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道劉邦已經勝利,而且他還有殺功臣的習慣下,你會選擇跟項羽打天下還是跟劉邦打天下?

打倒小日本33971419


當然是選擇跟著劉邦。有三點理由:第一,跟著劉邦,個人的前途其實是一片光明,只要你沒有野心,完全有可能建功立業,根本不必擔心被殺。這是純粹從個人的角度考慮。第二,跟著劉邦,建立大漢朝,有利於國家民族的長遠發展和利益。這是從國家的利益去考慮。第三,如果明知道跟著項羽一點希望都沒有,傻子才會堅持跟在他後面。下面,我就從這三個方面作一個解答。

一、跟著劉邦打天下有前途。

人們之所以印象中劉邦殺開國功臣,主要是因為韓信臨刑之前借用了范蠡所說的一句話: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韓信臨死之前,發出了這樣無奈的浩嘆,引起了後人無限的同情。其實,劉邦真的沒有殺太多的功臣。他殺也只殺了其中的一小部分。

從嚴格意義上講,劉邦的行為,並不能算是殺開國功臣,準確的說應該稱之為繼續平定天下。他先後殺了臧荼、韓信(有兩個韓信,一個是韓王韓信 ,起兵反叛,投靠匈奴後兵敗被殺,一般我們稱之為韓王信;另一個就是大家熟知的淮陰侯韓信。一般我們說的韓信,是指淮陰侯韓信)、盧綰、彭越、英布、陳豨等人。

這些人之死,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這些人都想裂土封王,而劉邦想要的是大一統。所以劉邦認為這些人都是危險分子,不得不殺。


韓信、彭越、英布這幾個王之死,都是有人告發他們謀反,其中韓信是兩次被人告發,彭越也是兩次被人告發。而臧荼、盧綰、陳豨都是因為叛變造反被殺。這些人對劉邦當皇帝並不是太服氣,他們跟著劉邦後面打天下,其目的就是想當上諸侯王,搞封建割據。

比較典型的就是韓信剛剛佔領了齊地,立馬就要求劉邦封他為“假齊王”。劉邦儘管非常惱怒,但由於韓信領重兵在外,而此時項羽正把劉邦圍困在滎陽,劉邦迫於無奈,只好封他為齊王,所以這個齊王等於是韓信強討而來。

韓信得到齊王的封號以後並不滿足,還想進一步擴大自己的封地。公元前203年,垓下之戰之前,劉邦想要調動韓信、彭越的軍隊,兩人卻拖延不出兵,劉邦採納了張良的意見,將陳以東直至大海的大片領土封給了韓信;將睢陽以北至谷城之地封給彭越。就這麼劉邦以加封土地為報酬,才終於搬動了了韓、彭二人,使他們率軍南下,形成合圍楚軍之勢,迫使項羽向垓下退兵。

這兩人雖然暫時得到了利益,但他們的人生悲劇,其實從此時已經埋下了。

也正因如此,楚漢戰爭結束後,劉邦很快就設法解除了韓信的兵權。


再如,司馬遷對韓王信、盧綰就有這麼一個評價:

韓信、盧綰非素積德累善之世,徼一時權變,以詐力成功,遭漢初定,故得列地,南面稱孤。內見疑強大,外倚蠻貊以為援,是以日疏自危,事窮智困,卒赴匈奴,豈不哀哉!

司馬遷認為,這兩個人靠著隨機應變,以欺詐和暴力僥倖獲得成功,漢朝建立後,他們得以分封領土,南面為王。但兩個人在國內因為勢力強大而受到懷疑,在國外倚仗匈奴作為援助。從而被皇帝疏遠而陷入危境,最後走投無路,叛逃到匈奴,真是可悲。

我們可以看出:劉邦殺的都是那些他認為對大漢政權的穩定有威脅的異姓王。在建國之初,國內還不是太穩定的情況下,他有必要通過這種鐵腕手段,鎮壓一批可能對新生政權有威脅的人。從而確保新生政權的長治久安。

劉邦對於大多數功臣他還是不殺的。建國之後他封了許多劉姓王,對其他開國功臣也大多作了比較好的安排。比如蕭何、張良、曹參、陳平、周勃、樊噲、夏侯嬰、雍齒、任敖、儷食其、王陵、灌嬰這些人,憑藉各自的功勞大小,其中大部分都被封了侯,沒有被封侯的也被授予了高官。終其一生及其自己的子孫都能享受榮華富貴。

也就是說,劉邦建國之後,殺了一小部分對政權有威脅的功臣,大部分開國功臣,他還是加以封賞的。

實際上在漢初,尤其是在劉邦去世之後,形成了三股重要的政治力量,就是劉姓皇族派、開國功臣派、呂氏外戚派。等到誅殺諸呂之後,決定漢文帝劉恆繼位的,主要就是以周勃、陳平為首的一幫功臣派。

