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如果兩個國家互相同意,可以合併成一個國家嗎?

一場悲劇灬主角有我


21世紀,在領土方面收益最明顯的自然是俄羅斯了,克里米亞早已落袋為安,基本上融入了俄羅斯,格魯吉亞的南奧塞梯、阿布哈茲基本算是加入俄聯邦了,烏克蘭東部的盧甘斯克、頓涅斯克啥的也在努力奔向俄羅斯的懷抱……

這些都是自願併入俄羅斯的地區,因為實質上長期處於獨立地位,所以你也可以把他們當做一個國家主動願意併入另一個國家。

當然,俄羅斯收了這些地方,不是沒有代價的,美國帶著西方國家對俄羅斯施加極限的經濟、外交、金融制裁,不過俄羅斯家大業大,手握核大棒,經濟上困難一些,日子過的還不錯,反正美國也不可能真的帶人圍毆俄羅斯。

二戰前後,有一些基於民族認同或者尋求大國的庇護下的合併,比如二戰前奧地利併入德國、紐芬蘭併入加拿大,新加坡加入馬來西亞,這基本上上順理成章的合併,這種國際社會一般也不會管。

還有因二戰後產生的國家分裂,東德西德、南越北越、南北朝鮮,南北也門,東德幾個州加入了西德,德國為了消化這幾個州付出了巨大代價,西德人為此支付了幾十年的統一稅,到現在還在出血,不過德國人願意!北越通過軍事手段合併了南越,這個在美軍撤出南越之後,基本上也是大勢所趨,冷戰結束前後,南北也門也順利統一。

至於朝鮮韓國,鑑於複雜的地緣因素和歷史因素,兩國要統一,非常非常困難,彼此間能保持和平的氛圍就很不錯了。

當然,還有一種刺刀下的“自願”,當年東帝汶被印尼強行吞併,錫金在被印度控制了20多年後,通過印度操控的“全民公投”,“被決定”地加入了印度,成為印度的錫金邦,這些因為複雜的國際形勢和地緣因素,取得了大國的默認,而伊拉克就沒那麼幸運了,薩達姆當年高興地宣佈“流浪的孩子回來了”,“科威特重新成為伊拉克的一部分,第17個省”。

結果,薩達姆的“初心”沒能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在死撐了半年多之後,被美國為首的幾十個國家暴揍一頓之後,不得不吐出了科威特。

當年,現在國際社會上還有一些地區,主動求“吞併”,不過主家表示不想收留。

比如波多黎各,前幾年,幾百萬波多黎各人吵吵鬧鬧地搞公投,表示要正式成為美國的新的一個州,主動求美國政府正式收編,而目前波多黎各屬於美國的海外領地,雖然波多黎各人擁有美國公民身份,但是沒有很多政治權利,比如無權選舉美國總統,整體處於自治地位。

目前波多黎各的地方債務已經高達700多億美元,相對於341萬人口的波多黎各的體量,這筆債務堪稱天價,所以,美國政府不傻,管你公投搞的如何熱烈,美國政府對此表示“緘默”,不搭理,不然真的招安了,這波多黎各的一屁股債怎麼弄。

當然,如果加拿大主動張開雙臂,請求加入美國,美國人說不定會認真考慮一下。


雲中史記


如果兩個國家互相同意,理論上可以合併成一個國家。不過,在實際上的政治操作中存在很多難題。例如,如果兩個國家的戰略位置比較重要,恐怕很難合併成功。再例如,如果兩個國家合併影響到了世界強國的利益,特別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的利益,也很難成功合併。觀察室總結,只要滿足以下三點要求,兩個國家相互同意的情況下才能夠順利合併成功:第一,兩個國家合併不會改變地緣政治平衡;第二, 兩個國家的戰略位置並不重要;第三,兩個國家合併得到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的一致同意。

