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為基︱美麗鄉居,打造“全域大花園”

生態為基︱美麗鄉居,打造“全域大花園”

“龍樓鳳闕不肯住,飛騰直欲天台去”,這一千古流傳的名句,寄託著詩仙李白遠離繁華喧囂、尋求祥和寧靜的無限嚮往。如今,詩人的美好夢想,早已化為了無數城市人的實際行動:無論是春暖花開、炎炎夏日,還是秋風蕭瑟、寒冬臘月,幾乎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外地人,趕到天台城鄉,領略現代田園的風光,見證美麗鄉村的蝶變,觸摸傳承千年的古韻,感受重拾鄉愁的美好。

翻開天台縣生態建設的篇章,成績斐然。台州首個國家級生態縣、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連續5年獲評浙江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優秀縣,連續4年獲得全省“五水共治”大禹鼎、首批銀鼎,成功獲評2018年度浙江省美麗鄉村示範縣……

揭開這些殊榮背後的奧秘,是天台堅持高位推動,注重頂層設計、規劃引領、系統治理、久久為功的成果。近年來,天台縣秉持“兩山”理念,踐行“八八戰略”,立足“名縣美城”發展定位,圍繞“全域大花園、美麗經濟帶、文化示範區”的發展思路,以爭創“全省美麗鄉村示範縣”為抓手,深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工作。

生态为基︱美丽乡居,打造“全域大花园”

生態為基——

美麗鄉居,打造“全域大花園”

時間倒回9個年頭,鄉村休閒旅遊在天台還宛如“水中看月”。那時,遊客來到天台這個旅遊大縣,卻只有像國清景區、石樑景區、華頂景區這樣的核心景區才有人氣。如今,“到天台,地裡也能‘長’出旅遊來!”是當地人和遊客津津樂道的一句話。

翻天覆地的改變源於一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早已洞悉這一奧秘的天台立足生態這張金名片,按照“全域景區化、沿線景觀化、村莊景點化、庭院小品化”的要求,以“天生麗質不容許一點瑕疵”的標準,點線面片抓推進,推動“盆景”變“風景”。眼下,“全域大花園”的藍圖已徐徐展開。

以前粉塵遮蔽的後岸村,如今脫胎換骨成為集漂流、觀光、採摘、餐飲、住宿等於一體的綜合性休閒度假村,躋身全國美麗宜居村莊示範、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行列;活水穿村而過,溪流生態項目讓始豐溪里的水草纏繞起張思村的古意盎然,修復完善後的古民居吸引了全國各地的遊客紛至沓來;曾是一片灘地的安科新村,如今建起彩虹滑草場,依偎在波光盪漾的母親河始豐溪畔,伴隨著一輛輛滑草車從高處飛馳而下,村民的美好生活如詩如畫般展開。

這般蝶變在天台屢見不鮮。近年來,天台集中力量推進整治村、示範村、景區村和公路風景線、水上風景線、美麗鄉村風景線建設,實施村容提標、綠化提質、功能提升、設施完善、業態培育、常態管理等六大工程,推進全域景區化,建成精品村、特色村126個。其中省級美麗鄉村示範鄉鎮4個、省級精品村14個;創成A級景區村105個,3A級景區村18個,串起始豐溯源、尋佛問道、寒山神隱、綠色農耕、古道果香、霞客尋蹤、特色產業、農園茶香等8條風景線。

全域大花園,如何美得有特色?天台縣農業農村局局長陳忠強用“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韻”來概括該縣獨具特色的美麗鄉村建設理念。天台堅持因村制宜,通過完善“村莊布點規劃-村莊規劃-村莊設計-農房設計”規劃設計層級體系,充分結合村落原有的自然稟賦、歷史風貌、風土人情等特色,處理好生產與生活、建築與環境、歷史與傳承之間的關係,促進自然與人文的有機結合,達到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精心挖掘地方特色,把每一個村莊當作景點來打造,守住鄉土味道,留住鄉愁記憶,讓一個個美麗鄉村綻放芳華。

生态为基︱美丽乡居,打造“全域大花园”

張思古村

全域大花園,同樣美得有方法。走進街頭鎮步頭村,家家戶戶的庭院上都貼著一塊牌子,有紅黃黑不同的顏色,上面還都寫有聯繫黨員的名字。村民蔣亞萍介紹說這3個顏色對應著“良好戶”“提升戶”“整治戶”,村裡每個黨員都聯繫了8~10戶群眾庭院,說到在她的指導幫助下,2個“整治戶”庭院已經變成“提升戶”,6戶庭院已經達到了“良好戶”的標準時,蔣亞萍又是滿臉的自豪。