所以說,作為個人來講,跟著劉邦好好幹,野心不要太大。不要整天想著裂土封王,繼續搞武裝割據,個人前途還是很不錯的。


二、建立統一強大的漢朝,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

經過春秋戰國的長期分裂戰亂,秦始皇掃平六國,統一中國後卻沒有穩定多長時間,又經歷了秦末農民大起義,連年戰亂,導致國內人口銳減,經濟嚴重倒退,民不聊生。等到西漢王朝建立時,人口只有約為1300萬,經過漢初的休養生息、輕徭薄賦,到公元前134年,漢武帝元光元年,全國人口已經恢復到3600萬。當時的長安城,儼然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大都市。據考古發掘,長安城的周圍長達22600米,超過古羅馬城三倍以上。

由於國家的統一,人民得以休養生息,經濟迅速得到恢復和發展。西漢初年,國家的穩定和交通的便利,以及山澤禁令的放馳,極大地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據《史記》記載,當時市場中正常交易的商品就有好幾十種,比如糧食、食鹽、食用油、醬、水果、蔬菜、牛、馬、羊、布、帛、皮革、水產等。商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社會財富快速增長。一時富商大賈“周流天下”,富比天子。漢朝的這些商人有多牛呢?晁錯的《論貴粟疏》中是這樣說的: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勢,以利相傾;千里遊遨,冠蓋相望,乘堅策肥,履絲曳縞。

這些商人的勢力極大,和官員來往非常密切。當然,他們在促進商業繁榮的同時,也進一步擴大了貧富差距。

西漢時期的對外貿易也空前發達。通過絲綢之路,與古羅馬、印度等國家建立了間接的貿易關係。其南路從長安出發,經敦煌、鄯善、于闐、莎車等地,越蔥嶺一直到大月氏、安息等國;北路經敦煌、龜茲、疏勒等地一直到大宛、康居、奄蔡。

漢朝開闢的絲綢之路,成為中國與外部經濟交流的紐帶和橋樑 。直到今天,我們還在繼續推進“一帶一路”經濟帶建設,通過“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係。



西漢時期,華夏民族的疆域進一步擴大 。漢武帝時期,通過擊敗匈奴,遠征西域,收服兩越,通西南夷,東滅朝鮮,並設立“西域都護府”,正式將西域納入中華版圖,大漢朝的疆域東並朝鮮、南據交趾、西逾蔥嶺、北抵大漠,國土面積達609萬平方公里,從此奠定了中華民族的版圖疆域。

而這些成果的取得,如果不是劉邦建立大一統的王朝,那是無法想象的。

當然,劉邦固有的“家天下”的思維有其時代侷限性。但在當時,建立一個大一統王朝,相比於諸侯分封制,應該說是一個明顯的進步。

所以說,跟著劉邦好好幹,也是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對自己而言,也能夠“贏得生前身後名”。


三、跟著項羽沒前途。

項羽的終極目標,就是效仿春秋五霸,成為諸侯王的盟主。滅秦之後,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塞王,董翳為翟王,魏豹為西魏王,申陽為河南王,司馬卬為殷王,趙王歇為代王,張耳為常山王,英布為九江王,共敖為臨江王,吳芮為衡山王,韓廣為遼東王,臧荼為燕王,田市為膠東王,田都為齊王,田安為濟北王。一共有十八個諸侯王。諸侯王受封后各自前往自己的封國。

這些諸侯王分封完了以後,天下太平了嗎?很不太平。就算劉邦老老實實的做他的漢王,也不去兼併關中,也不跟項羽作對,其他諸侯王也不會老老實實的聽他的指揮。

這是因為,諸侯王在自己的封地內,不僅擁有軍隊,還掌控著人事、經濟等大權。只要霸主的控制力稍稍減弱,就會重新回到春秋戰國諸侯混戰的局面。

公元前206年,漢元年八月,諸侯王剛分封不久,齊、趙就發生了叛亂,項羽匆匆忙忙率領軍隊前往平亂。緊接著齊王也反了。項羽徵召九江王英布出兵平叛,英布託病不出,象徵性的讓手下將領率領幾千人前去應付,項羽因此十分怨恨英布。


所以說,由於項羽堅持諸侯分封制,加之他的個人能力有限。分封諸侯並沒有達到他預期的效果,這些諸侯王有的起兵反叛,沒有反叛的人,項羽也指揮不動。

可以設想,如果大家都跟著項羽打劉邦,楚漢相爭項羽獲勝,也不可能達到漢朝那樣長期穩定的社會局面。中國很有可能會陷入長期的戰亂,如果按照項羽的那個制度,發展到現在,很有可能中國就是由若干個小國家組成。根本不可能形成我們現在這樣的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所以從大的方面說,項羽搞諸侯分封制是一種歷史的倒退。

