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439年統一北方後,之後近一百多年裡為什麼不南下進行大統一(南朝還不斷分裂)?

腦洞傳


北魏(386年—534年),是鮮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權,也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王朝。



從拓跋珪開始,包括他的後代都有南征劉宋,統一的願望。

北魏與劉宋多次爆發戰爭,互有勝負,但均無法消滅對方。拓跋燾率60萬軍隊南下,一度逼近江南,但返回時只剩下不到一半。

公元422年,劉裕死,北魏明元帝拓跋嗣趁機伐宋,雙方在黃河流域大戰。

公元424年,劉宋文帝立,元嘉之治開始,公元433年,宋文帝趁北魏於柔然作戰之時北伐,欲收復河南土地,被拓跋燾抽空還擊,宋軍大敗。

公元450年,宋文帝北伐,此時南北已安定日久,拓跋燾奮力還擊,一直打到長江邊上,“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

公元452年,拓跋燾死,公元453年宋文帝劉義隆死,劉宋和北魏的對峙基本結束。

從這些戰爭可以看出來,北魏想消滅劉宋,還欠火候。


北魏無法統一南方的原因,先來總結一點。

第一、國力對比

“你秀肌肉我也不弱”。北魏很強大,劉宋的國力也不賴,可以說是勢均力敵。北魏的南征註定不順利。

“你南征我還想北伐呢”。

宋文帝元嘉北伐,雖然未能成功,卻證明兩朝領導人物都有野心。

在南朝四代之中,劉宋朝的疆域最為廣大。劉宋不僅統一中國南方,還坐擁河南和山東等地,甚至一度收復了關中。

而北魏當時經過連續的戰爭,不斷的征服割據政權。接手的是一個飽經喪亂的中原,可謂白骨遍野,民不聊生。拓跋燾雖想統一,就算是戰神再世,卻實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況且後方還有一個強敵柔然。



也正因如此,在拓跋燾被刺殺而意外離世後,繼任者馮太后和孝文帝開始將重心轉移到國力恢復上,493年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大舉改革。

北魏與南齊

當時的南朝,已是蕭齊代替了劉宋。北魏又不斷地和南齊發生戰爭。可以這樣說,“邊打邊和”。

南北朝時期,南齊統治時間最短,僅23年。這期間,南齊與北魏之間時有徵戰,也互有勝負,但打著打著,南齊就不行了。但是北魏也傷亡慘重。

齊建元四年(482年)三月,齊高帝蕭道成薨了,其子蕭賾即位,是為齊武帝。此後五年內,齊與北魏之間基本無戰事。

齊永元二年(500年)正月,齊政局繼續動盪,此後,南齊內亂加劇,紛爭不息,又大起宮殿,窮極綺麗,百姓怨怒,軍心離散,再無力與北魏作戰,以至一年後由梁取而代之。

也是這一年,北魏趁著南朝鬧內訌的機會,元恪再次興兵南下。魏軍這一次勢如破竹,佔領了南朝的荊州、揚州、益州等地。

南朝在江北地盤,幾乎全丟了。還好換朝代了,南朝進入蕭梁時代。

公元503年,梁武帝派兵北上,梁軍與魏軍在淮南一帶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拉鋸戰,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雙方基本上處於勢均力敵的狀態。

雖然說,梁軍沒能擊退魏軍,但好歹算是遏制住了北魏的蠶食。

後來也是不斷地打,雙方都損失很大。

轉機又來了,北魏政權在魏末各族人民大起義打擊下搖搖欲墜,統治階級內部展開了激烈的權力爭奪。爾朱榮發動河陰之變控制了北魏中央政權。北魏皇帝不當家了,先是爾朱榮,後來是高歡。賀拔嶽,宇文泰也開始嶄露頭角。

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與西魏。

東西魏時與南梁


西魏時期,取得蜀地,攻佔江陵,控制了蕭詧的後梁,力量逐漸超過東魏。

當時東西魏忙著互相打對方,就沒抽出時間去對付南梁。可惜南梁引進一個大禍害侯景(北齊叛臣),結果侯景把南梁攪了個天翻地覆。也使南梁迅速的衰敗。

南北朝對峙後期,出現了北齊(高氏)、北周(宇文氏)、南陳(陳氏)並立的後三國時代。國力弱小的北周在與北齊的戰爭逐漸壯大,最後攻滅北齊統一北方。


然而就在北周準備攻滅南陳的過程中,發生權臣楊堅篡位的事件。

楊堅建立隋朝後不久就發兵50萬南征,於589年統一南北,結束了長達200多年的南北朝對峙。

分析到這裡,再總結幾點原因。

第二、北魏國內統治不穩,民族政策激起動亂。 北魏是鮮卑政權,對國內的漢人、匈奴人、羌人十分歧視,不斷有流民暴動。拓跋燾徵宋時,盡發漢人、匈奴人為前軍,充當鮮卑鐵騎前進的肉盾。後來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進行遷都,重心開始放在中原,冷落了北方六鎮。北方六鎮又爆發起義,隨後起連鎖反應,各地都有起義,牽制了北魏的很大精力。

然後權臣當道,北魏分裂為東、西魏,互相攻伐,給了南朝喘息的機會。其實到了南北朝後期,南朝根本就沒有優勢和北朝對抗了。只是在苟延殘喘。

第三、魏軍以善於野戰的騎兵為主,攻堅能力很差。 鮮卑鐵騎野戰能力出色,但在南征途中卻困於宋軍堅守的滑臺、虎牢等堅城之下,耗費了大量的兵力,導致宋軍有充足時間回防。

