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肉羊產業發展實踐回顧與戰略思考




摘 要:現行肉羊產業技術體系運行已有十年, 在歷任崗站專家的齊心協力和積極探索下, 闖出了一條適合中國體制特色的肉羊產業科技創新與發展之路.在技術研發、協同創新、運行機制、成果評價、技術推廣、人員管理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 豐富了我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的理論與管理實踐創新, 在推動國家肉羊產業發展、產業結構調整、產業發展方式轉變及產業技術進步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2007年,國家農業農村部聯合財政部先後啟動建設了50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以農產品為單元,以產業為主線,以問題為導向,集聚中央和地方的優勢科技資源,重點圍繞農業產業技術問題開展聯合攻關、試驗示範、技術培訓、政策諮詢和應急服務[1].我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是一項重大的制度創新、機制創新和管理創新[2],旭日干院士作為國家肉羊產業技術體系第一任首席科學家系統性地提出了我國肉羊產業發展的技術路線,並帶領大家持續攻關,破解了肉羊產業技術層面的多項瓶頸限制,有力推動了我國肉羊產業走向標準化的發展進程.

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3],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生產,是黨的十九大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要義和必然要求[4].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是鄉村振興實施的關鍵戰略,其核心是要提高農業產業的整體競爭力,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近年來,中國肉羊產業不斷髮展,羊只飼養量、羊肉產量與肉羊產業產值穩步增長,肉羊產業在畜牧業中的地位也不斷提升,對優化畜牧業結構、增加農牧民收入、滿足消費者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具有重要意義[5].同時肉羊產業在我國也是分佈最廣、農牧民脫貧首選的產業之一.它承載著戍邊富民功能,是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及偏遠貧困地區農牧民賴以生存的產業,對推動國家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綠色發展等重大戰略的實施具有重要作用.國家肉羊產業技術體系是一個公益性技術研發團體,在國家農業農村部與財政部的共同領導下,立足於國家長遠產業發展戰略需求,致力於全國不同區域肉羊全產業鏈發展關鍵技術的研發和成果轉化.該體系設有遺傳育種與繁殖、營養調控與飼料、疫病防控、羊肉及副產品加工、生產與環境控制和產業經濟六大功能研究室,在全國設有25個專家崗位和20個試驗站,帶動對接100個羊產業主產區示範縣,聘任225名技術專家骨幹,聯繫300名示範縣農技推廣骨幹.

1 國家肉羊產業技術體系科學研究與成果轉化實踐

十多年來,肉羊體系在國家羊產業的前瞻性研究、瓶頸技術攻關、應用技術開發和成果示範方面起到了中堅力量的作用,凸顯了國家的產業發展大戰略[6,7].

1.1 堅持以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為出發點,圍繞種業現代化推進羊產業轉型升級

優質良種是發展現代肉羊產業的基礎,也是肉羊產業科技研究的載體和畜牧技術集成的體現.良種水平是產業轉型升級、畜產品優質高效安全、農民增產增收的重要因素,在提高羊業效益中處於核心和決定性地位[8,9].體系自成立之初就緊緊抓住這一關鍵問題,針對我國專用肉羊品種缺乏,地方品種羊生產性能較低的現實問題,育成了巴美肉羊、昭烏達肉羊、察哈爾羊、魯西黑頭羊、戈壁短尾羊5個專用肉羊新品種,選育肉羊新品系9個,提純選育地方品種7個、地方良種新品系3個.累計從國外引進優質種羊5萬餘隻,生產胚胎8萬餘枚,生產各類經濟雜交羊80萬隻.比如,支撐體系技術培育的國家級種源基地—內蒙古賽諾羊業公司,年均在全國10多個省區推廣優質種畜1萬隻、移植胚胎5000枚以上.以上成果填補了我國在專用肉羊品種領域的空白,為我國優質肉羊培育、擴繁及供種提供了重要保障,顯著增強了我國肉羊供種能力,提高了低產羊改良速度,對推動肉羊良種的培育和肉羊生產向高產、優質和高效方向發展,為促進肉羊產業乃至現代畜牧業又好又快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具有里程碑意義.

