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死後葬在臺北,陵墓多年無人問津,不相識老人為何掃墓三年?

shoujiweitu2961


杜月笙這個人如果放在當代,或許很多人會不認識,但是在民國時期,他卻是一個響噹噹的人物。可能任誰也不會想到,那個陵墓多年無人問津的人會是上世紀的“上海黑社會老大”,如果單單只是這樣的話,他是的不足夠被後世提起的,因為沒有人會願意追憶像黑社會老大這樣的暗含邪惡意義的人。所以說杜月笙和其他黑社會老大是不一樣的。



縱使身上有很多汙點,但他本人也並不是漆黑一片。杜月笙家境貧寒,自小在上海打拼,最初時,先是加入青幫上海龍頭的黃金榮公館,後又負責起法租界的賭場。雖然不認識杜月笙這個人識字不多,對金融方面的知識更是不甚瞭解,但是他這個人很有經商頭腦,目光長遠,認識到在刀口上討生活的日子並非長久之計,便在一段時間裡經營生意。


秉著“錢財用得光,交情用不光”的認識,他從一個賣水果的變成身兼數10家公司的董事長,從此成為上海工商界呼風喚雨的人物。再加上得到黑幫老大的賞識以及他自身的才能,他最終一步步混到上海黑幫的最高位置。當時,舊上海灘有三個黑幫老大分別指的是張嘯林、黃金榮、杜月笙。最有影響力的就是杜月笙。

1922年,浙江遭遇特大水災,當時住在上海的浙江人發起了募捐活動,杜月笙當場捐助300元大洋賑濟災民。如果說這還不能代表什麼的話?那麼1927年左右,他在進入工商界後所積極參與的各方賑災工作就不得不說了。他將黃金榮64歲壽儀大洋50288元移助賑款,為賑災出謀劃策,這樣的做法到抗戰時期就更多了。對此,蔡廷鍇曾經動情地說:“35天血戰,十九路軍永遠不會忘記一個人,這就是杜月笙先生。”毛主席也曾對杜月笙做過評價“終其一生做到六個字:有本事,沒脾氣。”

就是這樣一個有血性的人死後居然會無人掃墓,悽慘到讓一個不相識老人為其掃墓多年。

一代嫋雄杜月笙死後,他的子女不知去向,陵墓也因為長期無人照看,雜草叢生。不過這荒涼的情景卻從一個老人的到來而結束,他就是我們今天所提到的那個為杜月笙默默掃墓三年的人。

關於這個掃墓人的傳說有很多,據說他和杜月笙並不認識,只不過是因為偶然間看到了他的墳墓,聽說了他的事蹟,才由此感慨,認為一個正直,愛國之人不應該有此下場,所以便替留下來為他掃墓,也是對後人的一個警示,我們不應該就此冷落那些為國做過很多奉獻的人。杜月笙生前最看重的便是人情,他自己也在晚年做過很多好事,可是那些人情卻因為英雄的死亡而消失。



或許那個為他掃墓的老人,曾聽說他生前是一位叱吒風雲的黑幫人物,生前萬般榮耀,死後卻如此淒涼,再加上敬仰這樣一位傳奇人物,不忍心看到昔日輝煌無數的人如今這般模樣,便留下為其掃墓。又或者這位老人生前受過他的恩惠,或是他只是單純的想為杜月笙這個傳奇之人做點綿薄之力。


小姐姐講史


杜月笙在香港臨終之前對家人朋友說過,他活著的時候因為氣喘到不了臺灣,等他死了,也要將他葬到臺灣。

他不是不想落葉歸根,也不是不想葬在上海,可是,蔣退到了臺灣,後來又看到了黃金榮拿掃帚掃街的淒涼晚景,他實在是不敢回上海呀!

所以,他又說了一句,將來上海“光復”,你們可得起出我的棺材,將我的屍骨帶回上海,然後葬在高橋。

只不過,杜月笙的這個意願至今也沒實現,從1951年8月病逝於香港,後來他的棺材被用船運抵臺灣,後於1953年6月安葬在了臺北汐止的尖頭山麓的墓地中,已經過去了68年,他的屍骨仍然還逗留在臺。

杜月笙泉下有知,恐怕心中也會又心酸又無奈又淒涼吧!

