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和印度是怎麼分開的?

沉魚無酒


巴基斯坦和印度分治,跟英國是分不開的。

印巴分治的背景

印度原本屬於英國的殖民地。但是,二戰結束後,伴隨著民族解放運動在全世界的興起,印度人民也以工人罷工、市民和學生遊行示威等方式,開始了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

1946年2月18日,孟買訓練營的印度水兵率先發動了反對英國軍官種族歧視的起義,人數達到兩萬餘人。他們走上街頭,高呼“打倒英帝國主義”“革命萬歲”等口號。他們組成了罷工委員會,要求英國釋放全部政治犯以及軍隊撤出印度等要求。起義規模迅速擴大,人數由最初的兩萬人擴大到20萬人,形勢愈演愈烈。


面對印度人民爭取民族解放的鬥爭,英國佬覺得再不管的話,局勢就控制不住了。於是被迫調整了其統治政策,就印度的未來開始談判。

1946年3月24日,英國內閣使團到達印度,與英印總督韋維爾一起同印度政黨領袖和土邦王公談判。值得一提的是,由於英國在印度長期推行的是分而治之的政策,如此一來,就在印度培養了兩股強大的勢力。一股是以穆斯林勢力,組成了印度穆斯林聯盟;另一股則是印度的國大黨。

但是,1942年,在甘地發動“退出印度運動”之後,國大領袖在一天之內幾乎全部被捕,這就使得穆斯林的勢力急劇發展壯大。而穆斯林又是信仰伊斯蘭教的,這與印度教就產生了衝突。於是,在談判中,穆斯林領袖就提出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分屬兩個民族,要求另外建立一個屬於全體穆斯林教徒的國家——巴基斯坦;而國大黨當然不同意了,他們要求建立一個由它領導的統一的印度。


在英國的主持下,雙方展開了會談。但是,在這個問題上雙方各執一詞,分歧嚴重,未能達成一致。

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和事佬”的英國提出了他們的方案,方案提出:

①建立一個由各行省和土邦組成的聯邦享有自治權利

②各省和土邦享有廣泛的自治權

③將英屬印度各省聯合成三個大區,一個由印度教佔領大多數省份的大區,另外兩個則由穆斯林佔領。

這個方案,表面上看是協調雙方利益的,實際上印度是佔便宜的。於是,這個方案出臺後,穆斯林便提出了抗議,並直接決定將8月16日作為巴基斯坦建國的“直接行動日”。隨後,孟買、加爾各答等地爆發了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之間的大仇殺,死傷眾多。此時的印度國內各黨派、教派之間的矛盾激化,處於內戰崩潰的邊緣。

在印度內戰一觸即發的時刻,蒙巴頓將軍的到來改變了這一切。


蒙巴頓方案的出臺

1947年3月,蒙巴頓接替之前的韋維爾擔任印度總督。6月3日,蒙巴頓公佈了“印度獨立方案”,即所謂的“蒙巴頓方案”。

蒙巴頓方案提出,根據宗教原則將印度劃分為印度斯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同時各土邦在移交政權之後享有獨立的地位,可自願加入其中一個自治國家。這一方案,充分體現了英國分而治之的意圖。

“蒙巴頓方案”的出臺,雖然導致英印分裂為印度斯坦和巴基斯坦兩個政治實體,雖然背離了國大黨原來的初衷,但是該黨領袖尼赫魯卻最終同意了這一方案,這是因為蒙巴頓方案在給巴基斯坦的土地分為東巴和西巴(後來的孟加拉國)兩部分,而這兩地又相隔千里,且經濟落後,不可能長期地存在下去,以後可以伺機收回或分裂。而另一方面,在穆斯林聯盟退出印度之後,客觀上有利於國大黨按自己的理想建立一個新的印度。

因此,雙方都接受了這一方案。


印巴分治,巴基斯坦獨立

1947年7月,英國議會通過了《印度獨立法案》。8月14日,巴基斯坦宣佈獨立。15日,印度宣佈獨立。兩國各自成為英聯邦內的自治領。至此,英國在印度長達190年之久的殖民統治宣告結束。


