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朝戰與和的爭論:漢武帝主張以戰對匈奴,為何韓安國反對?

我們都知道漢武帝時期是以武功教長的時代,這個時代的繁榮全部靠軍事手段打了出來,從漢武帝本人的好戰精神到那個時代層出不窮的優秀武將,整個時代都帶上了一種暴力色彩,不僅打出了大國的威望,也打出了一個時代的精神。但可能誰都沒有想到,漢武帝在奠定時代基礎的時候,他也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例如當年,在面臨匈奴人的威脅時,漢武帝整個朝廷展開了一場非常巔峰的戰與和的大辯論。漢武帝和李廣等人堅決主張大戰,而韓安國卻堅決反對要主張和親。

武帝朝戰與和的爭論:漢武帝主張以戰對匈奴,為何韓安國反對?

​可能大家對於李廣和漢武帝肯定非常的熟悉,李廣當年是第1批與匈奴大戰並且打出聲望的將軍,而漢武帝更是與匈奴打了一輩子的冤家,所以這兩個人主站是很明顯的,但是這個韓安國似乎大家誰都沒有聽說過,他既沒有大名鼎鼎的名聲,也沒有與武帝對決的資格,為何他一個人反對就搞得漢武帝手足無措呢?其實這一切的一切都存在著巨大的歷史的誤區,當年漢武帝雖然非常的厲害,但是在打匈奴之前,他還沒有真正做到一言九鼎,而這個叫韓安國的人表面上看碌碌無為,實際上卻是漢帝國的頂樑柱。

武帝朝戰與和的爭論:漢武帝主張以戰對匈奴,為何韓安國反對?

​根據歷史記載,韓安國原本是梁王的手下,最開始平定七國之亂的時候,就是此人以高超的智力與勇氣幫助梁孝王打敗了七國之亂,可以說,韓安國有定策之功。緊接著在漢武帝完成政策轉折,甚至連上位的過程中都出現了這位大臣的聲音,他一方面幫助漢武帝積極上位,而且還幫助漢武帝的孃家人化解了太多的政治衝突。隨後漢武帝上位時,韓安國又提出了非常卓越的見識,讓漢武帝對他有著很深刻的印象,就這樣,這個大臣一步步的爬到了三公九卿的位置,成為了漢帝國當時最傑出的政治人才之一。所以說,這位大臣在漢武帝一場有著很高的政治威望,並且他的決策往往代表著大部分大臣的意見。

武帝朝戰與和的爭論:漢武帝主張以戰對匈奴,為何韓安國反對?

​既然我們瞭解了韓安國本人的政治分量,以後我們再來看當時他的政治選擇,面對漢朝與匈奴的關係,他第1個提出來的意見就是繼續和親政策,並且他還引用了司馬法裡面很關鍵的一段語句,國雖大也好戰必亡。並且,這位大臣還給漢武帝描繪了當時國家的本質現象,戰爭是一種危險的舉動,不管獲勝還是失敗,最終傷到的是國家的根本與老百姓的生活,因此,只要國力強大,國際形勢自然轉變,因此一味的戰爭不能解決問題。

當時漢武帝對這樣一個政治人才的反駁,內心肯定感到無比的鬱悶,所以迫不得已只能展開了一場朝廷上的大辯論,他想要通過征服韓安國來征服所有老百姓和大臣的心。在這一場大辯論的過程中,這位大臣始終堅持國家的國力與老百姓的生活才是根本,要想判定一個國家是否是好的,就要從老百姓安居樂業的程度來看,而漢武帝則抓住了要害,直接指出,和平年代,和平發展自然是沒問題,但是,不能和平發展,遭遇的是一個戰爭的年代,那麼保住老百姓的做法會捨本求末。

武帝朝戰與和的爭論:漢武帝主張以戰對匈奴,為何韓安國反對?

​而且漢武帝還具體的指出,匈奴人自古以來都把漢朝當成是一個非常弱小的國家,不管這個國家多麼的富裕,在他的眼中漢朝只是一個隨時可以奪取的倉庫,因此漢朝越是發展,他越是高興,因為這樣他可以搶到更多的東西。所以國家的現象根本不能夠被解決,匈奴人年年來到邊境殺戮和搶劫,老百姓的日子就過的越不會開心,中心區的老百姓安居樂業,邊境的老百姓年年被屠殺,誰都不願意做邊界的老百姓只會使得邊界不斷的收縮。長此以往,國家雖大,但也是忘戰必危。

武帝朝戰與和的爭論:漢武帝主張以戰對匈奴,為何韓安國反對?

​就在這場巔峰對決之中,雙方無論是國家的強大本質,還是老百姓安居樂業的未來,最終漢武帝等一批大臣折服了韓安國,就這樣漢武帝一條才奠定了最後的基礎,以絕對的戰爭打敗匈奴人,讓匈奴的危機永遠的消除,然後再集中力量發展國家。可以說當年漢武帝的決策是很明智的,因為後來的宋朝就是個很典型的例子,要經濟不要鼓勵,最終丟掉了自己的江山,而且滅亡了自己的國家,而漢武帝用一朝時代的痛苦換來萬世的榮光,這一做法本質上是對的,正因為如此,他才能夠說服其他的大臣最終轉變成戰爭的國策。也正因為有這樣的魄力,所以漢武大帝這一時期打出來,中原王朝的脊樑骨,最終奠定了一個時代的武力和勇氣的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