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戰爭成就了一位將軍,卻挽救不了他的國家,坎尼之戰始末

這場戰爭成就了一位將軍,卻挽救不了他的國家,坎尼之戰始末

在世界古代戰爭史中,有一場會戰,在它發生過後的幾千年的時間裡,一直被各大軍事院校當作是古代戰爭的典範,這場會戰便是坎尼會戰。古羅馬史學家李維曾經在他的《自羅馬建城以來史》中這樣評價這場戰爭:“這是此所未有的,在堅固的城牆保護下,人們從沒這樣的驚慌,我不應嘗試去描述這情況,或將該事實詳細記錄…這從未受過傷的心靈在一時間受到多重打擊。根據報告,兩個執政官與其軍團皆告覆亡,這裡再沒有任何羅馬軍營、將軍,或任何生還的軍兵;阿普利亞、薩謨奈,差不多全部意大利皆在漢尼拔腳下。現在所有其他的城邦皆已降服於漢尼拔之軍力下了。”

那麼,在此之前一直在擴張道路上高歌猛進的羅馬為何突然在坎尼折戟?面對羅馬人的侵略,迦太基人又是如何在坎尼力挽狂瀾?

讓我們先從這場戰爭的指揮官之一,迦太基名將漢尼拔的事蹟開始說起。

這場戰爭成就了一位將軍,卻挽救不了他的國家,坎尼之戰始末

漢尼拔雕像

一、漢尼拔,一個時代的奇蹟

公元前247年,迦太基將領哈米爾卡·巴卡家中迎來了一個新生命,這個新生命就是未來的迦太基名將漢尼拔。然而,哈米爾·巴卡卻沒有像如今許多新生兒父親那般既緊張又喜悅。此時的哈米爾·巴卡的內心之中只剩下了對迦太基即將戰敗的心有不甘。哈米爾卡·巴卡到達西西里島,希望能挽救即將戰敗的迦太基,但最終他也沒有改變迦太基人的結局。前241年,迦太基向羅馬投降。

而漢尼拔正是在這樣的一種陰影之下度過了他的童年。因此,像當時的許多迦太基人一樣,漢尼拔對羅馬有著刻骨的仇恨。漢尼拔9歲時,哈米爾卡·巴卡計劃率領他的親信前往伊比利亞半島建立殖民地,漢尼拔請求跟隨。哈米爾卡·巴卡同意了兒子的請求,但條件是要求漢尼拔跪在迦太基人的祭壇前併發誓自己一生要與羅馬為敵。9歲的漢尼拔答應了父親的請求,並且在他之後的人生中,他也是這樣做的。

哈米爾卡·巴卡的殖民歷程並非他想象的那樣一帆風順。公元前228年冬,在一次同當地原住民作戰的過程中,哈米爾卡·巴卡不幸陣亡,其女婿哈斯德魯巴繼任為統帥。但沒過多久,哈斯德魯巴遭到當地凱爾特人刺殺身亡,年僅25歲的漢尼拔成為殖民地統帥,並開始實施他對羅馬的復仇計劃。漢尼拔先是征服了當地的土著部落,並吸納這些羅馬不願意徵召的蠻族勇士加入了自己的軍隊。

在此之後,漢尼拔軍隊的軍力愈發強大,羅馬面對這樣一種局面不能坐視不管,便和伊比利亞半島東北部的薩貢託結盟,宣佈此地為羅馬保護地。然而,羅馬人忘記了,在哈斯德魯巴任迦太基殖民地統帥時,他曾和羅馬人簽訂過合約,規定以埃布羅河為雙方界線,迦太基應許不將其勢力擴展至該河之北。然而,薩貢託恰巧就在埃布羅河南方。漢尼拔認為羅馬人言而無信,觸犯了合約。

隨後,以薩貢託事件為契機,漢尼拔正式向羅馬宣戰(同時運用巴卡家族的力量說服了迦太基議會同意漢尼拔向羅馬作戰)。率軍向羅馬進軍。就此,第二次布匿戰爭正式打響。

這場戰爭成就了一位將軍,卻挽救不了他的國家,坎尼之戰始末

漢尼拔的進攻路線

在進軍羅馬的過程中,漢尼拔展現了他極其優異的戰爭指揮以及戰略才能。前218年,漢尼拔率領迦太基軍隊(其中還包括37只大象)翻越了阿爾卑斯山從而繞到了羅馬城防的後方。這一舉動,不論是在當時還是在今天看來都是一個軍事奇蹟。儘管他在翻越阿爾卑斯山的過程中損失了將近一半的兵力,但由此漢尼拔得到了一支戰鬥力和意志力遠強於羅馬的作戰部隊。

