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崇明四大古鎮之——城橋鎮篇(追憶消失的崇明古鎮)

追憶崇明四大古鎮之——城橋鎮篇(追憶消失的崇明古鎮)

“橋鎮”名稱由來及歷史:

位於崇明縣城橋鎮縣城北邊今中津橋路中段,那裡曾經有座普濟橋,該橋用石條疊成,俗稱“大橋”,橋鎮由此而得名。橋南至中津橋、橋東通東小港、橋西直往西小港、橋北自東河沿經長安橋至油車灣,橋鎮是舊時崇明橋、廟、堡、浜四大名鎮之一。

追憶崇明四大古鎮之——城橋鎮篇(追憶消失的崇明古鎮)

寒山寺,相信很多崇明人完全不陌生

“城橋”名稱由來及歷史:

城橋鎮為崇明縣縣城與橋鎮的合稱。崇明縣縣城始於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1586年築磚城,四周有城河,外築泥城,設東、南、西、北及東南門城門五座,東門名樂平、南門名迎燻、西門名慶成、北門名拱辰、東南門名朝陽,城牆用明朝青磚所砌。

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修城門易名,東門名春暉、南門名崇安、西門名鎮海、北門名武定、東南門名百勝。1954年起城牆陸續拆除,闢為環城馬路,即今南門路、東門路、西門路及北門路,城中以八一路縱貫南北,以人民路橫亙東西。

城橋地區行政區劃沿革:

1958年,城橋鎮集鎮地區為崇明縣縣屬鎮;1958年,城橋鎮周邊農村地區建城橋人民公社;1959年,析出城橋人民公社所轄的部分區域,建城北人民公社、港西人民公社;1959年,在今候家鎮地區建城東人民公社;1980年,城東人民公社更名為鰲山人民公社;1984年,改城橋人民公社為城橋鄉;1984年,改鰲山人民公社為鰲山鄉。1993年,撤銷城橋鎮、城橋鄉建制,所轄區域建立新的城橋鎮;1995年,撤銷鰲山鄉建制,所轄區域建立候家鎮。2000年,撤銷城橋鎮、候家鎮建制,所轄區域建立新的城橋鎮。

城橋鎮歷史悠久,鎮內保留很多歷史古蹟,小編今天帶各位,一飽眼福(期望各位多多補充,畢竟有很多歷史的東西,只存在少數人的腦海裡。)

追憶崇明四大古鎮之——城橋鎮篇(追憶消失的崇明古鎮)

著名的崇明學宮(市級文保)

元泰定四年(1327年)始建廟學合一的建築群。自宋、元至明代中葉,崇明諸沙飽受海潮侵襲,州、縣治城被迫五遷六建,學宮也隨之屢建屢圮。今之崇明學宮為明天啟二年(1622年)由知縣唐世涵在城壕外東南隅重建,其後又經歷多次修繕。 民國初,學宮建有萬仞宮牆、欞星門、泮池、登雲閣、戟門、名宦祠、鄉賢祠、忠義孝悌祠、東廡西廡、大成殿、崇聖祠、拜亭、敬一亭;儒學有大門、儀門、土地祠、灑掃會所、明倫堂、瀛洲書院、文昌宮、魁星閣、學海堂樓、教諭署、尊經閣、訓導署、博文齋、約禮齋、鬥級公所、訓導署、博文齋、約禮齋、鬥級公所等建築。1913年起,學宮內開辦學校,崇聖祠、尊經閣等均作校舍。1942年,日寇強佔學宮,將儒學署改作營房。學宮大成殿和東廡西廡毀於戰火。1946年後,學宮曾先後作校舍,古建築被改成教室、宿舍和辦公用房。1966年起,學宮又被縣社隊工業局、縣科委等多家單位使用。1981年5月,學宮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5月,又被列為上海市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在原址修復大成殿、東西兩廡建築。2001年修復明倫堂、儀門。

追憶崇明四大古鎮之——城橋鎮篇(追憶消失的崇明古鎮)

