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公司實現盈利的“救命稻草”?

在過去三年中,自動駕駛行業受到資本的青睞,全球自動駕駛領域重要投資接連不斷,投融資總額已經接近1000億美元。那麼,照此態勢發展的自動駕駛將如何影響產業走向呢?

在2019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期間,非常多的車企高管和來自供應鏈上下游的精英人士發表了對這一問題的見解。本篇文章,我們換一個視角出發,如果以一個行業觀察者的角色定位如何考量這個問題。

未來發展趨勢:三個重構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這次參會的賽迪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對於產品、行業,以及城市未來的發展趨勢。

1、汽車正從獨立的機械產品轉向聯網的軟件平臺

隨著智能網聯時代的發展,汽車的軟件化進程逐步加快。目前,主流汽車的軟件代碼行數已經達到1.5億行,遠遠超過了微軟Windows 10操作系統0.5億行的代碼數量。而且,未來這一數字還將繼續增長。

賽迪進一步預測道,從2018年到2020年,,“車”聯“網”的滲透率將從70%增加到98%。這意味著,屆時每一輛車都將具備車輛網的功能,沒有一輛車再是一個個孤島,它們彼此之間將互聯起來。

更為重要的是,未來我們不能單單隻將車內的中控屏看作是智能座艙的核心,其實整個車就是一個互聯的平臺。

2、產業生態掌控權由整車企業轉向運營平臺

未來,整車+零部件的傳統生產模式將被平臺+終端的合作模式所取代。賽迪相信,未來將由運營平臺也就是出行公司掌控產業生態。其提到了幾個平臺端的例子,如蘋果、谷歌、百度、阿里巴巴以及滴滴。

3、交通出行從獨立個體到有機整體

未來,自動駕駛技術與車聯網技術將重構交通系統,打造出智能化、自動化、聯網化的有機整體,實現交通環境更安全、交通路網更高效、交通系統成本更低廉。

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公司实现盈利的“救命稻草”?

具體而言,未來自動駕駛汽車可減少90%以上的安全事故。在意外突發時,自動駕駛技術也可大幅縮短應對時間。此外,有序自動駕駛還將避免幽靈堵車現象,使交通擁堵現象得到緩解。

值得一提的是,大規模應用自動駕駛和車聯網技術的智慧城市能節省30%的出行時間。進一步來說,這也將降低交通管理的運營成本。

自動駕駛將成為出行服務公司實現盈利的“救命稻草”

基於以上的判斷,自動駕駛很有可能在2025年實現大規模商用。

我們知道,最近Waymo的一份內部信被曝出,其面向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地區的“Early Rider”項目打算取消車內安全員設置,這意味著完全無人駕駛的Waymo自動駕駛汽車即將上路。

基於走在行業頭部Waymo的大躍進,2025的判斷便更有依據可言。當然,真正上路的底氣來自於Waymo十年來測試數據量的累計。據瞭解,Waymo無人駕駛車輛已經累計行駛超過1000萬英里,已經具備不小的數據規模。

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公司实现盈利的“救命稻草”?

從目前的發展來看,核心硬件和控制算法隨著產業化發展和快速迭代已經發展的相對完善。限制無人駕駛的主要因素就在於測試數據量、政策法規和相關基礎設施三方面。你可以看到,各個玩家彼此之間拉開差距的地方就在於測試數據量。

至於政策法規和相關基礎設施上,由於相關標準尚未確定,所以導致進展相對緩慢。但值得一提的好消息是,5G技術即將大規模商用,相信其能夠進一步推動基礎設施的發展。

與此同時,國家和地方也正在逐步開放自動駕駛的道路測試。以北京為例,截止至今年10月份,北京市自動駕駛開放測試道路已經有64條,安全行駛里程超73萬公里,同時已經向12家企業76輛車發放自動駕駛道路測試用臨時號牌。

不難看出,整個行業良性的發展使得2025年實現大規模商用這個目標有望成為現實。而到了那個時候,大規模的自動駕駛車隊將與出行公司形成合力,一改目前出行公司持續虧損的現狀。

我們知道,網約車業務是滴滴的主要收入來源,而司機群體數量和服務的穩定性就是這份來源的根本保障。所以,給司機的獎勵性補貼和包括人力、線下運營、技術研發在內的支出使得滴滴的運營成本高居不下。

不過,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成熟以及自動駕駛車隊的全面鋪開,可以大幅度降低其高運營成本。而且,即使現階段自動駕駛汽車成本高達20萬美金,未來也可通過出行服務運營收入的增加來進行補償。

車雲小結

在車雲菌看來,賽迪提出的自動駕駛將成為出行服務公司實現盈利的“救命稻草”的看法頗具前瞻性。目前業界基本認同的看法是,自動駕駛技術的實現方式即從根本改變我們的出行。

當出行公司基於自動駕駛技術從中盈利,其也將帶動“終端車企”們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