1.2 以可持續發展、節本增效、優質供給、生態和諧為宗旨,攻關生產瓶頸技術

從國際畜禽產業發展來看,一個國家能否拿出一套國際上認可的畜禽飼養標準,不僅反映了該國農業科技的發展水平及農業現代化的程度,同時也涉及到畜產品能否進入國際市場以及在國際市場中的聲譽問題[10].肉羊體系啟動之初就把填補我國國家層面和系統研究的肉羊飼養標準空白作為首要任務,5個崗位牽頭,20多個試驗站持續聯合攻關.截止目前,共制定我國肉羊飼養標準1套、地方標準15套,開發新技術80項、新工藝38項、新設備39項、新產品52個,在推動國家肉羊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產業技術進步中發揮了主力軍作用.特別是在預防冷熱應激圈舍、輕簡化設備、智能化管理軟件開發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開發的圈舍和設備在推進南、北方舍飼和放牧羊標準化養殖,節本增效養殖上起到了支撐性作用[11].

1.3 以保障畜產品安全優質供給為目標,填補羊肉及其副產物加工工藝和產品開發多項空白

我國羊肉年產量從2003年的309萬噸增加到2017年的467.5萬噸,14年共增長了51.29%;同時羊肉在肉類總產值中所佔的比例也不斷提高,由3.5%增加到5.37%左右;然而,我國肉羊屠宰與加工產業卻存在羊肉加工產品單一、分級分割率低、宰後損耗高、貨架期短等突出問題[12].面對我國肉羊屠宰與加工產業加工技術水平及標準化程度較低的發展困境,肉羊體系經過10多年的攻關共制定了國家行業標準2項、企業標準7套、開發新技術10多項,在宰後減損、品質評價與分級分割、冷鏈物流技術、副產品開發等方面取得了進展,填補了該領域的多項技術空白.

1.4 植根產業需求,服務各級各類生產經營主體,多維度多平面轉化示範科技成果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作為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和科技資源整合形式的重要創新,是加快實現“四化同步”的戰略舉措[13,14].多年來體系依託試驗站、示範縣、龍頭企業,以技術綜合集成熟化示範為紐帶,技術示範輻射全國300多個縣市,在甘肅省武威市、山東省聊城市、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和興安盟等地聚焦區域性產業發展,推動羊產業成為當地農牧民增收的主導產業.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目前肉羊年飼養量突破2000萬隻,飼養量和出欄量均居內蒙古之首,農牧民來源於羊產業的收入佔到總收入的56%.

體系還注重與國家和省自治區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協作,加大新技術和新產品的區域性試驗和示範,推動了各省區肉羊產業發展.崗站專家作為技術主體力量將研發的技術、成果對接於生產,推進了各省區的“百萬只肉羊工程”“畜禽標準化高質量發展行動”“牛羊整村推進工程”“農牧業科技活動周”等一大批項目.

1.5 宏觀和微觀相結合,實時掌握和分析產業發展情況,發揮體系服務經濟發展重要職能

肉羊產業發展涉及生產、活羊運輸、屠宰加工、銷售、終端消費以及市場貿易等多個環節,近十年來體系團隊成員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實時掌握和分析產業發展情況,對我國肉羊產業經營模式及其影響因素[15]、肉羊產業發展動力機制[16]、草原肉羊生產可持續發展[17]、肉羊產業集聚形成機制及效應[18]、肉羊與羊肉地理標誌運行機制[19,20]、肉羊產業組織運行機制[21]、肉羊產業鏈優化[22]、羊肉品牌化[23]、我國城鄉居民羊肉消費行為[24,25]、中國肉羊產業市場績效[26]、羊肉價格波動[27]、羊肉電商發展[28]等問題進行了系統深入分析,產生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為政策制定、養殖戶生產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

體系通過加強統籌規劃與管理、多元化渠道籌措資金、提升農業推廣效益、完善綜合考評機制、構築共性技術平臺等途徑,促進體系的可持續發展和運行效率的提升[29].

1.6 精準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決策及地區產業發展,為羊產業健康發展提供決策依據

體系累計向國家和各級政府部門提交政策建議報告83份、向各類技術需求主體提交產業發展建議311份.在各省區舉辦培訓班2257次,培訓各類肉羊養殖人員27.3萬人次,為國家培養了一批懂農務農的新農人.

體系主動融入國家脫貧攻堅主戰場,在定點幫扶、結對幫扶、民族地區幫扶的工作中有效發揮了科技支撐的作用.共參加9個省區14個特困片區的扶貧任務,向當地政府和各類技術需求主體提交產業發展建議51份.提出了多經營主體聯合,以種質工程為核心,以改良繁育為重點,以減畜增效為目的羊產業扶貧思路,形成了一批因地制宜的扶貧模式.比如,內蒙古赤峰試驗站的“昭烏達肉羊託養模式”“放母收羔模式”“直接幫扶模式”,於2017年幫扶帶動420戶貧困戶共計853人,養殖戶增加收入約148.42萬元,戶均增收約3533元.

