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河豐管埠村

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河豐管埠村

河豐管埠舊街,河豐昔稱管埠,位於粵北樂昌坪石鎮西南約4公里的武水河畔。管埠村是古時來往船隻補充貨品、中轉歇腳的一個重要碼頭。

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河豐管埠村

鼎盛時期,這裡曾有商民數百家之多,多為江西、湖南、廣西等地的商賈掮客,主要轉手或出售從各地販運來的土特產品、日用雜貨。

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河豐管埠村

河豐管埠舊街武水河畔,鱗次櫛比的古建築依山傍水,分上街,中街、上街三條古街道,也是西京古道必經之路,從西至到約三華里長,中街為南北走向,長約800米,河豐管埠舊街各式古民居、商行店鋪仍保留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清一色的灰瓦、青磚,二層木質結構,流線式護欄,方格子木窗,高牆翹簷,古色古香,青石板條石鋪設街道,古代街市商埠的原貌保留得較為完整。

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河豐管埠村

在下街的武江邊,有中碼頭、下碼頭和中山大學的學校碼頭。在中碼頭的上游,50年代村民為了到武江對面的山上耕種,建了一箇中碼頭--叫上中碼頭。

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河豐管埠村

古時候南來北往的商船雲集管埠,每天達2000餘艘,停泊碼頭的船隻有六、七百艘。規模較大,來往船隻與客商較多,系平石(坪石)繁華的商業區之一。

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河豐管埠村

武江水路平石為交通樞紐,清代曾設千總署,《樂昌縣誌》記載:“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撥鎮標在城左哨千總一一員,駐防坪石。”總署原於上街上鄉書院。又同治十年《樂昌縣誌》藝文條記述,順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韶州知府周之屏已留跡平石,題有《平石公署詩二首》,可見明末清初平石已設公署。清末民初(1905年之後),改公署為警察署、區黨部,後遷於中街三界廟旁。

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河豐管埠村

武江水路從平石(老坪石)到河豐管埠舊街是平石的運輸主道。,除水路外還有四條陸路。各路商人東南方從羅家渡到黃圃掛鉤嶺過汝城、江西古道,西南方從長岡嶺上古道,西北方從神頭嶺上郴宜古道,東南方過梯子嶺管埠上坪乳古道。每天往返於古道的商販、挑夫上萬人次,水運時期之平石和管埠,出現過前所未有的繁華。

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河豐管埠村

管埠古渡西接西京古道,東經坪石往郴州,是舊時九瀧十八灘較為繁華的碼頭之一。

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河豐管埠村

當年韓愈貶赴潮州,開始是走西京古道陸路,由於大雪封山,行至嶺南風口藍關(樂昌雲巖鎮一帶),馬不能行,遂原路折回至武江邊的管埠碼頭,乘船南下。

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河豐管埠村

西京古道 東漢建武二年(公元26年),由桂陽太守衛颯倡導修築,自含洭(今英德縣西)起,途經湞陽(今英德縣東)、曲江、鳳田嶺(今乳源縣境)、深源入今樂昌市雲巖鎮出水巖、梅花、關春、清洞、管埠、老坪石、武陽司,達湖南省宜章縣至郴州,樂昌境內80餘公里。西京古道是嶺南通往中原地區的交通幹線之一,昔為商賈,行軍要道。