再比如北魏沒有超群的漢人軍政人才在旁輔佐,不懂得如何征服漢人等等,都是其最終沒能統一華夏的因素。

後世的北周和隋充分吸取了北魏的敗因,重用漢人,對內部各個民族平等相待;軍事上先佔巴蜀,而後兩路並進,面對的又是南朝中最弱的南陳,可謂摧枯拉朽,勢如破竹。

但不可忘記的是,隋朝能統一中國,實在有著北魏勵精圖治留下的家底。隨後出現的大唐盛世,中國成為空前的世界大帝國,始終有著這個逝去的鮮卑前輩的身影。


歷史逸事


北魏對南朝確實有很大軍事優勢,自統一北方後,就不斷得蠶食南朝的領土。但是這並不表面北魏就有統一全國的實力。


公元420年,劉裕建立劉宋王朝。這一年是南北朝的開始。

當時統一的主動權在南朝手裡,因為當時的北方還處於分裂狀態。除了北魏外,赫連勃勃建立的胡夏政權,沮渠蒙遜建立的北涼政權,也都頗有實力。

公元422年,劉裕籌備北伐,但籌備還沒有完成,他就去世了。

劉裕去世後,劉宋王朝內部因帝位之爭發生火拼,北伐一事告吹。然後北魏皇帝拓跋嗣趁機南下,把勢力推進至黃河南岸。(之前以黃河為界)。

不過正當魏軍準備進一步南下時,公元423年,拓跋嗣突然病死了。

拓跋嗣死後,拓跋燾繼位。他原本打算進一步南下,趁劉宋內戰之際渾水摸魚。不過他還沒行動,北方的柔然聽說拓跋嗣死了,就南下侵魏,捅了北魏的後背。

柔然大舉南下,拓跋燾不能不還擊,畢竟北魏首都平城就在草原南側,一個不小心,國都就會被柔然人端掉。

於是公元424年,拓跋燾抽調北方精銳,御駕親征。

拓跋燾也是一代雄主,他的才能是有的,不過這時候的他還太嫩,實戰經驗不足。魏軍殺入草原後,很快就被柔然人重重包圍。拓跋燾左突右衝,好不容易才殺退柔然人。

就在北魏和柔然血戰之際,劉宋王朝的帝位之爭終於結束。宋文帝劉義隆繼位。他一繼位,劉宋內部立時穩固,北魏渾水摸魚的機會沒有了。

看到劉宋內部穩定,拓跋燾扼腕嘆息,他很清楚侵宋的時機已過。於是他就把主力全部轉移到了北方,決定先打死柔然。

公元425年,拓跋燾派遣五路大軍北伐柔然。柔然人不敢硬碰硬,直接北遁。


北魏與柔然開戰的時候,劉宋方面進一步完成中央集權。劉義隆是被權臣扶上位的,權力受限制,所以他繼位後,就韜光養晦,慢慢清除權臣,逐步大權獨攬。

此後,他鼓勵耕織,休養生息,南方的生產秩序得到了恢復,國力也小有增長。

公元429年,北魏與柔然再次開戰。拓跋燾派遣遠征軍突入草原四千裡,把柔然殺了個雞飛狗跳。

第二年,已經大權獨攬的劉義隆逮住這一機會,搶在魏軍還沒有南歸之際,發動大規模北伐。

這一戰,宋軍前期取得大勝,把國境線又推回到了黃河一線。然而魏軍反應神速,很快就展開了反擊。宋軍不敵,鎩羽而歸。第一次北伐就以失敗收場。

431~439年,南北沒有發生大規模戰爭。在此期間,北魏主要在黃河以北活動,先後消滅了北燕、胡夏。劉宋則繼續休養生息,積蓄實力。不過在此期間,劉宋內部也有小規模的內訌。有劉宋第一大將之稱的檀道濟被殺,這極大的削弱了劉宋的軍事力量,為後來劉宋屢次北伐失利,埋了個大坑。

公元439年,北魏滅北涼,統一北方。至此,南北對峙的格局最終形成。



公元440~449年期間,南北雙方依然沒有發生大規模戰爭,彼此都在積蓄實力,都在等待第二輪交手。

在這一期間,劉宋人口增長到了600萬,這是南朝人口的巔峰。(南北朝期間,人口隱匿情況很嚴重。劉宋官方統計的人口是600萬,但實際人口應該遠超1000萬)

公元450年,狼煙驟起,這一次是北魏搶先出手,拓跋燾親率大軍10萬南進,連克劉宋數郡。劉義隆聽說後大怒,遂發動反擊。

這一戰,宋軍30萬,起傾國之兵。然而由於準備倉促,決策失誤,所以開戰之後,宋軍很快就全線潰敗。

北魏軍隊擊潰宋軍後,遂即發動反擊,拓跋燾指揮五路魏軍伐宋,總兵力40萬,也是以傾國之兵出擊。

魏軍擊破宋軍防線後,長驅直入,飲馬長江,兵鋒推進到劉宋王朝的國都建康。


不過由於魏軍也是倉促南下,沒有做好準備,所以這次南征,魏軍殺到長江北岸後,過不了長江,最後也是草草收場。

戰後,由於劉宋江北地區被肆虐一空,元氣大傷,於是圍繞著此次北伐的責任應該由誰承擔這個問題,劉宋又開始鬧起了內訌。劉義隆和太子劉劭相互敵對,雙方矛盾一觸即發。劉義隆哀怒交加,動了廢太子劉劭的念頭,這讓劉劭非常不滿。

公元453年2月,太子劉劭先發制人,派軍攻入王宮,將劉義隆殺害。

劉宋王朝至此由盛轉衰。

劉宋在內訌,北魏也一樣在內訌。

由於魏軍在南征期間遭遇瘟疫,死傷也是極其慘重,拓拔燾非常鬱悶。再加上北魏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內部不穩定因素很多。所以大戰之後,北魏國內暴亂此起彼伏,拓跋燾也是被折磨得心力交瘁。

在內外交困之下,拓拔燾神經兮兮,他覺得太子對自己不利,再加上一個叫宗愛的太監跟太子有點矛盾,頻繁告太子黑狀。於是太子就又氣又怕,一病不起,嚇死了。

太子一死,宗愛擔心自己告黑狀的行為會被拓拔燾發現。於是他就在公元452年發動宮廷政變,殺了拓跋燾。

就這樣,拓跋燾和劉義隆這對冤家就在幾乎同一時間,都離開了人間。



兩個鬥了將近30年的冤家先後去世後,南北朝也各自繼續著內訌。

先是北朝。太監宗愛殺死拓跋燾後,立拓跋燾的另一個兒子拓跋餘為帝。沒多久,宗愛看拓跋餘不順眼,就把他殺了。

宗愛殺拓拔燾時,北魏一些大臣因為害怕拓拔燾,便默認了宗愛的行為。但此時宗愛又殺拓拔餘,一些大臣就看不下去了。他們認為宗愛做的有些過分,於是就組了個團,擁戴拓拔燾的孫子拓跋濬(jun)登基。