這場戰爭成就了一位將軍,卻挽救不了他的國家,坎尼之戰始末

今日的阿爾卑斯山

羅馬人沒有想到漢尼拔能翻越阿爾卑斯山天險,從北部向羅馬人發動進攻。羅馬人一直在提防漢尼拔從羅馬南部的西西里從海上向羅馬進軍,然而,這一次,羅馬人錯了。在隨後的提基努斯河會戰、特雷比亞河戰役、特拉西梅諾湖戰役中,漢尼拔多次利用戰場地形優勢包抄了羅馬人。而這幾次戰役羅馬都戰敗了。在這三次戰役中,漢尼拔初步展現了其作為一名指揮官出色的戰略指揮才能,其採用的策略、戰術都對羅馬軍隊造成了極為嚴重的損失。對漢尼拔來說,這三次戰役只是高潮來臨前的序曲,不過是正餐前的小菜。而對羅馬人來說,真

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這場戰爭成就了一位將軍,卻挽救不了他的國家,坎尼之戰始末

漢尼拔率軍翻越阿爾卑斯山

二、坎尼會戰:古代戰爭的藝術

在上文提到的三次戰役過去後不久,漢尼拔佔據了坎尼;而坎尼被佔領在羅馬方面看來是不可容忍的。波利比烏斯在他的《通史》中曾這樣描述過坎尼的戰略地位:“坎尼被奪取使得羅馬軍隊發生騷亂;若只是失去了一處地方與倉庫並不足以引起騷動,但坎尼是對各被奪省份的控制點。”

在此之前,新任羅馬執政官費邊開始實施其著名的拖延戰術,意圖將時間作為戰勝漢尼拔的最終武器。但在坎尼被漢尼拔佔領後,絕大多數人開始對費邊的這種戰術失去信心,許多人開始希望羅馬能迅速結束這場戰爭。前216年,羅馬元老院重新開始執政官選舉,並選出發羅與鮑羅斯為執政官,同時羅馬開始組建一支前所未有的軍團。在波利比烏斯看來,這樣規模的軍團在羅馬歷史上實屬首次: “其欲派出八隊羅馬軍團往戰場,這是羅馬史上首次,每一個軍團有著大約五千人……以往羅馬人的戰爭大多隻是由一名執政官與兩隊羅馬軍團負責,並由羅馬的同盟分擔部分兵力,同時召集四隊羅馬軍隊在同一場戰爭裡已很罕見。但在此次,形勢極為險峻,所以羅馬決定派出不只四隊而是八隊羅馬軍團前赴戰場”

這場戰爭成就了一位將軍,卻挽救不了他的國家,坎尼之戰始末

遊戲海報中的羅馬軍團形象

新任執政官為展現自身實力,同時為使羅馬獲得主動,開始親自率領羅馬軍團向坎尼進軍。而就如今的史料來看,兩位執政官之間的性格導致執政官之間存在不和:發羅自大狂傲,而鮑羅斯冷靜沉著。在當時的羅馬元老院眼中,這一對組合非常符合元老院的制衡原則,任何一個執政官都無法完全控制軍隊,羅馬也無法再出現一個除了獨裁官之外的獨裁者。然而,對於一場抵抗侵略的戰爭來說,這樣一種組合是致命的。羅馬軍團的兩個執政官對於戰爭策略始終無法達成一致的意見:發羅希望與漢尼拔軍速戰速決;而鮑羅斯希望同漢尼拔形成長期對峙的局面,不要貿然進軍,這樣對於本土作戰的羅馬軍團更加的有利。然而,事與願違。8月1日,漢尼拔派軍隊掠奪羅馬人的水源,發羅被徹底激怒,次日,羅馬軍正式向漢尼拔軍發起挑戰。

這場戰爭成就了一位將軍,卻挽救不了他的國家,坎尼之戰始末

羅馬軍團作戰想象圖

從戰爭的結果來看,發羅和鮑羅斯兩人加起來都不是戰爭天才漢尼拔的對手。羅馬軍仍舊使用傳統的三線戰陣:新兵在前列,中年兵在中列,老兵放在後列,並在戰陣的左翼設置騎兵進行掩護。而漢尼拔軍則徹底打破了古代戰爭的定式,採取了一種羅馬軍聞所未聞的戰陣,後世將其稱之為“新月戰陣”,即:將戰鬥力較弱的高盧新兵放在了戰陣中央位置,並向前突出,兩側設有西班牙重裝步兵作為輔助軍團,其餘兩翼為迦太基精兵;除高盧部隊向前突出外,其餘軍團均向後凹陷,並且在兩翼均設有努米比亞騎兵輔助。由於戰陣整體看上去像一輪新月,故得名“新月戰陣”。