寒山寺

崇明寒山寺位於上海市崇明城內東門路21號。明朝天啟四年,楊軍門夫人朱氏自蘇州駕小船來到崇明。朱氏在島上削髮為尼,法名顛修,建寺名寒山寺,供寒山拾得二像。原寒山寺北至護城河(現崇明中學馬路),南至人民路,西至護城河沿界(農業大樓),東至舊大校場(現嚮明農機廠),共有鴛鴦宅寺房32間,佔地494平方米。995年,經宗教事務部門批准,寒山寺對外開放。

追憶崇明四大古鎮之——城橋鎮篇(追憶消失的崇明古鎮)

金鰲山公園(建於1917年)

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崇明縣教育界人士倡議將金鰲山及壽安寺大殿後三棟建築和寺後隙地改建為鰲山公園,當時由嚴亞鄒、陸賓谷等發起,共募集銀元3000餘元建造。金鰲山最著名的景點鎮海塔,原為佛家藏經之處,在光緒十九年(1893年)改為“鎮海塔”。塔高10.5米,正面橫書“鎮海”,上面豎書“寶藏興焉”。塔的東、南、西三壁上分別寫著“安、靜、定”三字,意在防坍保島。據介紹,鎮海塔由本縣大戶捐建,始建於光緒19年(1893年)。築在金鰲山之高峰。此塔於1986年重建。塔內有九層,順木梯拾級而上,每層供奉著六尊小菩薩。越往上空間越小,最後僅夠一人容身。登至塔頂,極目遠眺,遠近萬象盡收眼底。天氣極晴好時,你甚至可以遙望見海灘,這大約就是“鰲峰遠眺”的由來吧。現塔門鎖落,實在遺憾。

追憶崇明四大古鎮之——城橋鎮篇(追憶消失的崇明古鎮)

唐一岑紀念碑

為了紀念率軍民抵抗犯崇倭寇以身殉國的唐一岑,在1933年由國民黨江蘇省崇明縣支部所建(崇明原隸屬於江蘇省,1958年歸屬上海),碑高5米,下有平臺、石欄。(唐一岑:字惟高,廣西臨桂縣人。明嘉慶三十二年(1553年)以舉人薦任崇明縣令)

追憶崇明四大古鎮之——城橋鎮篇(追憶消失的崇明古鎮)

金鰲山的由來

因其歷史悠久,歲月的風雨給它披上了神秘的面紗,許多有關金鰲山的美好傳說一直在傳誦。一說,宋代趙彥衛在《東巡記》中就有金鰲山的敘述:“海上本有金鰲山和柵浦相對,山上有祥符塔院。”又一說,宋代,有一年崇明大旱,禾苗枯死,海中金鰲為救苦難農民,上岸吐水,被雷公闢死。農民為報金鰲吐水之恩,不使其曝屍,紛紛挑土築山,取名金鰲山,並在山旁建廟紀念。再一說, 清朝雍正年間,崇明人,沈文鎬參加殿試,中了探花,因他在皇帝面前動興說過:“微臣雖僻處小島,但崇明面臨東海,背靠長江,東有佘山捍衛海疆,西有狼山作為屏障,島上還有金鰲山,山明水秀是一個絕妙之處。”然而,崇明卻無山,為避犯欺君大罪,沈即回崇僱人連夜挑成金鰲山。其實,崇明島本無山,金鰲山山體系人工所築。宋、元時,位於三沙東仁鄉,為航海之標識。取宋高宗所至之山為名,此山山體早已坍沒。這金鰲山重築於康熙七年(1668年),山有九峰,中峰最高。鎮海塔就築在金鰲山之高峰。

即將消失的橋鎮老街(因歷史悠久,資料缺乏,故小編整理一下,有缺少歡迎各位橋鎮老居民指出。)

追憶崇明四大古鎮之——城橋鎮篇(追憶消失的崇明古鎮)

崇明橋鎮老街大塘街,此處是大塘街與太平街的交叉口 橋鎮老街的範圍還是比較大的,它由大塘街、太平街、木行弄、西小港、東河沿路、同心弄、川心街、油車彎街、百子庵街等幾條街組成,而我們探訪老街的次序也是按上述街道順序而行。

追憶崇明四大古鎮之——城橋鎮篇(追憶消失的崇明古鎮)