拓跋濬是前太子的兒子,也就是曾經被宗愛氣死的那個皇太子的兒子。他上位,宗愛這一下是徹底完蛋了。被拓跋濬下旨咔嚓,屍體切了餵了狗。

接著是南朝。劉劭弒父上位,滅絕人倫,作了大死。於是他的三弟劉駿發動叛亂,把他趕下了皇位,並把他腦袋剁了。不過劉駿比劉劭更殘酷,他當了皇帝后,為了防止兄弟們以自己為榜樣,他就大開殺戒,幾乎把對他有威脅的兄弟們殺了個精光。

拓跋濬和劉駿各自登基後,南北雙方基本上處於相安無事的狀態,大家還時不時開啟雙邊貿易,做點兒互通有無的買賣。(拓跋濬和劉駿的在位時間也大抵相同,拓跋濬上臺的時間是公元452年,去世於465年;劉駿上臺的時間是公元453年,去世於464年,兩人執政時間基本重合)

公元464年,劉駿去世,他的皇位繼承人叫劉子業,是他的兒子。這個劉子業堪稱是劉駿的加強版,簡直是畜生皇帝的典範。

劉駿當年大肆屠殺手足,沒有做得太絕,有幾個對皇位沒有威脅的弟弟都活下來了。可劉子業上位後,覺得這些人礙眼,便把他老爹當年沒殺絕的叔叔又蒐羅到一起。有的被關押,有的被殺頭,有的被肢解。劉裕的子嗣因為此次屠殺,幾乎被殺絕了。

劉子業胡鬧了一年多,宮裡的一些大臣實在是看不下去了,於是便發動政變,殺了劉子業,扶持被劉子業整得奄奄一息,但還留一口氣的“豬王”劉彧登基。(劉彧被劉子業當豬狗一樣折磨了半年時間)

幾乎與劉子業被殺同時,北魏的拓跋濬也去世了,他兒子拓跋弘繼承帝位。

這一年,拓跋弘才10歲出頭,大權把持在權臣手中。拓跋弘人小志大,隱忍不發,在中國歷史上著名女強人馮太后的支持下發動政變,誅殺權臣,重新奪回了大權。

劉彧上臺和拓跋弘發動政變,都發生在公元466年。又是這麼巧。北魏和劉宋皇帝堪稱是三代好基友。



劉彧上位之後,劉子業的三弟劉子勳對他很不滿。劉子勳在劉子業被殺之前,以誅殺昏君為由,率軍進京,準備殺了大哥上位。

但是他還沒到京城,劉子業就被殺了,讓劉彧撿了便宜。所以他很不滿,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扯旗造反了。

一開始,局勢對劉彧非常不利,劉宋王朝的版圖,劉子勳至少佔據了80%。但是為了保住老命,劉彧爆發了驚人的潛力。他逆勢而上,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居然就把“飛龍騎臉”劉子勳打死了。

搞死劉子勳後,劉彧自信心爆棚,他下旨北伐中原,決定玩票大的。

然而,劉宋搞內鬥是一把好手,搞外鬥卻都是慫包。

公元467年,也就是劉彧幹掉劉子勳的第二年,宋軍精銳北上,向魏軍挑戰,結果被打得一敗塗地,丟城失地。

就是在劉彧手裡,南朝最重要的北伐前哨站山東丟了。也是在劉彧時期,北朝的實力徹底壓過了南朝,此後再也沒有扭轉過來。



劉彧被北魏揍了一頓,心灰意冷。他害怕擔責任,就大開殺戒,也學劉子業一樣,剷除了所有可能威脅他地位的皇室宗親。

公元472年,劉彧病死。他死後,他9歲的兒子劉昱繼承了皇位。

四年後,23歲的拓跋弘忽然駕崩,死因不明,成為歷史上的一樁懸案,他同樣也是9歲的兒子拓跋宏繼位。

拓拔宏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北魏孝文帝。

劉昱繼位後,別看年紀小,但他的心機非常毒辣。他小小年紀就兇殘成性,發明了一大堆錘子、剪子、鑿子、刀子之類的東西,看見誰不順眼就命令隨從把他們殺死。並且劉昱還有解剖屍體的怪癖,嚇的人人自危。

大臣們見劉昱小小年紀就如此兇殘,長大了那還了得。於是在公元477年,以蕭道成為首的權臣發動政變,殺了這個小變態,擁立劉昱的弟弟劉準繼位。

廢立皇帝,這是大忌。所以蕭道成廢了小變態劉昱後,他就下定了篡位的決心。

公元479年,蕭道成清除異己,於是在同一年,他強迫劉準禪位,登基稱帝,改國號為齊——史稱蕭齊。

劉宋王朝至此滅亡。

劉宋滅亡後,天下終於消停了。南齊首任皇帝蕭道成與其子蕭賾都是賢君,他們都不喜歡打仗,熱衷於搞建設。於是南朝在亂了二十多年後,終於出現了一個短暫的盛世,史稱“永明之治”。

南朝在恢復建設的同時,北朝也在改革。孝文帝拓跋宏在馮太皇太后的支持下,銳意革新,大規模推行漢化改革,為遊牧色彩濃厚的北魏過渡為農業大國奠定了基礎。

公元490年,馮太后去世,孝文帝拓跋宏開始親政。在他的主持下,北魏遷都洛陽,實施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改革,史稱“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改革的同一年,蕭賾病死。其孫蕭昭業繼位。他又是個小畜生,繼位之後倒行逆施,南齊接二連三地發生政變。南齊因此實力大損。

