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樹街的石板路

樟樹街的石板路

樟樹街的石板路
樟樹街的石板路樟樹街的石板路

鄉愁是什麼?劉皂說鄉愁是客舍幷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李白說鄉愁浮雲遊子意,落日故園情;余光中說鄉愁是小時候一枚小小的郵票。也許鄉愁是每一個人對故鄉的一個美好回憶,這個美好回憶或許是一座小拱橋、一彎潺潺流水、一條小深巷、亦或許是一塊塊石板鋪就的大馬路,這些美好回憶深深地印在了每一個人的腦海裡、心田裡,即使千里萬里少小離家,即使千難萬苦鬢毛衰微。然而,在一座座大同小異的大樓聳立雲端的時候,這些個美好回憶在鋼筋水泥面前,顯得越來越力不從心,曾經的小橋流水、曾經的深巷、曾經的亭柱畫梁的老宅、曾經的石板鋪路花草滿園的庭院,越來越只能依稀在夢裡,兒時的記憶再難覓,故鄉的根吹似浮萍。

樟树街的石板路
樟树街的石板路

樟樹街的石板路

一九六二年仲春,我正在樟樹中學讀書,一個從鄉村進城求學的孩子,就像劉姥姥進大觀園感到新鮮,但最吸引我的還是大碼頭。這天清晨,與同伴來到氣勢恢宏的上埠碼頭(大碼頭),站在望津樓下舉目西望贛江,所見令我心曠神怡,回到學校後,憑自己一點淺顯文墨,寫下“風吹堤邊柳,霧鎖滿江舟,微波逐細浪,隱約現譽洲。”這些文字,這是我第一次詠歎所見,因而印象鐫刻於心。

我雖然是清江縣(農村)人,但對聲名遠播的樟樹鎮,崇拜多於瞭解,那些具有歷史價值的經典事物更是知之甚少,但是,在樟樹鎮讀書三年,空餘時間就會到街頭巷尾散步觀光,古老陳舊的街巷,稀奇古怪的街名,歷史厚重的店鋪,瀰漫著中藥氣味的空氣,都似石刻一般銘記在我的心房,尤其是樟樹街巷的石板路。

樟樹街上的石板路,其石材是麻石(釘子石),屬花崗岩系列,每塊石板寬一尺,長二尺,厚三寸左右,一百四五十來斤,這樣的規格,按當今的說法是“最佳尺寸”,便於當時條件下的運輸和鋪砌。樟樹鎮的石板路從東門口至大碼頭,清一色釘子石鋪就,其餘街巷,諸如封溪街、朱紫巷、市背街、二井巷、大碼頭至三碼頭,街街巷巷,鋪平千家門前路,車馬行人達九街,氣派十足。

樟树街的石板路

樟樹街上的石板路,數共和路最為壯觀,其長三里,寬七八丈,時至今日,兩輛大卡車亦可對開,足見當時古鎮經濟社會之發達,祖先眼光之長遠。

人一生都在路上,不是出門,就是回家。

路,先前只有兩種,水路和旱路,石板路是旱路的佼佼者,它的堅固和規矩,讓歷代行人感到踏實。

兒時跟隨父親進城交糧賣米,購買百貨,走的就是石板路,那種艱辛與石板路一樣深沉。上世紀六十年代初,考入樟樹中學讀書,每週走的是石板路,大學畢業回來參加工作走的還是石板路。退休後,還在鎮裡尋找石板路散步。不是石板路特別好走,而是因為這些石板浸透著古老的文化養分。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現代工業文明用水泥鋪路,古鎮樟樹街上的石板路開始慢慢的、逐漸的被水門汀(水泥)所取代。首當其衝的是新民路(縣政府駐地),其次是樟樹鎮的脊樑——共和路。本世紀初,老城區還有為數不多的石板路,二零一一年,我曾到市背街,那裡還是石板路,不過已是滿目傷痕,缺失無補,當年光彩不再,顯然已成為末代農耕文明。

當石板路完成其歷史使命,行將消失之際,我自然為更先進的現代文明喝彩,但石板路也為我們留下了厚重的記憶和諸多猜想。

臨別方知情義重,走在飽經風霜,車轍深沉的石板路上,總會浮想聯翩。

古鎮樟樹的石板路,也許從秦漢走來,也許從唐宋元明清走來,曾經榮耀過,顯赫過,她是黃金古道,光彩照人。

千百年來,堅硬的石板默默地審視世態炎涼,靜觀古鎮冷暖,她承重擔,卻不索不求,方便了一代又一代,成就了無數鉅商大賈,造就了名揚四海的藥都樟樹。

忍辱負重,豁達包容是石板路的品德。剛正不阿,寧折不屈是石板路的本質。與世無爭默默奉獻是石板路的風格。

石板路的誕生,無疑是古鎮經濟發展的產物,是古鎮樟樹的一張靚麗名片,樟樹九街三十六巷零一突,方圓幾平公里,滿街滿巷鋪就石板路,這需要有雄厚的經濟支撐,當然非一日之功,一蹴而就,但即便如此,也足夠說明昔日樟樹的興旺發達。樟樹藥業聞名遐邇,享譽九州,我想與此是互為因果,相得益彰的。“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正是當時樟樹經貿發展的寫照。

樟樹鎮的石板路,可能是衙府所為,也可能是史上商賈成功人士的慈善之舉,久遠的他們早就有“欲致富,廣修路”的思想理念。

炎黃子孫樂善好施,往往把修橋補路作為積德行善的主要途徑,富甲一方,捐資故里,樟樹鎮石板路因為他們而日臻完善。

今天,石板路業已完成通向現代文明的歷史使命,不久的將來將徹底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但是我想,有必要留下一兩處,定格她的尊榮和芳名,讓石板路成為記錄樟樹鎮永恆的記憶。

從石板路上走出去的海內外的遊子和成功人士們,請留下鄉愁,記住鄉音。

不以古鎮遠,夢裡水亦香,石路雖不在,樟樹是故鄉。

二零一六年正月

於江南華城

樟树街的石板路
樟树街的石板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