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十吃“白餈老”,是上方人的執念?

十月十吃白餈了啵

ni,阿似梁村個?

現在很多90知道許多洋節甚至瞭解洋節背後的意義,但是很少人知道自己家鄉傳統節日背後的意義。今日是農曆十月初十,懷集好多鄉鎮都有過“十月十”的風俗習慣。

小時候

最深刻的記憶就是這個節日

一定要有白餈可吃

懷集上方的傳統節日

十月十

十月初十吃“白糍老”,是上方人的执念?

“十月十”的來源

十月初十吃“白糍老”,是上方人的执念?

每年農曆十月初十,懷集縣內上坊地區梁氏與部分少數其他姓氏村寨在農曆十月十日過節宴飲。想要做白餈,十月初九當天就要做好各項準備工作,準備材料有糯米、餡心,蒸熟後的糯米就放到石舂裡舂。初十當天各家各戶都殺雞殺鴨,洋溢著濃厚的節日氣氛。

據梁村鎮老人的說法,是為了紀念公太生日,也是為了慶祝豐收,因此會選擇在這天會宴請外嫁的女兒等賓客,大家一起慶祝紀念,並會為她們送上一雙雙白餈讓她們拿回家。

十月初十吃“白糍老”,是上方人的执念?

還有一個傳說是舊時的人,平時很難吃到。只有在五穀母(稷神)的誕日——農曆十月初十才能讓人大享口福。在農村當天都會帶上餈粑和其他貢品去祠堂或者寺廟裡燒香朝拜!!

稷神,是主管五穀的一位女性,故稱『五穀母』。 據說該地五穀母有個弱點,就是快嘴,所以在她的生日(其實是農村秋收後接近農閒的日子),人們就特意製作糯米餈祭拜她。一是為了慶祝一番自己的勞動成果,以祈來年五穀豐登,但更重要的還是取糯米有粘性,能糊住五穀母的嘴巴,使其說話不再漏嘴洩露人間秘密。

但倘若品嚐一下當地人製作的糯米餈,也許會情不自禁地為當地人說兩句『好話』。

十月十來歷、怎麼舂白餈

真是太老生常談了

或許也不是每個人都喜歡吃白餈

十月十在90代裡也漸漸被冷落

今年一位90後網友的朋友圈

記憶裡,操持十月十大小事務的總是長輩

晚輩總是隻是一旁觀望

但有一天晚輩也會漸漸長大

而十月十也就像舂白餈一樣

需要後輩紀念和傳承

“十月十”被美麗地記錄下來

農曆十月初九,準備舂白餈的一切事宜。

十月初十吃“白糍老”,是上方人的执念?

在鄉下,會用木甑蒸糯米飯,待米熟透,聞見了一陣陣米香味。

十月初十吃“白糍老”,是上方人的执念?

把煮熟的糯米倒進石臼裡,用木杵你一杵我一杵舂到米飯粘稠如泥狀直到挑不起為止。

十月初十吃“白糍老”,是上方人的执念?十月初十吃“白糍老”,是上方人的执念?

待糯米舂好後,塞上事先磨好的花生餡,合好口,一個圓圓扁扁的白餈就做好啦。為了防止粘手,在弄之前在手上塗一層油,做出來的白餈因此也油亮亮的,很是靚仔。

十月初十吃“白糍老”,是上方人的执念?

把包好的白餈放在蕉葉上攤涼,擺放整齊。

十月初十吃“白糍老”,是上方人的执念?

很多人喜歡一邊包一邊吃,圖個新鮮熱氣。也可以把它們放上鍋,煎至兩面金黃,香酥脆口,吃了停不下來。

十月初十吃“白糍老”,是上方人的执念?

從一張張好看的圖片可以看到

這個節日被這個姑娘用心記錄下來

並不是說照片拍得好就是對這個節日的紀念

而是在照片中看到90後一代

慢慢從被動參加到主動參與

隨著經濟的發展

很多人從鄉下慢慢遷到懷城居住

也沒有以前一樣的條件用蒸籠蒸米、用木杵搗米

但為了繼續這個節日傳統

很多人還是會選擇去工坊加工糯米

然後拿回家包白餈

才讓我們90後一代吃到十月十的味道

或許以後

我們也可以從回家吃媽媽包的白餈

變成

“媽媽,我包好白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