉其人的性格,是受家風而來的,清代雖然也存在貪官,但清廉且有文人骨風之官也不在少數,劉氏一家便是代表。劉墉進士及第之後,最初是從監修升侍講,乾隆二十年,劉統勳因西北戰事而獲罪,劉墉也受到牽連,獲罪入獄,後來事情平息之後,劉墉便從學政做起。

最初督安徽學政,後督江蘇學政。在任職江蘇之時,因當時江蘇地區的府縣官吏畏懼刁民、生監、吏胥而不作為,於是上疏將當地官吏參劾。乾隆皇帝十分讚賞他的正直,於是升了他的官,讓他任太原知府、江寧知府等。

劉墉為官十分清廉,所以不久便升任陝西按察使,後授內閣學士、升湖南巡撫。嘉慶年間,為體仁閣大學士,逝世於嘉慶九年,享年八十五歲,並被加封太子太保,入祀賢良祠,諡號文清。此處的清,便是取清廉之意。

三、與和珅的關係

影視劇中關於劉墉與和珅這段死對頭可以說演繹的淋漓盡致。那麼真實的劉墉與和珅是什麼關係呢?

劉墉雖然步入仕途較早,但限於漢人身份,且又是個文人,所以官位一直不溫不火,直至嘉慶年間,才升任大學士。反而和珅雖然出身不好,年少之時甚至家裡貧寒,乾隆三十四年,才承襲三等輕車都尉並受侍衛,但因為其為滿人,且十分會投機,拍乾隆馬屁,所以升官特別快。

在史書中,關於劉墉與和珅之間的聯繫記載十分少,明確記載二人之間交集的便是乾隆四十七年,時任都御史的劉墉,曾與和珅一同查辦山東巡撫國泰貪汙案一事,和珅在當時已經署理兵部尚書。這也就是說,二人之間的地位實際上一直是不對等的,並不存在二人旗鼓相當,劉墉處處耍貪官和珅之事。

在二人這次合作過程中,清史稿中記載:“和珅陰袒國泰,既至,盤庫,令抽視銀數十封無缺,即起還行館。灃(御史錢灃)請封庫,明日盡發視庫銀,得借市銀充抵狀,國泰等得罪皆鞠實。”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和珅在辦理這件案子之時,暗中偏袒貪官國泰,但御史錢灃對此並未妥協,而是將銀庫封存,並發現了國泰借市場上流通的銀兩充當庫銀之事,最終國泰被查辦。實際上關於這件事對於劉墉的態度並未有詳盡的表述,但最終此事辦完之後,參與查辦的官員都升了官,劉墉升為工部尚書。和珅加封太子太保,充經筵講官。

在史實中,因二人負責的朝政不同,且關聯較少,職位也不想當,所以很少記載劉墉與和和珅之間敵對的關係了。

實際上,劉墉在乾隆朝也並未如影視劇中所演的官位很高,亦未記載他為民請命的種種情節,總體而言,他的名聲未如他的父親劉統勳大,但就是這麼一個人,被影視劇演繹的有膽有識,清廉而有骨氣,為觀眾們所喜愛。

影視劇中的真真假假,一部分來源於歷史,一部分來源於杜撰,我們仍然希望劉羅鍋能夠存在於今天的政治社會之中,為民請命,多做好事吧。


史海爛柯人


說起劉墉,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他到底是誰,因為他的名氣被同時期的紀曉嵐與和珅完美蓋過,但是說起他的別稱“劉羅鍋”,想必很多人就啞然失笑。這就跟大部分人不知道紀昀是誰,但一聽紀曉嵐就眉飛色舞一個道理。

今天咱們就來聊聊別稱蓋過本名的大清“濃墨宰相”劉墉。

劉墉(1720年—1805年1月24日),字崇如,號石庵,祖籍安徽碭山,出生于山東諸城。清朝政治家、書法家。劉墉出生於官宦世家,隸屬名門望族。曾祖父劉必顯是順治年間進士,祖父劉棨曾擔任四川布政使,父親劉統勳則是乾隆朝的一代名臣。所以從小就在濃厚的書香氛圍中成長,接受過良好的文學教育和思想教育,這也為他今後通過科舉考試,步入仕途做了良好的鋪墊。

