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崇明四大古镇之——城桥镇篇(追忆消失的崇明古镇)

追忆崇明四大古镇之——城桥镇篇(追忆消失的崇明古镇)

“桥镇”名称由来及历史:

位于崇明县城桥镇县城北边今中津桥路中段,那里曾经有座普济桥,该桥用石条叠成,俗称“大桥”,桥镇由此而得名。桥南至中津桥、桥东通东小港、桥西直往西小港、桥北自东河沿经长安桥至油车湾,桥镇是旧时崇明桥、庙、堡、浜四大名镇之一。

追忆崇明四大古镇之——城桥镇篇(追忆消失的崇明古镇)

寒山寺,相信很多崇明人完全不陌生

“城桥”名称由来及历史:

城桥镇为崇明县县城与桥镇的合称。崇明县县城始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1586年筑砖城,四周有城河,外筑泥城,设东、南、西、北及东南门城门五座,东门名乐平、南门名迎熏、西门名庆成、北门名拱辰、东南门名朝阳,城墙用明朝青砖所砌。

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修城门易名,东门名春晖、南门名崇安、西门名镇海、北门名武定、东南门名百胜。1954年起城墙陆续拆除,辟为环城马路,即今南门路、东门路、西门路及北门路,城中以八一路纵贯南北,以人民路横亘东西。

城桥地区行政区划沿革:

1958年,城桥镇集镇地区为崇明县县属镇;1958年,城桥镇周边农村地区建城桥人民公社;1959年,析出城桥人民公社所辖的部分区域,建城北人民公社、港西人民公社;1959年,在今候家镇地区建城东人民公社;1980年,城东人民公社更名为鳌山人民公社;1984年,改城桥人民公社为城桥乡;1984年,改鳌山人民公社为鳌山乡。1993年,撤销城桥镇、城桥乡建制,所辖区域建立新的城桥镇;1995年,撤销鳌山乡建制,所辖区域建立候家镇。2000年,撤销城桥镇、候家镇建制,所辖区域建立新的城桥镇。

城桥镇历史悠久,镇内保留很多历史古迹,小编今天带各位,一饱眼福(期望各位多多补充,毕竟有很多历史的东西,只存在少数人的脑海里。)

追忆崇明四大古镇之——城桥镇篇(追忆消失的崇明古镇)

著名的崇明学宫(市级文保)

元泰定四年(1327年)始建庙学合一的建筑群。自宋、元至明代中叶,崇明诸沙饱受海潮侵袭,州、县治城被迫五迁六建,学宫也随之屡建屡圮。今之崇明学宫为明天启二年(1622年)由知县唐世涵在城壕外东南隅重建,其后又经历多次修缮。 民国初,学宫建有万仞宫墙、棂星门、泮池、登云阁、戟门、名宦祠、乡贤祠、忠义孝悌祠、东庑西庑、大成殿、崇圣祠、拜亭、敬一亭;儒学有大门、仪门、土地祠、洒扫会所、明伦堂、瀛洲书院、文昌宫、魁星阁、学海堂楼、教谕署、尊经阁、训导署、博文斋、约礼斋、斗级公所、训导署、博文斋、约礼斋、斗级公所等建筑。1913年起,学宫内开办学校,崇圣祠、尊经阁等均作校舍。1942年,日寇强占学宫,将儒学署改作营房。学宫大成殿和东庑西庑毁于战火。1946年后,学宫曾先后作校舍,古建筑被改成教室、宿舍和办公用房。1966年起,学宫又被县社队工业局、县科委等多家单位使用。1981年5月,学宫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5月,又被列为上海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在原址修复大成殿、东西两庑建筑。2001年修复明伦堂、仪门。

追忆崇明四大古镇之——城桥镇篇(追忆消失的崇明古镇)