秦皇唐宗


巴基斯坦和印度的淵源必須要從英國說起,19世紀中葉,也就是英國失去北美英屬13塊殖民地之時,卻在東方得到了印度,從此做了整個印度次大陸的主人,整個印度首次前所未有的統一。



英國高效而有力的統治著印度,如印度聖雄甘地所說“1914年時,英國僅以9000名行政官員和69000名士兵就統治了3億印度人”。印度當時是真心的服從英國,王公和貴族於1912年英王喬治五世加冕時宣誓效忠,並於1914年一戰中全力支持英國,派了90萬士兵和30萬勞工參戰。

一戰是個重要歷史轉折點,戰後西方民族自決的新思想等由參戰的印度士兵帶了回來,就像當年著名的七年戰爭,即美國曆史上著名的對法國人和印第安人戰爭後,北美英屬殖民地人民起來反抗母國英國一樣,印度也發生大規模的反抗英國的運動。最傑出的代表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聖雄甘地,他教導民眾為了獨立而鬥爭,同時主義鬥爭方式,通過溫和的不合作主義和抵制運動來反抗英國的統治。另一位著名的民族主義領導人則是尼赫魯,其原是甘地的追隨者,但後來理念不同,他是社會主義者,自然的和甘地產生了分裂。

產生分裂的還有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全印度穆斯林聯盟於1919年成立,其領導人真納喊出“伊斯蘭教正處於危險之中”的口號,並深得印度穆斯林認同,後來真納的選舉成功為後來建立獨立的穆斯林巴基斯坦奠定了基礎。

儘管整個印度在追求獨立,但英國的勢力仍強大到掌控印度國內局勢,直到二戰爆發!二戰進一步削弱英國在印度的統治,這和當時二戰後整個亞洲殖民地民族革命高漲,並於戰後十年陸續有民族國家從殖民統治中獨立出來的國際環境有密切關係。

在殖民地革命中,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獨立是最耀眼的事件!二戰爆發時,印度已和英國分歧很嚴重,當總督宣佈印度參戰時,印度國大黨領袖則要求獨立。在衝突中,印度遭到殘酷鎮壓,諸多印度人民包括國大黨領袖被捕。

發生重大轉機的是一直主張印度獨立的工黨於1945年贏得英國大選,在英國首相艾德禮主持下,整個印度次大陸獲得獨立,但國內的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勢不兩立,註定無法成為一個強大統一的印度,在雙方會談無果後,英國議會於1947年7月通過《印度獨立法案》。於當年8月15日,巴基斯坦和印度成為獨立國家並均為英聯盟的一員。

我是歷史小玩家,關注我哦,一起分享更多精彩!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如侵權速刪。謝謝!


羅西小南多


從歷史來看,印度和巴基斯坦全境,從來都沒有出現過一個統一的國家。甚至印度本身從古代到英國入侵,這幾千年都從來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

是英國在18-19世紀,把整個南亞統一稱為了英屬印度,這樣一個龐大的殖民地。第一次統一了南亞大陸,也第一次統一了印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南亞大陸的民族獨立運動,迫使英國放權。

當時南亞有兩大當地組織,一個是1885年成立的代表了印度教徒的印度國大黨,一個是1906年成立的全印度穆斯林聯盟。他們之間有著非常難以調和的矛盾。

當時的印度,有著爆發大規模教派衝突的危險。各種勢力對英國的不滿,也在與日俱增。最後英國派遣蒙巴頓擔任印度總督,具體解決這一問題,經過一系列的談判和討論。

最後決定在英屬印度成立兩個新的國家,一個是印度,一個是巴基斯坦。印度教教徒多的地方是印度,穆斯林佔絕對優勢的地方就是巴基斯坦。這個決議在1947年得到批准,這就是蒙巴頓協議。

但是這次還留下了一個到現在都沒有解決的大問題。那就是克什米爾問題。因為當地王公要求加入印度,因為他們都是印度教教徒。但是當地77%的居民都是穆斯林,要求加入巴基斯坦。因此,一直到現在,印度和巴基斯坦還在爭奪克什米爾地區。

蒙巴頓的分治計劃不完美,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是最正確的。英屬印度是英國軍隊使用高超的統治技巧和武力,維持出來的。這塊大陸從古代開始,就從來不是一個統一國家,擁有數百個獨立的土邦王公。而且,印度內部兩大教派矛盾,已經難以調和,最好的辦法就是分開。


深度軍事


巴基斯坦和印度,原本都屬於當時的英屬印度,除此之外,例如後來的緬甸,孟加拉等國,都是英國的殖民地!