南齊陷入內訌,北魏則在穩固前進。經過漢化改革,國力大大提升。

公元498年,元宏(就是拓跋宏,漢化改革之後把姓由拓跋改成了元)大舉南下,聲勢駭人,大有滅了蕭齊之勢。

面對魏軍的南下,蕭齊將領團結一致。北魏在南征過程中,雖有一些小斬獲,但是付出的代價也極大,可謂是傷亡慘重。

同年9月,眼見南征無望,元宏撤兵北歸,途中他染病不起,於次年春季去世。繼位的是他的次子元恪。

不過這次逼退北魏後,南朝又陷入內訌,將領被殺者甚多。

公元500年,趁著南朝鬧內訌的機會,元恪再次興兵南下。魏軍這一次勢如破竹,佔領了南朝的荊州、揚州、益州等地。

南朝在江北地盤,幾乎全丟了。

眼睛南朝要完,公元502年,蕭衍篡齊,改國號為梁,史稱南梁,而蕭衍本人也就是中國歷史上褒貶不一的“菩薩皇帝”梁武帝。

公元503年,梁武帝派兵北上,梁軍與魏軍在淮南一帶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拉鋸戰,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雙方基本上處於勢均力敵的狀態。

雖然說,梁軍沒能擊退魏軍,但好歹算是遏制住了北魏的蠶食。



公元515年,元恪去世,其子元詡繼位。

第二年,北魏再度南征,與南梁在安徽壽縣一帶劍拔弩張,大有你死我活的架勢。梁武帝大耗民力,興師動眾地興建浮山堰,意圖用水攻的計策迫使北魏撤退,結果殺敵一千也自損八百,擊退北魏後,梁軍也是元氣大傷,只好各自罷兵。

這次大戰之後,北魏陷入內亂的泥淖,民族問題和解階級問題一次性全爆發了。

民族問題就是鮮卑人、匈奴人、漢人以及各民族之間的矛盾。階級問題就是孝文帝強推的漢化改革,導致了鮮卑民族出現了邊鎮和朝廷階級分化的情況。由於元詡當時還是個孩子,他的母親胡太后又沒什麼本事。所以這個階級矛盾不可調和後,就爆發了著名的六鎮起義。

PS:北魏建國初期,為了抵抗北方柔然人的南侵,就在北部邊疆地區設立了一支力量龐大的邊防軍,由鮮卑貴族當中的能征善戰的人才統御。隨著柔然的衰落,邊防軍的地位漸漸有所下降。孝文帝推進漢化改革時,老派貴族扎堆的邊防軍又極力反對,元宏說服不了他們,就把他們扔在邊疆。此後這些人的地位越來越低,對朝廷越來越不滿。

六鎮起義爆發後,邊防軍紛紛樹起反旗脫離朝廷控制。當地有些地方豪強大族也趁機招兵買馬,擴充勢力,其中有一個叫爾朱榮的土豪實力很強。當他配合朝廷鎮壓完暴動之後,他便成為北魏頭號大軍閥。堪稱是北魏版的曹操。



公元528年,元詡與胡太后的矛盾爆發。元詡密詔爾朱榮進京,誅殺胡太后及其黨羽。

胡太后得知消息後,搶先下手,命人毒死了元詡。當時爾朱榮已經出發,不能退縮,於是他幾乎打著為元詡復仇的旗號,直撲洛陽城,把胡太后淹死在河裡,並立元子攸為皇帝。緊接著,他又以為祭奠元詡為由,把北魏宗室子弟和朝中大臣召集到一起,大肆屠殺。這次事件史稱為“河陰之變”。

之後,爾朱榮返回太原大本營,並在朝中廣佈親信,在太原遙控著洛陽的政局。

當時元宏有一個侄子,叫元顥。爾朱榮在洛陽大肆屠殺的時候,元顥恰好在外打仗,逃過了一劫。聽聞洛陽慘案,元顥害怕被爾朱榮追殺,便南下投奔了南梁。

北朝人來投,這是新鮮事。梁武帝本著噁心北魏的初衷,派遣陳慶之率領一支7000人的軍隊護送元顥回國奪位。

梁武帝一開始,其實沒有對陳慶之北上抱有太大的期望,他的目的僅僅只是給北魏搞個小動作,噁心一下對手。可他沒想到,陳慶之居然那麼能打。

公元529年5月,陳慶之率七千人,居然攻入了洛陽,並扶持元顥稱帝。這是南朝歷史上第一次扶持北朝人建立傀儡政權。


不過陳慶之的行動最終還是失敗了,因為他被元顥那個坑貨給坑了。

元顥繼位後,手裡有點實力,就跟陳慶之對著幹。爾朱榮率軍殺向洛陽,陳慶之建議元顥允許梁軍主力北上助戰,卻被元顥以懷疑南梁會吞併他為理由,一口拒絕了。

梁軍主力不來,陳慶之腹背受敵,內外無援。無奈之下,陳慶之只好撤退。元顥見陳慶之撤了,他也倉惶逃出洛陽,但被爾朱榮率軍追上,一刀殺死。

之後,爾朱榮在中國北方橫掃群雄,蕩滅其他割據勢力。

到了公元530年,爾朱榮已基本上把中國北方收入囊中,一躍成為能夠與南梁分庭抗禮的人物。

不過成功的背後是爾朱榮樹大招風,成了大家的眼中釘。

公元530年11月,被爾朱榮扶立的傀儡皇帝元子攸受夠了窩囊氣,便密謀了一次暗殺事件,在宮中埋伏武士,召見爾朱榮進宮,然後親自上陣,亂刃齊下,在大殿裡砍死了爾朱榮。

爾朱榮死後,爾朱氏一家人發飆,攻入洛陽,手起刀落,砍死了元子攸,改立元恭為傀儡皇帝。

元子攸一死,爾朱榮活著時的頭號大將高歡立刻變臉,他打起為先帝報仇的旗號,脫離爾朱家族,宣佈與弒殺皇帝的爾朱家族不共戴天。

公元532年4月,高歡擊敗爾朱家族,進入洛陽。他殺死元恭,又另立了元修為帝。

與之同時,在關中一帶,還有一股勢力強大的軍閥,領頭人叫賀拔嶽,他原先也是爾朱榮的戰將,地位僅次於高歡。爾朱榮還活著時,他曾力勸爾朱榮殺高歡。所以賀拔嶽和高歡有不可調和的矛盾。

