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讀博必須發表論文才能畢業嗎?

無與倫比


不同學校有不同的要求,即所謂硬槓槓。從校方和院系的層面一般不會設發表論文數量的硬槓槓,更多的是來自導師的要求,或者是歷年來的潛規則。

標準的讀博流程分五步:修課、資格考試QE、選題及開題、研究、撰寫畢業論文及答辯。前兩步其實算簡單的,成績好一般都能過,第三步會不會被卡住就看學生會不會選方向和具體課題了,美國的導師雖然也有流派之說,但是很少替學生決定研究課題,而是要學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選擇。

最難的當然是研究,即在學生自己選定的課題上下功夫去創新、出成果。成果怎麼驗證呢?通常的做法就是將階段性成果發表出來,接受同行的評議,一般能發表就已經部分被肯定了,如果發表後被同行關注並多次引用,那麼就是更好的肯定。但要注意發表論文必須有格調,即影響因子高的優質期刊或者學術會議。發表在低級別的刊物上反而會被認為是浪費時間。當然也有導師在最終成果出來之前不讓發表論文的,這樣的導師就是重質不重量了,做他們的學生會比較辛苦,因為遲遲沒有公開發表的論文,壓力也會比較大。更糟的是課題走進死衚衕、或者與導師產生了分歧,那就不要說發表論文了,連方向都可能要重新選擇。不少在美國讀博士能讀八年甚至十年的,往往遇到了這樣的問題。

博士在導師心中達到畢業的標準是什麼呢?第一是證明了自己獨立從事研究的能力,第二是通過成果證明了自己的學術水平,第三是通過讀博期間的交流一隻腳已經踏入了學術圈子。國內很多導師只重視第二點,而且是以論文來論英雄,而國外很多導師則更重視第一點。而第三點呢,通過發表論文及開展學術交流,是很有幫助的,不少人從論文作者可以升級成審稿人再到編委會再到副主編主編,路就是這麼一步步越走越寬的。

所以你說是不是非得發表論文,從要求上來說是不一定,但是從檢驗成果、尋求認可以及擴大影響力的角度來說,應該是自我要求之一。作為過來人,我是這麼看的。


江南漁夫


先別考慮美博畢業,美博申請是很嚴苛的,敢申請美博的,幾乎都是大佬,語言成績和GPA絕對都是頂尖的。美博對於科研和各自領域裡的建樹很看重。美博有大量時間可以去做課題和項目,導師一般是輔助姓的,很多項目來自DARPA和NASA,課題項目完成只是有了畢業的資格,還要發表很多論文以及學術報告。總之,美博申請很難,畢業更難。但是畢業的基本都是精英


用戶5499386244482


每個學校的規定都不同,建議問清楚。選個好方向和好導師,發論文不是什麼難事。

讀博最怕的是遇到刻薄的導師,能讓學生拖上五六年不給畢業,學生處於弱勢,除了放棄學位,沒有其他辦法。

選導師時,要打聽一下他以前學生的情況,瞭解導師為人和對學生的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