更讓人沒有想到的是杜月笙雖然有好幾個兒女,可是,他死去這麼多年之後,墳頭上竟然長滿了雜草,最後卻是一個曾經素不相識的人為他辛辛苦苦掃墓數年。

1951年杜月笙病逝之時,他的門生和朋友為他操辦了一場隆重的葬禮,出殯之時更有千人冒雨相送,葬禮所花費的錢竟有十萬港幣之多,無數人紛紛為他撰寫悼文,香港媒體報社也紛紛刊載他的生平事蹟,可謂一時盛況。

可是,誰又能想得到他的墳墓竟然會破敗至此,縱然他叱吒風雲數十年也終究逃不過人走茶涼的結局。

為杜月笙掃墓的人叫李開明,這是一個和杜月笙一樣懷著遺憾和憧憬來到臺灣的人。

李開明偶然來到了汐址的尖頭山,突然想起幾十年前在縱橫上海的“海上聞人”杜月笙便葬在此處,所以便想去祭拜一番,誰曾想當他找到杜月笙墓的時候,入眼的卻是一座沒人打理的破敗不堪的墳墓。

他抬頭一看,看到了墳頭上深深刻著的四個字——義節聿昭。

李開明恍恍惚惚想起了杜月笙曾經的所作所為,頓時為這四個字所感染,於是決定為杜月笙掃墓,讓杜能夠安安心心、舒舒服服地在此長眠。

那麼,杜月笙究竟有何作為,竟然能夠讓蔣介石在他死後為他親題“義節聿昭”四字輓額,又能夠讓一個素不相識的人心甘情願地為他掃墓呢?

杜月笙一生事蹟頗多,雖然他曾經也只是社會底層中的一個小人物,用他自己的話是一條泥鰍,可是當他崛起之後,他的所作所為卻能夠令無數自詡上層人士、文化人士汗顏。

在此,便說說他的兩樁讓人熱血沸騰的舊事,看看他能否當得上“義節聿昭”四字,又值不值得李開明為他掃墓。

1932年1月18日,日軍突襲駐滬的蔡廷鍇地是八路軍,挑起了“一二八淞滬抗戰”。

當時,日本為了能夠儘快打垮蔡廷鍇,從而控制上海,制定了一個計劃,派一部分日軍借道法租界,繞到第十九路軍的右後側,打蔡廷鍇一個措手不及。

杜月笙第一時間獲知了此時,他一方面將消息告訴蔡廷鍇和吳鐵城,讓他們做好防備;一方面又怕國民政府外交部的照會還沒抵滬,日軍的陰謀便已經得逞了,所以他迅速出面召集各國領事開會商討日軍借道法租界一事。

各國領事原本已經在日本人的威嚇下默許了日軍借道一事,但是杜月笙卻氣得拍案而起,怒吼一聲:“好,東洋兵可以進租界、住租界、利用租界打中國人。你們儘管通過這個議案,不過,我杜月笙要說一句話:只要議案通過,我請日本軍隊儘量的開來,外國朋友一個也不要走我杜月笙要在兩個鐘頭以內,將租界全部毀滅!我們大家一道死在這裡!”

杜月笙這句狠話一出,各國領事紛紛被嚇住了,哪還敢讓日軍借道?

他用了一句話,便化解了第十九路軍的危機,他敢說這麼一句話,也可見他愛國之心之赤誠,這句話很燃!

1937年,中、日淞滬會戰在即,日本海軍軍令部長永野修身從日內瓦返回日本途徑上海的時候,突然決定下船去拜訪拜訪杜月笙。

永野修身如此高位,為什麼會專門去拜訪杜月笙呢?自然是想拉攏杜月笙,然後利用杜在上海的威望和影響力去操控和統治上海,同時也能利用杜撈錢的本事為他們撈錢。

所以,他一見到杜月笙,便開門見山地說:我們投資三千萬日元,和你合作開一家“中日建設銀公司”。

永野修身拋出這塊魚餌的時候,認為杜月笙也抵擋不了這誘惑,誰知杜月笙卻搖頭說道:“我是中國老百姓,無錢無勢,永野部長先生未免太抬舉我了。”

他聽完杜的話,又以為是杜月笙嫌魚餌太小,所以急忙改口說:那麼銀公司由你一個人開,我們出錢,如何?

對於這三千萬的誘惑,如果換成了張嘯林的話,恐怕早已經點頭答應了,可惜杜月笙不是張嘯林,所以杜月笙還是搖頭拒絕了永野修身。

後來,日本人一看杜月笙太不識相了,日本特務頭頭土肥原更是乾脆派了一架戰鬥機飛到杜公館上空盤旋,想以此脅迫杜月笙向他們低頭,但是杜月笙始終不為所動。

最後,杜月笙更是在日本特務的眼皮底下,冒著生命危險離開了上海,去了香港,然後一頭扎進了為抗戰提供後方援助的事業之中,可謂傾盡家財矣。

這樣的杜月笙,當不起“義節聿昭”四個字?當得起!