二戰之後,世界各地都掀起了擺脫殖民統治,獨立建國的浪潮!

而英屬印度,在聖雄甘地等人的領導下,也積極開展擺脫英國殖民統治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最終,在1947年,英屬印度迎來了獨立建國的可能,但由於當時印度教徒與伊斯蘭教徒間的矛盾難以調和,且英國人離來有分而治之的政策,因此,印巴兩國最終選擇獨立建國!

在1947年,根據英國人制定的《蒙巴頓方案》,將當時英屬印度按照信仰的不同,劃分為印度教徒佔大多數的印度,與以伊斯蘭教佔大多數的巴基斯坦!

於是,印度與巴基斯坦分別建立國家,這在歷史上被稱之為“印巴分治”!

而當時的巴基斯坦,在印度的東部還有一塊麵積巨大的飛地,那就是如今的孟加拉國,當時被稱之為東巴基斯坦!

由於印度與巴基斯坦在獨立之後,都宣稱對克什米爾擁有主權,因此兩國曾多次大打出手!

為了制衡和削弱巴基斯坦,1971年,當孟加拉地區宣佈獨立時,印度軍隊隨即介入,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

後來,巴基斯坦戰敗,孟加拉國獨立!

以上,就是印度與巴基斯坦分開的大概介紹,而關於如今的巴基斯坦與孟加拉國,其歷史上曾是一個國家!

如果有一天,巴基斯坦強大了?曾經的東西兩個巴基斯坦會不會向東德西德一樣再次走向統一呢?

對於這個問題,大家有何看法呢?歡迎留言評論!


期待您的關注與支持,十分感謝!


Mr與川


印巴兩國在歷史上本就不是一個國家,歷史更沒有印度這個國家,印度最初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而是由很多邦國組成,面積也很小,印度最驕傲的莫臥兒王朝,其全盛時期的面積也不包括現在全印度。

18世紀英國入侵南亞大陸,將周邊的部落邦國逐一侵吞,最終形成一國及印度,可以說沒有英國的入侵根本就沒有印度一詞。

我們現在所說的”印度文明”,還不如說是巴基斯坦文明。古印度文明也稱哈拉帕文明,在約”公元前3300-1300年”,發源地現在的巴基斯坦。到公元前2000年,中亞的雅利安人來到印度河流域,征服了當地的達羅毗荼人,印度河文明逐漸衰亡。

印度帝國這一名稱,是1876年開始,包括現在巴孟兩國,而印巴兩國分裂,既有歷史原因,也有宗教原因,更多的是英國故意為之,劃分兩國不希望有一個統一強大的國家,而現實中宗教也是一個最大的原因,我們都知印度信印度教,而巴基斯坦信伊斯蘭教,這也是一個不可忽視原因,當然最大的禍害是英國,看看我們和印度的爭端,就明白。


草原軍哥


南亞大陸原來是英國的殖民地,稱為英屬印度,在1947年印巴分治以後,英屬印度成立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1971年在第三次印巴戰爭後又從巴基斯坦分裂出孟加拉國。

對於印巴分治的問題,很多人將其歸咎於英國的分而治之的政策,但是實際上英國是遵循了當時英屬印度內部政治勢力的意願,才同意將英屬印度殖民地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

英國殖民南亞地區近200年,整個南亞在歷史上基本處於邦國割據狀態,英國人採用武力征服、威逼利誘等方式完成了南亞大陸形式上的統一,至少在名義上統一在英國女王之下。但是,英國實際上直接控制的地區只佔英屬印度的五分之三,其餘的主要是以王公土邦的形式存在,這部分土邦只是名義上歸順英國女王,實際上還是各自為政。