目前,全世界共有220多個國家與地區。其中,受到廣泛承認的國家有195個,那就是193年聯合國成員國與2個觀察員國(梵蒂岡與巴勒斯坦)。根據國際法,每一個主權國家都有決心自身命運的權利,都不代表著每一個國家都具有正在完整的主權。以日本為例,本國領土上有近40000名美軍,政治與經濟上都依賴於美國,並不是一個擁有完整主權的國家。所以,從理論上,兩個國家相互同意,可以合併成一個國家。但是在實際的政治操作中,這種合併成功的可能性非常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一個國家分裂為多個國家的例子比較多,兩個國家成功合併為一個國的例子非常少。例如,曾經的蘇聯分裂為15個國家,曾經的南斯拉夫已經分裂為了7個國家,捷克斯洛伐克分裂為了2個過去,曾經的英屬印度分裂為了印度、巴基斯坦與孟加拉國。與之相反,也僅僅有西德與東德成功合併為統一的德國。兩德能夠合併,主要是因為原本就是一個國家,又取得了美國與蘇聯的同意。為了取得蘇聯的同意,聯邦德國曾經承諾向蘇聯提供50億馬克的低息貸款,以及低價提供了5.2萬噸牛肉罐頭、5萬噸豬肉、2萬噸黃油、1.5萬噸奶粉和5000噸奶酪。

統一前的兩德

除了兩德成功合併以外,二戰以後還沒有其他成功的兩國合二為一的例子。歸其根本,即使兩個國家有意願合併,也會遇到種種困難。第一,兩個國家合併,會不會影響地緣政治平衡?周邊的鄰國會不會同意?區域性國際組織會不會同意?第二,如果兩個國家的地緣位置非常重要,合併為一個國家,甚至會影響國際政治平衡,成功的可能性更低。例如,全世界可能會允許印度與巴基斯坦合併嗎?

第三,兩個國家合併以後會不會損害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的利益,特別是美俄中的利益。德國能夠合併,取得了全部五大常任理事國的同意。例如,摩爾多瓦與羅馬尼亞都是以羅馬尼亞人為主,摩爾多瓦本來就是蘇聯搶佔的羅馬尼亞領土。但即使兩國有意願合併,可能過得了俄羅斯那一關嗎?

印度、巴基斯坦與孟加拉都曾經是英屬印度一部分

歡迎大家討論,你認為未來有哪些國家真有可能合二為一?


美國觀察室


在今天的國際上,即使兩個國家同意互相合併成為一個國家,但是想要真正成功實施也是非常的難的。因為對於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強國來說,某兩個國家的合併都意味著自己潛在對手在增強實力,所以一般情況下會想方設法瓦解這種局面,這其中牽扯的大國博弈,絕對是激烈到了極點。

在世界近代史上,國家合併一般都意味著戰爭的開始。在世界近代史中層多次出現過某一個國家強大之後,開始吞併(合併)周邊小國,最終因此發生大規模的戰爭。二戰之後,世界各國就基本劃定了本國範圍,不再輕易變動,就是為了避免某些國家再以此為理由實現國家擴展的目的,這在某種程度而言,極大的降低了戰爭發生的可能性。

寧為雞頭不做鳳尾,同樣是外國人的理想與心魔,人人都願意夢想著從一個主權國家中分離出去,即使得償所願成立了一個小國家後國家寸步難行,民不聊生也在所不惜,因為這樣子翻身做主人,自己當家作主了。

在現代國際社會中,兩個國家(或者多個國家)如果出於自願,進行合併,事實上是可能的,但是要滿足,第一,兩個國家(或者多個國家)的居民的自願同意,即沒有任何干涉情況下的公民投票;第二,合併後的新國家,必須要取得國際社會的“祝福”,即國際社會多數國家,尤其是主要大國的承認。只有在滿足以上兩個條件的情況下,合併才能夠成為可能。