這樣的杜月笙,值不值得李開明為他掃墓?值得!


吾與吾國


杜月笙作為曾經在上海灘顯赫一時的風雲人物,結果晚年卻非常淒涼。

在1949年4月,上海即將解放的前夕,蔣介石曾單獨召見杜月笙,希望他能和自己一同前往臺灣,此時共產黨也通過秘密渠道會見杜月笙,希望杜月笙能留在上海。

但是,杜月笙考慮到自己反共20餘年,尤其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時,還親手殺害了包括上海總工會委員長汪壽華在內的眾多共產黨人,可謂血債累累,所以不敢不走。

同時對於蔣介石,因為上海市長事件以及蔣經國上海打虎事件,他已經將蔣介石父子都給得罪。 所以經過再三考慮,杜月笙拒絕了蔣介石的邀請,同時也謝絕了共產黨的挽留,他帶著家屬以及眾多金銀細軟來到號稱自由之都得香港避難,租住在堅尼地臺18號底層。



當時,國共雙方還在繼續爭取杜月笙,我黨特意派出章士釗,以及杜月笙的一個已加入共產黨的兒子赴港,勸說他返回上海。國民黨方面,也不斷派人赴港,拉攏杜月笙去臺,但最後杜月笙還是以身體欠佳,無法遠行而婉拒掉國共雙發的邀請。

等到1950年,北京中國銀行準備在京召開董事會議,因為杜月笙曾經是北京銀行的董事,所以在中共的極力邀請下,杜月笙表示自己儘可能會親自去趟北京,即便自己不能去北京,但也將委派代表去北京參加會議,也算是對中共的一個積極表態。

消息傳出後,臺灣方面如遭雷擊,對杜月笙極為不滿,蔣介石更是震怒,將在臺灣的杜之老友,如張群、王寵惠、嚴家淦、洪蘭友等人,召到草山別墅大加訓斥,罵得狗血噴頭,史稱“中行事件”。後來杜月笙病逝香港,蔣介石遲遲不做表態,也與此事有關。

此時的杜月笙,其實還是希望能夠回到自己的生活多年的上海,畢竟這裡算是他的故土家鄉,人在死的時候,誰都希望能夠落葉歸根。但可惜的是,後來杜月笙看到老友黃金榮正在掃大街的消息後,便徹底打消了回上海的念頭。



兩年後,杜月笙在香港因病去世,他的姨太太姚玉蘭在杜月笙死後去了臺灣,走的時候還特意帶走了杜月笙的骨灰,因為姚玉蘭不想讓杜月笙一個人孤苦伶仃的留在人生地不熟的香港,連個祭拜的人都沒有。

來到臺灣後,杜月笙的骨灰被葬在臺北縣的一個小學後山上,這是姚玉蘭和杜月笙的子女精心挑選過的地方,墓地望著上海的方向,也算是成全了杜月笙一心想要回到上海的願望。

其後,蔣介石政府因為當年“中行事件”的緣故,對杜月笙仍然心懷恨意,所以對其安葬事宜及家屬都不聞不問。

由於杜月笙生前去香港時並沒有帶走多少財產,因此他死後,其子女都開始為各自的生活奔波,沒多少時間常去臺北為其掃墓。與此同時,杜月笙雖然在上海是大名鼎鼎,但是在臺北,卻沒人知道這個曾經一手遮天的黑幫老大,再加上國民黨政府的刻意忽視,慢慢的,杜月笙的墓就被人們所遺忘。

但後來,卻出現了一個神秘的掃墓人,一連三年年年都會為杜月笙掃墓,這位老人的名字叫做李開明。他與杜月笙非親非故,兩人生前並不認識,但是李開明是從江蘇移居到臺灣的,對於杜月笙的事蹟有所耳聞。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李開明發現了杜月笙的陵墓,當他看到這個曾經呼風喚雨叱吒江湖的老大,竟然在死後連個掃墓的人都沒有,便心生惻隱之心。

於是此後每個週末,李開明都會特意來此地為杜月笙掃墓,並且還在陵墓前種了很多花草,好讓這個墓看起來沒有那麼淒涼。這一做,就是整整三年,直到李開明去世。


我是趙帥鍋


1951年,杜月笙在香港去世,一年後四姨太姚玉蘭將其骨灰安葬在臺北汐止墓地。姚玉蘭之所以敢將杜月笙骨灰帶至臺北,是源自她與宋氏姐妹的關係。杜月笙陵墓多年無人問津,這與其晚年的抉擇有關。