乾隆十六年,31歲的劉墉因為父親的關係,以恩蔭(指由於封建制度下,祖輩、父輩的地位而使得子孫後輩在入學、入仕等方面享受特殊待遇)舉人身份參加了會試和殿試,並取得了二甲第二名進士的優秀成績,隨即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在散館擔任編修,不久又右遷為侍講,劉墉也不負眾望,正式步入家族的事業,開始了宦海沉浮的一生。

雖然在此並沒有列舉具體事件來刻畫劉墉的為人,但是從他從小受到的教育和長大後取得成就來看,二者是成正比的,即使裡面也含有一些“拼爹”因素,然而舉人到進士的這一步全然是他個人努力的成果。那麼我們不難得出步入仕途之前的劉墉確實志向遠大,能力過人。

那麼在他跟隨父輩們的步伐過程中又如何呢?四個字——宦海沉浮。

原本順風順水的仕途卻在乾隆二十年十月出現了一點小插曲,上次因為他父親的恩蔭,所以劉墉在求學路上快人一等,然而這次卻因為父親劉統勳辦理軍務失宜下獄,自己也受到了牽連懲治。後來劉統勳父子雖然得到寬釋,但是劉墉卻被降為翰林院編修。

同年,劉墉被外放為地方官,從此開始了長達20餘年地方官生涯,然而政績出色的他,先後從安徽學政、江蘇學政升遷為太原知府。在擔任地方官的第14年,他再次因為父親的緣故被重新起用,授予江寧知府。

劉墉十分珍視這次機會,盡心盡力做好自己分內的事務,為政公正清廉,得到了當地老百姓的認可。20年無怨無艾的付出,其中一些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讚許。而這段小插曲所向我們展示的也是劉墉為人骨氣十足,不甘落後,敢於拼搏的優良品格。

而此後的幾年間,劉墉的仕途也是由於各種原因起起落落。所幸的是乾隆四十七年,劉墉終於在地方熬出了頭,這一年,他被奉調入京出任左都御史,在南書房行走。

可是,誰又能想到仕途的轉折點也是他另外一個人格的暴露點。

據史書記載,面對當時不可一世的和珅,劉墉並非像電視劇眼淚那樣針鋒相對,反而也是和群臣一樣表現出消極閃避的態度,甚至有時還得做到幾分阿諛奉承。當然我想說的是這也怪不得劉墉,我們不能現在用現代的眼光去看待過去的事情,彼時的從眾心理未嘗不是一種明智之舉,巧妙避開和珅的鋒芒,以便日後的鬥爭。所以這一時期的劉墉本質上還是那個深受百姓愛戴的好官。

然而,可能是習慣了地方官吧,調回中央的劉墉卻在今後的事件裡錯誤不斷,先是因為洩露了皇帝的談話內容而被申飭;接著是負責的鄉試發生賄賂案受到彈劾;而後是對於自己部下的失職行為不給予糾正而降職,然而這只是開始,接著又是因為擔任鄉試主考官期間,安排失策導致批卷草率,嚴重影響了鄉試質量,為人所詬病;推舉才能庸劣的戴世儀出任知府;還被皇帝指責向來不肯真心實意做事,幹活懶散。

所以這一時期的劉墉似乎是變了另一個人似得,帶給後人更多的是一個錯誤不斷,無能的庸官形象。

可是,單憑這一時期的錯誤是無法遮蔽他之前的那些光芒的,何況晚年時期的他也挽回一些顏面,尤其是在跟比自己小近30歲的和珅鬥爭中,時年耄耋的劉墉再次展現出不畏權勢的一面,查明和珅及其黨羽橫徵暴斂、搜刮民脂、貪汙自肥等罪行20條,然後奏報朝廷。

嘉慶隨即處死和珅,為朝廷除去了一個心頭大患,為老百姓減輕了賦稅的壓力。同一時期,他也喜提“劉羅鍋”這個稱號,當時劉墉80多歲了,人老了背也駝了,嘉慶帝開玩笑的稱其為劉駝子,自此才有了劉羅鍋的稱號(劉墉常年低頭彎腰練習書法導致駝背,則是另一種說法)。

和珅案後的第五年,劉墉於自己家中去世,享年八十五歲,追贈太子太保,賜諡號文清。從劉墉去世後所追贈的官職和賜封的諡號不難看出嘉慶帝對他為人的崇高評價和平生政績的高度認可。

