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无情不遂我,逆水行舟难施行:道家《阴符经》谈算计

夺得五贼谋众事,

变化在人悉心机。

天道无情不遂我,

逆水行舟难顺势。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中的“施行”,好书《黄帝阴符经》

一起欣赏道藏中的“施行”。

1. 五贼在乎心,施行在乎天; 来源于《黄帝阴符经》黄帝。 全文如下:五贼在乎心,施行在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2. 施行圣泽山川润,图画天文彩色新。 来源于《唐诗·上崔相公》王建。 全文如下:枯桂衰兰一遍春,唯将道德定君臣。施行圣泽山川润,图画天文彩色新。开阁覆看祥瑞历,封名直进薜萝人。应怜老病无知己,自别溪中满鬓尘。

3. 磨砻去圭角,浸润著光精。愿君莫嘲诮, 此物方施行。 来源于《唐诗·石鼎联句·轩辕弥明》韩愈。

4. 凡论者贵其有辨合,有符验。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设,张而可施行。 来源于《荀子》荀子。

上次说到五贼这个《阴符经》中最重要的概念。而这个概念,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古人对于世界的理解。认为世间万物的变化就是有五种力量造成的。而这五种变化就是:命、物、时、功、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命运、属性、时间、演变、信息。掌握这五种变化,人甚至可以白日飞升,立地成佛,翻江倒海更不在话下。但是谁又能说自己能够掌握事物的这五种变化呢?有也是很难。因此,《阴符经》说到,这五种变化的掌握在于自己的心,也就是本心的理解。如果有了充分的理解,或者超越了对手对此的理解,实际上就可以把握事情的发展方向。但是如何操纵事物,那其实还是要看天道与自己的契合。这就是“阴符”二字的本意了。

天道无情不遂我,逆水行舟难施行:道家《阴符经》谈算计

古人认为操纵变化的其实是在于天道。而当今我们眼光更为开豁,但是也只能在指尖上有所控制,无法达到了真正的自由。

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说的其实就是这个道理。人的能力是有极限的,心力也有很多的局限性,无法突破自身桎梏,只能在天道不重视的地方,可以开拓自己的一番天地,操纵着事物的发展。

关联词语赏析:

“施行”一共在《资治通鉴》中出现49次。排名4281。“施行”的意思是:指方针政策等从某一天发生效力。布施东西与人之行法。梵志頞波罗延问种尊经(大一·八七七上):‘佛言:“我经中以施行为本,施行善者最为大种。其天下尊贵者,皆施行善得耳,不以种得也。”’《荀子·性恶》:“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设,张而可施行。”

“五贼”一共在《黄帝阴符经》中出现2次。“五贼”的解释是,五贼出自《阴符经》,道教谓五行或五欲为五贼。解释一、命、物、时、功、神这五种变化。解释二、道教谓眼、耳、鼻、舌、意为五贼或五行。清 钱谦益 《炼丹台》诗:“六相资辅弼,五贼收狂癫。”

“在天”一共在《全唐诗》中出现124次。排名875。“在天”有解释:《三国演义》罗贯中:“孔明叹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后人有诗叹曰:“谷口风狂烈焰飘,何期骤雨降青霄。武侯妙计如能就,安得山河属晋朝!””

什么是施行,其实就是作用于的意思。也就是说,天道才是真正决定事情的成败,这个并不为我们的意志来转移,而且我们在其中也是非常的无力,也无能为力。天下之事就是如此,我们虽有多谋,但是真正是否能成,就在于是否逆天而行,而自身逆天的能耐有多少。

如同诸葛孔明,他以益州一地要光复汉室,这个事情在那个年代几乎是不可能的。不是说四川的位置不好,物产不丰富,而是四川过于偏于一隅,这种天地大势不是人类可以逆行的。自孔明之后,历朝历代没有任何人可以凭借四川一地能够做的更好,这就是明证。

对于四川,有人说蒋介石用四川一地对抗日本作为例子。实际上这个例子是不存在的,因为蒋介石实际上还掌握着渭河平原这个关中要地,这个地方可是中国最为重要的核心地区,如果不是在抗战早期就已经失去了山西和洛阳,其实蒋介石的小日子会过的很舒坦。但是一旦失去了这三个中国最重要的地方,实际上就几乎没有翻盘的可能。这也是蒋介石死守潼关的原因。

而古代也有这个说法,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但是这个说法的前提是人和已经到了极致的情况下。但是如果都是处于一般情况,这就完全翻转过来,代表大势的天时优于地利,地利优于人和。这也是凡事以开封作为首都的朝代都很难长治久安,而在咫尺之遥的洛阳却是稳当。

如果我们想真正成事,并且风险较小,这就需要我们顺势而为。

在事物运行的五种变化中,只要发现了变化,而这种变化又是自己掌握的,就说明自己有改变的机会。只要自己是顺势而为的容易。如果是逆势而为的,这就是靠老天帮忙了。

我们推着车,下坡的时候转弯容易,上坡的时候转弯难。这不会就是暗合了这个天道吗?

明天谈:《水浒传》中的“铁叫子”。

只有订阅,不再错过。只有点赞,给予动力。只有回复,方有目标。

你的需求是,就是作者研究的方向。

作者“寂寞寒窗空守”诗云:

寂寞寒窗,空守安宁。

专注经典,另辟蹊径。

金刚智慧,砥砺前行。

抛砖引玉,同为精进。

№244 日期:19110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