杜月笙,是上海灘上富有傳奇色彩的一個人物,他從一個水果攤販混進十里洋場,成為上海青幫頭目之一。杜月笙看似是文質彬彬,骨瘦嶙峋,但實質上卻是心狠手辣的一個人,他的故事一直被人津津樂道。

杜月笙在上海的巔峰時期是在全面抗戰爆發之前,之後杜月笙先赴香港後到重慶。抗戰勝利後,杜月笙以幫會代表的身份返回上海。但上海已時移勢易,杜月笙的時代可以說是已謝幕,進入人生最後幾年。

抗戰期間,杜月笙積極參加各種抗日救亡運動,為抗戰募捐了不少的錢款,還配合軍統鋤奸隊刺殺了不少的投敵漢奸。再次回到上海的杜月笙,不但成了遊行群眾打倒的惡勢力,而且還遭到昔日手下的羞辱。

上海當局已把當年的朋友杜月笙當成重點打壓的對象,杜月笙的勢力發展空間大大被壓縮。穩住局面的杜月笙,先是通過密友戴笠除掉了叛徒吳紹澍,然後將自己的一些得力干將安排到當局的閒散部門。

隨後的上海反腐風暴,將杜月笙徹底對國民黨當局失望。他曾對好友範紹曾說:“淪陷時上海無正義,勝利後上海無公道。”還說:“過去列強統治租界時期還有些建設,國民黨來了以後卻只知道要錢。”

1949年,杜月笙對著形勢瞭如指掌,他清楚必須要做抉擇了。回到上海的這幾年,杜月笙積極助蔣剿共,同時又跟我黨結下一些情緣。就在兩年前,杜月笙還收了金山為關門弟子,併為其工作提供幫助。

杜月笙還為總理的堂弟周恩霪做過掩護,而此時的國民政府垮臺已成定局,國共雙方加緊爭奪有實力的社會人士,杜月笙是騎虎難下。面對黃金榮作出留在上海的決定,杜月笙也考慮過留下,但他仍有顧及。

二十年前,杜月笙曾將地下黨員汪壽華埋於龍華荒野,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中殺害過三百名黨員和工人,杜月笙覺得留下兇吉難測。與此同時,國民黨也在爭取杜月笙,老蔣召見杜月笙並要求他立即前往臺灣。

杜月笙經過反覆權衡,最終決定遠離政治漩渦,選擇去香港定居。同年,杜月笙舉家遷往香港。赴港後的杜月笙身體狀況急轉直下,他的哮喘病癒加嚴重。請了不少的中西醫來診治,但身體卻一直不見起色。

好友章士釗受託到香港,還在向他宣傳中共政策並極力爭取他。但杜月笙依舊是顧慮重重,他後來得知,黃金榮響應改造號召,開始灰頭土臉的打掃大街。杜月笙又暗自慶幸自己沒有留下,心中矛盾重重。

杜月笙本想遷居法國,徹底遠離政治是非。但國民當局收取的鉅額護照費用,讓杜月笙無法承擔,最終只能作罷。1951年,杜月笙已經病入膏肓,他對自己留下的11萬美金資產進行了分配,並立下了遺囑。

杜月笙銷燬了他人的所有借據,對子女說:“我不希望我死後你們到處要債。”1951年8月16日下午,63歲的杜月笙病逝。他留下的遺願是要葬在故鄉上海浦東高橋,但這個遺願註定只能是不能實現的願望。

杜月笙去世後,偌大的一個家也就散了。三太太孫佩豪去了英國、五太太孟小冬留在了香港。第二年,四太太姚玉蘭帶著杜月笙的骨灰前往臺北,安葬在臺北縣汐止秀峰小學後山上。之後很少有人為其掃墓。

五十多年後,一位名叫李開明的老人義務為素不相識的杜月笙掃墓三年。這位八十歲高齡的老人曾在陽明山官邸擔任總機,他與杜月笙無親無故,兩人唯一的交集只不過都是江蘇人。但這並不是他掃墓的原因。

李開明說,他有一次到汐止大尖山時,無意中看到杜月笙墓園的路標,便好奇的前來相探,卻發現墓園殘破不堪。當時心裡就萌生了想整理一下的想法,從此他每週都從臺北坐一個小時的公共汽車到此掃墓。

三年間從不間斷,就連他的家人也不知道他在幹什麼。李開明說,剛來的時候陵墓已經被草圍住進不來了,陵園的走道、墓碑全是青苔。老人一邊整理一邊感慨道:“人在人情在,莫非人亡人情也亡了?”