2 主要經驗與體會

2.1 堅持功能研究室、崗站專家、國家體系與地方體系的分工與精誠協作,是突破制約產業發展瓶頸問題的有效手段

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的成立帶來了農業科技研發和推廣應用的新模式[30,31],體系內儘管各功能研究室、崗位專家和綜合試驗站分工有所不同,研究和推廣任務指標有差別,但針對制約產業發展共性、關聯性和複雜性的技術難題,則一直採取大協作攻關方式.比如,體系為了適應和推動肉羊產業的轉型,2017年以來組織內蒙古、新疆、甘肅、湖北、安徽等省區的12位崗位專家和站長團隊,利用湖羊和小尾寒羊作母本,與引進的父本品種雜交,在培育符合我國規模化舍飼需求的肉用母本品種上持續攻關.目前在全國已形成穩定的育種方向、育種模式8個,核心育種群體達到20萬隻以上.短短一年多時間在全國範圍內推開母本品種育種工作,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是國家體系和地方體系,崗站專家和地方研究推广部門及企業精誠合作互相聯動的結果.

2.2 試驗站在體系內發揮著無法代替的重要作用,試驗站強則體系強

體系與一般項目組相區別的重要特徵就是體系內設立了試驗站,其宗旨是崗位專家研發的成果迅速通過試驗站進行推廣,解決科研與生產脫節的難題和頑症,解決科研到推廣最後一公里的問題.試驗站是產業發展前沿陣地上的排頭兵,在產業發展中不可或缺,且極其重要.首先,無論是體系開發的還是國外引進的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新產品,在產業中推廣必須有一個熟化的過程,試驗站在承接技術的熟化、評估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產業發展亟需大量的技術支持,而試驗站在技術的示範推廣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再次,試驗站在擴大體系的影響力,提高體系的知名度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

試驗站的工作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試驗站的工作重點應放在新技術的引進、評估、消化與示範上.將體系研發的技術進行進一步熟化集成配套,形成可複製的技術模式後交給技術推广部門或企業進行推廣.

2.3 體系內“崗站”對接,實現了研發工作的高效推進

遺傳育種研究室各崗位專家進行新品種選育技術路線方案的研究制定、關鍵基因的挖掘,各試驗站進行新品種的具體選育、提純復壯等工作.營養與飼料研究室各崗位專家開展肉羊營養需要量研究與飼料資源的開發工作,各實驗站進行肉羊營養需要量的驗證與飼料產品的推廣示範工作.疫病研究室通過試驗站掌握全國動態,區域性、針對性地提出應急對策方案.加工研究室各崗位專家充分利用試驗站的功能,推進羊肉新產品、羊肉加工新技術新工藝的推廣普及.統一指揮、目標引領、崗站協作、相向而行是體系優勢.

2.4 堅持科學研究與成果示範相結合,是支撐產業發展和加快推進羊產業轉型升級的有效途徑

2017年全國羊存欄總數30231.67萬隻,同比增長了1.01%;出欄總數31218.4萬隻,同比增長了1.71%.2003—2016年,我國羊場總數從2860.38萬個下降到1557.15萬個,下降了45.56%,但是100只以上的羊場佔全國羊場總數的比例從0.60%上升至3.16%.雖然我國肉羊產業規模結構不斷優化,但規模經營整體水平仍很低,存在養羊大產業以小規模生產經營為主體的現實問題[32].肉羊產業發展需要常規技術的普及及集成,在體系成立之前共性常規技術缺乏、個性技術覆蓋不夠以及不適應區域性發展問題突出.完全引進國外技術模式會導致水土不服,體系需要通過自主創新研製接地氣、易推廣的實用技術來滿足產業發展的技術要求.目前,體系研發的技術已在一些主產區佔主導,如全混合日糧技術、羔羊舍飼育肥技術、放牧羊補飼技術等[33]發揮著積極作用,引領了養羊產業的發展方向和潮流.

