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坤:我用了十年時間,從憂鬱王子轉變成了一個話癆

2018年,42歲的陳坤帶著《天盛長歌》重歸電視熒屏。

陳坤:我用了十年時間,從憂鬱王子轉變成了一個話癆

圖片源自網絡

《天盛長歌》走的是“男強女強”設定,複雜的人物關係以及命運都需要一點點埋下伏筆。

它並非一部下飯劇。精良的影像質感、錯綜的人物關係、濃厚的歷史氛圍,不可能通過碎片式的快速剪輯來表現。

細火慢烹,方知茶香。

2008年,完成電影《畫皮》、電視劇《故夢》後,陳坤做出了一個職業生涯上的重大決定:不接電視劇,專心大銀幕。

陳坤:我用了十年時間,從憂鬱王子轉變成了一個話癆

圖片源自網絡

那一年他三十出頭,電視劇給他帶來源源不斷的名和利,在鴻運當頭的時候,陳坤給人生做了減法。

《天盛長歌》根據網絡小說《凰權》改編,陳坤飾演男主角“寧弈”:出身皇族,身世曲折;最終靠自己的智慧和堅毅成為九五之尊;對女主一往情深,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

正是當下90乃至95後心目中的完美男主角。

陳坤:我用了十年時間,從憂鬱王子轉變成了一個話癆

圖片源自網絡

如果這個角色不是由陳坤演,很可能因為過於完美而顯得平面化,無法令人信服。

然而陳坤演出的寧弈,卻天然具備了一種複雜性:表面柔弱,內心堅忍;他的身上彷彿天然帶有巨大的陰影,一張俊美的容顏下,深深埋藏著不足為外人道的故事。

陳坤說:“我就是寧弈,只是換了名字而已。”

陳坤:我用了十年時間,從憂鬱王子轉變成了一個話癆

圖片源自網絡

陳坤身邊的工作人員說,陳坤接戲,唯一的標準是角色。只要這個角色對他有吸引力,他並不介意是不是主角。

回首2008年,陳坤說,當年毅然做“減法”,是因為感覺自己對“演員”這個職業,已經喪失了敬畏:“我和工作之間,失去了一種感情上的連接。”

在他的自傳《就這樣走到了西藏》中,他這樣描述他的2008年:“三十二歲是我事業上的一個轉折點。之前沒有愛上表演,只是愛上了表演帶來的一切。三十二歲開始從內部改變,愛上了表演本身。職業未變,心變了。”

陳坤:我用了十年時間,從憂鬱王子轉變成了一個話癆

圖片源自網絡

2011年,他創立了全國首個心靈建設類公益項目“行走的力量”,每年夏天,團隊會招募一群不同身份和職業的行者,和陳坤一起,前往遠離城市的地方。

在減法與行走中,陳坤日漸沉靜、內省、謙卑、低調,漸漸成為了他想成為的那個“能給大家帶來正面力量的人”。走近他,都能感受到他的清澈與堅定。

陳坤:我用了十年時間,從憂鬱王子轉變成了一個話癆

圖片源自網絡

曾經,網上流傳過一篇文章,標題是“一個貧窮而美貌的男人在這世上會遭遇什麼”。

這篇文章的內容,其實都是陳坤的自述。

貧寒的童年、出名前的困窘、出名之後的浮躁、患上輕度抑鬱症後的自我反省。

陳坤不否認他曾說過:“男人好看,年輕的時候是敲門磚,在演藝圈、在生活當中都是這樣。”

但這條路一走二十年,僅僅靠美貌,是走不下來的。

《建國大業》中陳坤扮演青年蔣經國,戲份不多,只有幾分鐘,他卻為此看了所有蔣經國的傳記和網上能找到的所有資料。

拍攝《尋龍訣》時,為了演好“胡八一”,陳坤看了100多張碟和一箱書,內容涉及紫微、梅花斗數、風水、八卦等等。還接受了繁重的搏擊和體能訓練。

陳坤:我用了十年時間,從憂鬱王子轉變成了一個話癆

圖片源自網絡

如今的陳坤,完全接受了自己,以及自己的生活狀態:

“我以前認為工作和生活是分開的,我現在認為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我的工作也是我的生活。我是個演員,我陳坤就是這樣的生活,並且我很喜歡這樣的生活,完全接受自己的狀態。”

近幾年,接近過陳坤的人,明顯感覺他逐漸變得陽光、開朗,甚至連陳坤自己都忍不住自黑:“我用了十年時間,從憂鬱王子轉變成了一個話癆。”

陳坤:我用了十年時間,從憂鬱王子轉變成了一個話癆

圖片源自網絡

從一個曾經自卑的孩子,成為一個傳播正面力量的人,這條路,陳坤走了將近30年的時間。

接受記者採訪時,陳坤非常謙虛地說:“我存在這個世界上,我已經40歲了,我只對我的家人和我自己負責。我希望把我個人認為美好的東西傳播一點出去,但現在還沒有做到。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