所以,對於歷史人物評價,最忌諱的就是脫離具體事件,單方面評價人品。如果不能做到結合客觀事實,考慮功過參半,那麼無論讀者再怎麼客觀公正,也會被筆者的內容帶偏,形成一個有失偏頗的看法。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綜合劉墉的一生不難發現,雖然他在復調回京的那段時期確實是做的不盡人意,但是依照功過論的話,相比於他犯錯的表現,我們更應該看到的是他身上的閃光點,因此受到他恩澤的老百姓會更多的想到他為官清廉,奉公執法的好形象。

此外,我們脫離官場,還會發現劉墉兼工文翰,博通百家經史,精研古文考辨,工書善文,尤其是在書法上,造詣匪淺,是名極一時的大書法家。


歷來現實


1996年上映的電視劇《宰相劉羅鍋》可謂是火遍了大江南北,人們對劉墉智鬥和珅的場景可謂是印象深刻。

劇中,劉墉身為忠臣,巧妙的勸諫乾隆,經常讓和珅當眾出醜,詼諧幽默,引得觀眾捧腹大笑。

而歷史上真實的劉墉又是怎樣的呢?

劉墉是清代名臣劉統勳的兒子。因為其父親的原因,得到了恩萌舉人的身份。最終在殿試中獲得了二甲第二名的名次,被選為翰林院編修,開啟了他的仕途生涯。

劉墉歷任過安徽、江蘇學政,當過太原和江寧的知府。從湖南巡撫上調任中央。當過都察院左都御史,吏部尚書、直隸總督,最終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太子少保。

劉墉為官謙虛謹慎,清廉奉公,一輩子幾乎沒出過什麼大錯,算是本本分分的一名大臣。

劉墉還是清朝著名的書法家和收藏家,與成親王、翁方綱、鐵保並稱為清代四大書法家。


他不僅善於總結前人的書法特長,還創造性的開闢了自己的書法風格,其最擅長的小楷被世人稱作“頗具魏晉之風”。

劉墉是否是個羅鍋?

按照史書記載,劉墉身材高大,相貌堂堂,個子高,有些駝背,但這也不能作為他是“羅鍋”的證據。還有就是,嘉慶皇帝繼位後,曾戲稱劉墉為“劉坨子”。

當時劉墉已經是80歲高齡,在古代,80歲的年齡有些彎腰駝背也實屬正常,也就不作為他是“羅鍋”的證據。

劉墉是否與和珅水火不容?

在真實的歷史上,劉墉比和珅要大近30歲。而且劉墉60歲左右才調任中樞,雖說劉墉與和珅道不相為謀,但劉墉卻十分聰明,他並不願意與和珅發生直接正面的衝突。

從雍正時期,設置了軍機處,軍機處就是當時的首腦區域。而劉墉雖然貴為“中堂”,卻一生都沒有入職軍機處,始終被排除在權力之外。
而和珅則是軍機處首席大臣,在官職上,雙方並不對等。加上和珅是乾隆的第一寵臣,劉墉不太敢和和珅硬碰硬。

要說對和珅的種種不法行為有不滿那倒是真的。但以老好人著稱的劉墉敢明目張膽的和珅鬥,我認為不太可能。

乾隆死後,在嘉慶處理和珅一案中,劉墉倒是跑前跑後,出了不少力。劉墉奉旨審理和珅結黨擅權、營私納賄。可以說為“和珅跌倒,嘉慶吃飽”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劉墉與紀曉嵐關係怎樣?