大塘街7號義泰南貨店舊址

追憶崇明四大古鎮之——城橋鎮篇(追憶消失的崇明古鎮)

崇明橋鎮老街大塘街街景

橋鎮老街的大塘街,大塘街是一條不長的街,有一棟不可移動文物的建築,在大塘街7號,是義泰南貨店舊址。大塘街街面不寬,也就二、三米的寬度,但街面房屋的縱深卻很深,總有二十多米之深,從大門進去,有的二進院落,有的三進院落,之後的太平街、木行弄、西小港、東河沿路、同心弄、川心街等房屋的格局都是這樣的。

追憶崇明四大古鎮之——城橋鎮篇(追憶消失的崇明古鎮)

崇明橋鎮老街太平街9~13號老宅

橋鎮老街的不可移動文物還是不少的,大塘街的義泰南貨店舊址、太平街33號的黃諤臣舊居、39號的黃振華黃振邦舊居、西小港34號周玉甲舊居、東河沿路62號的李鳳苞舊居、東河沿路56號的陳氏舊居等,不過很奇怪的是,太平街33號門口掛的是黃諤臣舊居的牌子,而裡面掛的卻是沈頌甘舊居的牌子,因此吃不準到底是黃諤臣還是沈頌甘的舊居,後來上網查詢才得知,太平街33號的是黃諤臣的舊居,而沈頌甘舊居則是31號。

追憶崇明四大古鎮之——城橋鎮篇(追憶消失的崇明古鎮)

太平街33號黃諤臣舊居

不過很可惜的是,橋鎮老街的很多名人故居除了門口掛一張銘牌外,原先的舊宅都已經不見了,代之的都是現代的建築,你要是不看銘牌,你都不知道這是崇明不可移動的文物,如黃諤臣舊居、周玉甲舊居、李鳳苞舊居、黃振華黃振邦舊居等,這些名人故居都被住戶用現代建材翻建了,只能憑銘牌知曉原來曾經的名人故居,而東河沿路82號原來是陸應侯舊宅,現在被一家公司佔領,門面修葺一新,我們也只能從外圍觀察曾經的深宅大院。這些原本被保護的建築,現在卻被破壞的失去了原貌,非常的可惜。

追憶崇明四大古鎮之——城橋鎮篇(追憶消失的崇明古鎮)

太平街31號沈頌甘舊居

橋鎮老街雖然和大多數的我所走過的其他老街一樣,很多有價值的老宅被改造翻建,但也有為數不少的老宅被原汁原味的保留了下來,這些老宅雖然未被貼上“不可移動文物”的標籤,卻也是有相當的研究價值,比如位於東河沿路63號的樊家、木行弄23號的沈家、大塘街32號宅、太平街9~13號的老宅等。

追憶崇明四大古鎮之——城橋鎮篇(追憶消失的崇明古鎮)

太平街39號黃振華黃振邦舊居

追憶崇明四大古鎮之——城橋鎮篇(追憶消失的崇明古鎮)

東河沿路62號李鳳苞舊居

李鳳苞(1834-1887年),字丹崖,江蘇崇明(今上海崇明)人,清末外交家。李鳳苞愛好歷算,精於測繪,深為李鴻章賞識。曾捐資為道員,後受命辦理江南製造局、吳淞炮臺工程局,併兼任兩局編譯,翻譯科學技術書籍。著有《四裔編年表》、《西國政聞彙編》、《文藻齋詩文集》等。1876年經李鴻章推薦任船政留學生監督。1877年赴英法兩國學習。1878年又由李鴻章保薦,擔任駐德公使。不久,又兼任駐奧、意、荷三國公使。1884年暫署駐法公使。中法戰爭爆發後,奉命回國任北洋營務處總辦,兼管水師學堂。因1884年在德國購買軍艦,從中受賄銀60萬兩而革職。回到崇明後,李鳳苞不再過問官場之事,一意整理平生著譯,在此期間著作、翻譯的書籍有《陸戰新義》、《海戰新義》、《布國兵船操練》、《鐵甲船程式》、《使德日記》、《聞政彙編》等。後清廷準備重新起用李鳳苞,然李鳳苞因多年積勞成疾,加上長期心情鬱悶,於光緒十三年(1887年)六月十八日逝世,終年53歲。

