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學楷不知篆隸,終落俗境
傅山:學楷不知篆隸,終落俗境
大家都知道,書法脫胎於漢字,是漢字書寫的藝術。但是呢,兩者的關係又沒這麼簡單,書法其實還是漢字書寫的一門學問。所以,對於練字的我們來講,瞭解一點文字學對我們寫書法還是很有幫助的。
比如,大家看下面兩個字:
有一定基礎的同學應該曉得,雖然兩個字起筆都是一橫一撇,但筆順卻正好相反:“左”是先橫後撇,右是先撇後橫。而且,右字的撇畫起筆還有一個小撇。
為什麼是這樣?這裡邊就有文字學的關係了。
左的象形文字就是左手
右的象形文字是右手
於是“右”字在後來的演變中,第一筆撇化,中間的筆畫放平,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起筆的小撇也是從這裡演化來的。
左字正好相反,是翻上去的寫的。
根據東漢許慎的總結,漢字造字有“六書”之說,六書中又有“四體二用”,“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屬於四體,是造字法;“專注、假借”屬於二用,是用字的方法,不產生新字。
我們可以拿象形字來看一下古人造字的思路。
下面是“牛”和“羊”的象形文字,那這兩種動物怎麼區分?大家可以看到,是從角來區別的,牛角向上,羊角向下,至於是水牛、黃牛、綿羊、山羊都無所謂,牛羊的形象已經出來了。所以古人是選取最能代表事物特徵的形象來造字。
瞭解這些對我們寫字有什麼用處?
清代傅山說:“楷書不知篆隸之變,任寫到妙境,終是俗格。”
所以寫字想脫俗,最重要的不是技法有多高,而是要對漢字的演變要有了解。
還是用事實舉例。
下面是《禮器碑》的鹿字,如果觀察夠仔細的化,會發現一個奇怪的地方,就是“廣”的上下兩部分是分開的,不是我們今天的寫法。
《禮器碑》
《史晨碑》裡更加明顯
如果懂點文字學的話你就會明白,這其實根本不是“廣”,而是甲骨文金文中鹿頭簡化的結果。不信請看,東漢《洛陽刑徒磚銘》裡的鹿字就相當明顯,包括一開始提到的右。
所以,如果你把它理解成廣並且這麼寫了,就是傅山所說的俗。
《禮器碑》的“曰”字,橫畫一斷一連
其實這不是寫法上的變化,而是這個字造字之初就這麼寫的:
周代·散氏盤
最後一個例子,《張遷碑》的良字,起筆也有一個小筆畫,有人解釋為石花。
很明顯並不是,跟上面一樣,這也是造字之初意向的殘留。所以下面鍾繇這麼寫也是有原因的,所謂高古的氣息,就是這麼來的。
總結來說,懂點文字學對於我們寫字簡直是件百利無一害的事,內功外功雙修才是王道!
閱讀更多 嘟嘟小王說書畫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