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桃花江往事

桃花江往事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南日报》有一位叫孙家杰的记者,他出生入死活跃在抗战第一线,为报纸采写了许多歌颂前线官兵的优秀文章,同时,他也不遗余力在他服务的报纸上撰文宣传推介家乡桃花江。

文章描述自湘潭黎锦晖所作“艳歌”《桃花江是美人窝》后,来桃花江的游客络绎不绝,有好奇者自带干粮,边问边走,到达后非要看个究竟。特别是南京至昆明的公路通了后,当官的、做生意的等越来越多流连于桃花江。

资水自安化进入县境(指老益阳县,含资阳、赫山、桃江等),再入沅湘,桃花江适居中游,上下水路各半。每年的春夏时季,吃水不深的轮船可以从益阳溯流至此,一日往返,交通便利。这里自然成了商贩来来往往,物资聚散的中心,这便是人们称为集市的桃花江。如果依清朝诗人黄景仁在其《益阳城楼晚眺》所描述的“桃花江上看西风落叶,敌楼孤凭”,那么是指益阳近郊一带资水为桃花江。

为了宣传自己的家乡,孙家杰还回家乡实地考察,认真调研。他登临浮邱山,辨别四周的黄叶峰、露尖山、云肤山、安乐峰、乌旗山、舞凤山、修山等。他的眼前有的山峰成条状突起,像古边塞的小城堡;有的又高又陡峭,像长矛直插云霄;有的七尖齐耸,有的层次分明一齐竞秀,有的如展开的旌旗,有的如舒展的凤翼,有的耸立于江滨……每至春秋佳日,都栩栩如生,特别醒目。逢桃花江水涨,清水一道似白练,回环山麓,若隐若现。

站在山上可见,汇入资江的支流有两条,西为沾溪,东为桃花港。桃花港上游为杨柳溪,发源于宁乡、安化、桃江三县交界的城墙山。杨柳溪向东北约二十里,至桃源乡的子良岩。子良岩上有一桃花井,传说有桃花冒出水面。桃花水汇入后(桃花港因此而得名)至桥头河开始通小舟(有时可以通至关山口)。再折向北流,经双江口、石牛江、增塘、文家渡,沿途汇入众多溪流,因水量还是不大,其名也随地而异,流经九十里到小河口才明显增大,其名桃花港。资江接受桃花港水后,始称桃花江。很显然,桃花江因为港而得名,港因为井而得名,井因为桃花而得名。那些说什么因为古代居民夹岸种桃而得名的说法,是没有任何根据的。

桃花江两岸土地肥沃,人们耕种、读书、打渔、砍柴等各亨其乐。人们依水而居,甲第连云,物阜年丰,风雅洒脱……这片有灵气的秀美山川,孕育了许许多多杰出人物:桃花江总合控制着水陆交通,附近的村落既远离世间的纷扰、喧嚣,又多山水风光,群山层层叠叠,房舍前清清的泉水流淌在岩石上,发出淙淙如玉石碰撞的轻音,名流显达或客游至此寄居下来,或干脆辞官归老田园栖居于此,或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他们的风流韵事大都在这里流传下来。

你所不知道的桃花江往事

孙家杰担心这些民间野史因为入不了地方的史志,又担心人们口口相传因年代久远而失传,使后来人茫然无所景仰徒留叹息,于是他做了以上的调查和介绍。

其实,早在约一百二十年前的清嘉庆年间,桃花港(又名桃花江市)秀才邹良化在《重修弄溪桥记》中就描述了这里的情景,还记录当时义务修桥的人和事。

那时桃花港又名黄獭港,溪汇入资江后名桃花江。黄獭港这个名字一直延用至今,人们把发源于城墙山的杨柳溪还习惯称为獭溪。黄獭是江南一带珍稀水中动物,俗称“水猴子”。据说黄獭是水中贵族,对水质及环境要求特别高,人们将它命名为獭溪是因为这里常有黄獭出没,也说明它实在太美太干净了,这是一种说法。另一种说法是,据老船工介绍,杨柳溪通航,人们习惯使用一种后艄有一对翘起的尖角的小划子,每遇急流险滩,船工跳下河双手撑着后艄的这对尖角往前推,既省力又掌稳了舵,其形象却酷似在水中捉住了黄獭。于是,人们生动地称之为黄獭溪或獭溪,这成了这条河名说法的另一个版本。

当年在桃花港的背后有一条发源于浮邱之南的小溪缠绵而来,人们称之为弄溪。弄溪汇入资江口(今教育巷老东风旅社处)有居民数百户,白天街市鳞次栉比,人声鼎沸;夜晚家家灯火通明,弦歌不断,外地人把这里比拟为武陵之桃花源。弄溪是当年益阳八里与九里的分界线,溪上过去架过木桥——名弄溪桥。人们也不知道此桥建于何时毁于何年。某日,邹良化在圮废的桥下发现一块石碑,从漫漶的字迹里得知,是明朝的本里居民范敏父子倡议所建。过往行人只好踏着裸露的桥石忐忑涉水。

乾隆初年,有人在这里堵水灌田,水淹没了桥石,市民告到县衙,判决将坎坝移到上游。几十年以来,江水冲击,加上河道淤塞,水位稍涨,人们过河时撩起衣裙卷起裤脚也常常陷得不能动弹,过往的船只常常触礁,水道几乎断航,过往客旅苦不堪言。嘉庆辛末年(1811年),弄溪周围的有识之士成立修桥筹委会,劝募资金。他们招来石工,掘地丈余,改造老桥基,在淤泥里打松木桩,在松桩上铺松木板,在松木板上砌石头。从癸酉(1813年)秋天开始至庚辰(1820年),历经七年,建成宽二丈四尺、高四丈八尺、长九丈六尺的石桥。为了安全起见,还在桥上建造栏杆,在上游驳岸并将桥礅建成锄头尖型,减少水的冲击力,在桥的下游砌石头台阶,方便人们湾船登岸,桥面与市道平行……这些大大方便了南来北往的商贾行人,人们走累了可以依靠着桥栏休息、远望、遐想。

你所不知道的桃花江往事

这项工程由老中医李兰轩倡议,几位老秀才监督管理,乡绅们赞助而成。

其实,邹良化等人在稍后的道光十四年(1834年)干了件更大的事。

那时桃花港群山拥簇,磅礴蜿蜒,众水贯综,澄渊清澈,风景这边独好;而且这里奇人杰士、巨室大家接踵辈出。古代这里建有三台,历代科举考试中秀才、举人不断涌现;可惜后来祭祀屈原的天问阁仅剩下遗址石碑,怀古者只得空发兰芳茞洁之忧思。人们每每设想重建天问阁,都未能如愿。终于通过大家共同努力在桃花港的右岸建成了“跃龙塔”,又名“跃鲤塔”。建不起“天问阁”,但建成了“跃龙塔”,也是件值得大书特书的好事,桃花江的后人当应记住这七个乡绅的名字。他们是:邹良化、江泽远、周代炳、刘钺、夏德霖、潘时倜、徐寅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