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香餑餑”到“斷舍離”房企多元化轉型不易

“在劇烈變動的環境中,能夠生存下來的既不是最強壯的,也不是最聰明的,而是最靈活的。”這是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的話。

只有不斷改變自身,適應環境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站穩腳跟。生物是這樣,企業也是如此。無論市場風雲如何變化,任何行業的運行其實都有不變的規律——唯有變革,才有生機。

聚焦到房地產行業,在政策週期高波動和天花板約束下,住宅紅利逐漸消失,傳統地產行業成本高企、競爭加劇、 利潤日漸攤薄。對於身處其中的房產企業來說,多元化似乎已經成為不可避免的宿命。

與其等待政策“救贖”,不如從自身出發,尋找新的盈利渠道。相對於被動轉型,在日子尚好的時期,主動選擇轉型,會更加從容,成功概率要大一些。不過,收益與風險相伴相生,2019年,房企的多元化之路走的如何?

從“香餑餑”到“斷舍離”房企多元化轉型不易

和訊房產據公開資料整理

地產“周邊”成多元化主流

比起進入非地產領域,對於房企來說,憑藉自身資源與優勢,進軍地產上下游產業是第一選擇。

隨著中國宏觀經濟、人口結構和生活觀念等因素的變化,對於商業地產、養老地產、旅遊地產和住宅配套設施建設的需求也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房企也正是意識到了這一點,在多元化進程的嘗試中,多數房企選擇了“地產+”的方向,商業地產、產業地產、文旅地產、養老地產等地產相關多元化業務,豐富房地產業務結構,不斷湧現戰略升級的新思路。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至今,房企分拆物業上市成為潮流。從2014年到2017年,幾乎每年只有1~2家物業公司上市。2018年節奏突然加快,全年共有5家物業公司分拆上市,其中有4家成功登陸港股。截至目前,共有濱江服務、奧園健康、和泓服務、鑫苑物業、藍光嘉寶5家物業公司成功赴港上市,另有至少5家物業公司已遞交上市申請書。房地產行業的增長紅利已成過去時,承載房企轉型重任的物業管理行業儼然一座待挖掘的金礦。

此外,2019年也是文旅融合落地首年。受消費升級、政策支持的影響,承載著詩與遠方的文旅地產,正展現出蓬勃的生命力。根據中國指數研究院最新發布的百強企業榜單,目前已有57家房企進入到文旅地產領域,其中前50強有36家,51-100強有21家,文旅地產領域競爭日趨激烈。如何搶佔先機,爭奪細分領域重要席位,促使涉足房企逐步走向專業深耕,融創中國、榮盛地產、奧園集團等10家房企已專門成立了文旅集團(公司)。

養老產業憑藉較高的發展預期,也吸引了不少房企佈局,但短期來看,養老產業很難形成現有的盈利模式。通過對養老人群的研究會發現,養老最重要的問題是錯配,例如, 75 歲以上的養老人群,的對於醫養養護提出了高要求,而市場當中要麼對於這類產品供應不足,要麼由於這一類群體目前的支付能力還沒有達到,所以形成了現實當中的供需錯配。

不過,在中小型房企中,養老、物業的佈局更多的已成為提高住宅主業競爭力的增值服務。在產品設計、賣點難以拉開差距的情況下,物業滿意度、品牌附加值、服務競爭力逐漸成為重要的得分點。

從“香餑餑”到“斷舍離”房企多元化轉型不易

 從“香餑餑”到“斷舍離”

據克而瑞《2019房地產多元投資全景報告》統計, 2018年,TOP30 房企 70% 發佈了多元化戰略, TOP100 房企 97% 佈局了多元化業務。不過進入2019年,不少房企在多元轉型業務投入更加謹慎。如鬱亮提出,2019年萬科要收斂和聚焦,聚焦主航道,鞏固提升基本盤。

實際上,雖然多元化口號響亮,但是從成績單來看。房企的主業依然是地產,2019半年報顯示,房企最大的收入貢獻仍是地產,這在 TOP30 尤為明顯,主業基本上佔據了九成以上的業績貢獻。

