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我的母校-電子科技大學

聊聊我的母校-電子科技大學

如果不是因為最近鄭老師的事件,我想一貫低調的電子科大很難收穫到如現在一般的網絡熱度。(相關背景,可以參考文章:教授稱“四大發明不算創新”,在理嗎?)

而對於在這裡度過了4年本科生涯的我來說,心情是複雜的。一方面,這所低調的大學終於能夠被更多人聽說了,而另一方面,似乎它火熱的方式並不是太好。

我向來是不喜歡蹭熱點的,與其關心身邊最熱最火的事情是什麼,蹭一蹭搏個流量,倒不如想想最近有沒有什麼新的心得可以分享。

但看到網絡上如此的罵聲,看到竟有名校的教授聲稱不再招收電子科大的學生做研究生,心裡著實感到痛心。

很想說,這不是這個學校真實的樣子,這不是這裡學生的樣子,我不知道它現在變成了什麼樣子,至少5年前我離開的時候,電子科大對於我來說,還是內心裡一方踏實的樂土。

所以我想聊聊,我的母校電子科大。

電子科技大學在成都,是一所985。外面人對它的稱呼也是多樣的,有叫電科的,叫電科大的,叫電大的。

我們學生習慣叫它,成電。

當年我在那讀書的時候,如果有人知道電子科大,我會覺得他至少是一位有文化的人,如果他還知道電子科大在成都,是一所985,我會堅定的認為此人不一般。

確實,它太低調了。

在電子信息領域,它在各項賽事中可能還享有盛名,但是在這個領域之外,電子科大這個名字幾乎讓很多人感到陌生。

因為是一所非常“專”的學校,導致我們在全國的關注度並不高,所以這裡的學生(包括我),每年從學校回老家過年的時候,幾乎都要解釋下自己的學校是什麼,在哪裡,或者乾脆說,在四川,一本。

它就在一個隱士,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內默默深耕著,不會來事兒,也不善於造些什麼新聞,默默在電子信息這個領域內逐漸積累名聲,紮實地為這個領域輸送著人才。

低調的背後,是一步一個腳印的踏實。

我經歷過電子科大這樣低調的隱士,也經歷過上海交大這樣久負盛名的大俠。說實話,電子科大的學生,單從學習環境的嚴苛程度上來說,要遠高於上海交大。

在交大的第一年,我跟原來在交大讀本科的同學聊天,我說我們大學前兩年要上早自習,要上晚自習,大一不能帶電腦。

他們都驚呆了。

在他們看來,這簡直不像是大學生的生活,這跟高中有什麼區別呢。那時候我也懷疑,甚至抗拒,因為這不是我聽說過的大學生活啊。

幾年後回過頭來看,這是那一個階段,我們不得不經歷的一條路。

如果你在電子科大讀書,你知道自己若干年後要離開成都,要去北上廣深這樣的大城市,跟清北復交畢業的學生去競爭。你知道你的學校太低調了,以至於沒有為你帶來額外的聲望加分,你就會明白,在電子科大的前兩年,比清北復交的學生付出更多的時間在學業上,是你不得不選的路。

當然你也可以選擇留在四川,留在成都,在這個環境內,你還是有競爭力的,還是有很多四川人聽說過電子科大的。

可是出了這一片天府之國呢?你得為自己掙一些競爭的籌碼。

以前我不相信,但我現在是信的,在某些時候,人與人的差距,比我們想象的要大得多。

大四的時候,我拿到了電子科大的本科生最高榮譽:成電傑出學生。每年在全校的本科生裡面選10個,研究生裡面選10個。

通過這次機會,我認識到了很多同屆的牛人,絕大多數都是科研達人,成績、論文都非常亮眼。

研究生的時候,來到交大,看到交大評選的年度十佳人物,我才是真正震驚了。這10位學生,幾乎涵蓋了一個學生可以在大學階段所能取得成就的各個領域。

有科研牛人,去MIT的那種,有作家,通過出書實現了財務自由,有做公益的,真正身體力行做到了實處,還有其他的各具特色的牛人。

我想到了當年的成電傑出學生,不是說他們不優秀,而是那時候,我們10個人的畫像幾乎是相同的——學霸、科研達人。但在交大,這10個人的畫像五彩斑斕。我相信電子科大也有這樣經歷豐富的人,但那時候,我們對於優秀的定義,我們對外宣傳的標杆學生,還是略單一了。電子科大與名校在這點上,

就像二維和三維的比拼,是維度上的差距。

但我會自卑麼,不會。

畢竟兩個學校的生源有差別,所能給到學生的經費,所能獲得的社會資源也有差距。我們得承認這樣的差距。

但我感覺到驕傲的是,我們知道可以走的路不多,但一步一步地,可以把那幾步走好。我相信,兩年的早晚自習,一次次背起書包跑圖書館,跑品學樓(當前很喜歡去品學樓B區自習),就是在一步一步走好那幾步。