李開明老人曾對記者講,他不明白為何歷史上這麼知名的人物,竟然在死後墓園無人清掃,公家只拿他來宣傳。他說這樣也好,能讓他有個地方健身、種種花草。李開明希望能有人常來看看,留意他種的花草。

老人掃墓期間也曾遇過杜家人來此祭拜,他還將祭拜的花用水罐養起來。不過,為杜家掃墓的人不光有李開明一人。還有一位同樣是八十歲的李成全老人,他杜月笙幼子杜維嵩默默的掃了四十五年的墓。

李成全的岳母葉鴻英曾是姚玉蘭的幫傭,杜維嵩的陵墓由姐姐杜美如祭掃。後來杜美如夫婦前往海外,就將祭掃之事託付給他,他一掃就是四十五年。

綜上,杜月笙病逝後葬在臺北,陵墓多年無人問津,毫不相識的李開明老人為其掃墓三年。從老人的談話中可以看到,他的行為只是一種義舉,就是不忍看到曾經有頭有臉的人物死後陵墓被雜草所圍。


野史也是史


這位給杜月笙掃墓的人,既不是他的家人,親朋好友,也不是他曾經的門徒,而是一個他未曾謀面的陌生人。這個人的名字叫做李開明,他和杜月笙一樣,都不是土生土長的臺灣本地人,而是從大陸移民過來的。



李開民在大陸老家的時候就早有耳聞杜月笙的傳奇事蹟和經歷,對他在國家危難時刻不顧個人的利益損失,不停的為國內的抗日力量進行捐款、捐物資的舉動,對他能夠做到儘自己一切能力去支援祖國的抗戰的行為很是敬佩。



而之所以堅持這麼久給從未謀面的杜月笙掃墓,其實也並不只是敬佩,還因為李開明不忍心看著生前呼風喚雨的男人死後無人問津,於是每隔一段時間都會為杜月笙掃墓,並在墓的周圍種上花草,而這一做就是三年。


歷史小貓咪


杜月笙,民國時期上海青幫三大佬之一,在那個年代,他的名號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即便如今,他的事蹟仍然為眾人所知。

杜月笙是一個很複雜的人,他是助紂為虐鎮壓工農的歷史罪人,亦是為抗日做出過巨大貢獻的英雄,對於這樣一個人單純的用“好”與“壞”來評價是極為不妥的,因為他的複雜,他的影響力,所以在49年戰爭即將結束的前夕曾被我黨和蔣介石同時爭取過。

當時部隊快要開進上海,杜月笙面臨著人生中最艱難的抉擇,是離開還是留下?輾轉難眠反覆思考後,他決定了離開,因為他曾犯過錯,他的手上沾滿了太多無辜人的鮮血,他不確定留下來日後會不會遭到批判。

所以,他走了,但他沒有應蔣介石的邀請去臺灣,而是來到香港,與他一起去香港的還有他姨太太孟小冬,姚玉蘭。孟小冬和姚玉蘭是京劇演員出身,孟小冬是來到香港後才正式嫁給杜月笙的,而姚玉蘭過門比較早。

關於杜月笙和姚玉蘭之間還有一段比較荒唐的故事,姚玉蘭有一個妹妹叫姚玉英,姐妹倆的母親叫筱蘭英,當年杜月笙同時看上了母女三人,因此留下了母女三人共事一夫的荒唐事。

不過杜月笙對姚玉蘭確實是真心的,他對母女三人都特別好,後來母親和妹妹去世,杜月笙更加疼愛姚玉蘭,之後姚玉蘭也跟著杜月笙去了香港。

來到香港後,杜月笙失去了往日的英雄氣,日漸蒼老。時間越久,他想要回上海的慾望越強烈,可是當他看到昔日同門黃金榮在上海掃大街被批鬥的時候,他絕望了,他知道自己永遠也回不去了,久而久之,心情煩悶的他病倒了。

1951年8月,杜月笙因病去世,他死後,遺體在香港火化,第二年,姚玉蘭便帶著他的骨灰來到臺灣,按照杜月笙的臨終遺願,其墓碑面朝西北,那是上海的方向,蔣介石親自題字“義節聿昭”。再後來姚玉蘭也去世了,就葬在杜月笙的旁邊,遺憾的是,由於杜月笙的後代大多在外奔波,無暇顧及他的陵墓,所以時間久了,杜月笙及其夫人的陵園因無人打掃而荒草叢生,逐漸敗落。


可憐這位曾經叱吒上海灘的風雲人物,死後竟落得如此下場,不過後來,有一位名叫李開明的老人,偶然間得知杜月笙的安葬之所,李開明是從江蘇移居到臺灣的,雖從未見過杜月笙,但很早就聽過他的大名,所以出於敬佩之情,他來到杜月笙的墓前,看著無人打掃的杜月笙墓,李開明動了惻隱之心,他決定此後每週都來為杜月笙掃墓,好讓這座墓看起來不至於太過淒涼,這樣也不致於辱沒杜月笙生前的名聲了。