傀儡皇帝元修見賀拔嶽可以利用,就下密詔讓其討伐高歡。不過賀拔嶽還沒準備好,高歡就搶佔先機,在關中策動內亂,殺了賀拔嶽。隨後他派遣爾朱榮時代的三號大將侯景到關中接管賀拔嶽的軍隊。

侯景喜出望外,以為自己的機會來了,他大搖大擺的去關中,結果卻發現賀拔嶽的部下已擁立宇文泰當了大哥。侯景只好灰溜溜的又逃了回去。

公元534年,元修與高歡的矛盾激化。他在著名大忽悠斛斯椿的建議下,逃離洛陽,跑到了關中,投奔宇文泰。(元修投奔宇文泰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宇文泰娶了他妹妹,他是宇文泰的大舅子)

高歡一看皇帝跑了,索性隨手就立了元善見為傀儡皇帝。然後繼續用大魏的國號——史稱東魏。

高歡擁立元善見的同一年,宇文泰殺死大舅子元修,另立元寶炬為傀儡皇帝。然後他也繼續用大魏的國號——史稱西魏。



至此,北魏一分為二,正式滅亡。元善見和元寶炬雖然名義上是皇帝,但實權都分別掌握在高歡和宇文泰手中。南北朝也進入了最後的收關階段。


Mer86


都別搶,我來答。

北魏並非沒有發動過南伐戰爭,次數還挺多,而南朝劉宋政權也沒有放棄過北伐的打算。

永初三年(422年),劉裕感到國內的力量已經準備完畢,打算動員全國進行北伐戰爭,不過可惜的是他在當年五月就因病去世,北伐只能暫時取消。

永初末歲,天子負扆矜懷,以燕、代戎幄,岐、梁重梗,將誓六師,屠桑乾而境北狄,三事大夫顧相謂曰:‘待夫振旅凱入,乘轅南返,請具銀繩瓊檢,告報東嶽。’既而洮弗不興,即年厭世”——《宋略》

而北魏方面沒有放過這次機會,趁著劉宋國內劉裕去世陷入混亂,北魏調動軍隊發動了南伐戰爭。景平元年(423年),北魏軍隊攻佔了洛陽、虎牢、滑臺等地,接著又共計許昌和汝陽,許昌不能破,北魏撤退。

劉宋方面少帝被廢,宋文帝劉義隆登基,經歷了“元嘉之治”後,國力空前繁盛。劉義隆為了奪回失去的河南諸鎮,元嘉七年(430年)趁著北魏正在和北方的柔然交戰,發兵近十萬餘人,成功收復了之前失去的河南等地。

雙方隨後又爆發第二次戰爭,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帶領下,十萬北魏軍隊南下攻宋,劉宋軍隊潰敗,一直敗退到長江北岸,南兗、徐、兗、豫、青、冀六州赤地千里,損失慘重。劉宋軍隊反攻的時候,拓跋燾放縱部下燒殺劫掠,對這六州造成巨大的破壞。

而北魏也在劉宋的反攻中損失慘重,此次雙方的碰撞誰都沒有撈到好處,後來宋文帝又發動了第三次北伐,但是也以失敗告終。在北魏孝文帝時期,北魏發動了一次南伐戰爭。

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北魏孝文帝徵調二十萬大軍,另外又聚集了另外三十六路大軍,號稱百萬之眾,南下攻擊劉宋覆滅之後的第二個南朝政權,南齊政權的襄陽,宛城等地。

不過這一次南伐並沒有取得較大的成果,戰爭打了兩年多,耗費了北魏大量的財力人力。北魏孝文帝總共發動過三次南伐,最後一次北伐由於北魏孝文帝身體患病,駕崩以後魏軍北腿。

應該說,不管是南朝還是北朝其實都沒有放棄過統一中國的打算,不過鑑於當時南北兩邊基本上維持著勢均力敵的力量平衡,所以雙方始終無法打破這一僵局。

而這種僵局直到伴隨著北魏的瓦解,分裂成為東西兩魏,隨即又被北齊和北周取代,北周消滅北齊以後,隋朝取代了北周。

而南朝經過多年的戰亂,最後一個南朝政權陳國在實力上已經不如隋朝,在這種平衡被打破的情況下,隋朝才得以消滅陳朝,順利的統一中國,自西晉以來分裂的中國才再次完成統一。

但猶如西晉一樣,隋朝也只是曇花一現,這種統一的局勢很快又分崩離析,不得不說分分合合,真是天下大勢。


圍爐談史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辛棄疾的詞中描寫的是南朝劉宋的建立者劉裕和他的兒子宋文帝劉義隆,都進行了北伐,但結果卻截然相反。

南北朝對峙時期,不單單是北方想統一南方,南方政權也想統一北方。

拓跋燾為何沒有統一南方。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是一個非常有作為的皇帝,當時的北魏群敵環伺,北有柔然,西有胡夏、山胡、吐谷渾、北涼、東有北燕,南有劉宋。自拓跋燾424年即位後,經過將近二十多年的對外戰爭統一了北方。(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劇照)

此時的劉宋政權皇帝是宋文帝劉義隆,也希望能夠統一全國,拓跋燾和劉義隆兩個人的目的是一樣的,巧合的是宋文帝劉義隆423-453年在位,拓跋燾424-452年在位,南北雙方的主要戰事都是兩個人在爭鬥。

劉義隆一生髮動了三次北伐,第一次北伐(430-431年)劉宋軍隊以慘敗收場,第二次在450年,北魏拓跋燾率領十萬軍隊進攻劉宋,未有多少戰果就被迫撤退了。此時劉宋發動了第二次北伐,被拓跋燾打敗,北魏軍隊直逼長江北岸,和劉宋的都城隔岸對峙。雖然拓跋燾孤軍深入劉宋腹地,但想要滅亡南朝宋卻沒有多少能力,長江以北的很多城池還在劉宋軍隊手中,拓跋燾雖然氣勢洶洶,但內心也擔憂不已,打敗了劉宋的代價太高了,軍隊的戰馬損失過半,軍隊戰損和疫病使很多士兵失去作戰能力,在北方劉宋軍隊的威脅太大,要斷絕拓跋燾軍隊的後路,衡量再三隻好撤軍。

