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當切立斷

不管是胃息肉,還是腸息肉,檢查結果一出來,就會嚇倒一大堆人,所以今天就來說說胃腸息肉這些事。

息肉,當切立斷
息肉,當切立斷

首先,明確息肉的發病率,腸息肉發病率大於50%,胃息肉發病率相對會少點,意思是說:兩個人去做腸鏡,可能就有一個檢查出腸息肉,所以也不必大驚小怪的,把自己嚇死了。但不必大驚小怪,不意味著不用治療,胃息肉會不會轉變發展成胃癌呢,目前研究結果是可能,但基因突變等研究相對來說還是比較不清楚。但腸息肉發展到腸癌研究已經是非常的明確,大約這個過程需要3至15年,所以一見到胃腸息肉,還是建議給予切除,進行病理檢查,實在不做治療的,也必須在3年內定期複查,避免胃腸癌的發生。

息肉,當切立斷
息肉,當切立斷

那什麼是胃腸息肉呢?

1*臨床上,肉眼看到的,或者內鏡下看到的隆起於胃腸粘膜表層的增生物,就可以臨床診斷胃腸息肉可能,這個是臨床經驗性診斷。

2*內鏡檢查後進行組織活檢,進行病理檢查,報告出來:診斷各種類型的息肉,主要包括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這個是病理診斷,目前診斷息肉的金標準。但應該明確一點,因為胃腸鏡檢查,活檢夾取的粘膜組織就那麼一小塊,而且很薄,所以做出來的病理就有可能漏了,即漏診了,比如只有夾到粘膜表層,病理做出來報告:增生性息肉,其實這個息肉它本身可能是腺瘤性息肉,看病理的人,出報告,只對他看到的顯微鏡下片裡的東西負責。因此即使病理報告也要結合臨床進行診斷。

接著複習一下書上對息肉的分類知識:

1.腺瘤性息肉:這是最為常見的息肉之一,不及時治療,可能發展為結直腸癌。在病理學上又可以分為管狀、絨毛狀及管狀絨毛狀腺瘤,其中絨毛樣腺瘤的癌變率最高。腺瘤性息肉大小不一,大部分的巨大息肉都是腺瘤性。

息肉,當切立斷

2.炎性息肉:又叫假息肉,這類息肉是由於粘膜在炎性刺激下增生形成的,臨床上常常見於慢性結腸炎的病人,比如潰瘍性結腸炎,腸結核,腸道慢性感染等。炎性息肉常為多發,多數在1釐米以下。有時慢性炎症刺激可以使息肉成橋狀,兩端附著,中間遊離。炎性息肉一般不會發生癌變。

3.增生性息肉:在大腸,還常常發現增生性息肉。尤其是在直腸和乙狀結腸更多見。這種息肉一般很小,直徑很少超過1釐米,表現為黏膜表面的一個小滴狀凸起,表面光滑,基底較寬。增生性息肉不會發生癌變。

4.錯構瘤性:這類息肉非常少見,比如幼年性息肉及黑斑息肉綜合徵(Peutz-Jeghers綜合徵)。有些錯構瘤性息肉可以癌變,但是癌變率一般非常低。

5.其他:以鏡下腸道息肉為表現的腸道疾病,比如有些淋巴瘤,腸道類癌等等。

總結一下,腺瘤性息肉,還有部分錯構瘤性息肉才會癌變,其他的一般不會,其中又以腺瘤性息肉中的絨毛狀息肉惡變率最高最快,所以一旦是絨毛狀腺瘤,一定要馬上胃腸鏡下切除,及時病理檢查,如懷疑有惡變可能,可能就要進一步外科手術切除了。

息肉,當切立斷

所以胃腸息肉要癌變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但是該切除,還是該及時切除,以防萬一吧。切了以後每1至3年複查一次。祝大家健健康康。繼續關注我的公眾號,給大家一份不一樣的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