這場戰爭成就了一位將軍,卻挽救不了他的國家,坎尼之戰始末

“新月戰陣”的第一階段

這樣一種戰陣在如今看來可能並不新奇,但在古代世界,這種戰陣可以說是漢尼拔對於戰爭的創造性發明:戰鬥開始時,最前方的高盧新兵最先受到衝擊,由於高盧士兵的戰鬥力較弱,因此在戰爭開始沒過多久後,他們便開始向後撤退,而羅馬軍團對他們緊追不捨;然而,與此同時,兩側的西班牙和迦太基士兵卻逐漸向前推進,使得原本向前突出的新月形戰陣逐漸向內凹陷,形成了一個對羅馬軍團的包圍圈。並且由於羅馬騎兵戰鬥力比努米比亞騎兵差很多,因此羅馬騎兵在努米比亞騎兵的衝擊下只能是節節敗退。迦太基方兩側騎兵便可以趁機向後包抄。就此,迦太基軍團形成了對羅馬軍團的包圍。波利比烏斯曾如此描述過“新月戰陣”的展開:

“當其中軍變為一條直線後,其將中軍的西班牙重裝步兵和高盧新兵放前,而其後部隊則逐漸後退,但保持與中軍的接觸,結果形成了一個新月狀的陣形,側翼的戰線則會因為戰線延長而變薄,而其部署非洲兵在此,而作支援,並與西班牙重裝步兵和高盧新兵互相策應。”“新月戰陣”的高效運用使得羅馬軍團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絕大多數羅馬士兵只能站著被迦太基士兵殺掉。最終,只有十分之一的羅馬士兵得以倖免遇難,羅馬軍團慘敗。

這場戰爭成就了一位將軍,卻挽救不了他的國家,坎尼之戰始末

“新月戰陣”第二階段展開

文史君說:

坎尼會戰創造了古代戰爭史上的奇蹟,這種奇蹟被後人稱作“坎尼模式”。而這次會戰亦成為了古代戰爭史上不可被超越的會戰。軍事史學家道奇曾這樣評價過坎尼會戰:“在古代極少的戰役可以像坎尼會戰般以技術取勝,漢尼拔憑技術取得了一切的優勢。其西班牙與高盧兵以階梯形列陣,使敵軍逐步陷入包圍,這完全是戰爭的藝術。其以非洲兵在側翼對羅馬軍進逼,使其混亂,更值得稱讚。整場戰役,站在迦太基的立場上看,是完美無缺的,在戰爭史上幾無可匹敵者”。而美國威爾杜蘭也曾這樣評價過這場戰爭:“這是前所未有的指揮藝術的典範,亦影響了往後兩千年的軍事戰術”。我想,這也是我對坎尼會戰的評價。

然而,眾所周知,儘管漢尼拔創造了坎尼奇蹟,但由他指揮的第二次布匿戰爭最後還是輸掉了,原因何在?我想,最重要的是他沒有獲得羅馬人民的民心,一個很典型的特徵就是漢尼拔在坎尼會戰之後,雖然佔據了亞平寧半島南部的絕大多數地區,但漢尼拔軍的資源補給卻一直很成問題。而羅馬方面在漢尼拔侵略之後,面對亡國的危機,羅馬國內之前相互鬥爭的勢力卻逐漸的團結了起來一同對抗漢尼拔軍。並且,漢尼拔的部隊有能力的將領只有漢尼拔一人,羅馬人只需要用逐個擊破的戰術,清除漢尼拔直接領導外的力量,漢尼拔就輸了。還有便是漢尼拔的母國因為恐懼羅馬,始終不給予漢尼拔任何支援,這也是漢尼拔失敗的關鍵所在。

我想,漢尼拔在前183年服毒自殺時,仍舊記得他9歲時對他父親所許下的那個誓言。事實上,面對羅馬對他的追捕,他最終也沒有放棄那個誓言。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參考文獻

時殷弘,惠黎文:《戰略、制度和文化的較量——第二次布匿戰爭中的羅馬與迦太基》,《世界經濟與政治》2007年第4期

汪詩明:《羅馬共和國的對外擴張》,《安徽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4期

呂張凱:《論漢尼拔的用兵原則和指揮藝術》,湖南師範大學,2012年5月1日

波利比阿:《羅馬帝國的崛起》;翁嘉聲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1月

(作者:浩然文史·山東師大麒麟學社)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