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大省"的標籤以外,江西也曾在商業上稱霸近千年

稻花香裡說豐年,縱橫江湖幾千年,江西留給外界的其中一個標籤就是"農業大省",素來有"江南糧倉"之稱。新中國成立以來,江西也是全國兩個從未間斷輸出商品糧的省份之一,可見江西農業的底蘊。

即使在農業上成績非凡,但要說起江西的"商業",本省人總是扼腕嘆息、外省人則是一臉茫然,贛商的知名度在外界看來始終不高。

事實上,江西人很會做生意。被稱為"江右商幫"的贛商曾與徽商、晉商鼎足而立,在中華工商業稱雄900多年。

追溯歷史,江西在唐、宋、元、明朝代曾四度成為經濟中心,擁有全國最多的990所書院,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也助力江右商幫進一步發展壯大。江右商幫也成為中國古代實力最強的商幫。

江西人經商最大的特點就是"小富即安"。

這與贛商大多出身貧寒有莫大關係。明代謝肇淛所著的《五雜俎》裡就曾寫道:“天下推纖嗇者,必推新安與江右。然新安多富,而江右多貧者。”翻譯成大白話就是說:做生意最厲害的就是安徽和江西,但安徽商人一般都是財大氣粗,江西商人大多草根出身、小本經營。

這既肯定了當時江西商人地位的重要性,也揭示了江西商人資本意識的侷限性。

但江西商人的生意遍及全國乃至海外。1500多座江西會館和萬壽宮是江西商幫獨有的標誌,也彰顯了江右商幫的輝煌。

湖廣地區,有著"無江西人不成市場"的說法;雲貴川地區,則有"非江右商賈僑居之,則不成其地"之說;江蘇一帶,流傳著"三日不見贛糧船,市上就要鬧糧荒"。

江西萬年縣仙人洞遺址的發現證明了一萬多年前江西人已經開始生產稻米,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江西人,除了農業歷史悠久,商業上也不遑多讓,最早形成了商幫,縱橫商海近千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