兩個國家或者多個國家組成一個國家其實並不容易,在基於共同歷史、宗教文化、價值觀念的前提之下,還必須有足夠的包容性,並且在貨幣和經濟方面有著廣泛的聯繫才能修成正果。現在區域一體化組織其實隨著時間的推移,一體化程度的加深,都有成為超國家行為體的可能。


嶄新的瓶蓋


這個問題有兩個答案。
(聯合國大樓)

按理論上來說,只要兩個國家相互同意,民族氣氛和諧,國內民眾也都贊成合併,兩個國家合成一個國家,應該不是問題。

但實際操作起來,卻,遠遠沒有那麼簡單。

如果兩個國家合併,沒有不涉及第三方利益,那就沒問題,你們願意怎麼著就怎麼著,沒人管。如果有第三方勢力對他們的做法持有疑問,特別是世界大國反對,那抱歉,你們合二為一,恐怕做不到。

比如,如果美國和俄羅斯兩國不同意,這事兒就難以辦成。

打個比方:

現在伊朗和伊拉克,關係還算不錯,假如提出合併,美國政府會千方百計阻撓他們走到一起,根本原因是他們合而為一,不符合美國的中東利益,兩伊成為一個國家,國土擴大勢力增強,會牴觸美國在中東的政策,挑戰它的石油美元地位,這是美國政府絕對不能允許的。

再比如目前的敘利亞,就因為不合乎美國利益,因為執政的巴沙爾、阿薩德政權不親美,因此美國政府和西方國家支持敘利亞反對派和恐怖組織阻撓敘政府軍收復國土,敘利亞內戰進行了8、9年,死傷無數,俄羅斯也派兵幫助巴沙爾作戰,可是到現在依然得不到全國統一。

違背美國人的意願,兩個國家合併,他會在聯合國聯合盟友以各種名義對該國提出反對,並拉幫結夥對該國進行制裁,甚至集結軍隊發動戰爭。比如前南斯拉夫,在美國軍隊的打擊、北約的武裝侵略下,最後分裂成幾個國家。
(聯合國會場)

再比如印度近期做出的“不軌”舉動,因為不干涉美國和西方政府的利益,所以,儘管印度派出幾萬部隊在邊境地帶大動干戈,卻沒有受到譴責和制裁。前幾年吞併錫金,也是如此。如果牽涉到美國政府哪怕絲毫利益,他也不會善罷甘休,可能早派出部隊空降到出事地點進行干預。

成立聯合國的初衷,就是為了解決國際大事,但是有時候,也不是100%公平,他也會論為霸權主義國家代言堂。有些事情看似公平合理,但是超級大國不同意,你就沒有辦法去做。做了就要捱揍,就要被卡脖子受到制裁。

有時候,拳頭大就是世界的主人,中小國家只能任由擺佈,民主只是擺設,這是實際情況!


夢裡青山1


說說小張的觀點吧!

滿足兩個條件是可以的。1、兩個國家的居民相互同意,沒有任何政治力量干預下進行公投。2、國際社會的認可,尤其是政治地位、話語權高的大國。

兩個國家想合併,沒那麼容易。

1、對於任何一個強國來說,他們不希望看到某兩個國家合併,給自己帶來潛在對手。例如:韓國和朝鮮(當然目前這兩個也沒有合併的願意)。作為同一個民族,曾經統一的國家,如要合併統一那也是非常難的。第一個座大山——美國。如果朝鮮韓國合併統一,他有什麼理由駐軍東北亞?如何控制韓國?如何監控整個亞洲乃至俄羅斯?

2、合併之後的融合問題。愛爾蘭和英國鬧獨立,即使有著共同的歷史文化、宗教信仰、價值觀。。但在利益面前還是各有各的小算盤。?