鹹魚閒聊


有句老話說得好,“自古亂世出英雄”。在抗日戰爭期間,確實出現了許多英雄,為了保衛自個兒的國家,有的人付出了寶貴的生命,有的人付出了寶貴的青春。可惜的是江山代有才人出,隨著時間的流逝,抗日戰爭期間的有些英雄漸漸地被世人所遺忘。今天我要談的這位主人公,他叫杜月笙,他起初只是上海一個不起眼的小囉囉,後來憑藉著自身的努力成了上海黑幫老大。他的創業經歷也非常傳奇,社會地位也由此漸漸升高了。1937年,他拒絕日本人的示好。由此可見,他的人品還是不錯的。

㈠他是個愛國人士,不與那些賣國賊同流合汙

在抗日戰爭最開始的階段,無論是國民黨還是共產黨都是沒有勝算的,畢竟日本人過於強大,因此在中國產生了許多漢奸走狗。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許多意志不堅定的中國人都選擇投靠了日本人。杜月笙不是這樣的,他深知在戰爭中要想獲得勝利,物資必須要得到保障。因此他在暗中籌集大量物資,並派人將之送到前線去。除了物質的籌集外,他自己也沒有閒著。據說他本人還參加了上海各界抗敵後援會。

㈡他是上海近代最大的黑幫幫主,在當時有著很不錯的政治人脈

除了黑幫老大這個頭銜之外,他還是一個現代實業家。也就是說在做生意這方面,有著極好的天賦。此人慣會收買人心,當時社會各個階層的人都對他讚譽有加。宋子文、孔祥熙等這些人都是他的朋友。要知道孔祥熙這些人,可是頗得蔣介石看重的,他能成為這些人的朋友,想必自身也有著閃光點。1929年,他成為公董局華董,可別小看這個職位。在這一年,他在上海金融業這一塊又展開了一片藍圖。藉著這個機會,他又認識了徐新六這些人。

㈢ 他死後多年無人問津,一個不相識的老人為何為其掃墓多年?

杜月笙此人生前可是上海灘紅極一時的大人物,可死後卻無人問津。這也太慘了!按理說來,他的後人應該每逢清明節也會來掃一下墓吧。為何竟是一個不相識的老人前來為其掃墓?他雖然確實為抗日的事業做出了不少貢獻,但他手上也沾染了不少共產黨愛國人士的鮮血。再者說了,他本人還反共了20多年。因此他本人在後來也就沒有選擇留在上海。後來又因為上海市長事件,把蔣介石給得罪了到底。他的兒女們,為了生存不得不到處奔波勞累,因此掃墓就漸漸被他們遺忘了。


尚武菌


昔日在上海灘叱吒風雲的兩大黑幫,就要數洪門和青幫了,在青幫中有三位大佬最為著名,杜月笙、黃金榮、張嘯林這三個人在上海灘咳嗽一聲,整個上海灘的老百姓也是要打個寒顫的,這三人中經歷最為傳奇的要數杜月笙了。


杜月笙當年在上海灘黑白通吃,在那段混亂不堪的年代打拼了一片屬於自己的天下,不可不謂時亂世梟雄。在國家被侵略之際,他為抗日出錢出力,可謂盡心盡力。

杜月笙出生時正逢陰曆七月十五鬼節,皓月當空,所以取名為“月生”,後經過章太炎的建議改名為“鏞”,字“月笙”。


14歲時便來到上海灘十六鋪碼頭,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靠為水果攤削梨出名。之後拜入上海青幫陳士昌門下,從此開始了杜月笙傳奇的大佬之路。有一次在要債時,結識當時大名鼎鼎的黃金榮,杜月笙憑藉自己超高的情商,不僅成功地把債要了回來,還使得黃金榮對他青睞有加,沒幾天杜月笙便進入黃公館,搖身一變成為黃金榮夫人的小跟班。

之後的杜月笙在黃金榮的幫助下,在上海灘更加是風生水起,飛黃騰達。


一次黃金榮得罪了浙江督軍盧永祥,被五花大綁了起來,這是青幫中沒有一人有能力解決這樣的難題,杜月笙這是站了出來,從中斡旋,既顧全了雙方的體面,又使雙方合作獲得更大的利益,黃金榮被救出後,於杜月笙義結金蘭成為異姓兄弟。