追憶崇明四大古鎮之——城橋鎮篇(追憶消失的崇明古鎮)

崇明橋鎮老街西小港34號周玉甲舊居

追憶崇明四大古鎮之——城橋鎮篇(追憶消失的崇明古鎮)

崇明橋鎮老街東河沿路82號陸燕侯舊居,現在被一家公司佔用

房主姓陳,房主介紹說,這棟房屋已有三百年曆史了,是祖上留下來的,經歷了六、七代人。我問這屋怎麼這麼破舊,陳姓老人說陳家原來很富有,只因祖上有二、三代人因吸毒,從此家道中落了,說到這裡,老人也是連連嘆息。

追憶崇明四大古鎮之——城橋鎮篇(追憶消失的崇明古鎮)

崇明橋鎮老街東河沿路63號樊家

追憶崇明四大古鎮之——城橋鎮篇(追憶消失的崇明古鎮)

崇明橋鎮老街東河沿路56號陳氏舊居,這是沿街的大門

追憶崇明四大古鎮之——城橋鎮篇(追憶消失的崇明古鎮)

陳氏舊居保存較好的儀門

追憶崇明四大古鎮之——城橋鎮篇(追憶消失的崇明古鎮)

陳氏舊居庭院,主人正在屋前院裡用午餐

追憶崇明四大古鎮之——城橋鎮篇(追憶消失的崇明古鎮)

陳氏舊居屋頂,已經破舊但雕刻精良的橫樑

橋鎮老街的老宅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有不少的現住戶的宅院都是祖上留下的,如木行弄23號的沈家、東河沿街56號的陳家,東河沿街63號的樊家以及太平街31號的沈頌甘家,據現在的住戶介紹,沈頌甘家的子孫在市區有房,所以老宅就出租了,估計也是租給親戚的,因為這位租戶也已經住了幾十年了。

追憶崇明四大古鎮之——城橋鎮篇(追憶消失的崇明古鎮)

崇明橋鎮老街同心弄7號老宅

追憶崇明四大古鎮之——城橋鎮篇(追憶消失的崇明古鎮)

崇明橋鎮老街川心街116號老宅

追憶崇明四大古鎮之——城橋鎮篇(追憶消失的崇明古鎮)

追憶崇明四大古鎮之——城橋鎮篇(追憶消失的崇明古鎮)

追憶崇明四大古鎮之——城橋鎮篇(追憶消失的崇明古鎮)

曹炳麟故居:

曹炳麟故居位於城橋鎮嘉樂弄42號。曹炳麟(1872~1938年),字吟秋,號鈍吟,晚號鈍翁,六不居士。上海市崇明縣人。曹炳麟早年喪父,靠母親龔氏撫養長大。二十歲時為縣學學生。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參加鄉試,名列高魁中舉。次年,因病未參加會試。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赴任安徽領知縣候補職。他赴任後,細心考察皖中財政,凡有急辦之事,必一一整理成文上報,頗得上司讚賞。宣統元年(1909年),他奉命前往宣城,查辦積年懸案。查辦時,深入調查,熟悉懸案始末,詳細擬出歸結之法,使多年懸案真相大白。辛亥革命後,他歸故里,曾輔助辦理縣政。1914年他開始籌建崇明中學,1915年建成,當年招收學生他善詩文,尤工書法,所繪花卉,淡雅逸緻。生平著作有《鈍廬文集》十五卷、《說文約文》四卷、《杜詩微》五卷、《鈍廬詩文續稿》二卷、《杜韓詩聯語》一卷、《六不居聯語》一卷、《自編年曆》一卷。曹先生另個突出貢獻就是他和王清穆總纂的民國版《崇明縣誌》十八卷,現在成了研究崇明鄉土歷史的主要依據。

(此處待各界朋友積極補充)

由於歷史的發展,社會變遷。崇明變的日益富饒,但古老的老街和歷史文物,已漸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裡。小編土生土長崇明人,用圖文形式,讓這些老祖宗的東西保留下來,讓後人能看到並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