北魏和劉宋誰也吃不下誰,如果硬要攻打會造成兩敗俱傷的結局,拓跋燾無力統一南方。(宋文帝劉義隆像)

其實,北魏的軍隊主要以騎兵見長,在中原的平原上機動作戰能力非常強,但到了江淮一帶,水網密佈,騎兵的長處也施展不了,南北雙方的戰爭在中原和江淮地區拉鋸,各自利用各自的特點,誰也不能取得壓倒性勝利。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於452年死於宮廷政變,被宦官殺死;宋文帝劉義隆趁機第三次北伐,一年後,劉義隆也被自己的兒子發動政變殺死了,轟轟烈烈的南北統一大戰從此落下帷幕。此後,南北朝雙方形成均勢,誰也滅不了誰。

拓跋燾之後北魏為何無力統一南方?

北魏統一後,北方成為多民族雜居的王朝,漢人和其他少數民族處於鮮卑人的奴役之下,民間起義不斷,必須要整合國家的基礎,於是拓跋燾之後直到北魏孝文帝時期的北魏皇帝都致力於民族融合,消除民族差距引起的社會矛盾。

北魏孝文帝的民族融合改革是比較成功的,大力消除了民族之間差異,國力日漸增長。這是為將來北方的隋朝政權能夠統一全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不過可惜的是,雄才大略的孝文帝(499年去世)只活了33歲就去世了,如果再給他二十年的話,北方絕對有統一南方的能力。(北魏孝文帝形象圖)

孝文帝的改革使得民族融合加快,鮮卑貴族和漢族士族地主聯合掌握政權。不過北魏已經建國已經一百多年,官僚體制腐敗,鮮卑貴族和漢族士族地主聯合壓榨底層百姓和士兵,最終引發了北魏末年的“六鎮起義”(524年),其他還有山東起義,關隴起義,河北起義等,幾乎北魏的主要地區都在起義。鎮壓起義後,北魏迅速衰落,並且一分為二,建立了西魏、東魏兩個政權,代之而起的則是北周和北齊。北魏分裂的兩個政權和南朝的南梁、南陳形成

了“新三國”局面,一時半會誰也消滅不了誰。(北魏農民起義形勢圖)

南朝宋、齊、梁、陳這四個朝代雖然更替,但朝代更替大都是權臣宮廷軍事政變的形式,國家整體並沒有太大損耗,南方王朝的物質基礎和軍事實力仍在,也不會給北方政權太多可乘之機。

<strong>


穿越再現彼岸


非不為也,實不能也。北魏其實多次嘗試南侵,但囿於自身實力、外部環境等,無法完成天下一統。

南北朝對峙169年(起於東晉元熙二年,420年,劉裕代晉,止於隋開皇九年,589年,隋滅陳),期間大小戰爭138次,其中北魏對劉宋33次,北魏與南齊33次,北朝與蕭梁54次(北魏534年分裂為東、西魏,其時為梁武帝蕭衍中大通五年,之後北方只能稱為北朝而非北魏了)。

可見北魏與南朝戰爭頻繁,連年征伐,這其中有幾次大的戰役。

422年,北魏明元帝趁宋武帝劉裕新喪,出兵南侵,攻佔了劉宋的滑臺、虎牢、洛陽三鎮和青、充、豫三州所屬的一些郡縣,將北魏的疆域擴展到黃河以南,但此時,北魏尚未統一北方,南侵只是局部擴張,佔領戰略要衝。

430年,宋文帝劉義隆趁北魏太武帝與柔然,胡夏作戰之際出兵北伐,結果大敗,北魏由於北有強敵,南北兩線作戰,也沒有乘勢南侵。

450-451年,此時北魏已經統一北方,又擊敗柔然,主動南下攻宋。劉義隆防守反攻,乘勢進行二次北伐,東西兩路並進,結果先勝後敗。北魏乘勢侵入兩淮,兵臨瓜步山,飲馬長江,隔江遙指建康。此役為北魏與南朝間最大一次戰爭,劉宋兩淮之地,遭受極大破壞。但劉宋軍民的英勇抵抗,讓北魏無法取得全勝,同時也讓北魏朝野上下意識到南侵的困難,後來孝文帝在遷都和南伐之間讓臣民選擇,臣民都選擇了遷都。

470年,宋明帝時,趁南朝宋內亂之際,北魏取得劉宋青齊之地(山東)。

通過一系列戰爭,北魏將疆域從黃河漸次南移至淮河,奪取南朝大片領土,但並不能徹底滅掉南朝政權,一統天下,這是因為內外環境都不支持。

北魏從南朝奪得更多土地,南北實力此消彼長

首先內因來看

封建王朝要有所作為,主要還看帝王本人。

北魏439年滅北涼,統一北方,到515年孝明帝元詡登基,其實也就不到八十年時間,孝明帝之後,北魏動盪,爾朱榮、高歡、宇文泰等權臣相繼,孝武帝出奔關中,北魏分裂為東、西魏。

這八十年間,凡歷五帝(隱帝不計),為太武帝,文成帝,獻文帝,孝文帝及宣武帝,

太武帝一代雄主,統一北方,征伐柔然,是有機會南下混一中國,但是北方剛統一還不穩固,柔然又是心腹大患,要投入重兵征討,而此時南朝是宋文帝劉義隆,拓跋燾與劉義隆,二人可謂一世敵手,太武帝生於408年,424-452年在位,宋文帝生於407年,424-453年在位。劉義隆治下得元嘉之治,正是南朝國勢最盛之時,兩強相遇,劉義隆是落個倉皇北顧,但北魏也難突破長江天塹,征服南朝。