今年以來,天台縣結合“爭星奪旗·和美共創”專項行動,開展了“庭院革命先鋒行 和美鄉村同心創”活動,把庭院作為“最小細胞”培育,打破罈罈罐罐、修整邊邊角角,建成120個美麗庭院革命示範村、3.7萬戶美麗庭院達標戶。

此外,天台還深入實施治水、垃圾、廁所“革命”,全域推進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全省首創“十米河長”制,開展“汙水零直排區”創建,縣級河道水質全部達到III類,始豐溪出境斷面平均水質達到Ⅱ類。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開設“生態銀行”“積分超市”154家,建成垃圾資源化利用站34座,培育56個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示範村,實現農村垃圾分類處理全覆蓋,連續3年獲評省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優秀縣。推動廁所提升,融入特色文化,建成農村1062座標準化公廁,讓廁所成為動人風景。

富民為本——

創客鄉民,建設“天台大農場”

新時代的鄉村振興,實現農民群眾生活富裕是關鍵。如何帶動鄉村美麗顏值變產值?天台交出了這樣一份答卷。該縣始終堅持把發展美麗經濟放在第一位,啟動“天台大農場”建設,全域統籌提升農業質量、保險、品牌和營銷,積極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推動農旅融合,大力發展鄉村旅遊、休閒農業、農村電商等美麗產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一根網線,將“天台大農場”的農作物從線下牽引到了線上,從天台延伸至全國。今年5月,來自上海的杜先生通過一款微信小程序在因果修緣果業種植專業合作社認養了兩株葡萄樹。按照約定,合作社保證他每株15斤保底收成,不足部分由合作社補足,超出的歸杜先生,他可不定期參與葡萄管理。

“到現在,有200多人認養了300多株葡萄樹。認養客戶會偶爾過來看看自己認養的葡萄的生長情況,瞭解我們是如何管理的,帶家人體驗一下農耕生活。認種認養也給我們提供了新的銷售模式——以銷定產,避免盲目擴大種養殖等問題。”因果修緣果業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羅小統說。

全新的“以銷定產”模式,得益於該縣農業農村局牽頭開發的“天台大農場”微信小程序。農民們點點鼠標,將拍攝的農產品圖片、文字描述上傳,經過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審核後,便可在“天台大農場”商城裡免費上架,通過網絡銷售到全國各地。

“認種認養認租+電商”模式已逐步在全縣推開,目前,“天台大農場”信息管理平臺已入駐農業主體143家,上線產品265款,交易額達5000萬元。實現認種7800餘畝,受益農民達8.3萬人,收入同比增長25.2%。

此外,該縣開展土地、農房“兩個流轉”,共盤活農房3500餘間,流轉農用地、宅基地11.35萬畝。圈起了發展的區塊,項目開始遍地生花。以項目為引領,帶動工商資本上山下鄉,推出27個總投資超3億元的“天台大農場”重點項目,撬動社會資本投入美麗鄉村建設。以村富帶民富,該縣聚力消薄增收,突出飛地抱團、整體聯動,建設惠及189個村的集體經濟薄弱村物業園項目,聯動145個村建設白芨產業基地,預計達產後年均收益1700萬元。

生态为基︱美丽乡居,打造“全域大花园”

塔後村文化禮堂

伴隨著項目、資本的流入,一名名創客開始湧進天台,該縣創新組建鄉村科創致富聯盟,成立全省首批青創農場,搭建農技專家、迴歸青年返鄉下鄉創新創業舞臺,183名青年“農創客”返鄉創業。以創業帶就業,該縣探索農民多元持股模式,始豐源村以“土地折價入股”,引入市場主體開發研學營地,村集體持股30%,再把5%股權無償分贈給低收入農戶。推行“公司+合作社+農戶”等利益聯結機制,發展合作經濟,和盈公司實行肉雞養殖包種苗、包技術、包指導、包市場“四包”機制,帶動農戶年均增收近千萬元。

“天台大農場”盤活了傳統農業,也帶火了全域旅遊。從環境惡劣的石板村到如今的“旅遊村”,“後岸模式”已作為典型經驗在全省進行推廣。深入天台,不難發現,景觀塔後、水韻安科、古韻張思、錦繡溼溪、漁鄉步頭、石村大智等一批批美麗鄉村實現村美、民富;隱泉、遇見、花谷閒農、捨不得、風來等一個個精品民宿落地開花、生意火爆;後岸、安科、張思、塔後等四大鄉村振興示範區片正如火如荼建設中,“後後岸時代”新標杆正一一崛起。