寒山寺

崇明寒山寺位于上海市崇明城内东门路21号。明朝天启四年,杨军门夫人朱氏自苏州驾小船来到崇明。朱氏在岛上削发为尼,法名颠修,建寺名寒山寺,供寒山拾得二像。原寒山寺北至护城河(现崇明中学马路),南至人民路,西至护城河沿界(农业大楼),东至旧大校场(现向明农机厂),共有鸳鸯宅寺房32间,占地494平方米。995年,经宗教事务部门批准,寒山寺对外开放。

追忆崇明四大古镇之——城桥镇篇(追忆消失的崇明古镇)

金鳌山公园(建于1917年)

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崇明县教育界人士倡议将金鳌山及寿安寺大殿后三栋建筑和寺后隙地改建为鳌山公园,当时由严亚邹、陆宾谷等发起,共募集银元3000余元建造。金鳌山最著名的景点镇海塔,原为佛家藏经之处,在光绪十九年(1893年)改为“镇海塔”。塔高10.5米,正面横书“镇海”,上面竖书“宝藏兴焉”。塔的东、南、西三壁上分别写着“安、静、定”三字,意在防坍保岛。据介绍,镇海塔由本县大户捐建,始建于光绪19年(1893年)。筑在金鳌山之高峰。此塔于1986年重建。塔内有九层,顺木梯拾级而上,每层供奉着六尊小菩萨。越往上空间越小,最后仅够一人容身。登至塔顶,极目远眺,远近万象尽收眼底。天气极晴好时,你甚至可以遥望见海滩,这大约就是“鳌峰远眺”的由来吧。现塔门锁落,实在遗憾。

追忆崇明四大古镇之——城桥镇篇(追忆消失的崇明古镇)

唐一岑纪念碑

为了纪念率军民抵抗犯崇倭寇以身殉国的唐一岑,在1933年由国民党江苏省崇明县支部所建(崇明原隶属于江苏省,1958年归属上海),碑高5米,下有平台、石栏。(唐一岑:字惟高,广西临桂县人。明嘉庆三十二年(1553年)以举人荐任崇明县令)

追忆崇明四大古镇之——城桥镇篇(追忆消失的崇明古镇)

金鳌山的由来

因其历史悠久,岁月的风雨给它披上了神秘的面纱,许多有关金鳌山的美好传说一直在传诵。一说,宋代赵彦卫在《东巡记》中就有金鳌山的叙述:“海上本有金鳌山和栅浦相对,山上有祥符塔院。”又一说,宋代,有一年崇明大旱,禾苗枯死,海中金鳌为救苦难农民,上岸吐水,被雷公辟死。农民为报金鳌吐水之恩,不使其曝尸,纷纷挑土筑山,取名金鳌山,并在山旁建庙纪念。再一说, 清朝雍正年间,崇明人,沈文镐参加殿试,中了探花,因他在皇帝面前动兴说过:“微臣虽僻处小岛,但崇明面临东海,背靠长江,东有佘山捍卫海疆,西有狼山作为屏障,岛上还有金鳌山,山明水秀是一个绝妙之处。”然而,崇明却无山,为避犯欺君大罪,沈即回崇雇人连夜挑成金鳌山。其实,崇明岛本无山,金鳌山山体系人工所筑。宋、元时,位于三沙东仁乡,为航海之标识。取宋高宗所至之山为名,此山山体早已坍没。这金鳌山重筑于康熙七年(1668年),山有九峰,中峰最高。镇海塔就筑在金鳌山之高峰。

即将消失的桥镇老街(因历史悠久,资料缺乏,故小编整理一下,有缺少欢迎各位桥镇老居民指出。)

追忆崇明四大古镇之——城桥镇篇(追忆消失的崇明古镇)

崇明桥镇老街大塘街,此处是大塘街与太平街的交叉口 桥镇老街的范围还是比较大的,它由大塘街、太平街、木行弄、西小港、东河沿路、同心弄、川心街、油车弯街、百子庵街等几条街组成,而我们探访老街的次序也是按上述街道顺序而行。

追忆崇明四大古镇之——城桥镇篇(追忆消失的崇明古镇)

