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桃花江往事

桃花江往事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東南日報》有一位叫孫家傑的記者,他出生入死活躍在抗戰第一線,為報紙採寫了許多歌頌前線官兵的優秀文章,同時,他也不遺餘力在他服務的報紙上撰文宣傳推介家鄉桃花江。

文章描述自湘潭黎錦暉所作“豔歌”《桃花江是美人窩》後,來桃花江的遊客絡繹不絕,有好奇者自帶乾糧,邊問邊走,到達後非要看個究竟。特別是南京至昆明的公路通了後,當官的、做生意的等越來越多流連於桃花江。

資水自安化進入縣境(指老益陽縣,含資陽、赫山、桃江等),再入沅湘,桃花江適居中游,上下水路各半。每年的春夏時季,吃水不深的輪船可以從益陽溯流至此,一日往返,交通便利。這裡自然成了商販來來往往,物資聚散的中心,這便是人們稱為集市的桃花江。如果依清朝詩人黃景仁在其《益陽城樓晚眺》所描述的“桃花江上看西風落葉,敵樓孤憑”,那麼是指益陽近郊一帶資水為桃花江。

為了宣傳自己的家鄉,孫家傑還回家鄉實地考察,認真調研。他登臨浮邱山,辨別四周的黃葉峰、露尖山、雲膚山、安樂峰、烏旗山、舞鳳山、修山等。他的眼前有的山峰成條狀突起,像古邊塞的小城堡;有的又高又陡峭,像長矛直插雲霄;有的七尖齊聳,有的層次分明一齊競秀,有的如展開的旌旗,有的如舒展的鳳翼,有的聳立於江濱……每至春秋佳日,都栩栩如生,特別醒目。逢桃花江水漲,清水一道似白練,迴環山麓,若隱若現。

站在山上可見,匯入資江的支流有兩條,西為沾溪,東為桃花港。桃花港上游為楊柳溪,發源於寧鄉、安化、桃江三縣交界的城牆山。楊柳溪向東北約二十里,至桃源鄉的子良巖。子良巖上有一桃花井,傳說有桃花冒出水面。桃花水匯入後(桃花港因此而得名)至橋頭河開始通小舟(有時可以通至關山口)。再折向北流,經雙江口、石牛江、增塘、文家渡,沿途匯入眾多溪流,因水量還是不大,其名也隨地而異,流經九十里到小河口才明顯增大,其名桃花港。資江接受桃花港水後,始稱桃花江。很顯然,桃花江因為港而得名,港因為井而得名,井因為桃花而得名。那些說什麼因為古代居民夾岸種桃而得名的說法,是沒有任何根據的。

桃花江兩岸土地肥沃,人們耕種、讀書、打漁、砍柴等各亨其樂。人們依水而居,甲第連雲,物阜年豐,風雅灑脫……這片有靈氣的秀美山川,孕育了許許多多傑出人物:桃花江總合控制著水陸交通,附近的村落既遠離世間的紛擾、喧囂,又多山水風光,群山層層疊疊,房舍前清清的泉水流淌在岩石上,發出淙淙如玉石碰撞的輕音,名流顯達或客遊至此寄居下來,或乾脆辭官歸老田園棲居於此,或自命清高孤芳自賞……他們的風流韻事大都在這裡流傳下來。

你所不知道的桃花江往事

孫家傑擔心這些民間野史因為入不了地方的史志,又擔心人們口口相傳因年代久遠而失傳,使後來人茫然無所景仰徒留嘆息,於是他做了以上的調查和介紹。

其實,早在約一百二十年前的清嘉慶年間,桃花港(又名桃花江市)秀才鄒良化在《重修弄溪橋記》中就描述了這裡的情景,還記錄當時義務修橋的人和事。

那時桃花港又名黃獺港,溪匯入資江後名桃花江。黃獺港這個名字一直延用至今,人們把發源於城牆山的楊柳溪還習慣稱為獺溪。黃獺是江南一帶珍稀水中動物,俗稱“水猴子”。據說黃獺是水中貴族,對水質及環境要求特別高,人們將它命名為獺溪是因為這裡常有黃獺出沒,也說明它實在太美太乾淨了,這是一種說法。另一種說法是,據老船工介紹,楊柳溪通航,人們習慣使用一種後艄有一對翹起的尖角的小划子,每遇急流險灘,船工跳下河雙手撐著後艄的這對尖角往前推,既省力又掌穩了舵,其形象卻酷似在水中捉住了黃獺。於是,人們生動地稱之為黃獺溪或獺溪,這成了這條河名說法的另一個版本。

當年在桃花港的背後有一條發源於浮邱之南的小溪纏綿而來,人們稱之為弄溪。弄溪匯入資江口(今教育巷老東風旅社處)有居民數百戶,白天街市鱗次櫛比,人聲鼎沸;夜晚家家燈火通明,絃歌不斷,外地人把這裡比擬為武陵之桃花源。弄溪是當年益陽八里與九里的分界線,溪上過去架過木橋——名弄溪橋。人們也不知道此橋建於何時毀於何年。某日,鄒良化在圮廢的橋下發現一塊石碑,從漫漶的字跡裡得知,是明朝的本里居民範敏父子倡議所建。過往行人只好踏著裸露的橋石忐忑涉水。

乾隆初年,有人在這裡堵水灌田,水淹沒了橋石,市民告到縣衙,判決將坎壩移到上游。幾十年以來,江水衝擊,加上河道淤塞,水位稍漲,人們過河時撩起衣裙捲起褲腳也常常陷得不能動彈,過往的船隻常常觸礁,水道幾乎斷航,過往客旅苦不堪言。嘉慶辛末年(1811年),弄溪周圍的有識之士成立修橋籌委會,勸募資金。他們招來石工,掘地丈餘,改造老橋基,在淤泥裡打松木樁,在松樁上鋪松木板,在松木板上砌石頭。從癸酉(1813年)秋天開始至庚辰(1820年),歷經七年,建成寬二丈四尺、高四丈八尺、長九丈六尺的石橋。為了安全起見,還在橋上建造欄杆,在上游駁岸並將橋礅建成鋤頭尖型,減少水的衝擊力,在橋的下游砌石頭臺階,方便人們灣船登岸,橋面與市道平行……這些大大方便了南來北往的商賈行人,人們走累了可以依靠著橋欄休息、遠望、遐想。

你所不知道的桃花江往事

這項工程由老中醫李蘭軒倡議,幾位老秀才監督管理,鄉紳們贊助而成。

其實,鄒良化等人在稍後的道光十四年(1834年)幹了件更大的事。

那時桃花港群山擁簇,磅礴蜿蜒,眾水貫綜,澄淵清澈,風景這邊獨好;而且這裡奇人傑士、巨室大家接踵輩出。古代這裡建有三臺,歷代科舉考試中秀才、舉人不斷湧現;可惜後來祭祀屈原的天問閣僅剩下遺址石碑,懷古者只得空發蘭芳茞潔之憂思。人們每每設想重建天問閣,都未能如願。終於通過大家共同努力在桃花港的右岸建成了“躍龍塔”,又名“躍鯉塔”。建不起“天問閣”,但建成了“躍龍塔”,也是件值得大書特書的好事,桃花江的後人當應記住這七個鄉紳的名字。他們是:鄒良化、江澤遠、周代炳、劉鉞、夏德霖、潘時倜、徐寅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