在張思村,當地將“天台大農場”和鄉村旅遊結合起來,在線上電商平臺上發佈認租流轉信息,開發古民居興辦農家特色遊。今年以來,張思村接待遊客58萬人次,村集體經濟收入達200多萬元。

以“天台大農場”產業振興為牽引,天台縣旅遊經濟、物業經濟、林藥經濟等實現了共同發展。全縣所有村集體經濟總收入達10萬元以上,經營性收入達5萬元以上。

文化為要——

和合鄉風,共築“和諧新家園”

“兩個憨態可掬的童子,一人手捧禮盒,一人肩扛荷花”,在天台,許多地方都能看到這樣的畫像,他們就是傳說中的“和合二仙”———寒山與拾得,他們也是“和合文化”的源頭。千百年來,天台山“和合文化”像磁鐵一樣吸引著全世界的文人墨客前來探索、前來感悟。在美麗鄉村示範縣創建伊始,“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無人不會”的“和合文化”,便在天台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迸發出新的活力。

漫步在農村公園廣場、溪流綠道、美麗庭院……處處都能瞥見“和合文化”的烙印;滿堂紅婚俗館、和合堂婚慶體驗館,見證了一對又一對的新人感人至深的愛情;欣賞著《天台遇仙》音樂劇、小濟公千人排舞展演……這些“和合文化”的藝術圖騰在新時代有了全新演繹。近年來,天台開展和合文化“兩地一區”建設,既塑形也鑄魂,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鄉村、浸潤人心。

鄉賢隊伍,助力“和合”陣地建設。一度塵封的天台孔廟,眼下風光無限。在山東經商20多年的鄉賢許增國投資200多萬元在這裡辦起了臺嶽書院。他將“和合文化”植入書院,常態化推行傳統成人禮儀、開設臺嶽講壇、詩詞創作筆會等活動。目前,天台鄉賢投入農村文化陣地項目的建設資金已達7700多萬元。

生态为基︱美丽乡居,打造“全域大花园”

後岸村

文化禮堂,激活傳統文化基因。有著700餘年歷史的古村張思村根據不同特色打造“博士堂”“家風館”等,將家風家訓融入旅遊產業中,廣泛播撒“和合文化”種子。截至目前,該縣打造了廉政文化、國學文化等特色文化禮堂261處,創建文明村253個,開設臺州市首家家風家訓館。和合走廊、和合書院、和合家庭遍佈鄉野,國內首座“和合文化”博物館落戶天台。

和合因子,滲透村民自治機制。深入村莊,村民有糾紛,便能看到“金鑰匙”、“南山表兄”和合調解團的影子,這一幕幕,都是天台縣深化村級民主決策五步法、村務監督委員會等制度,探索鄉賢參與治理等新模式的掠影。該縣全面推行村級組織“和合共治”制度體系,廣泛開展村級和合班子建設,建立“和合議事”“和合調處”工作機制,成功創建省級以上民主法治村13個,榮獲第三批“全國法治縣(市、區)創建活動先進單位”等稱號,法治建設群眾滿意度連續多年位居台州市第一。

在天台,令人如沐春風的不僅是“和合共治”制度體系,還有“最多跑一次”的便民服務。該縣完善“綜合指揮中心+四平臺+全科網格員”的運行機制,紮實推進村居綜治工作站規範化建設,全縣15個鄉鎮“四個平臺”建設全覆蓋,並有效運行,674名專職網格員以勤懇負責的態度確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

“村強,則民長富;民富,則國久安。”這是天台舉全縣之力推動美麗鄉村建設的一抹初心。在“鄉鄉有指導組、村村有機關幹部”的機制之下,天台101個縣直部門分組聯繫15個鄉鎮(街道),選派600多名機關幹部到村擔任第一書記,開展“部門聯村、村企結對”活動,集聚各方力量共建美麗鄉村示範縣。

如今,一個山水秀麗、環境宜人、經濟高效、人民幸福、鄉風文明的天台向我們款款走來。下一步,天台縣委、縣政府將按照“美麗鄉村升級版”的標準要求,拉高標杆、接續奮鬥,高水平建設美麗鄉村,高標準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綠化、農村美化、農民轉化,真正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本版圖片由天台縣委宣傳部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