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河豐管埠村

樂昌峽,俗稱九瀧十八灘。又叫瀧峽、昌樂瀧、瀧水。源於湖南武水,位於九峰山脈與大瑤山脈之間的峽谷,形成樂昌峽。

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河豐管埠村

北起坪石、南至樂昌,全程約60公里,最窄處30米。

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河豐管埠村

左岸京廣鐵路傍山沿武江穿行其間,是嶺南通往腹地最險要的通道,峽內右岸衡廣複線大瑤山隧道長14.3公里。

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河豐管埠村

峽谷北端為坪石隘口,107國道、樂廣高速、京珠公路穿越其間。

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河豐管埠村

鹽埠碼頭、河豐渡口就在九瀧十八灘的坪石下游。

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河豐管埠村

毛澤東、朱德當年就是經武江河豐管埠碼頭去廣州的。

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河豐管埠村

河豐管埠舊街是一條沉澱了千百年的古商街。

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河豐管埠村

它從初建,到興旺,到頹廢,到完全消失,完全是一部珍貴的嶺南文化史。

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河豐管埠村

它見證了嶺南地區千百年的風霜雪雨,成就了成千上萬的富商巨賈,滋養了幾十代人的日日夜夜。

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河豐管埠村

它,儼然就是一個歷史的符號,一種象徵,一面旗幟。

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河豐管埠村

只是,當人類步入一個躁動不安的物質時代,就註定了它命運的悲催。

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河豐管埠村

人類文明的腳步是在破與立的博弈中,蹣跚前行的。

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河豐管埠村

有時,因為我們沒有很好地掌握破與立的分寸,以至於放緩了人類文明的腳步,甚至被韁絆,亦或跌倒倒退, 河豐管埠舊街,如今,這裡已經夷為平地,有的已經被淹入水中。

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河豐管埠村

昔日武江運輸線,南鹽北運老坪石,往日繁華非昔北,歷史古街令惋惜……

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河豐管埠村

河豐管埠舊街。

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河豐管埠村

河豐管埠舊街。

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河豐管埠村

河豐管埠舊街。

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河豐管埠村

河豐管埠舊街。

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河豐管埠村

河豐管埠舊街。

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河豐管埠村

河豐管埠舊街,西京古道。

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河豐管埠村

河豐管埠舊街,西京古道。

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河豐管埠村

河豐管埠舊街,西京古道。

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河豐管埠村

河豐管埠舊街,西京古道。

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河豐管埠村

前面大樹左邊是中山大學在坪石河豐管埠村宿舍和課室舊址。

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河豐管埠村

前面水塘上面是中山大學在坪石河豐管埠村宿舍和課室舊址。

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河豐管埠村

這舊房也是中山大學在坪石河豐管埠村宿舍和課室舊址。

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河豐管埠村

因為躲避進犯廣東的日本侵略者,原校址在廣州石牌的國立中山大學在1938年10月輾轉遷到了雲南,1940年秋天,雲南物價高漲,師生們生活艱難,加上第四戰區所在的韶關抗戰文化運動正開展得如火如荼,一批在中共影響下的愛國進步人士支持將中大遷回廣東開展進步文化工作,在粵北與桂林呼應,把中大辦成抗戰文化運動的基地。遠離廣東的中山大學終於再次回遷,而落腳點就是現在韶關境內的坪石鎮。

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河豐管埠村

從1940年7月起,包括中大校本部在內的各個分院陸續遷入樂昌坪石,其中,中大校本部與研究院遷入坪石老街,文學院設在坪石鐵嶺,法學院遷入武陽司,工學院遷入三星坪,醫學院遷入樂昌河南,農學院設在與湖南接壤的慄源堡,理學院設在坪石塘口,師範學院在乳源縣的管埠。(現在是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河豐管埠村)

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河豐管埠村

又據考證,當時中大的總辦公廳、研究院、先修班設立在坪石鎮上。文學院先在坪石清洞,後遷往鐵嶺。法學院先在乳源縣的武陽司,後遷往車田壩。理學院在坪石礦口,工學院在坪石的三星坪。醫學院在樂昌縣城,師範學院在乳源縣的管埠。農學院則到了與坪石毗鄰的湖南省宜章縣慄源堡。

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河豐管埠村

中山大學的學生們男人大部分穿西裝,女人大都穿長袍、旗袍,他們都是從雲南過來的中山大學的老師和學生。”他們來到後,有家室的教師大部分都租了當地群眾的民宅入住,而學生們則自己動手在山上自行搭建簡易住房。

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河豐管埠村

他們用杉樹皮做屋頂,用竹片釘起來做牆壁,就這樣建起了學生宿舍。他們吃飯是自己在食堂裡煮大鍋菜。吃得很簡單,幾乎天天都是大米飯就著鎮上出產的青菜、鹹菜、辣椒下飯。

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河豐管埠村

在坪石辦學期間,陳寅恪、王亞南、楊東蓴、鄭德鴻等博學鴻儒在坪石講學,冼星海、馬思聰等著名愛國音樂家在坪石成長。

在坪石辦學的四年多的時間裡,雖然條件簡陋、生活艱苦,但在坪石當地群眾的支持下,廣大師生努力教學與科研,演繹了一段中國高等學府艱苦辦學、薪火相傳的傳奇。

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河豐管埠村

“坪梅鐵路”,又稱“南嶺鐵路”,它最早可追溯到1945年的“狗牙洞支線”。60年代初期,廣州鐵路局將其劃撥給廣東省管理,成為廣東省第一條省管地方鐵路,並於1962年在坪石成立了南嶺鐵路管理所。南嶺鐵路從管埠古渡西接西京古道穿過。

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河豐管埠村

這下面玉米地一代是當時中山大學的操場。

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河豐管埠村

到1941年春天,在坪石落腳後的中大各學院陸續開學,雖不同學院分散在不同地方,而且生活艱苦,但師生們仍然因陋就簡,努力從事教學與科研。為了彌補學校的教研師資,時任校長許崇清聘請了一批進步學者到校任教,這些學者宣揚抗戰,抨擊時政,主張政治民主,提倡學術自由,推動了中大民主運動與學術討論的發展。期間中大先後邀請了國內外的知名學者來講學,為中大開展國際國內學術交流打開了一道大門。

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河豐管埠村

國民政府在抗戰時期對教育非常重視。當時抗戰爆發以後,關係國計民生的很多東西都在壓縮,唯獨教育經費是年年增加,而且辦學基本上沒有斷過,每年新招收的大學生都是逐年在增加。

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河豐管埠村

抗戰時期,中大在坪石也為粵北地方的自然、人文研究,作出了極大的貢獻,期間先後有楊成志教授進行人文調查,撰有《廣東北江瑤人調查報告》《粵北乳源瑤人調查報告》;有吳尚時教授以樂昌為中心進行考察,寫成《樂昌盤地地理綱要》等,陳國達等人著有《廣東曲江芙蓉山之石炭紀煤系》,以及《粵北連縣、樂昌、南雄三縣之土壤調查報告》、《廣東仁化始興之土壤調查報告》等,時至今日,這些學術成果仍對粵北經濟、文化發展研究,產生積極的作用。

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河豐管埠村

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河豐管埠村

以下是河豐管埠武水河畔武江邊的古碼頭。

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河豐管埠村

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河豐管埠村

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河豐管埠村

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河豐管埠村

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河豐管埠村

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河豐管埠村

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河豐管埠村

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河豐管埠村

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河豐管埠村

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河豐管埠村

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河豐管埠村

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河豐管埠村

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河豐管埠村

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河豐管埠村

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