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别把“教育公平”减了

秋天,多个省份出了新一波教育“减负”新规定,而部分家长,没有太多”轻松“与欣喜,反而出现新一波焦虑。

例如刷屏的《南京家长已疯》一文称,现在不许补课、不许考试、不许公布分数,甚至突击检查学生书包是否有卷子、课外辅导教材、作业本等“违禁物品”,对此该文反问:“难道高考会因为看你快乐而特招你?”

减负,别把“教育公平”减了

爆文《南京家长已疯》截图

浙江拟出台的“小学生9点后不做作业”、“所有学科不得组织期中考试”等33条规定,也引起了家长类似的反弹,“减负就是让我家娃变成学渣”、“学校不管只有我自己管”的议论,令浙江当地教育部门迅速发出声明“并非最终方案”、“不是一刀切”。

各省出台的规定,依据都是教育部去年年底颁布的《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减负三十条)。无疑,“减负规定”展现的,是一幅美好的、快乐学习的愿景图。尤其是我国中小学生书包太重、作业太多、超过一半都是“近视眼”的现状下,“减负”,是符合时代潮流和未来趋势的,家长的焦虑,也含有误解、夸张的成分。

但,家长和孩子们面对的,的确是另一种现实——优质教育资源稀缺,跟好老师学习、考上好学校的成本居高不下,富裕家庭、中产家庭、中低收入家庭的子女能够选择的教育服务差距越来越大,“寒门难出贵子”现象突出,“阶层固化”在下一代身上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家庭的愿景,不过是“花较低成本、享受均等的良好教育”,以期未来有更好的发展机会,甚至实现阶层跃升。

减负,别把“教育公平”减了

2018年全国985高校录取率排行

应该说,这是指向教育公平的合理诉求。

本质上,既然高考是选拔考试,中小学教育本身被赋予的实用主义或者说功利色彩,就挥之不去。

当中小学不公布分数、排名,家长就开始暗中打听排名,“影子学校”(即培训机构)就开始重点做学生成绩排名、加上全方位分析,“让你看得见孩子的进步”,努力拉大与公立学校的距离;

当中小学缩短上课时间,家长就想把”空出来的时间“补足,要么报辅导班,要么干脆转学到私立学校,毕竟下午三四点钟接孩子太难,自己赤膊上阵当”家教“太不现实。

总之,有了这种可能:虽然减负所规定的都是数字指标,易于验收——比如在校上课时长、是否存在期中考试、是否公布了学生成绩排名等等,但实际上,孩子们并没有真正减掉不必要的负担。

由于公立学校执行减负相对比私立学校更加严格,家长们更可能恐慌性地投入到可以强化“应试能力”的辅导班中去。“校内负担降、校外负担升”,家长的经济负担也会更重,教育公平也更难实现。

减负,如果目标是减掉不必要的课业负担,那就是合理而且迫切需要的。社会最不希望看到的,则是经过各方面的新一轮博弈,最后减掉了教育公平、增加了教育成本——减负工作需要在明确数字指标之余,配套相关措施,真正提升公立中小学校竞争力和覆盖面,这是正道。系统性地提升我国基础教育的普惠性与公平性,或许才是回应民间呼声的最好方式。

(文中表述仅代表作者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