走出來,走去更好的學府,走出國,走向更好的平臺,便更能理解,我們能走到這裡,是更加的來之不易。

但必須要說,我們也有自己的侷限。

早先就聽說過用人單位對電子科大學生的評價:動手能力強,執行力強,做事靠譜踏實,但綜合實力較弱,較難勝任管理崗位。

我相信不是所有的電子科大學生都是這樣的,可也得承認,我們不是那麼會來事兒。

交大的學生,可能從大一開始就會有職業危機,會主動去尋找實習的機會,希望儘早找到自己喜歡的行業,儘早入行。

而那些更大膽的,就乾脆自己創業,或是在學校的支持下進行,或是專門休學兩年,投身於自己喜歡的事業中。

這樣的事情,我猜很難在電子科大見到。

以我的瞭解,電子科大的學生如果要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可選的手段大多都是早早進入到實驗室,之後在求職的時候選擇相關的行業。

至於比較新興的互聯網?新媒體?至於在學校裡搞點什麼不一樣的事情,以至於能誕生像餓了麼這樣的大公司?不太可能。

因為我們的專業沒有教這個。

學某一門知識,開始這個領域的實踐,找對應行業的工作。這條路就像流水線一樣,一環扣一環。

電子科大的學生會成為非常靠譜的工程師,但很難創造一個新的行業,一個有想象力的公司。我們的“學”很厲害,“研”也不差,但在“產”上,維度太單一了。

維度上的弱勢,會限制一個學校的競爭力增長。二維星球上的生物,永遠無法體驗三維星球的生活,每每想到這裡,便感嘆息。

我希望我是多慮了,是過時了,我希望母校電子科大現在也站在了三維舞臺上。

但我愛這裡的老師。

6年前在電子科大讀書的時候,如果你想要獲取老師上課的課件,是需要帶上U盤自己去拷的。

對於很多非常受學生歡迎的老師,他們的課總是爆滿,但我從未見過這些老師因為學生拷課件而表現出任何的不耐煩,也未見過他們因為學生上講臺來找他們提問,而懈怠於回答。

他們恪守著教師的基本素養,就是對我們最大的負責。

大三的時候我提前進入了實驗室,跟著一位姜老師做一些科學研究。姜老師沒有因為我是本科生,就走走形式,而是向我認真地介紹了實驗室的研究方向,聽取我的反饋,給我提出了方向上的建議。

後面有機會,姜老師都會親自指導我,科研上,或是學業上。後來我在進行成電傑出學生答辯的時候,也請了姜老師作為我的介紹人。

畢業後的五年裡,只要回成都,只要有機會,我都會來學校坐一坐,跟她老人家聊一聊近況。去年11月回成都,回學校,姜老師說,我的辦公室最近新買了咖啡機,來,我請你喝一杯我泡的咖啡。

那天下午,我們各自握一杯咖啡在手中,聊實驗室的發展,聊我在上海的工作,聊對教育的認識。

臨走的時候,姜老師說,陳力,下次回來,我還請你喝咖啡。

進社會之後,回想起姜老師,我才體會到,所謂最大的師德,是為了學生的發展考慮,在某些關鍵的階段,給到來自一個老師所能給到的最真摯的建議。在你做對的時候,給到你鼓勵,在你做錯的時候,及時叫醒你。

我不知道鄭老師的處罰會不會有變化,我不知道兩位舉報的學生會不會出來道歉。但我知道的是,

每一個從電子科大走出的學生,打心眼裡都希望它越來越好。

我希望此刻正在電子科大讀書的學生,能夠繼承前輩們傳承以及的刻苦、踏實和孜孜不倦。

我希望電子科大不在被它的名字所束縛,被它所在的行業所束縛,能夠真正給到學生以多元化的發展機會,能夠逐漸建立起它多元化的社會聲譽。

我希望那兩位舉報的學生知道,尊敬那些願意傳輸給你知識,教導你什麼是對的,應該做什麼的老師們。因為出了這個校園,便不再有人有教導你的義務,你得自己弄清楚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你得自己經歷這一切。

我希望大家能夠客觀地看待這次事件,無論如何,事件之外的學生是無辜的,他們能不能走出來,走到更好的舞臺上,可能就在教授們的一念之間。

他們處在最底層,刻苦、踏實,他們走進課堂、走進圖書館、走進實驗室,就是為了以後可以走出來,看到更大的世界。若干年後,他們也許又會走回來,跟那個時代的電子科大的後輩們,分享這個學校一直傳承的精神——求實求真,大氣大為。

*本文所述觀點僅代表個人,如果與現實有出入之處,還請指出,拒絕無腦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