3、也有成功的例子。德國的合併統一,他是幸運的偶然也是歷史的產物。因為東德和西德始終認為他們是同一個國家,有一天必然統一。當然蘇聯的認同,直接促使他們推倒柏林牆,走向統一。

二戰之後,世界各國就基本劃定了本國範圍,不會輕易變動。兩個國家的合併不僅關於兩國人民的政治、利益。。。。更關乎世界格局,以及他國的切身利益。所以兩國即使同意合併一國,具有可操作性,但實際行動非常難。


小張問答


這個要看國家夠不夠強大,如果是美國的話,他一定可以,或者前蘇聯,根本不需要外界同意,如果是沒什麼實力或者一般實力的國家,就要看兩個國家合併符合強國的利益嗎,比如1990年兩德統一,德國統一符合美國的利益,德國統一後可以平衡歐洲。至於蘇聯為什麼同意,原因是蘇聯由於已經處於極度虛弱的狀態,再加上東歐散亂,蘇聯已經無力再重新歸納構建東歐各盟國的秩序,於是,對兩德統一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當然,好處費還是要提的。

德國承諾,將給予蘇聯大量的經濟援助,以幫助戈爾巴喬夫政府度過難關。德國首先免除了蘇聯向德國長期借貸的上百億美元的外債,此外德國還另外花費了大量美元來援助蘇聯。

還要看兩個國家合併後會不會威脅到大國,兩德統一體量和美蘇體量差距太大,威脅不到美蘇,當時的兩個超級大國同意德國統一了,其他的國家就不用擔心了,就算他們不同意也起不到什麼作用,說到底國際社會就是弱肉強食的世界,國家和國家之間只有利益,當小國利益和大國利益相反的時候,往往都是大國說了算


個人觀點科技


這就要看這兩個國家所處的戰略地理位置,以及大國對兩個國家合併的態度了。就拿羅馬尼亞和摩爾多瓦的意欲合併來說吧,摩爾多瓦在1990年6月以前叫摩爾達維亞,歷史上它在羅馬尼亞和羅剎(俄羅斯🇷🇺)之間幾次易手,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它又回到了羅馬尼亞的手中。但是,在1939年冬-1940年春的蘇芬戰爭結束後,蘇聯就向羅馬尼亞發出了最後通牒,無理要求羅馬尼亞把摩爾達維亞割讓給它,否則就佔領羅馬尼亞全國。國小力弱的羅馬尼亞胳膊哪裡會擰得過大腿呢,它只有無奈的把摩爾達維亞割讓給蘇聯。雖然在蘇德戰爭時羅馬尼亞曾經一度收復了摩爾達維亞,但是隨著軸心國的戰敗,羅馬尼亞又被迫把摩爾達維亞“交還”給了蘇聯,成為了蘇聯的一個加盟國——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摩爾多瓦國旗)


1991年8月27號,已經恢復了舊名的摩爾多瓦宣告脫離蘇聯獨立。在蘇聯正式解體後,摩爾多瓦和羅馬尼亞都出現了兩國合二為一的呼聲。但是,畢竟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蘇聯的繼承者羅剎雖然已經沒有和羅馬尼亞接壤,但是它卻可以從海上運輸軍隊,去恫嚇羅馬尼亞。在羅剎的壓力下,羅馬尼亞和摩爾多瓦重新統一的呼聲,至今仍然是紙上談兵——落不到實處。

而當年蘇聯為了改變摩爾多瓦的民族結構而摻沙子,大肆向摩爾多瓦移民大批羅剎(俄羅斯)、烏克蘭等民族,從而改變了摩爾多瓦的民族結構。

時至今日,摩爾多瓦境內的羅剎族人,佔據了德涅斯特河左岸的地區,建立了所謂的“德涅斯特河沿(左)岸共和國”,簡稱德左。有了“德左”這根攪屎棒的制約,再加上羅剎的強大壓力,羅馬尼亞和摩爾多瓦的重新統一,看來是遙遙無期的了。
(德左國旗)


(摩爾多瓦首都基希訥烏(基什尼奧夫)一隅)



而在亞洲的阿拉伯半島的西南端,原先存在著兩個都叫做也門的國家,即北也門和南也門。1990年5月22號,這兩個國家統一在一起了,國名叫也門共和國。而原先北也門的總統薩利赫,也成為了統一後的也門的首任總統。
(