大塘街7号义泰南货店旧址

追忆崇明四大古镇之——城桥镇篇(追忆消失的崇明古镇)

崇明桥镇老街大塘街街景

桥镇老街的大塘街,大塘街是一条不长的街,有一栋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在大塘街7号,是义泰南货店旧址。大塘街街面不宽,也就二、三米的宽度,但街面房屋的纵深却很深,总有二十多米之深,从大门进去,有的二进院落,有的三进院落,之后的太平街、木行弄、西小港、东河沿路、同心弄、川心街等房屋的格局都是这样的。

追忆崇明四大古镇之——城桥镇篇(追忆消失的崇明古镇)

崇明桥镇老街太平街9~13号老宅

桥镇老街的不可移动文物还是不少的,大塘街的义泰南货店旧址、太平街33号的黄谔臣旧居、39号的黄振华黄振邦旧居、西小港34号周玉甲旧居、东河沿路62号的李凤苞旧居、东河沿路56号的陈氏旧居等,不过很奇怪的是,太平街33号门口挂的是黄谔臣旧居的牌子,而里面挂的却是沈颂甘旧居的牌子,因此吃不准到底是黄谔臣还是沈颂甘的旧居,后来上网查询才得知,太平街33号的是黄谔臣的旧居,而沈颂甘旧居则是31号。

追忆崇明四大古镇之——城桥镇篇(追忆消失的崇明古镇)

太平街33号黄谔臣旧居

不过很可惜的是,桥镇老街的很多名人故居除了门口挂一张铭牌外,原先的旧宅都已经不见了,代之的都是现代的建筑,你要是不看铭牌,你都不知道这是崇明不可移动的文物,如黄谔臣旧居、周玉甲旧居、李凤苞旧居、黄振华黄振邦旧居等,这些名人故居都被住户用现代建材翻建了,只能凭铭牌知晓原来曾经的名人故居,而东河沿路82号原来是陆应侯旧宅,现在被一家公司占领,门面修葺一新,我们也只能从外围观察曾经的深宅大院。这些原本被保护的建筑,现在却被破坏的失去了原貌,非常的可惜。

追忆崇明四大古镇之——城桥镇篇(追忆消失的崇明古镇)

太平街31号沈颂甘旧居

桥镇老街虽然和大多数的我所走过的其他老街一样,很多有价值的老宅被改造翻建,但也有为数不少的老宅被原汁原味的保留了下来,这些老宅虽然未被贴上“不可移动文物”的标签,却也是有相当的研究价值,比如位于东河沿路63号的樊家、木行弄23号的沈家、大塘街32号宅、太平街9~13号的老宅等。

追忆崇明四大古镇之——城桥镇篇(追忆消失的崇明古镇)

太平街39号黄振华黄振邦旧居

追忆崇明四大古镇之——城桥镇篇(追忆消失的崇明古镇)

东河沿路62号李凤苞旧居

李凤苞(1834-1887年),字丹崖,江苏崇明(今上海崇明)人,清末外交家。李凤苞爱好历算,精于测绘,深为李鸿章赏识。曾捐资为道员,后受命办理江南制造局、吴淞炮台工程局,并兼任两局编译,翻译科学技术书籍。著有《四裔编年表》、《西国政闻汇编》、《文藻斋诗文集》等。1876年经李鸿章推荐任船政留学生监督。1877年赴英法两国学习。1878年又由李鸿章保荐,担任驻德公使。不久,又兼任驻奥、意、荷三国公使。1884年暂署驻法公使。中法战争爆发后,奉命回国任北洋营务处总办,兼管水师学堂。因1884年在德国购买军舰,从中受贿银60万两而革职。回到崇明后,李凤苞不再过问官场之事,一意整理平生着译,在此期间着作、翻译的书籍有《陆战新义》、《海战新义》、《布国兵船操练》、《铁甲船程式》、《使德日记》、《闻政汇编》等。后清廷准备重新起用李凤苞,然李凤苞因多年积劳成疾,加上长期心情郁闷,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六月十八日逝世,终年53岁。