在盧永祥和黃金榮的幫助下,杜月笙創立壟斷法租界鴉片的“三鑫公司”,從此成為上海灘最有錢的大佬。

杜月笙雖然有錢,當他絕對不是一個吝嗇的守財奴,他既不會拿錢去吃喝嫖賭,也不會去賺不義之財,他反而會用錢去買人情,錢是能夠花完的,而人情永遠都花不完,杜月笙深知這一點,所以他當時被稱為“當代春申君”,由此可見,杜月笙重義氣,輕錢財,只要有人有困難便會仗義疏財,為自己留下了好口碑,頗像及時雨宋江。他不怕被人利用,反而甘於被人利用,被人利用說明自己還有利用的價值,如果有一天無人利用自己,那才是真正的悲哀。

1949年在新中國建立之前,杜月笙既沒有留在大陸,也沒有逃亡臺灣,而是選擇前往香港,當他看到自己昔日的心血付之東流,也不適應香港的氣候,身體狀況一日不如一日,最後病死他鄉,骨灰被帶往臺北安葬。

隨著時間的流逝,歷史滾滾的車輪向前邁進,人們也都漸漸的忘記了這個昔日在十里洋場呼風喚雨的青幫大佬,可人們意外地發現會有一個神秘的老人在為杜月笙掃墓,他與杜月笙並非親朋好友,只是敬佩杜月笙的人品,出於內心的敬佩,便開始了一年又一年的掃墓,如果杜月笙泉下有知,一定會感謝自己當初的仗義疏財,畢竟錢是身外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歷史總探長


杜月笙,出生於江蘇川沙,也就是今天上海浦東新區,是舊中國上海青幫的大頭目,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傳奇性的人物,他既是一位黑幫老大,做些傷天害理的事情,尤其參與了迫害共產黨的事情,但他又積極參加抗戰,盧溝橋事變之後加入了上海各界抗敵後援會,並籌集戰備物資送給八路軍。他14歲進入黃金榮公館,負責經營賭場“公興俱樂部”,此後夥同他人壟斷鴉片提運,創辦中興銀行。1937年11月遷居香港,利用幫會的關係開展抗日救亡工作,1949年正式定居香港,1951年於香港病逝。

其實,杜月笙雖然遷居香港,但是畢竟他是從上海起家的,很多的關係也在上海,雖然在香港也有自己的黑幫生意,但是比其上海,差了很多,但是因為自己曾經屠殺過共產黨而不敢再次回到上海。在自己臨終之前,還特意交代自己的妻子,將自己帶回上海,埋在自己的老家,但是他的這個願望沒有實現,在他去世後,他的妻子將其帶到臺灣,最後在臺灣將其下葬。

1952年10月在妻子和子女的精心挑選下,最終將其下葬於臺北縣汐止鎮(今新北市汐止區)大尖山下。墓地坐東南朝西北面向上海,這也算在一定意義上圓了他要回上海的夢,墓園上有蔣介石的題字“義節聿昭”,還有張群的題字“譽聞永彰”,他的墓旁是其夫人姚谷香的墓為伴。

掃墓本來應該是子女後代的事情,但是當杜月笙去世後,並未留有太多的遺產,所以,他的子女為了生活和生計,分佈在各地,自然而然對墓地照顧就有所疏忽,但是卻有一位老人一直幫著掃墓,這名老人叫李開明,在年從杜月笙目前經過的時候,看到杜月笙墓地的殘敗,再看看墓碑上的“義節聿昭”四個大字,而且老人對杜月笙的事蹟也有所瞭解,曾經在上海叱吒風雲的大亨,死後墓地變得如此敗落,所以老人自覺義務擔負起掃墓的活,將杜月笙及夫人的墓地打掃的乾乾淨淨,並種上花草,讓整個墓地變得乾淨和漂亮起來。


也許杜月笙的後代應該感謝這位義務打掃墓地的李開明先生,而曾經的上海青幫老大死後如此境遇,不得不感嘆歷史的變遷,大浪淘沙,生前榮耀,死後誰知安然?可曾記得:他那句“三碗麵”的人生格言非常出名,他說人生要吃好“三碗麵”,分別是體面、場面和情面。還有:春申門下三千客,小杜城南五尺天嗎?