劉墉和紀曉嵐年齡相仿,劉墉比紀曉嵐大五歲左右。由於紀曉嵐是出自劉墉父親劉統勳的門下,因此二人不但是好友還有師兄弟的情誼。

劉墉擅長書法,紀曉嵐則擅長文章。二人之間心心相惜,互相惜慕對方的才華。而紀曉嵐能夠作為《四庫全書》的總編也是得益於劉統勳的推薦。


有意思的是,二人都沒有像電視劇演的那樣與和珅正面交鋒。相反紀曉嵐還很欣賞和珅,經常給他善意的提醒。

劉墉和紀曉嵐也都算是高壽之人。紀曉嵐經常找劉墉幫自己寫對聯,二人都對古硯特別鍾愛。在劉墉臨終前,還有雙方互贈硯臺的來往記錄,可見此二人關係鐵到了一定的程度。

綜上所述,劉墉其真實人物形象並沒有電視劇拍的那麼神乎其神。

劉墉有才華,遵紀守法,清廉奉公倒是真。但他為人處世也相當圓滑,從不會為了扳倒對方而把自己變為眾矢之的。

在和珅當權期間,他明知和珅是一個大貪官,卻沒有逆潮流而彈劾,可見他也是做了一些隨波逐流的事情。


史之策


在電視劇中,劉墉駝著一個羅鍋背、具有滿腔的正義感,經常和乾隆朝的最大貪官和珅針鋒相對,屢屢讓和珅吃了不少啞巴虧。

而在真實的歷史中,劉墉的背並不駝,真實歷史中的他身高大概有一米九,雖然說不上是多麼魁梧,但身材卻也非常挺拔,跟電視劇中猥瑣的羅鍋背形象是有著巨大差別的。



同時歷史中的他有沒有跟和珅爭鋒相對過,在歷史中,他和和珅的地位、權力差距非常巨大,根本就不可能發生太多衝突。

劉墉顯赫的家世

一般在介紹劉墉的時候,人們總是無法忽略他顯赫的家世。

從劉墉的曾祖父開始,他的家族就開始初步露出鋒芒。

在順治年間,他曾祖父就考取了當時的進士功名、為家族增添了一份光彩。

繼他的曾祖父之後,他的祖父更是青出於藍勝於藍,成為了四川的布政使。

而清朝的布政使,其實就相當於我們現如今所說的省長。

他的父親劉統勳也非常不簡單,其曾先後擔任過乾隆朝刑部尚書、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等一系列重要的官職。

相比於同樣是乾隆朝重臣的劉墉來說,劉統勳的權力更為巨大、是更被乾隆皇帝重用的。

我們從乾隆在聽聞劉統勳去世消息後為其流下傷心淚水的事情,就可以看出一斑。

劉墉的仕途生涯

正是在這種身世之下,劉墉踏上了他的仕途。

在最開始的時候,他的身世給他帶來了不小的好處,比如他的恩蔭舉人功名就是因為他父親的關係被授予的。

不過藉助家族幫助並不意味著他就是一個不學無術的二世祖,在學識方面,他還是有著不淺底子支撐的。

後來,他通過自己的能力成為了乾隆16年的二甲第2名進士,是當年所有進士中的第5名。


考中進士後,他先是進入了翰林院,然後又分別擔任了安徽學政、江蘇學政、太原知府、江寧知府、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重要官職。

從當官的品級上來說,他和他的父親並沒有太多的區別,都達到過正一品的高峰。

不過如果要說到權力,他就無法和他的父親比擬了,因為他父親進入過清朝的權力中樞軍機處、掌握過真正的宰相之權,而他沒有進入過,所以在權力上根本無法對比。

劉墉做官手段的變化

在他的仕途生涯中,他的為官手段變化是非常之大的。

在他剛踏入仕途的時候,因為秉承著不辱沒家風的原因,他一直非常盡忠職守,行事手段非常剛烈,就如同那寶刀一樣鋒芒畢露。

隨著踏入仕途的時間越發長久,他的行事風格又發生了變化。

接下來他抹去了所有鋒芒,不再那麼剛硬、不再那麼鋒芒畢露,只不過那個時期的他還沒有像很多官場老油條一樣做事顧前顧尾,那個時候的他做事還是比較認真的,只不過是做事方法變了一種風格,行事變得溫順起來。



而當他結束了外放、被召回朝廷中樞之後,他的為官手段再度發生了變化。

因為朝廷中太過於魚龍混雜、他怕得罪人導致身家性命不保,所以接下來就讓自己完全變成了一個官場老油條,不僅行事溫順,就連做事也開始四處打起了太極。

他這種變化是乾隆不喜歡的,乾隆之所以會把他從地方上招回朝廷中樞,正是因為乾隆皇帝看中了他認真、剛正不阿的做事手段,而誰能想到,他回到朝廷中樞後竟然會發生如此之大的變化?