從個人的角度來說,項羽性格殘暴,跟在他後面也很難有好的結果。近代歷史學家蔡東藩曾評價項羽:

惟觀於項王之坑降卒,殺子嬰,弒義帝,種種不道,死有餘辜,彼自以為非戰之罪,罪固不在戰,而在殘暴也。

項羽為人獨斷專行,很不善於用人。只有一個范增還不能用。而英布、彭越、韓信、張良、陳平等人,都曾經跟從項羽,後來都投奔了劉邦。

到垓下之戰項羽戰敗時,除了他本人,已經說不出他手下還有哪些有名的將領。後來他帶八百騎突圍之前,除了跟虞姬上演了一出霸王別姬的生離死別,也沒有跟其他將領進行過商量,就直接扔下大部隊,一個人帶領少量的騎兵突圍了。而當時被包圍的楚軍還有10萬人馬,項羽就扔下他們不管了。



因此,陳平曾經這樣評論過項羽:

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項羽所信任的人,都是和他有血緣關係的人,或者是他的姻親,真正有能力的人,他不可能重用。所以陳平離開項羽投奔了劉邦。

大家看,像項羽這樣的領導,你願意跟著他後面混嗎?


今古講堂


即便是知道跟著劉邦勝利後會因“兔死狗烹,鳥盡弓藏”而死,但跟著項羽,則極有可能根本等不到勝利就會死。

這不是散人事後諸葛亮,韓信和陳平原來曾經跟著過項羽,他們才是真正的當事人,看得很明白,項羽雖然“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陳評語)“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韓信語),但項羽格局太小,缺乏政治謀略和政治眼光,只圖一役之勝,而無長遠戰略謀劃,且不善於用人,就連范增他都不能充分信任,而像項伯那樣的大內奸,因為是自己的叔父,在明已知道其吃裡扒外,溝通敵人的情況下,不僅不殺之而後快,就連稍有懲戒都沒有。所謂的仁慈,只是婦人之仁。

最主要的,是項羽嗜血濫殺,以暴制暴,司馬遷老先生曾經非常形象地描述了項羽和劉邦看到秦始皇的威儀時的話語,項羽說的是:“彼可取而代之也”,要想取代一個正威風八面的人,怎麼辦?只能通過暴力,當然,革命就是暴力,不是請客吃飯,秦末農民起義就是正兒八經的暴力革命,劉邦立國,也同樣離不開暴力。但是,你不能到處屠城、濫殺無辜呀?你濫殺老百姓,那跟暴秦有什麼兩樣?不同樣讓老百姓沒有活路嗎?所以,即便劉邦沒有蕭何、張良、韓信、陳平這些人幫他,即便項羽打敗了劉邦,即便項羽能夠獨霸天下,但他遲早會失敗,會滅亡,沒有劉邦滅他,還會有張邦、趙邦,劉邦滅他,項羽的失敗,只是早晚之間的事情。

其實,散人我是非常佩服項羽的,佩服他的霸氣,他的神勇,他的無畏,就在幾天前,散人還在頭條上專門寫過一篇欽佩項羽、分析項羽破釜沉舟的精神曾經激勵過多少有志男兒砥礪前行的文章,但欽佩歸欽佩,還需要客觀地分析問題,我原打算寫一篇文章專門分析比較一下項羽和劉邦,分析一下項羽失敗的根源,正好看到朋友的提問,就大致聊一聊吧。

總之來說,正是因為看到項羽身上致命的缺點,所以陳平不會跟項羽打天下,韓信不會跟項羽打天下,散人我也不會跟項羽打天下。


蔡州散人


當然是選劉邦了。都說項羽是英雄,驍勇善戰,豪氣蓋世。一生大戰數十次,多數獲得勝利。

但是英雄也不是沒有缺點。項羽行為殘暴,坑殺秦兵降卒二十萬。火燒阿旁宮,大火三月不熄。

婦人之仁,不顧范增多次提醒,執意放走劉邦,為以後埋下了隱患。

居功自傲,妄圖震懾諸侯,導致缺少同盟。

剛愎自用,不納良言,導致屢失戰機。

嫉賢妒能,猜疑心重,導致眾叛親離。最後兵敗,烏江邊拔劍自刎。

再看看劉邦論得天下之道。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字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供給軍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為我所擒也.”