英國殖民南亞,對於整個南亞大陸來說,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英國將自己的政治制度、語言、管理方式等帶到了南亞,促進了南亞地區的發展。但是英國也不是慈善家,根據國外學者最新的研究結果,英國在1765年至1938年間通過稅收、戰爭等方式從印度地區總共掠奪了近45萬億美元財富。這也說明英國的強大是建立在對殖民地瘋狂掠奪的基礎上,一旦英國的殖民體系崩潰,英國也將隨之衰落。

近代,隨著世界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印度地區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起義、遊行抗議活動也層出不窮,這給英國殖民當局造成巨大壓力。這其中就形成了以甘地為首的國大黨和以真納為首的全印穆斯林聯盟,這兩個政黨成為英屬印度當時兩支主要的政治力量。甘地領導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採取同英國殖民當局不合作的方式爭取民族獨立。甘地力主維護整個南亞大陸的統一,但是以真納為首的全印穆斯林聯盟卻不這樣想,真納並不想同甘地的國大黨合作,而是主張建立一個全部由穆斯林組成的伊斯蘭國家。

1944年9月9日至27日,甘地和真納在孟買馬拉巴爾山真納的住宅中舉行了14次會談,主要目的是就建立一個統一的印度進行磋商,但是最終也沒有達成維護整個印度大陸統一的協議。甘地還因為與穆斯林尋求合作,被激進的印度教徒刺殺。

二戰中英國遭到德國的沉重打擊,英國的殖民體系也日趨崩潰,英國已經沒有能力繼續維持龐大的殖民帝國了。英國殖民當局也曾同印度的各個政治勢力接觸,就印度獨立的形勢進行探討,主張印度作為一個聯邦制的國家留在英聯邦內,各方組成臨時政府。英國的建議獲得國大黨的支持,但是並沒有獲得全印穆斯林聯盟的支持。這才有蒙巴頓的印巴分治方案,成立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對於王公土邦可以自己選擇加入印度還是巴基斯坦。

其實在當時印度大陸是有可能實現統一的,但是由於各方政治勢力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綁架了整個印度,使印度大陸分成了印度和巴斯基坦兩個國家。南亞大陸錯失了實現大一統的絕佳機會。


銘蘇先生


印巴分治的時間是1947年。在之前的90年時間裡,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同為英屬印度殖民地。

由於信仰印度教和錫克教的人數多,信仰伊斯蘭教的人數少,他們之間的宗教矛盾也漸漸激化。在當時就有的國大黨中,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成員不甘心自己的權利不平等,所以總是和信仰印度教與錫克教的人對著幹,你說東,我說西。後來,穆斯林成立了全印穆斯林聯盟。這個聯盟中有人提出,在印度教為主的印度次大陸中,有必要成立一個獨立的穆斯林國家。這一印度穆斯林建立獨立國家的首倡時間是1930年,它啟發了巴基斯坦的成立。

二戰結束後,英國的國力大不如前,與此同時,世界範圍內的非殖民化運動興起,致使印巴分離越來越不可避免。於是,英國最後一個印度總督蒙巴頓勳爵提出了讓印度和巴基斯坦各自建國的方案。值得一提的是,從1947年6月4日該方案被提出,到當年8月15日印巴各自建國完成,總共只有兩個月多一點的時間。因此,在匆忙和混亂中,巴基斯坦於1947年8月14日宣佈獨立,印度於8月15日宣佈獨立。

(印巴分治導致了難民潮)

匆忙出臺和實施的“蒙巴頓方案”給印度和巴基斯坦人民帶來了嚴重的衝突和屠殺,加上難民潮,一時間死亡人數有約50萬,無家可歸者達1200萬。因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還引發了第一次印巴戰爭(1947-1949年),這是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三場大規模戰爭中的第一場。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戰爭導致了東巴基斯坦的獨立,孟加拉國誕生。

時至今日,印巴兩國仍可以說是處在對立狀態。2019年2月14日,在印控克什米爾發生了一起自殺式襲擊,造成40多名印度士兵死亡,另有數十人受傷。印度指責是巴基斯坦所為,巴基斯坦則抗議印度的指責。這是印巴關係最近的一次驟然緊張,雙方在克什米爾發生了地面和空中交火。

(巴基斯坦國旗和印度國旗分列左和右)