為此,乾隆皇帝曾經數次指責於他。

在乾隆皇帝晚年把位置交給嘉慶皇帝后,嘉慶皇帝同樣因為這個原因指責過劉墉在位置上的不作為。

當然,這種手段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在嘉慶三年,隨著乾隆皇帝的去世,他的做官手段又再度發生了變化。

接下來他參與到了嘉慶皇帝整治和珅的運動中,在此過程中,他彷彿恢復了年輕時的狀態,手段非常強硬。


也正因為如此,使得嘉慶皇帝對他刮目相看,先後委以他重權。

而他也沒有辜負嘉慶皇帝的重望,剛正不阿地為嘉慶皇帝做了很多事情。

劉墉行事變化的原因

至於要說他的仕途生活中為何會發生如此之大的變化,主要原因還是因為他會審時度勢。

最開始的時候,他不懂得什麼官場處事手段、胸中懷揣著一腔正氣,做事剛硬一點是很正常的。

之後,因為他慢慢見識到了官場的黑暗、見識到了官場的兇險,所以為了自保磨去鋒芒也很正常。


當乾隆死後,他察覺到了嘉慶皇帝需要有人為其剛硬的做事、知道不會再有什麼兇險,因此這才拋去了身上所有羈絆,恢復了自己踏入官場中最初的狀態。


孤客生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本回答約1350字,閱讀時間3分鐘。

相信大家都看過一部老劇《宰相劉羅鍋》,劇中的他剛正不阿,勇斗大貪官和珅,但是其實這與歷史上真實的劉墉有所不同,下面東哥就帶大家瞭解歷史上真實的劉墉。

劉墉(1719年-1804年),字崇如,號石庵,出生于山東諸城。清朝政治家、書法家。

名副其實的官二代

劉墉,康熙58年出生于山東諸城,成長在名門望族,家族成員時代為官,曾祖父劉必顯是順治年間進士,祖父劉棨曾擔任四川布政使,而他的父親劉統勳就比較厲害了,歷任刑部尚書、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內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及軍機大臣等要職,有這樣的父親,劉墉是真正的官二代,而他的做官也充分體現了論語中:“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這句話。

乾隆十六年(1751年),劉墉因為父親關係,以恩蔭舉人身份參加當年會試和殿試,考中二甲第二名進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在散館擔任編修,不久又升遷為侍講(從四品,討論文史兼皇帝顧問)

宦海沉浮

1,初入仕途清正廉明,剛正不阿

劉墉的官路可以說非常坎坷,父親劉統勳因為軍務失宜,他受牽連,被乾隆降為翰林院編修,乾隆二十一年被外放為地方官,而劉墉基本秉承了父親劉統勳的正直幹練與雷厲風行,對科場積弊、官場惡習進行了力所能及的整頓,為百姓做了實事尤其身為鄉試的正考官,對於監生、貢生的管理頗有建樹,提出了有效可行的處理辦法,得到皇帝的肯定。

2,乾隆誇其:“知政體”

在乾隆二十四年,劉墉被封為江蘇學政,而且赴任前,乾隆還贈詩於他,可見乾隆對他的賞識,而劉墉也不辱使命,在監考期間嚴格把關,使得作弊、行賄、矇混過關的人都不敢入場,另外他還上書皇上:

生監中滋事妄為者,府州縣官多所瞻顧,不加創艾。(行政官員)既畏刁民,又畏生監,兼畏胥役,以致遇事遲疑,皂白不分,科罪之後,應責革者,並不責革,實屬闒茸怠玩,訟棍蠹吏,因得互售其奸。

3,一柱樓詩案中的劉墉圓滑卻不失其責

一株樓詩案在中國歷史中有一定的地位,它是清朝文字獄案中典型案例之一,講的是徐述夔(kuí)所著《一株樓詩集》中有詆譭本朝,懷念前明之語,而劉墉在接到童志璘的呈控時說:“既見此書,恐有應究之語,是以呈出”。意思是將來定案時,如果徐有罪,那他便是有功之人,如果沒罪的話,他也不用承擔“誣陷”之罪。可見此時的劉墉已經吸取了蔡嘉樹的教訓,而隨後他在上書皇帝的時候在奏摺中寫道:

