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首毛澤東詞作中的秋,剛柔相濟,意境宏遠,氣貫長虹,雄視千古

古往今來,寫秋天的詩不勝枚舉,有謳歌秋之豐碩與豪放的,有感嘆秋之蕭索與凋敗的,詩人們融入了萬千的情感,詩作也是風格迥異,意蘊綿長,令人回味無窮。

而我們的偉大領袖偉大詩人毛澤東詩作中的秋,卻是別具一格,他摒棄了古代文人們將瑣碎纏綿的個人情感與秋天的萬物蕭條相連的狹隘格局,以一種博大的胸襟,偉岸的情懷,將秋的壯美映入波瀾壯闊的中國革命史,真乃氣貫長虹,意境宏遠,獨步古今。

三首毛澤東詞作中的秋,剛柔相濟,意境宏遠,氣貫長虹,雄視千古

第一首《清平樂·六盤山》: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

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1935年10月7日,紅軍在甘肅固原縣(現為寧夏)的六盤山,殲滅了敵人騎兵軍的兩個連,下午,紅軍戰士又一鼓作氣翻過了六盤山主峰。毛主席是在這個背景之下寫的這首詩。

10月正是秋色已濃的時節,天空高遠,淡淡的白雲飄動,如此美麗的景象,紅軍戰士卻經歷著一場惡戰。紅軍們以大無畏的革命氣概,用巧妙的戰術,打敗了圍追堵截的敵人,取得最後的勝利。下午又在這秋高氣爽日子裡,翻越了六盤山主峰。

這首《清平樂·六盤山》著筆秋日的自然風光,同時詩人回望曾經的六盤山之戰,紅軍戰士戰勝敵人的英雄氣概與壯志豪情,令人敬佩。

三首毛澤東詞作中的秋,剛柔相濟,意境宏遠,氣貫長虹,雄視千古

第二首《採桑子·重陽》: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這首詞,毛主席寫在1929年10月11日,這一天是一個秋色正美的日子,還是一個重要的節日——重陽節。當時毛主席因病在上杭縣城療養,看到小院裡的黃花傲然盛開,遂作了這首詞。

詩人在上闋感慨自然規律的不可變性,下闋著筆描寫秋色勝似春光的壯美。一年又一年的這個季節,都會出現強勁的秋風,秋風來後的景色,雖不如春光那般明豔和嫵媚,但秋天的壯美卻勝過春光的景色。詩人特別用了一個“勁”字,抒發了自己對秋獨有的讚美。

“不似春光,勝似春光”,與劉禹錫的“我言秋日勝春潮”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但境界則更加深邃悠長,高遠遼闊。

三首毛澤東詞作中的秋,剛柔相濟,意境宏遠,氣貫長虹,雄視千古

第三首《浪淘沙·北戴河》: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這首詞毛主席寫在1954年夏天的北戴河。當時新中國成立不久,百廢待興,到1954年,中國已經完成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取得了巨大的進步,詩人心生感慨,填詞懷古論今。

這首詞的上闋,詩人描寫了北戴河夏日白浪滔天的壯觀場景,同時讚美了打魚人不懼艱險的辛勤勞作,可謂情景交融。

下闋則引入曹操的《觀滄海》,這裡提到的“魏武”也指曹操。詩人感嘆千年之前,曹操走馬征戰,碣石留篇。寫到這裡時,因《觀滄海》中有“秋風蕭瑟,洪波湧起”之句,詩人轉至現實,稱: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詩人說,千年之後,蕭瑟秋風今天依舊,但早非當時,已經換了人間。

詩人雖稱“蕭瑟秋風今又是”,但字裡行間,沒有秋風的蕭瑟,偉大的中國人民從此不再被奴役,都是當家的主人,因為“換了人間”。

三首毛澤東詞作中的秋,剛柔相濟,意境宏遠,氣貫長虹,雄視千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