好在衝突已經平息。3月23日是巴基斯坦的國慶日,印度總理莫迪當天向巴基斯坦總理伊姆蘭·汗致信,祝賀巴基斯坦國慶日。

總之,由於英國人的不負責任,加之原本已有的嚴重的宗教矛盾,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分治和獨立帶給南亞乃至國際政治長期的不穩定。這是英國的汙點,將一直被歷史銘記。

見微知著——值得慶幸的是,筆者去年在青島的上合峰會期間,兩位分別來自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同事告訴我,在單位裡他們個人之間關係還是不錯的,沒有因為印巴兩國關係的歷史和現狀而形同陌路。這是好事!


人稱黎叔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印度民族解放鬥爭進入最後衝擊階段。英國政府雖然在二戰中取得了勝利,但其國力受損嚴重。為了儘可能保存英國在印度的經濟地位和政治影響,迫於形勢,英國不得不做出移交印度政權的決定。

當時英國規劃了由印度教徒較多的地區的印度斯坦、伊斯蘭教徒較多的地區的巴基斯坦、同時保留各藩王國,由這三者組建統一的“印度聯邦”的獨立方案,但由於長期以來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矛盾尖銳,雙方不願意合併在一起,所以該方案未能得到認可。

面對這種情況末代印度總督路易斯·蒙巴頓制定了“印巴分治”的方案,即《蒙巴頓方案》。

《蒙巴頓方案》規定:印度根據宗教信仰的不同劃分為印度斯坦國家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兩國均獲自治領地位,各土邦可自己決定加入任何自治領。如果不願加入任何自治領,可以保持與英國的舊關係,但得不到自治領的權利。這個方案為當時的主要政黨印度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所接受。

(自治領是大英帝國殖民地制度下一個特殊的國家體制,是殖民地步向獨立的最後一步,除內政自治外,自治領還有自己的貿易政策,有限的自主外交政策,也有自己的軍隊,但英國政府才有宣戰權。)

巴基斯坦在8.14宣佈獨立,印度則在8.15宣佈獨立。真納成為巴基斯坦總督,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則成為新生獨立印度的總理。

當時,克什米爾地區77%的人口為穆斯林,他們傾向加入巴基斯坦。而克什米爾土邦王是印度教徒,他一開始既不想加入印度,也不願加入巴基斯坦,但最後又傾向加入印度。由於這次“印巴分治”並沒有決定克什米爾的最終歸屬,印巴雙方為爭奪克什米爾主權一直交惡至今。

蒙巴頓方案的實施標誌著英國不得不承認印度民族鬥爭的最後勝利。然而分治卻給印度、巴基斯坦兩國人民帶來慘重災禍。有50多萬人在宗教仇殺中喪生,1200萬人無家可歸,互相逃到對方國家的難民1000多萬人。分治割斷原有的經濟聯繫,造成兩國經濟的畸形發展。分治帶來了兩國政治上的不睦,釀成多次衝突。


煦陽不是



印度、巴基斯坦原本是一個國家,1600年後,除外葡萄牙佔領果阿、法國佔領本地治理、開利開爾極小部分印度領土外,印度大部逐步淪為英國殖民地,1947年“印巴分治”,成立巴基斯坦、印度兩個國家,遺留的克什米爾歸屬、宗教、民族等問題,使印度、巴基斯坦成為死敵。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格局發生重大變化,一些原西方列強統治的殖民地紛紛獨立建國。

英屬印度殖民地也不例外,在伊斯蘭教領袖真納、印度“聖雄”甘地的領導下,獨立建國之勢風潮雲湧,英國再也無法繼續維護統治,1947年,英國駐印度總督蒙巴頓,不顧歷史、地理、民族、經濟等,僅以宗教信仰為依據,提出“印巴分治”方案:
二、巴基斯坦國,包括東、西巴基斯坦,主要為信仰伊斯蘭教居民區,人口約7千萬。

東、西巴基斯坦中間有印度相阻隔,相距上千裡,東巴基斯坦於上世紀70年代,脫離巴基斯坦,成立孟加拉國。

三、印度聯幫,包括英屬印度除外巴基斯坦及土邦其餘部分,主要為信仰印度教居民區,人口約2.25億。

1950年,印度聯幫更名印度共和國。

四、王公土邦562個,佔印度面積2/5,人口8.1千萬,在政權移交後享有獨立地位,但可選擇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