理想豐滿,現實骨感。資本逐利而生,對於創新業務,房企多采取試水心態,靈活把握投資動態,一旦勢頭不好,很可能要減少投資預算,甚至叫停。

以長租公寓為例,這個眾多房企都佈局的多元化業務在 2019 年儼然從轟轟烈烈進入了另一番天地。

萬科的 " 萬村計劃 " 也在王石親自站臺七個月後,傳出了在深全面暫停拿房的消息,這一說法隨後在當年南方區域媒體交流會上得到了萬科高級副總裁、萬科深圳(樓盤)公司總經理張紀文的確認。

喊停的不止萬科,今年六月份,有媒體報道,遠洋集團計劃年內剝離長租公寓。這個曾經被資本市場視為寵兒的行業就這樣急速跌落風口。而在此前不久,5月31日,朗詩綠色集團(HK:00160,下簡稱“朗詩”)剛剛宣佈,計劃剝離長租公寓業務。

顯然,對於房企來說,實現盈利已經比企業多足運營的美好設想,更加重要且緊要。

行業的轉型絕非易事。正如鬱亮所說,找到一個和房地產行業體量和賺錢前景都相當的行業,幾乎沒有可能,萬科做物業、物流的時候,發現每平方米賺的錢都是以了幾角、幾分為單位時,大家便覺得無從下手。但“儘管房地產行業還不錯,不代表我們未來還能靠吃這口飯活下去,所以我們必須要做新業務。”

不管地產+互聯網、地產+文化+旅遊、地產+養老模式,還是長租公寓、商業地產運營,甚至乾脆脫離地產行業,投資農業、新能源汽車等其他業務板塊,這些產業都需要沉澱資金,短期內盈利空間都是模糊的,需要時間給出答案。

從“香餑餑”到“斷舍離”房企多元化轉型不易

龍頭房企大踏步“跨界”

在地產上下游之外,更加廣闊的“專業性強”的“非地產”領域,也得到了房企,特別是龍頭房企的偏愛。包括文娛、零售業、大健康、農業、環保、科技、體育等。特別是進軍互聯網、新能源汽車、現代農業等熱門領域,已經成為大型房企轉型考慮的第一行業。

例如碧桂園與網易基於網易的雲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達成戰略合作,發展智慧城市和產業價值創新園,萬科、當代和融創等企業也都通過家裝、社區和金融等領域,介入了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互聯網產業;萬達甚至早一步通過與新西蘭區塊鏈公司Centrality NZ的合作,涉足區塊鏈領域。

在這一波房企“多元跨界潮”中,恆大極具代表性,恆將目標瞄準了造車業務,恆大高科技集團於1月2日出資設立了“恆大智慧(601519,股吧)充電科技有限公司”,註冊資本1億元。隨後,恆大旗下恆大健康1月15日公告稱收購瑞典電動汽車公司NEVS 51%股權,成為絕對控股股東,該公司的核心資產、技術都將被恆大收入囊中。恆大與廣彙集團的合作將為NEVS生產的車輛在國內提供銷售渠道保障。

克而瑞研究發現,對於房企多元化投資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因主業強大主動佈局,如萬科、碧桂園、恆大均在企業大規模之後,增加非主業的佈局,包括汽車交通出行、體育、本地生活、應用科技等;二是企業基因或稟賦使然,如保利發展母公司保利集團,本是多元化業務一體,基因決定投資方向多元,旗下保利資本涉及應用科技、生活服務、金融等多個方面。

不過和訊房產查閱資料獲悉,這些非地產領域的試水,多數是龍頭企業的狂歡。對於中小房企來說,貿然進入陌生領域,缺乏相關人才儲備和管理經驗,大概率會在業務發展上失焦,容易出現新業務發展不起來,甚至拖累主業發展的情況。

2019年6月11日-15日,恆大剛剛大手投資了2800億來建設新能源汽車基地,同一時間,銀億集團的董事長,寧波(樓盤)首富熊續強悄悄申請了破產重整。

這個曾經靠收購改造爛尾樓起家,位列中國500強、坐擁3家上市公司的寧波最大房地產企業,在轉型造車的路上轟然倒下,房地產業務萎縮、汽車業務盈利能力不足,多元化發展轉型正在成為這家企業的不可承受之重。

擁有“造車夢”的房企,銀億股份並非第一家,也不是最後一家。但銀億的危機,卻已經充分顯現了盲目多元化轉型對中小型房企的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