2.5 打破了原來產學研合作的體制障礙,科技合作效率不斷提高

肉羊產業技術體系的建立和運行,打破了原來產學研合作的體制障礙.過去技術研究與生產脫節,有些環節關鍵技術得不到研發和突破,產業在低水平下運行.而體系的運行使科研項目找到了服務目標,加快了企業及養殖戶的現代化步伐.體系所有的科研活動均以生產單位的需求為基礎,提高了科研成果的轉化率,也提高了研發資金的使用效益.試驗站的運行為企業提供了多方面的技術支持,極大提高了龍頭企業的產業輻射帶動能力,使試驗站科技經費發揮了數倍放大的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

2.6 積極推進跨體系融合、優勢互補,促進了產業間的協作和共同發展

肉羊體系在國家農業產業技術體系之間開展了跨體系合作的攻關研究,經過幾年的運行已經取得實效.比如,放牧羊營養調控崗位專家參與東北玉米秸稈綜合利用創新聯盟工作,在玉米主產區通遼市、興安盟開展了基於玉米秸稈高效利用的顆粒飼料日糧研發及育肥模式推廣,為玉米秸稈的飼料化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徑[34].海拉爾試驗站、雅安試驗站、昆明試驗站等也與國家油菜、絨毛用羊、牧草、肉牛體系開展了實質性技術合作.這樣的合作是體系間,不同行業崗、站專家間應始終堅持和繼續推進的模式,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對新形勢下肉羊產業發展的思考

3.1 多羔綿羊育種將成為適應舍飼和集約化養殖的現實選擇

我國肉羊的生產性能低,主要體現為繁殖力差生長速度慢,最終的結果就是生產成本高效益低[35].我國肉羊的主流產品應由大羊肉向羔羊肉轉型,生產方式要由放牧向舍飼轉變,但是目前產業革新的壓力很大.規模化舍飼是目前破解我國肉羊產業難題的唯一本土方案,而高繁力舍飼母本品種的培育,則是肉羊產業升級發展的首要途徑[36].

3.2 保護、開發和利用地方肉羊品種資源是始終應該堅持的工作

我國擁有豐富的肉羊品種資源,政府應啟動肉羊品種資源保護計劃,並在保護中加以開發和利用.各級政府應承擔保種工作的主要責任,並給予持續性的資金支持.國家和省級政府應制定品種繁育的戰略規劃,大力支持國內地方肉羊品種資源的保護與利用,鼓勵和支持優良新品種和新品系的培育[37].

3.3 因地制宜抓好“糧改飼”,加強粗飼料生產和開發利用是肉羊優質供給的基本保障

飼草料是養羊業的基礎,飼草料均衡供應體系是發展現代肉羊產業的物質保障[38].在肉羊生產向舍飼和半舍飼發展的情況下,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農作物秸稈,特別是玉米秸稈,建立專用飼料作物基地,大力開發推廣粗飼料加工調製技術,開發專用羊飼料及飼料添加劑,改變傳統飼料結構;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現代草產品生產加工示範基地,推動草產品生產和加工業的發展.

3.4 肉羊標準化規模化經營既是“中國模式”,也是產業化大鏈條發展的必然趨勢

肉羊標準化規模經營是產業化經營的一項重要內容,並且會進一步推進肉羊的產業化經營[39],但是肉羊標準化規模經營只有放到產業化的大背景下才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以市場為導向,以養羊戶經營為基礎,以“龍頭”組織為依託,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系列化服務為手段,肉羊產業化經營通過實行種養加、產供銷、農工商一體化經營,將肉羊再生產過程的產前、產中、產後諸環節聯結為一個完整的產業系統.在肉羊產業化經營過程中,標準化規模經營應該發揮引領作用,引導分散養羊戶的小生產轉變為社會化的大生產.

3.5 制定和修訂肉羊屠宰與加工標準,建立和完善企業標準化加工工藝

出臺羔羊肉、大羊肉等級行業標準;加強肉羊屠宰骨、血和內臟等副產物加工相關標準的制定;對傳統特色羊肉製品的加工技術規範等進行制定和完善;制定適用於新型加工技術與生產方式配套的標準體系;對宰前運輸、流通等環節的標準進行制定和完善;加強肉羊屠宰與加工標準信息的收集和研究,對產前、產中、產後進行全過程控制,確保產品質量安全[40].

作者簡介: 金海 (1962-) , 男 (蒙古族) , 內蒙古鄂爾多斯人, 研究員, 博士, 主要從事反芻動物營養與飼料學研究.E-mail:[email protected];

基金: 國家肉羊產業技術體系 (cars38);

來源:內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年04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