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螞蟻金服進擊中的理性

金融科技正遭遇冰火兩重天,一方面以螞蟻金服為首的大型金融科技集團猛烈進擊,另一方面網貸、助貸等中小金融科技公司聚集的行業在法律、政策收緊後正遭遇著多重危機。

雙11,螞蟻金服進擊中的理性

二者差異的直接體現是“出身”和規模,但導致二者命運分化的核心原因:理性與價值的差異,從螞蟻金股的雙11戰略就可見一斑。

1、

臨近雙11,消費者又要開始考慮一個血腥的話題——“剁手”,而消費者不知道的是讓他們糾結要不要剁手的商家們此時卻在猶豫要不要“剁腳”。

電商的經營成本不見得比線下店鋪低,電商平臺上的商家在經營過程中特別是雙11這類節點上,往往是想邁大步沖銷量,但是資金不足,市面上各類融資產品雖然很多,但是利率不一,貸款之後的利息和利潤哪個更高還真說不準。

螞蟻金服旗下的網商銀行則解決了這一問題。

支付寶聯合網商銀行發佈的天貓雙11商家端報告顯示,今年天貓雙11,網商銀行為300多萬中小商家提供3000億貸款資金支持

,幫助商家解決備貨資金週轉難題。與此同時,為了幫助商家吸引消費者,天貓商家為線上800萬雙11商品開通花唄分期免息,線下也有越來越多的商家貼出本店支持花唄的店招,以吸引消費者。

另有調研顯示,70%商家認為1元利息可以換回2元利潤,貸款是能夠把生意做大的辦法。為滿足這些貸款需求,今年雙11,僅網商銀行與其合作機構,累計放款金額就將達到3000億元,同比增長50%。

50%的增長,網商銀行進擊不可謂不猛烈。

2、

“1元利息換回2元利潤”,電商商家對於貸款的認識正是金融行業存在意義。

國家在政策上一直強調:金融要服務小微企業、實體經濟,但是過高的利息和滯後、“笨重”模式往往讓被服務的企業無法以最低的成本獲得最大的經營槓桿,甚至很多小微企業還會因為加槓桿陷入債務泥潭。

網商銀行與300多萬中小商家的合作達成,不只是因為阿里巴巴和螞蟻金服二者體系的簡單融合,更是因為網商銀行科學的產品設置。

四川康定的商家張大姐,2012年以來,在網商銀行貸款累計高達5000筆,最小一筆只有3塊錢。因為太頻繁,客服團隊特地聯繫她,怕她不知道這是貸款,沒想到大姐說得頭頭是道,“一有訂單就來借款,訂單大就多借,小就少借,賺錢了立馬還,每筆只用幾天,這樣利息付得少。”幾年下來,她的銷量從每年10萬做到每年200多萬,5000多次借款,沒有一次逾期!

張大姐的貸款經歷是商家中的個例,但其背後影射了一個現象:商家貸款頻率越來越高。網商銀行的一則數據顯示,小商家戶均貸款達7次,15萬小商家貸款筆數甚至超過100次。

金曉龍分析說,高頻貸款,一來是因為雙11的貸款服務已經從單純支持備貨發展成了全鏈路,商家可以在「開店-備貨-倉儲-促銷-回款-增值」等許多環節獲得資金支持,二來,也是因為商家的生意經算得好。

同時,還有另外一點是金曉龍沒有提及的,小商家貸款如果要實現靈活、高頻,一定要有一個有格局的金融機構作為支持。

金融是一個靠配置資金和時間來賺取收益的行業,所有金融機構都希望自己的客戶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貸款金額儘量多、貸款期限盡量長,這樣才能保證利潤足夠大;

在產品設置上實現靈活、高頻不是什麼技術難題,但是在實際放貸中實現就需要格局了

如此來看,網商銀行的進擊雖然猛烈,但不乏格局和理性,整個螞蟻金服也是如此。

3、

網商銀行針對小商家的貸款,可以幫助小商家多備貨,而作為螞蟻金服消費金融領域的拳頭產品花唄,則可以幫助小商家多賣貨。

相比於網商銀行to B類的貸款,花唄這類to C類的貸款在金融科技行業更加活躍,西南財大的調研顯示,中國家庭消費信貸參與率僅為13.7%,不到美國四分之一。換言之,中國的消費信貸市場蘊含著巨大潛力。

巨大的市場潛力直接造成的一個結果就是大量機構湧入,不規範、不理性的現象開始發生、蔓延:高利率、多頭借貸、砍頭息、暴力催收等金融、社會問題頻頻出現。

消費金融在面臨機遇的同時,也面臨理性的挑戰,如何不讓消費金融在機遇與挑戰中失去應有的平衡。

11月5日,螞蟻金服發佈《消費金融機構社會責任倡議》,建議消費金融機構以保護消費者權益和防範金融風險為重點,做到授信剋制、利率適當、數據安全、貸後管理文明、持牌經營、獨立風控、拒絕兜底。

針對消費金融市場中出現的不規範現象,螞蟻金服發起了《消費金融機構社會責任倡議》(下文簡稱《倡議》)。

《倡議》認為,消費金融行業的健康發展,關鍵在於保護消費者權益和防範金融風險。保護消費者權益要求消費金融機構們做到剋制授信、利率適當、保證數據安全和貸後管理文明。防範金融風險則要求消費金融機構們持牌經營、獨立風控、拒絕兜底。

  

“我們希望通過倡議幫助行業甄別優劣、發現風險。也提醒正規的消費金融機構,應該時刻保護消費者權益、防範金融風險,推動行業規範、長遠發展。”黃浩說。

無論是花唄這類消費金融產品還是網商銀行這類互聯網銀行,都在逐漸的與用戶的生活融為一體,金融從“嫌貧愛富”飛向“尋常百姓家”。而作為“尋常百姓”的互聯網用戶對於貸款的認識也正逐漸改變:貸款者往往不是因為窮,也可能是為了賺更多錢;消費金融也不是洪水猛獸,而是可以讓用戶合理配置消費需求的工具。

金融,不再是高大上的金融;貸款,也不只是窮人才需要的貸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