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息肉離我們有多遠?

《黃帝內經》中說:“不治已病治未病”,今天我們來認識下:

“已病”:大腸癌!

2018年最新的癌症報告顯示:結直腸癌在肺癌、胃癌之後,晉級為腫瘤死亡率前三名!!!

消化道腫瘤的前期症狀,就是沒有症狀!!!

腸息肉離我們有多遠?

“未病”:腸息肉!

一般而言,腸息肉分為非腺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兩類。非腺瘤性息肉如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腺瘤性息肉是公認的癌前病變,一般認為疾病演變過程如下:正常黏膜➨增生➨腺瘤形成➨腺瘤癌變!!!

95%的大腸癌是由腺瘤性息肉一步步演變而來的,這個過程需要5-10年的時間。

有圖有真相

腸息肉離我們有多遠?

腸息肉

腸息肉離我們有多遠?

大腸癌

腸息肉離我們有多遠?

腸息肉離我們有多遠?

唐先生一次偶然的腸鏡檢查發現了結腸息肉,帶全家人都來了一次“腸鏡之旅”。

結果讓人意外,其母、兄姐、侄女、兒子均發現有大腸息肉!

為什麼會長腸息肉?

至今仍不清楚。研究表明超重、肥胖、吸菸、家族史等人群發生息肉風險較高,飲食也是腸息肉不可忽視的因素,不當飲食會增加腸息肉風險,同時正確的飲食又能預防息肉發生、阻止發展、降低復發和癌變機會。

怎樣“治未病”?

我們需要關注如何預防發生、提早檢查。

研究表明:少吃紅肉,少吃動物脂肪,多食富含益生元、膳食纖維的食品,多吃富含薑黃素、槲皮素的食物,多食富含蘿蔔硫素、葉酸的食物,多食大蒜、多用生薑,多食五顏六色的蔬菜,多食富含鈣、鎂、硒和維生素D、維生素E的食物,對腸息肉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只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慢慢地會顯現其防治作用。少吃動物肉類多吃植物蔬菜,少吃葷食多吃素食,擇食品種是越多越好,加工的過程是越簡單越好。

電子結腸鏡檢查,是通過一條柔軟的管狀儀器,從肛門途經直腸、乙狀結腸、橫結腸、升結腸最後進入大腸最深部的盲腸甚至迴腸末段的一種大腸疾病專門檢查儀器。電子結腸鏡檢查清晰、直觀,如果檢查中發現病變可採取組織標本送病理檢查確診、拍片,鏡下切除早期癌變組織並可免除開腹手術之苦。結腸鏡檢查的敏感性最高,是大腸疾病特別是大腸癌一種理想的檢查方法。

腸息肉離我們有多遠?

哪些人群需要檢查?

腸癌是公認的最容易預防的癌症,我們能做的就是早發現,早診斷。一般人群,50歲以後應該做腸鏡檢查。若有結腸癌家族史,建議早做腸鏡檢查。

有以下情況的人,更應該及早進行結腸鏡檢查:大便帶血、排便習慣改變;不明原因的貧血;疲倦和虛弱感明顯;無法解釋的長期腹部或直腸疼痛等。

有人很恐懼結腸鏡檢查,怕痛、怕喝瀉藥、怕查出問題,難下決心。事實上,目前清腸劑更加註重口感,可供選擇種類較多,大部分人群可以耐受;結腸鏡檢查如果方法得當,儘管有腹脹不適,一般在可承受範圍之內;無痛腸鏡的廣泛使用,為不少畏鏡的朋友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當發現大腸息肉,我們該如何應對?

病理活檢是第一位!

在明確息肉性質後,腸鏡下切除息肉是非常簡便、安全、有效的微創操作。

不同的息肉要採取不同的切除方法:活檢鉗鉗夾摘除、電凝凝除或APC治療、圈套器行高頻電凝電切術、內鏡黏膜切除術(EMR)治療、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等。

當腺瘤數量較多密集分佈於某一腸段以及息肉病、腺瘤病等僅行內窺鏡無法切除時,莫要僅侷限於腸鏡治療上, 手術治療是首選。


腸息肉離我們有多遠?

息肉切除後就一勞永逸嗎?

答案是否定的。由於息肉的發病機制及腸鏡檢查存在漏診率,腸鏡的隨訪至關重要。

做好定期結腸鏡隨訪,早期發現新的病變和局部復發病變,並及時處理。單發良性息肉摘除術後,建議剛開始每年需複查一次腸鏡,連續2~3年檢查不復發,之後可以改為每2-3年複查一次腸鏡。多發良性息肉,為保險起見,還是要每年做一次大腸鏡檢查。

總之,防“癌”於未然。往前一步是息肉,退後一步是腸癌。腸鏡檢查早了,它還是一枚息肉,最多是早癌;晚了,就是進展期癌,無論是預後、治療費用,還是生存質量都是天壤之別。

所以,這就是我們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標: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挽救更多的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