上圖白色中間塗暗色區域為克什米爾

後來,土邦大多選擇加入印度。

五、“印巴分治”遺留最大的土邦克什米爾,“印巴分治”方案未明確歸屬印度、巴基斯坦任何一方。

而克什米爾土邦,居民信仰伊斯蘭教佔多數,意願加入巴基斯坦,但土邦王公信仰印度教,宣佈加入印度。

印度、巴基斯坦均宣佈對克什米爾擁有主權,圍繞克什米爾的歸屬,由此爆發多次印巴戰爭,克什米爾歸屬問題,是印巴成為宿敵的主要原因。



z山海


公元175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先後成為英國的殖民地,二戰結束之後,印度次大陸開始謀求擺脫英國的控制,於是英國人就在1947年6月,提出了《蒙巴頓方案》,該方案倡議印巴分治,從這埋下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分裂的導火索,兩個月後,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告獨立,從此巴基斯坦和印度就此分裂,但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分裂,並不單單是英國人分而治之的政策導致的,還有宗教,人種,歷史,多重因素共同導致的。

印度是個多民族的國家,雖然曾經和我們一樣,同為四大文明古國,也曾經有過輝煌的歷史,但是他們封建時期的政權,王朝對地方的控制卻從來不像我們非常穩固,在很久很久以前,雅利安人,蒙古人都曾經征服過印度,包括後來的葡萄牙人和英國人,他們為這片古老的土地帶來不同的文化,同時來到這裡的還有不同的宗教,發源於印度本土的印度教,和外來的伊斯蘭教紮根在了印度,伊斯蘭教主要就集中在了巴基斯坦地區,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又帶來了種姓制度,造成了宗教色彩的階級分化,所以長久以來,宗教,民族,社會階層共同造成了印度社會的矛盾,古代的印度始終處在比較鬆散的狀態。

公元1600年起,英國人來到了印度,他們用了250年時間徹底征服了印度,雖然在此期間,印度人從來沒有放棄過反抗,但是總是遭到英國人的無情鎮壓,後來大多數的印度貴族都承認了英國的宗族地位,英國人怎麼管理印度呢?主要就靠製造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為主的宗教矛盾,對各民族實行分治,當穆斯林反抗英國人,就讓印度教去鎮壓,這樣就讓印度的各民族,不同宗教的信眾之間產生矛盾,並隨著時間的推移,導致了各方產生了巨大的分歧,可以說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在一定程度上,埋下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分裂的禍根。

上世紀初,一戰結束後,世界各地的殖民地開始了獨立運動,其中就包括了印度,當時聖雄甘地他急切的盼望印度教和伊斯蘭教放下成見,共同建立一個獨立的國家,但是穆罕默德·阿里·真納(巴基斯坦立國獨立運動領袖,巴基斯坦國的創建者)卻認為,這樣的提案根本就行不通,兩個教派積怨太深,穆斯林應該獨立建國,甘地始終不能說服真納,二戰結束後,由於美國的使壞,英國只能讓印度獨立,但是英國又不希望印度完全脫離自己的掌控,於是英國人就出了個損招,也就是我們前面說到的印巴分治。

由於兩個宗教之間長期的積怨,導致了大量穆斯林逃往巴基斯坦地區,印度教信徒逃往今天的印度。並且在逃亡的過程中,大量不同信仰的普通百姓在被雙方互相驅逐時死於非命,而《蒙巴頓方案》又有意的不談克什米爾的歸宿,克什米爾有超過半數的人信仰穆斯林,但是統治克什米爾的卻是傾向印度教的人,結果就導致了兩國隨後爆發了三次印巴戰爭,巴基斯坦和印度徹底的分道揚鑣了。至今兩國始終還在處於敵對狀態,還時不時會發生交火。

所以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分裂,是長久以來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的結合,英國殖民後進一步加劇了伊斯蘭和印度教的對立,而印巴分治的提出則成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分裂的導火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