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貧困村打造成“唐詩村”——記藍田縣輞川鎮七安子村駐村工作隊

把貧困村打造成“唐詩村”——記藍田縣輞川鎮七安子村駐村工作隊

  蜿蜒的通村水泥路,清澈的小河,蒼翠的山間植被,隨處可見樹梢枝頭紅彤彤的柿子,以及一排排錯落有致的平房,徜徉其中宛如人在畫中。這是記者10月23日在藍田縣輞川鎮七安子村沿途看到的景象。
  紮實扶貧 開花結果
  “聯絡一年捎回一份紙片片,出山一年買回米和鹽,種地一年不掙一毛錢。”這幾句順口溜是以前的七安子村真實寫照。村支書張平安介紹,以前因地理環境限制,村裡交通不便,沒有通信設備,幾乎與外界隔絕。
  2014年,七安子村實行移民搬遷,修了通村公路,村民的生活才有了明顯改觀。但因為耕地少,每年只能種一季的玉米或馬鈴薯,村民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自2016年7月,西安市碑林區的扶貧工作隊來了以後,整個村子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駐村以來,扶貧隊長可全保經常放棄休息日,與村民同吃同住,深入開展扶貧工作。43歲的貧困戶王新林,兩個女兒均上小學,他是家裡唯一的勞動力。在可全保的幫扶下,王新林養野豬12頭,出售8頭,純收入1.5萬元。
  探索產業 發展經濟


  為了發展村集體經濟,找出適合七安子村的產業項目,早日擺脫貧困,可全保帶領工作隊員和村兩委會人員,進行調查研究,聽取專家意見,最後確定該村以種植為主、小規模養殖為輔的發展規劃。
  2018年,碑林區政府、藍田縣政府投入90萬元產業基金,幫助七安子村建成30座香菇大棚6000平方米的食用菌種植基地,號召村民入股集資8萬餘元,購買香菇菌棒2.6萬個。種植基地優先安排貧困戶進棚務工,先後帶動100多人次勞動,支付費用1.8萬元;給入股貧困戶分紅2.6萬元,支付村民入股分紅6000元,並無償提供給村民香菇150餘公斤,實現了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
  美麗鄉村 優化環境
  在駐村工作隊的積極協調下,碑林區政府先後出資71萬元修建便民橋2座,安裝太陽能燈62盞,垃圾桶126只,修建旱廁1座,水廁及浴室各1座,修建老年幸福院1座。2018年9月,碑林區政府出資49.5萬元,在村子裡粉刷牆面3000多平方米,製作唐詩文化牆200平方米,路邊街景治理2000餘米,綠化植樹500棵。
  截至2018年底,七安子村20戶在冊的貧困戶中有17戶34人實現了脫貧,3戶3人保留至2020年脫貧。
  通過駐村工作隊的幫扶,如今的七安子村煥然一新。一進村,迎面有唐詩文化牆,乾淨的街道,整潔的庭院,優美的景色,村民的精神面貌也有了很大改觀。

  可保全說,下一步要重點做好扶貧產業項目,為七安子村發展夯實基礎;做好衛生健康教育,引導村民愛護環境、講衛生;積極梳理整治村前河道,真正把七安子村打造成美麗的“唐詩村”。本報記者 王永興 趙力濤 文/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