如有悖逆,即當嚴辦,如無逆跡,亦當核銷以免惑壞人心風俗。現移督撫辦理。

劉墉這番模稜兩可的一番話,顯示了他在中期為官的圓滑但卻不失責。

4,品行優良

  • 任江寧知府時,決斷疑案、為民做主,例如:重審李有義、設局鎮冤鬼、智斷連環案等都可以看出其品行優良。

  • 任湖南巡撫時,查明情由後據實彈劾貪官汙吏,建議嚴辦,修築城郭建倉儲谷,賑濟災民,深受百姓喜愛。

  • 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時,假扮成道人步行私訪,查明山東連續三年受災,開倉賑濟百姓,不畏權貴嚴懲國泰。

5,靜默自守

電視劇《宰相劉羅鍋》中,我們可以看到劉墉勇鬥和珅,其實歷史並不是這樣的,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當時的和珅炙手可熱,劉墉卻委蛇其間,滑稽取容,讓人感嘆他為人為官的靜默自守的一面。

6,官聲漸晦

乾隆四十八年的時候,劉墉官聲漸不如前,做事時不斷犯錯,皇帝多次責備於他,更是因為漏洩與皇帝關於嵇璜、曹文埴的談話內容被罷免了大學士職務,在其73歲的時候作為會試主考官,卻安排失當閱卷草率,導致不合格的卷子很多。

在嘉慶年間,不肯真心實意做事,幹活懶散,比如皇帝向劉墉詢問新選知府戴世儀可否勝任,結果劉墉說可以,實際上戴世儀十分庸劣難以勝任。

濃墨宰相——劉墉

歷史上的劉墉是政治家,也是一個大書法家,帖學之集大成者,更是被譽為清朝四大書法家之一。

清朝徐珂稱讚劉墉:"文清書法,論者譬之以黃鐘大呂之音,清廟明堂之器,推為一代書家之冠。蓋以其融會歷代諸大家書法而自成一家。所謂金聲玉振,集群聖之大成也。其自入詞館以迄登臺閣,體格屢變,神妙莫測。"

高齡宰相得以善終

大家知道大貪官和珅是在嘉慶四年被處死的,而對於和珅的案子,劉墉再次表現出不畏權貴的一面,查明和珅及其黨羽橫徵暴斂、搜刮民脂、貪汙自肥等罪行20條,奏報朝廷。

嘉慶九年,劉墉於北京驢市衚衕家中逝世,享年八十五歲,這在古代可是高齡了。可以說劉墉也算是功德圓滿,壽終正寢,死後贈太子太保,諡號文清,下面說一下歷史上對劉墉的人物評價。

1,《諸城縣誌》:"(劉墉)砥礪風節,正身率屬,自為學政知府時,即謝絕饋賄,一介不取,遇事敢為,無所顧忌,所至官吏望風畏之。\

東哥聊歷史


說起劉墉,大家一定會想到《宰相劉羅鍋》中李保田老師塑造的經典形象。

然而,電視劇是不能與歷史互相混淆的。歷史上真實的劉墉與那位劉羅鍋相比,其實有很大的差異。

電視劇裡的劉羅鍋是個出身貧困的小夥子,通過科舉高中狀元才出人頭地。

劉墉的人生則不然。劉墉出身諸城劉氏,屬於山東的名門望族。不僅如此,劉墉的父親還是乾隆朝的名臣劉統勳,官至大學士且曾以漢臣的身份擔任軍機領班。劉統勳也是唯一一位去世後得諡“文正”的官員。由此可見——

歷史上真實的劉墉是出身名門。

他於乾隆十六年(1751年)高中二甲第二名進士,自此開始了仕途生涯。

劉墉是清代最著名的書法家之一。

劉墉的書法有多好呢?根據當時人的說法,劉墉是與翁方綱、成親王永瑆、鐵保並稱的“清中期四大書家”,素有“翁劉成鐵”之謂。

與劉墉同時代的書法家王文治在《快語堂題跋》中說:

石庵先生功力最深,極意追蹤古人,不肯少趨時徑,真書法中有寒松古柏之操者。

石庵是劉墉的號。劉墉的書法作品在清代被譽為“渾然太極,包羅萬有”,價值極高。

真實的劉墉不是個羅鍋!

上面是劉墉的畫像,你們覺得畫像裡的人像個羅鍋嗎?

當然,與電視劇一樣的是:劉墉確實是個好官、清官。他的人生固然沒有電視劇裡那般傳神,但是也足夠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