追忆崇明四大古镇之——城桥镇篇(追忆消失的崇明古镇)

崇明桥镇老街西小港34号周玉甲旧居

追忆崇明四大古镇之——城桥镇篇(追忆消失的崇明古镇)

崇明桥镇老街东河沿路82号陆燕侯旧居,现在被一家公司占用

房主姓陈,房主介绍说,这栋房屋已有三百年历史了,是祖上留下来的,经历了六、七代人。我问这屋怎么这么破旧,陈姓老人说陈家原来很富有,只因祖上有二、三代人因吸毒,从此家道中落了,说到这里,老人也是连连叹息。

追忆崇明四大古镇之——城桥镇篇(追忆消失的崇明古镇)

崇明桥镇老街东河沿路63号樊家

追忆崇明四大古镇之——城桥镇篇(追忆消失的崇明古镇)

崇明桥镇老街东河沿路56号陈氏旧居,这是沿街的大门

追忆崇明四大古镇之——城桥镇篇(追忆消失的崇明古镇)

陈氏旧居保存较好的仪门

追忆崇明四大古镇之——城桥镇篇(追忆消失的崇明古镇)

陈氏旧居庭院,主人正在屋前院里用午餐

追忆崇明四大古镇之——城桥镇篇(追忆消失的崇明古镇)

陈氏旧居屋顶,已经破旧但雕刻精良的横梁

桥镇老街的老宅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有不少的现住户的宅院都是祖上留下的,如木行弄23号的沈家、东河沿街56号的陈家,东河沿街63号的樊家以及太平街31号的沈颂甘家,据现在的住户介绍,沈颂甘家的子孙在市区有房,所以老宅就出租了,估计也是租给亲戚的,因为这位租户也已经住了几十年了。

追忆崇明四大古镇之——城桥镇篇(追忆消失的崇明古镇)

崇明桥镇老街同心弄7号老宅

追忆崇明四大古镇之——城桥镇篇(追忆消失的崇明古镇)

崇明桥镇老街川心街116号老宅

追忆崇明四大古镇之——城桥镇篇(追忆消失的崇明古镇)

追忆崇明四大古镇之——城桥镇篇(追忆消失的崇明古镇)

追忆崇明四大古镇之——城桥镇篇(追忆消失的崇明古镇)

曹炳麟故居:

曹炳麟故居位于城桥镇嘉乐弄42号。曹炳麟(1872~1938年),字吟秋,号钝吟,晚号钝翁,六不居士。上海市崇明县人。曹炳麟早年丧父,靠母亲龚氏抚养长大。二十岁时为县学学生。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参加乡试,名列高魁中举。次年,因病未参加会试。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赴任安徽领知县候补职。他赴任后,细心考察皖中财政,凡有急办之事,必一一整理成文上报,颇得上司赞赏。宣统元年(1909年),他奉命前往宣城,查办积年悬案。查办时,深入调查,熟悉悬案始末,详细拟出归结之法,使多年悬案真相大白。辛亥革命后,他归故里,曾辅助办理县政。1914年他开始筹建崇明中学,1915年建成,当年招收学生他善诗文,尤工书法,所绘花卉,淡雅逸致。生平著作有《钝庐文集》十五卷、《说文约文》四卷、《杜诗微》五卷、《钝庐诗文续稿》二卷、《杜韩诗联语》一卷、《六不居联语》一卷、《自编年历》一卷。曹先生另个突出贡献就是他和王清穆总纂的民国版《崇明县志》十八卷,现在成了研究崇明乡土历史的主要依据。

(此处待各界朋友积极补充)

由于历史的发展,社会变迁。崇明变的日益富饶,但古老的老街和历史文物,已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小编土生土长崇明人,用图文形式,让这些老祖宗的东西保留下来,让后人能看到并记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