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轉算高級藝術嗎?

吳藝福


這問題問的很好,如果問二人轉是否算藝術,答案是肯定的。但是算是高級藝術嗎?就沒法輕易回答了。人分高低貴賤嗎?藝術還分三六九等嗎?

咱先說說二人轉的歷史,以前叫過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傳說有三百多年曆史,比京劇的歷史都長。2006年東北二人轉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它植根於中國東北民間文化,屬於中國走唱類曲藝曲種,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東部三市一盟和河北省東北部等地區。表現形式為一男一女,服飾鮮豔,手拿扇子、手絹,邊走邊唱邊舞,表現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獷,唱詞詼諧風趣。

如果和京劇評劇這種行當齊全,服裝道具和唱腔都十分考究的劇種比,二人轉無疑是簡單了些。但是二人轉容量大,好像一塊大海綿,什麼都可以往裡吸收。而且不是生搬硬套,都學習來化成自己的東西。民間老闆姓有寧舍一頓飯,不捨二人轉的說法。

那二人轉又是怎麼沒落的呢?人們的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可選擇的娛樂方式越來越多,傳統二人轉從20世紀8090年代開始逐漸衰落。國有劇團的演出次數急劇減少,有些地方連演員工資都無法全額髮放。有些縣城的劇團被迫解散,藝人們有的改行,有的同草臺班子一起演出。有的走向了洗浴等娛樂場所,演出也逐步庸俗化。

其實二人轉有很多名家,有韓子平、秦志平、董連海、徐振武、尹偉民等等,旦角演員有鄭淑雲、董偉、李曉霞、關長榮、閆淑平、楊宏偉、孫曉麗、閆學晶等等。水平很高,知名唱段例如《豬八戒拱地》《回杯記》《馬前潑水》《西廂觀畫》《罵鴨》《梁祝下山》《包公斷太后》《水漫藍橋》《二大媽探病》《孫悟空三調芭蕉扇》《醉青天》等等。

《包公賠情》五分鐘就能把我唱的聲淚俱下,藝術感染力可見一斑。

我認為藝術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能給人民群眾帶來歡樂,帶來藝術享受的都是好藝術。作為行業來說,必須有好的作品支撐,更重要的是有名家帶領,光靠國家扶植是扶不起來的,必須依靠二人轉演員自己。趙大叔這些年的努力,恕我直言並沒有把二人轉從泥沼中帶出來。希望二人轉一些名家不忘初心,把二人轉發揚光大,越來越好。

歡迎大家補充,批評指正。


智圓行方1230


二人轉畢竟是起源於田間地頭的文化(或藝術),大學室友曾經說過:“農民兄弟邊在地裡幹活邊開玩笑的東西,就像我們熄燈後在寢室聊的東西一樣,怎麼可能不低俗?”(這句話也經過了修飾,略去了原來不高雅的詞語)PS:二人轉也有《包公鍘侄》、《包公哭嫂》、《馮魁賣妻》,也有爛大街的《小拜年》(實際上最早是民歌,二人轉演員唱的多了稀裡糊塗成了二人轉的代表),這些,並不低俗。

藝術裡有一個說法,叫“陌生化”。“陌生化”,通俗地說就是拉開人與作品的距離,讓作品高大上起來。比如:草莓不叫草莓,偏偏叫士多啤梨。是不是瞬間高大上了?原因在於陌生化了,我們對不熟悉的東西不敢妄加評論,又帶有美好的期待與幻想。於是這東西本身也就高大上了起來。說回黃梅戲和二人轉的區別。前者陌生化程度比後者要高很多。無論是唱詞還是表演都比較難懂。因此看上去就陌生了,有距離感了,高大上了。人有一種不好的習慣,貶斥自己理解懂的東西,崇拜自己不理解的東西。前者就是俗,後者便是雅。事實上,都是自己的自尊心在作祟


默默追求


首先怎麼說呢!藝術無所謂不分高低貴賤吧,就像相聲和二人轉屬於民間藝術,是普通百姓們最喜歡的了,當然二人轉更多的活躍在東北地區了。二人轉傳承多年,但真正讓更多人知道火起來的是在趙本山、魏三老師們對二人轉的新型改良!

過去式的二人轉經常會講一些葷段子,很不雅。如今經過改良的二人轉更偏向於搞笑、小品形式的表演。大家在工作之餘,喝著酒看著二人轉,搞笑,這是東北人經常做的事。

二人轉一般是夫妻組合表演,當然也有例外的。身為二人轉演員幾乎個個都會很多技能,搞笑、空翻、演唱、模仿,其實他們每個人不是天生就帶搞笑基因,那是經過時間的磨練,在舞臺的背後不知道付出了多少才有今天的技能,技巧!

前兩年播放的(歡樂喜劇人)裡面就有很多東北二人轉演員,像宋小寶、小瀋陽、楊樹林、宋曉峰、文松等等,個個身懷絕技為大家帶來了許多歡笑!能登上那樣的舞臺,我不知道二人轉應該不應該算是“高級藝術”?

總之,只要能給大家帶去歡樂,沒有過頭的表演,藝術真的分高低等級嗎?


蒼天有眼


1,二人轉一般是夫妻組合表演,當然也有例外的。身為二人轉演員幾乎個個都會很多技能,搞笑、空翻、演唱、模仿,其實他們每個人不是天生就帶搞笑基因,那是經過時間的磨練,在舞臺的背後不知道付出了多少才有今天的技能,技巧!2,看沒看過闖關東啊?那部電視劇裡就有對二人轉的描寫,就是走鄉串巷的東北民間小調,兩個人隨著所唱故事情節的發展,不停的變換角色,一個人分秒鐘的表演都在變化,甚至老幼男女都要表現,世界上哪有全才的演員,所以沒什麼高雅可談。3,二人轉畢竟是起源於田間地頭的文化(或藝術),大學室友曾經說過:“農民兄弟邊在地裡幹活邊開玩笑的東西,就像我們熄燈後在寢室聊的東西一樣,怎麼可能不低俗?”(這句話也經過了修飾,略去了原來不高雅的詞語)PS:二人轉也有《包公鍘侄》、《包公哭嫂》、《馮魁賣妻》,也有爛大街的《小拜年》(實際上最早是民歌,二人轉演員唱的多了稀裡糊塗成了二人轉的代表),這些,並不低俗。4,二人轉: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表現形式為:一男一女,服飾鮮豔,手拿扇子、手絹,邊走邊唱邊舞,表現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獷,唱詞詼諧風趣。二人轉屬走唱類曲藝,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和內蒙古東部三盟一市(現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和赤峰市)。


貴陽佳藝音樂學校


看沒看過闖關東啊?那部電視劇裡就有對二人轉的描寫,就是走鄉串巷的東北民間小調,兩個人隨著所唱故事情節的發展,不停的變換角色,一個人分秒鐘的表演都在變化,甚至老幼男女都要表現,世界上哪有全才的演員,所以沒什麼高雅可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