後期太武帝酗酒嗜殺,被宗愛所弒,北魏最可能一統天下的機會溜走了。

太武帝之後是文成帝拓跋濬,由於太武帝多年征戰,北魏國力空虛,亟待修生養息,是以文成帝與南朝休兵,專修內政,北抗柔然。

獻文帝拓跋弘,少年即位,先是有乙渾之亂,後期文明馮太后長期執政,獻文帝不念情於世務,常有出世之心,早早傳位幼子拓跋宏,自己為太上皇帝,後來更英年暴斃。

孝文帝拓跋宏幼年登基,文明太皇太后二次臨朝稱制,長成親政之後,以南伐為名,遷都洛陽,改姓易服,革俗習新,是為太和革新,中國之道不墜,孝文之力也。孝文帝文治隆盛,但武功稍遜,對南朝也多有用兵,但成拉鋸之勢。

孝文帝圖

宣武帝元恪,前期多次對南朝用兵,但僅征服鍾離、潁川等地,取得局部勝利。後期由於六鎮,關隴起義,國勢軍力漸衰。

此外北魏皇帝大多不壽。太武帝被宗愛所弒,享年四十五,居然是北魏最長壽皇帝。其他如文成帝得年二十六,獻文帝二十三,孝文帝三十三,宣武帝三十三。北魏皇帝們短短一生導致很難進行一統華夏這種需要長期部署,一以貫之的工作。

同時,北魏作為勃興之國,國勢上升迅速,但統治基礎並不牢固,國內胡漢雜處,矛盾叢生,後期六鎮、關隴等地流民起義,給北魏統治以沉重打擊。

可見,北魏與南朝的實力對比雖然隨著北魏統一北方,逐漸變成北強南弱,但北魏並沒有對南朝形成壓倒性優勢,北魏出兵南侵雖能取得局部勝利,佔領些許領土,但南朝仍能立國。直到南朝陳時,南朝已經喪失長江以北及四川等領土,北朝對南朝形成壓倒性優勢,隋朝才能順利滅陳,再造華夏一統,江表王氣,終於三百年。

從外部環境看。

北方柔然,乃是北魏心腹之患,從太武帝到宣武帝,年年征伐,大小戰役數十起,這嚴重的牽制了北魏的軍事力量,沃野、懷朔等六鎮邊軍也是為了防備柔然,後來成為北魏滅亡的催命符。

“江淮無涯岸之阻,亭壁無藩籬之固”,北魏騎兵可在中原、江淮逞威,但南朝更有長江天塹,難以逾越。憑江河之險,劃江而治,隔河對峙本就是古代天下分裂的重要原因。太武帝反擊劉義隆第二次北伐,北魏盡佔江北之地,但對長江以南就只能仰天長嘆。

孝文帝遷都之前,北魏都平城,統治中心偏北,對南方也有些鞭長莫及。遷都之後,六鎮被棄,導致流民起義,終成亡國之禍,也是始料未及。


慕信


公元439年拓跋燾基本統一北方,直到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成東魏和西魏,這將近一百年之間,之所以沒有進行南下大統一的原因有幾個:

一、南朝並非無抵抗之力,劉裕等人尚能威懾北方

北魏統一北方其實是自西晉滅亡之後,北方的第二次統一局面,前一次統一局面之時,前秦符堅揮師南下,最後敗於淝水功虧一簣,導致前秦大好局面喪盡最後慘遭滅亡。

北魏拓跋燾統一北方之後,選擇穩定北方不舉全國之力南下滅南朝,很大原因是南朝劉裕等人,依舊有著抵抗之力,北魏並無輕鬆取勝的把握。

北魏統治者就不得不去考慮,如果如前秦那般敗於南朝,會導致北魏分崩離析。相對而言,學習漢民族制度、文化等內涵,發展國力,徐徐圖之,更適合北魏的發展。

並且,南方自進入劉宋之後,也並非對北魏沒有一戰之力。

劉裕統一南方建立劉宋之時,南方勢力也是自西晉滅亡之後的一次大一統局面,相比北方由民族構建的胡族政權,南方一直都是漢民族政權,真要雙方形成生死存亡之戰的局面,北魏也並非真的勝券在握。

而且自東晉以來,南方王朝沿長江以北構建防禦,北魏南下如果形成不了全面壓制優勢,自身會有巨大的損失。

劉裕之後,劉宋接連發動數次規模浩大的北伐;進入南齊之後,南方勢弱,但也先後有幾次北伐經歷;梁武帝時,南梁大舉北伐,雖然最終優勢喪盡,但白袍陳慶之等人北伐成績斐然。

看南朝幾代,面對北魏國勢強弱的不同階段,都選擇北伐,這與南朝對北方的對戰態度有著很大關係。

即便面對北魏強勢之時,被侵入江淮一代,南朝也依舊發動救亡圖存的北伐,這是以攻代守,消耗北魏有生力量的無奈選擇。

面對南朝不甘於偏安和妥協的不斷北伐和反抗,北魏就不得不去考量南下是否得大於失。南朝的反抗不斷,也是北魏這一百多年選擇使用懷柔的策略,不主動強勢南下的原因。

二、除了南方還有北方等強敵,不能舉全部國力南下

另一個北魏不強勢一統的原因,是跟北方柔然等勢力的威脅分不開。自拓跋珪立國之後,北方柔然勢力,就是北魏不得不去花大精力對抗的勢力。

而面對北方柔然的不斷騷擾,北魏不敢耗費全部國力,去對峙南方,反而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警惕北方遊牧民族柔然的侵犯。北魏北方六鎮的設立,就是為了對峙北方柔然等遊牧民族的侵犯。

拓跋燾時,為了避免被北方柔然和南方劉宋的夾擊,在消滅胡夏政權之後,想要集中力量去打擊柔然勢力。當時北魏朝中大臣,就建議拓跋燾要警惕劉宋趁勢北上,可見當時北魏雖然基本統一北方,但也依舊是腹背受敵的狀態。

(柔然-北魏-劉宋示意圖)

從這個角度看,北魏想要舉全國之力南下或北上,都可能面對背面受敵的情況,因此北魏即便對峙南朝有著很大優勢的情況下,依然不敢強勢南下統一。直到北魏後期,柔然衰弱,高車國崛起,也依舊有威脅北魏的實力。