這樣的胸懷,這樣的知人善任,如果不是明主註定不會擁有。而且項羽對手下也不是那麼信任,要不然也不會眾叛親離。

開疆擴土,建功立業是男人的夢想。但如果不是自己給自己打天下,而是幫別人打工,千萬切記,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不要貪戀權勢。如此才有可能避免殺身之禍,歷史深刻的證明了這一點。




同飲千江月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我會繼續跟著劉邦幹。

第一,項羽一心認為分封制是最好的,跟著項羽永遠不會天下統一,永遠還是戰國時期的局面。所以,如果想著成就千秋偉業,跟著項羽沒前途。

第二,劉邦愛殺功臣,蕭何為什麼安享晚年?論功勞,誰敢說自己功勞大於蕭何。劉邦殺的都是一些看不清局勢的。要封地的盧皖,殺。要軍權的韓信,殺。居功自傲,理不清君臣關係的樊噲,殺。

綜上所述,想要建功立業,成就霸業,跟著劉邦絕對沒問題。但要懂得急流勇退,或如張良一樣溜之大吉,或如蕭何一樣,好吃好喝、不爭不搶的過日子。


oOtkGod


得民心者得天下,那就赴燙滔火跟隨劉邦,但是天下已定,及時學會功高震主的覺醒必快引身而退,學蕭何張良,擇身適棲處避世,或低微少言寡語,不出頭,不出戶。結廬身修靜養,看世間過眼雲煙變幻。視看天上星座哪一顆適屬相自已。


林慶生267


在當時的情況下,跟劉邦是一個無奈的選擇。因為跟在項羽後面肯定是死路一條。經過了幾年的楚漢戰爭,項羽的後方根據地越來越小,傷亡的士兵沒有得到及時的補充,項羽雖然總是打勝仗,但是由於他自身的缺點,他手下的將領越來越少,不是陣亡,就是離他而去。而此時的劉邦,有穩固的後方,地盤越來越大,實力越來越強。當時的韓信彭越等人就選擇了劉邦。

現在看來他們當時如果既不選擇劉邦,也不選擇項羽,走第三條道路,那樣歷史會更加好看。


只見滾滾長江東流水


當然是跟項羽,項羽重情重義,而劉邦是無信之人。

首先,為人臣子者一定不希望君主多疑狠辣,事成之後誅殺功臣。雖然很多帝王都會有如此行徑,但是劉邦此人為了天下從此姓劉,誅殺的開國功臣非常之多。作為一個君主,為了不讓大權旁落、鞏固皇權,這固然是一種政治手段,也不能因此否認他作為一個帝王的傑出能力。但是題目中對“我”身份設定是輔佐者,為了自身安全考慮,我不會選擇跟從劉邦。誠然項羽此人亦有猜忌之心(逼走范增),但是這與劉邦的表現是完全不同的。項羽的猜忌是因為沒有管理經驗和方法,是不成熟的表現(指為君之道);劉邦此人則是精於用人、馭人,最善弄權,情商非常高(這與他的人生經歷有很大關係)。如果在劉邦手下為臣,需要日夜盤算如何使自己不被帝王猜疑,時刻向君王證明自己的赤膽忠心。換成是在項羽手下,需要的就是盡忠職守,做好本分,適當的心計謀略即可。

其實劉邦和項羽最大的不同就是:劉邦底層平民出身,最知道生命的卑賤,也就最嚮往權力的高貴。為了目的劉邦可以不惜一切代價,在他心中並無大義可言,最大的底線就是他的個人利益。因為他知道生存比尊嚴更重要。項羽是將門之後,根正苗紅的好青年,如果能夠提升情商,加之他兵強有威望,那麼歷史必重書。雖然答了這麼多,但是這是個偽命題,所以以上答案其實也只是蜉蝣一夢。跳開這道題目不講,劉邦本人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和帝王,項羽是一個優秀的將軍。情商決定了他們的命運。史書已成,千秋已定,誰還會在意當年鴻門宴上項羽一念之差、千古之恨呢?這便是歷史了。


G高貴不貴


雖然劉幫的齷齪丶鄙卑殺割功臣,但創造一個和平盛世丶興望發達的汗朝,鴻門宴上項羽的大度,放走劉幫,這可能就是項羽失敗的原因,你說站在哪一方?當然不會站在無為犧牲性命的項羽,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是不是出生入死的兄弟,在戰場無為的犧牲,無功而返,無有顏面、無法面對江東的父老百姓?


邰社江


劉邦,因為我知道歷史的走向,項羽的分封制是不足以統治國家的,而且項羽的性格缺陷是不讓我喜歡的,雖然我佩服他


一催哥哥


哈哈,世界這麼大,何必就看準這麼一小塊地方呢,帶項羽先佔領全世界,然後再來對付劉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