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七旬老太從城市跑到縣裡做手術 只為這一位“針尖舞蹈家”

輕輕揭掉紗布,緩緩睜開雙眼,“看見了,太清楚了!”舒城縣中醫院的眼科病房裡,常常會傳來患者欣喜的聲音。

34年間,舒城縣中醫院眼科主任張祖高正是被這種聲音激勵著,一直致力於為眼病患者留住光明。醫行一方,他將愛融入醫術,憑藉豐富的手術經驗和精湛的手術技巧,被患者親切地稱為“光明使者”。

安徽七旬老太從城市跑到縣裡做手術 只為這一位“針尖舞蹈家”

“巧手仁心”也是“播撒光明”

——“精益求精”詮釋針尖上的舞者

初見張祖高時,他正手握裂隙燈為患者診斷眼疾,不大的診室裡擠滿了前來檢查的眼病患者。三十餘年的臨床經驗,使他練就了診斷迅速、判斷準確的本領。

“半天門診下來,大約需要接診30例病患。”張祖高說,隨著經濟的發展,在醫保政策的支持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眼科醫療。

安徽七旬老太從城市跑到縣裡做手術 只為這一位“針尖舞蹈家”

白內障是全球頭號致盲性疾病,也是老年人群發病的“重災區”。張祖高介紹,他平均一天主刀3—5臺手術中,絕大多數都是白內障患者,“這些病患在治療中,需要通過手術摘除老化晶體,嵌入人造晶體,以期恢復視力。”

有人把眼科手術比作在“針尖上跳舞”,眼科醫生則是在“針尖上跳舞”的人。在張祖高看來,要當好一名眼科醫生,既要有超常的膽識,還必須具備嫻熟高超的醫療技術,“在構造複雜的眼球上做手術,稍有差池,後果不堪設想。”

和很多人一樣,老練又沉穩他,剛入行時也經歷過動手猶豫、下刀緊張的階段。

“剛從學校出來那會兒,一臺簡單的瞼內翻手術,從基礎解剖、止血,再到分層切開,經常需要花費兩三個小時。”經過無數次的操練,張祖高頗帶自信地笑道,如今往往一刀到位,半個小時以內就可以完成。

行醫三十載,張祖高日復一日地耕耘,每一次診斷,每一臺手術,都力求精益求精,完成了一段段“針尖”上的美妙舞蹈,造福當地群眾。

“名醫專家”也是“愛民為民”

——“精打細算”彰顯醫者父母心

張祖高所在的舒城縣中醫院病人主要來自農村,經濟收入不高,甚至很多是貧困患者。為了給病人省錢,讓他們把每一分錢用在刀刃上,在很多同級醫院都用上高級的進口摺疊式人工晶體時,至今他還在推薦使用國產人工晶體。

“國產的晶體費用不超過1000元,醫保可以報銷70%;而進口晶體費用2000元以上,醫保還是按照國產晶體的標準報銷,剩餘需要自費,就會相應地增加病人負擔。”張祖高說,既然能達到同樣良好的效果,為何不選擇性價比更高的國產?

安徽七旬老太從城市跑到縣裡做手術 只為這一位“針尖舞蹈家”

不可避免,張祖高的堅持也會引起部分病人的質疑:真的不會影響效果嗎?

面對質疑,張祖高認為,手術效果的好壞是多方面因素的綜合結果,其中最重要的是操作技術的精湛,“實踐證明,很多使用國產人工晶體的患者,術後照樣可以恢復到1.0的視力。”

這樣的結果極大地鼓舞了張祖高和同事,也增強了患者的信心。如今很多當地患者都把去舒城縣中醫院做白內障手術,視為安全有效的選擇。

一個月前,一位來自六安的70多歲的老太太慕名而來,專門找張祖高做白內障手術。老人堅定地說:“即使我手術後失明,我也要在你這裡手術。”

聽完老人的話,張祖高很是欣慰:“病人對我們的信任就是最大的鼓舞,激勵著我們做得更好。”非常幸運的是,經過手術,老人的視力也順利恢復。

“治病救命”也是“健康扶貧”

——“公益復明”續寫愛心傳奇

2013年,張祖高跟隨醫療團隊來到安徽省舒城縣湯池鎮,參加“民生工程白內障復明工程”。期間,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女孩獨自扶著顫顫巍巍的老人前來就診。

張祖高詢問得知,小女孩的奶奶患糖尿病引發白內障,導致雙目失明。可由於家庭貧困,病情一直耽擱著。而且,女孩的父母長期在外打工,為了照顧奶奶,她也瀕臨輟學。此次,他們聽說民生工程期間可以免費看病,特地過來治療。

安徽七旬老太從城市跑到縣裡做手術 只為這一位“針尖舞蹈家”

張祖高和團隊的醫護人員檢查後,很快為老人安排了手術。慶幸的是,老人術後恢復良好,之後來舒城縣中醫院複查時,還帶了兩瓶土產芝麻油,要送給張祖高和同事。老人拉著張祖高的手不停地感謝:“幸好有你們啊!不然,我如果真看不見了,孫女為服侍我,甚至都不能上學了。”

直到今天,張祖高提起這段經歷,仍不禁嘆息——這只是千千萬萬個貧困患者之一!

“每年接診的患者裡,既有來自邊遠貧困地區的農民,也有城鎮下崗職工,還有貧困的傷殘人員。為此,他積極加入各種公益行動中。從九十年代的“殘疾人三項康復”,到“視覺第一中國行動”、“彭年光明行”,再到“愛心永恆·啟明行動”以及延續至今的“民生工程白內障復明工程”……歷年活動中,張祖高所在的醫療團隊總計已實施了五千餘例免費白內障手術。

安徽七旬老太從城市跑到縣裡做手術 只為這一位“針尖舞蹈家”

生命不息,戰鬥不止,為了一雙雙期待的眼神,為了每一位患者獲得欣賞世界的權利,三十四年來,張祖高始終奮戰在“光明”第一線,主刀了大大小小5000餘臺手術。對於他來說,能解決大部分病人的痛苦,就是人生價值的最大體現,“這也是醫生職業的神聖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