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城南舊事》,多年過去了,我再也沒有遇到過像英子一樣的人了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至今年,第一批90後即將邁進30而立的大門。回想起來,我們是怎樣長大的?不知道,可能是因為身上多了一份責任,也可能是察覺到身邊的事物早已原來不是當年的那個樣。

作為90後,集體的奔三大潮勢不可擋,成家立業是眼下大多數人面臨的一道難關。即將成為中年人的我們早已沒有了童年時的那一份純純的童真。

但沒有,並不表示不懷念那一段光陰,對於大部分來說,童年時候的記憶是最珍貴的,雖然我們已經將他送別。

在我的記憶裡,有一部經典的老電影,描繪的就是送別童年的那種情感,那種淡淡,恰如其分的情感,沒有過分的矯揉造作也沒有過分的傷感,這部電影就是《城南舊事》。

品《城南舊事》,多年過去了,我再也沒有遇到過像英子一樣的人了

1

《城南舊事》上映於1983年,是根據知名作家林海音的同名短篇小說所改編而成。作為改編的影視作品,剛開始十分擔心會失去原著作者的情緒和韻味.

但沒想到導演在忠於原著的基礎上,加入了對童真意境的渲染和情感,讓英子這個人物的形象更有一個鮮明飽滿的輪廓,那情感純潔如白雲的英子讓觀看過《城南舊事》的大眾牢牢的刻在了心理。

那一臉的稚氣,那一雙純潔無瑕水靈靈的眼睛,記錄了20世紀20年代,北京城南的那幾場悲劇:為孩子發瘋的的秀貞,小夥伴妞兒,自己的保姆宋媽以及窮困潦倒卻心地善良的小偷,甚至最後要面對的是自己生病去世的父親殘酷的事實,電影採用了串珠形式的結構方式,把這幾場悲劇先後的串聯起來,來作為英子童年的送別之曲。

品《城南舊事》,多年過去了,我再也沒有遇到過像英子一樣的人了

影片故事發生的時間是中國正處於風雨飄搖的時候,但整部電影看完,導演對於表達時間這個概念的鏡頭並不多。只是藉助了枯井流水,小商販的變遷和學生被抓事件這幾個元素來體現時間的消逝。

但時間對於英子來說並不重要,因為父親對她說:過去的事過去就會過去的,慢慢就會忘記的。而讓英子成長的轉折點,我想應該是父親的死亡這一刻起,所有原來的記憶都變成了過去的事情,而英子的情感也會從舊得往新蛻變。

2

“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壞人”,在英子的世界裡,沒有好人和壞人這個概念,有的只是感知人性最純樸的一面,如,在整個衚衕都排斥失去孩子而發瘋的秀貞的時候,只有英子敢於去和她進行心靈的交流,甚至還為她的遭遇而落淚。

品《城南舊事》,多年過去了,我再也沒有遇到過像英子一樣的人了

導演在電影裡都在極力刻畫英子的這種童真,這種童真裡沒有成人的哀傷和焦愁,有的是簡單的快樂。如電影的開頭,英子滿臉笑容的學著駱駝吃草,什麼事都要問個為什麼。這時刻英子的心是簡單的,毫無雜質的。

看到這,我們彷彿又回到了我們童年的時候,用扇子做車輪,給椅子穿鞋,給飛蟲綁腿放風箏,在那靜靜的歲月裡,我們享受這那份屬於我們的快樂,而這種歡樂是來自於我們內心的簡單純粹,也是成人所感覺不到的。

而殘酷的是,這份快樂是短暫的,由李叔同先生作曲的《送別》,作為電影的插曲,是告別童真最適合也是最怡情的。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用長亭,古道,晚風和夕陽等一系列標誌,揭示著童年時光的流逝。用這樣的方式,塑造的情感氛圍是最濃烈的,哀傷卻是最淡的。回味這首歌謠時,我想任何人都不會忘記有英子這個人,更不會她那雙沒有被世俗所沾染的眼神,純真,沒有焦慮更沒有憂愁。

品《城南舊事》,多年過去了,我再也沒有遇到過像英子一樣的人了

3

真實的人物,大大的情懷。歲月如歌,作為知名作家的林海音,其童年的生活也充滿了戲劇性的精彩。英子作為她的自傳,寫出《城南舊事》,無非是在懷念她在北京那一段孩童的時光。從這來看,在送別童真的外表下,卻包裹著濃濃的鄉愁。

鄉愁的情懷藏在了每一個遊子內心的深處,在那個不安定的時代,居無定所是經常發生的事情,而出生第一眼見到的地方,是自己心中永遠的家

因為這個地方留下了我們童年的那份純真,這份純真沒有世俗鄙夷的目光,更沒有那麼多的人情世故,它藏在我們記憶的最深處,不會隨著時間消散,更不會因為住所的遷徙而改變。在我看來,遊子並不一定指的是出門在外的人,只要離開了自己精神的棲息地,都是遊子。鄉愁,是遊子永恆不變的主題。

品《城南舊事》,多年過去了,我再也沒有遇到過像英子一樣的人了

電影結束了,影片這個天真又帶著幾分俏皮的英子永遠刻在我的腦海裡,遺憾的是,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再任何一部電影裡,再也找不到像英子的影子,她猶如流水一樣,消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