以上可知,北魏並非無南下一統的意願,這無論是出於不想置北魏腹背受敵局面,還是實現中華統一局面來說,北魏一統天下的打算一直都在。

只不過,面對北方西方遊牧民族的威懾,北魏不能大張旗鼓南下,需要在北方六鎮等地設置大量兵力警惕柔然等勢力南下。

而對於南朝,北魏的對抗方式,只能是徐徐圖之,逐漸蠶食南朝國勢之後,直到隋朝建立之後,才在對峙南陳有著絕對優勢的情況下,揮師南下統一天下。

三、內部紛亂不斷,需要顧及平衡內部勢力

北魏統一北方的這一百多年裡,雖然還未面對北齊、北周和南陳的三國鼎力局勢,但內部紛亂也一直存在,主要有幾方面的內部矛盾:

  • 1、北魏皇權傳承混亂

與南朝四朝類似的狀況,北魏內部皇權歷代傳承也紛亂不斷,拓跋珪被兒子拓跋紹刺殺,拓跋燾被中常侍宗愛所殺等情況,讓北魏皇權的傳承不能平穩過渡,影響北魏內部穩定。

某些資料當中,拓跋燾晚年曾經遠征南朝,面對南朝劉宋的潰敗,本有一統之勢,但卻在飲馬長江之後,為了平定國內太子與宗愛之亂,不得不揮師回朝。北魏失去了一次消滅南朝的機會。

  • 2、權臣亂權

北魏內部政權也並非君臣和諧,權臣亂權的事情時有發生。爾朱榮、劉騰、高歡和宇文泰等人的謀權亂政,讓北魏國勢離散。

多方勢力之間的對抗,讓原本統一局面被破壞,最終分裂成了東魏和西魏,與南朝形成三國鼎立之勢,無法再對南朝形成強大優勢。

  • 3、胡漢矛盾

北魏是由多民族共同組建起來的政權,其中胡漢矛盾也一直存在,雖然有拓跋燾、拓跋宏等人的漢化改革,甚至遷都洛陽,但北魏內部的胡漢矛盾依然沒有消弭。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雖然加快了民族融合,但也傷害了北方鮮卑貴族的利益,這也是導致北魏後期北方六鎮等多方起義的原因。北方貴族當中爾朱榮甚至南下攻陷洛陽。

北魏內部的矛盾重重,讓北魏從拓跋燾統一北方時對南朝的優勢逐漸消減。北魏分裂之後,一直到隋朝重新統一北方,北方才重新具備了征服南方的優勢局面,此時的南陳國土已經是南方四朝當中最少的王朝,北方南下一統也順勢而成。


結語

北魏之所以不能趁著統一北方的優勢,南下消滅南朝,原因無外乎南朝依然有著一戰之力,北方有柔然等背後威脅,以及自身內部矛盾重重。這也就造成了,北魏不僅沒有在一統北方一百多年的時間裡,消滅西晉成功實現一統,而且最後還被內部勢力瓦解分裂,重新早就了南北朝時期三國鼎立的局面。


亭安讀書


原因:

1、北魏吞併地盤太大,一時消化不了。

2、北魏全面漢化,引起了一系列的動盪。

3、北魏政權並不穩固,內部組織鬆散。

4、北魏漢化後戰鬥力有所下降。

5、北魏漢化後極力享樂,高層腐化墮落嚴重。

6、北魏雖然大致統一北方,但其對北方的掌控力度一般。

7、北魏在北方周邊尚有小的邊患,其實並不太平。

8、漢化後,北魏的騎射戰術對攻城拔寨戰助力並不大。

9、北方內部大整頓,內部反戰情緒一直是有的。

10、南朝本身也是走馬燈般的改朝換代,也是一直想要收復北方的,想南下並不容易。


用戶1789621402868715


北魏並沒有實力南下實施統一,南朝雖有各種弊病,但南方的主要矛盾尚未激化,門閥制度雖腐朽,但崩潰也是在侯景之亂之後。當時經濟方面,南朝也優於北魏。軍事實力方面,劉宋初期強於北魏,之後也長期保持大體平衡,北魏沒有壓倒性優勢。


跪射俑


按一般的劃分,南朝始於公元420年劉裕代晉建宋,北朝始於公元439年魏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之前則是東晉十六國時期。

1,歷史的發展並非割裂的,拓跋燾一定不知道自己開創了北朝時代,而北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十六國時期的代國;拓跋燾也不知道北魏的統一北方為後來隋朝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至少在當時,拓跋燾也只是穩定了北方的亂局,而北方的民族關係依然十分緊張。這從南朝劉宋的劉義隆北伐被拓跋燾擊敗後,拓跋燾南征之時的心境便能看出來。


這一年是公元450年,擊敗想要“封狼居胥”的劉義隆後,拓跋燾實現了“飲馬長江”,但拓跋燾一定想到了當年的苻堅,他知道執意滅宋反而可能葬送北魏,使北方重新大亂,於是最終還是北歸了。

2,我們從後人的角度看當時的歷史,南北朝的發展主線確實在北不在南。由於華夏文明從黃河流域發源,那裡雖然屢經戰亂但依然經濟、人口、文化、軍事等均遠超南方長江流域。應當說,在當時北方一統天下是歷史的大勢所趨,這與宋朝之後我國經濟文化中心南移不完全相同。



可是,北方能否統一天下,卻取決於北方的民族能否融合,不再內亂,苻堅之敗便是明證。

苻堅想要通過滅東晉取得正統地位,而北魏最終的選擇是漢化,遷都洛陽,重建華夏正統。

不過,民族的融合並非一朝一夕之事,也非一紙詔令就能解決。魏孝文帝的改革觸動了鮮卑舊貴族的利益,最終引發了“六鎮之亂”,並導致了北魏的分裂――西魏(宇文泰控制)~北周和東魏(高歡控制)~北齊。



公元577年,北周武帝宇文邕滅北齊,重新統一北方,至此再無力量阻擋北方的統一之路。


因此,從歷史的大勢來看,主導南北朝發展的確實在北不在南,但北方能否完成統一,則取決於能否完成北方民族的融合。

至鮮卑融入華夏,我國第二個大一統時代――隋唐便到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