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無情不遂我,逆水行舟難施行:道家《陰符經》談算計

奪得五賊謀眾事,

變化在人悉心機。

天道無情不遂我,

逆水行舟難順勢。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中的“施行”,好書《黃帝陰符經》

一起欣賞道藏中的“施行”。

1. 五賊在乎心,施行在乎天; 來源於《黃帝陰符經》黃帝。 全文如下:五賊在乎心,施行在乎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2. 施行聖澤山川潤,圖畫天文彩色新。 來源於《唐詩·上崔相公》王建。 全文如下:枯桂衰蘭一遍春,唯將道德定君臣。施行聖澤山川潤,圖畫天文彩色新。開閣覆看祥瑞歷,封名直進薜蘿人。應憐老病無知己,自別溪中滿鬢塵。

3. 磨礱去圭角,浸潤著光精。願君莫嘲誚, 此物方施行。 來源於《唐詩·石鼎聯句·軒轅彌明》韓愈。

4. 凡論者貴其有辨合,有符驗。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設,張而可施行。 來源於《荀子》荀子。

上次說到五賊這個《陰符經》中最重要的概念。而這個概念,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古人對於世界的理解。認為世間萬物的變化就是有五種力量造成的。而這五種變化就是:命、物、時、功、神。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命運、屬性、時間、演變、信息。掌握這五種變化,人甚至可以白日飛昇,立地成佛,翻江倒海更不在話下。但是誰又能說自己能夠掌握事物的這五種變化呢?有也是很難。因此,《陰符經》說到,這五種變化的掌握在於自己的心,也就是本心的理解。如果有了充分的理解,或者超越了對手對此的理解,實際上就可以把握事情的發展方向。但是如何操縱事物,那其實還是要看天道與自己的契合。這就是“陰符”二字的本意了。

天道無情不遂我,逆水行舟難施行:道家《陰符經》談算計

古人認為操縱變化的其實是在於天道。而當今我們眼光更為開豁,但是也只能在指尖上有所控制,無法達到了真正的自由。

俗話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說的其實就是這個道理。人的能力是有極限的,心力也有很多的侷限性,無法突破自身桎梏,只能在天道不重視的地方,可以開拓自己的一番天地,操縱著事物的發展。

關聯詞語賞析:

“施行”一共在《資治通鑑》中出現49次。排名4281。“施行”的意思是:指方針政策等從某一天發生效力。佈施東西與人之行法。梵志頞波羅延問種尊經(大一·八七七上):‘佛言:“我經中以施行為本,施行善者最為大種。其天下尊貴者,皆施行善得耳,不以種得也。”’《荀子·性惡》:“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設,張而可施行。”

“五賊”一共在《黃帝陰符經》中出現2次。“五賊”的解釋是,五賊出自《陰符經》,道教謂五行或五欲為五賊。解釋一、命、物、時、功、神這五種變化。解釋二、道教謂眼、耳、鼻、舌、意為五賊或五行。清 錢謙益 《煉丹臺》詩:“六相資輔弼,五賊收狂癲。”

“在天”一共在《全唐詩》中出現124次。排名875。“在天”有解釋:《三國演義》羅貫中:“孔明嘆曰:“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後人有詩嘆曰:“谷口風狂烈焰飄,何期驟雨降青霄。武侯妙計如能就,安得山河屬晉朝!””

什麼是施行,其實就是作用於的意思。也就是說,天道才是真正決定事情的成敗,這個並不為我們的意志來轉移,而且我們在其中也是非常的無力,也無能為力。天下之事就是如此,我們雖有多謀,但是真正是否能成,就在於是否逆天而行,而自身逆天的能耐有多少。

如同諸葛孔明,他以益州一地要光復漢室,這個事情在那個年代幾乎是不可能的。不是說四川的位置不好,物產不豐富,而是四川過於偏於一隅,這種天地大勢不是人類可以逆行的。自孔明之後,歷朝歷代沒有任何人可以憑藉四川一地能夠做的更好,這就是明證。

對於四川,有人說蔣介石用四川一地對抗日本作為例子。實際上這個例子是不存在的,因為蔣介石實際上還掌握著渭河平原這個關中要地,這個地方可是中國最為重要的核心地區,如果不是在抗戰早期就已經失去了山西和洛陽,其實蔣介石的小日子會過的很舒坦。但是一旦失去了這三個中國最重要的地方,實際上就幾乎沒有翻盤的可能。這也是蔣介石死守潼關的原因。

而古代也有這個說法,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但是這個說法的前提是人和已經到了極致的情況下。但是如果都是處於一般情況,這就完全翻轉過來,代表大勢的天時優於地利,地利優於人和。這也是凡事以開封作為首都的朝代都很難長治久安,而在咫尺之遙的洛陽卻是穩當。

如果我們想真正成事,並且風險較小,這就需要我們順勢而為。

在事物運行的五種變化中,只要發現了變化,而這種變化又是自己掌握的,就說明自己有改變的機會。只要自己是順勢而為的容易。如果是逆勢而為的,這就是靠老天幫忙了。

我們推著車,下坡的時候轉彎容易,上坡的時候轉彎難。這不會就是暗合了這個天道嗎?

明天談:《水滸傳》中的“鐵叫子”。

只有訂閱,不再錯過。只有點贊,給予動力。只有回覆,方有目標。

你的需求是,就是作者研究的方向。

作者“寂寞寒窗空守”詩云:

寂寞寒窗,空守安寧。

專注經典,另闢蹊徑。

金剛智慧,砥礪前行。

拋磚引玉,同為精進。

№244 日期:19110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