要說起民國時期上海灘風雲人物,那我們大都會想到一個人,他便是青幫大佬——杜月笙。歷史上關於杜月笙的評價,可以說是褒貶不一的。有人說他壞,但是也有人說他好。但是話說回來,能被稱得上風雲人物的,其身上肯定不只帶有正面的光環,也帶有負面的陰影。

不過在杜月笙身上卻有著四個鮮為人知的側面。首先第一點,杜月笙十分重視自己的文化素養。

杜月笙像

杜月笙小時候家裡非常的窮,雖然當時一個月的學費不過五角錢,但是他的母親卻都拿不出替他交學費,最後只好停學。而也正是這一段失學兒童的痛苦經歷,使得他在成名之後,一直在努力地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在他的家中一直高掛著這樣一副對聯:“友天下士,讀古人書”來時時鞭策自己,讓自己進步。此外他還重金聘請了很多說書藝人長期為他講四大名著,學習歷史知識和古人的處事方式。他還勤練書法,他的字寫得相當不錯。經過長時間的文化薰陶之後,他也開始注重起自己的儀表儀態,言談舉止等等。

江湖上曾經傳聞說杜月笙是一個青面獠牙的“怪物”,但實際上跟他相處之後才知道,原來他是一個言談舉止都很文雅的“翩翩君子”。

杜月笙墳墓

第二,他非常注重對子女的教育。他知道,自己小時候想讀書,但是家裡窮,所以沒有這個條件。但是現在不一樣了,現在自己已經有了這個能力,所以他不能怠慢子女的學業,必須讓他們好好讀書。有一次,他的兒子杜維藩在一次考試中棄考,杜月笙得知後,狠狠地打了杜維藩兩大耳光;女兒杜美如在一次外語考試中考不及格,也被他用鞭子打了十多下。在現在看來,體罰孩子是不對的,但是這種恨鐵不成鋼的拳拳父愛卻是溢於言表的。值得一提的是,他還曾在法租界創辦了一所中學,並聘請陳群擔任校長。此外,他還在老家浦東耗資十萬元建起了“浦東杜氏藏書樓”,至於其他的教育建築我們就不一一闡述了。

第三,在當時的複雜多變的歷史環境下,杜月笙並沒有忘記自己中國人的身份。在抗戰開始以後,杜月笙參加了上海各界抗敵後援會,並擔任主席團成員兼任籌募委員會主任。任職期間,他就籌集到了救國捐款150餘萬元。此外,他還籌集了很多軍用物品去支持抗戰。不僅如此,杜月笙還直接參與了部分軍事行動。後來在上海淪陷後,蔣介石為了阻止日本海軍大規模溯江西侵而提出了封鎖長江的計劃。杜月笙顧全大局,率先指令自己的大輪船公司開出幾艘輪船行駛到江面上鑿沉。在杜月笙的帶領下,其他輪船公司也紛起響應,鑿船沉江,阻塞了長江航道,遲滯了日軍的進攻。

杜月笙像

第四,杜月笙對金錢看得很淡。當然了,這跟他家財萬貫是沒有關係的,這主要跟他個人的性格特徵有關。因為一個人的金錢觀往往不取決於他擁有多少金錢。當然了,這還得看個人怎麼想。杜月笙晚年的時候,拿出了很多別人向他借錢時所打的欠條,將其全部燒燬,並告訴他的孩子們不準去追討餘債。但千萬別以為這些人欠得少,要知道,這其中僅王新衡一人就欠他五百根“大黃魚”(金條)。所以在杜月笙去世的時候,他只留下了10萬現金分給大家,並在臨終前說了一句話:“我是沒希望了,但你們還有希望,中國還有希望。”

杜月笙墓地上的幾個大字

1951年,杜月笙在香港去世,隨即遺體被妻子帶到臺灣下葬。1952年10月,在其妻子和子女的一番挑選下,最終將其葬於臺北縣汐止鎮(今新北市汐止區)大尖山下。墓園上還有蔣介石的題字——“義節聿昭”,此外還有張群的題字——“譽聞永彰”。其墓旁則有自己夫人姚谷香為伴。

但讓人很難理解的是,按道理掃墓這種事情是子女及其後代的事情,但是當杜月笙去世後,只給子女留下十萬元遺產,但這根本不夠,所以他的子女們要為了自己的生活四處奔波,所以自然就很少對他的墓地加以照料。但是卻有這樣一位老人,承擔起了為杜月笙掃墓的任務,而這一做就是三年。這位老人名叫“李開明”。早年他在路過此地時,看到杜月笙的墓地雜草重生,殘敗不堪,加上對杜月笙本人的瞭解,一個曾經叱吒上海灘的風雲人物,死後的墓地卻變成這個樣子,於是這位老人便承擔起來掃墓的任務。不僅將杜月笙的墓地上的雜草清理得乾乾淨淨的,還在周圍種了一些花花草草,看上去很有生機。

以上便是一代大佬杜月笙的故事,看完以後,你有什麼感想呢?歡迎留言我們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

  1. 劉繼興-《杜月笙鮮為人知的四個側面》

  2. 《民國趣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