也門國旗)
(也門國徽)
(也門首任總統薩利赫)

(也門內戰景象)



南北也門之所以能夠統一而沒有受到外部勢力的阻撓,一是當時扶持南也門的蘇聯正在向西方搖尾乞憐,從而放任了北也門對南也門的事實吞併。二是當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的注意力,正在集中於瓦解蘇聯東歐集團方面,不屑於過問阻撓沒有什麼戰略地位,且又貧窮落後的南北也門的統一。



而在亞洲大陸東面的朝鮮半島上,分裂對峙多年的金氏朝鮮和韓國🇰🇷,就沒有南北也門的好運氣了。雖然朝韓雙方的政府和民間,都有著強烈的統一意願,但是雙方對統一應該通過什麼途徑,以及統一後的南北(朝鮮)雙方之間的關係如何相處,因為無法達成一致,從而導致朝鮮半島至今仍然是處於分裂對峙的狀態。更何況,雖然舊冷戰已經結束,但是在新的冷戰時期,美國和倭狗(日本🇯🇵)出於遏制中國🇨🇳和羅剎的需要,刻意的維持朝鮮半島的分裂狀態,這更是增加了朝鮮半島統一的難度。
(金氏朝鮮國旗)
(韓國國旗)

(韓國地圖)

(德國曆史上的統一運動)




位於歐洲大陸的十字路口的德國🇩🇪,在當初要求統一時,蘇聯和英法兩國都竭力反對。但是,美國當時卻對德國的重新統一含糊其辭,實際上是放任不管。勢單力薄的英法眼見美國是如此態度,也只得順水推舟,對德國的統一採取了默許的態度。而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雖然一度對德國的統一表示反對,並做出了一付聲色俱厲的樣子。但是,在“新思維”折騰坑害下的蘇聯,已經是囊中羞澀,腹內空空了。在西德總理科爾許諾免除蘇聯所欠的西德債務,以及向蘇聯提供大規模的經濟援助為條件之後,本來就向西方搖尾乞憐的戈爾巴喬夫,就對德國的重新統一,採取了默認的態度。於是,1990年10月3號,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以加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的形式,恢復了德國的統一。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國旗)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在原魏瑪德國的版圖內的位置)
(統一後的德國地圖)

德國現任總理默克爾


山野耕樵


當代國際關係中,只要兩個國家(或者多個國家)是自願的,都同意合併,那就當然可以合併為新國家。現代歷史上,埃及和敘利亞合併為阿拉伯聯合共和國(1958)、坦噶尼喀和桑給巴爾組成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1964)、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統一(1990),都是涉及到兩個國家合併。某種意義上,兩個國家是否可以合併成一個國家,取決於合併是否具有國際國內合法性。


1990年統一前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藍)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紅)(黃色為西柏林)


首先,兩個國家或多個國家合併必須獲得國內合法性,即參與到合併中的國家的國內民眾支持。當代世界國際社會中,最具有國內合法性的合併當然是獲得民眾同意的合併,而想要獲得民眾同意,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全民公投,即參與到合併中的國家,各自在本國舉行全民公投,如果各國的全民公投結果顯示同意合併,那麼自然就可以合併為一個新國家。


合併後的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上)與作為坦桑尼亞半自治區的桑給巴爾(下)


另外,兩個或多個國家的合併行為,以及合併後的國家想要進行國際交往,就要獲得國際合法性,即獲得國際社會的承認,即合併行為和合並後的新國家的國際合法性。當然,承認只不過是對合並這一行為本身,以及合併後產生的新國家的確認行為,但是如果國際社會多數國家都不承認合併行為以及合併後產生的新國家,那麼新國家就要被排除在國際社會之外,為國際社會所敵視。可以說,是否能夠獲得國際社會的承認,決定了這一合併行為和合並後的國家是否具有國際合法性。


組成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的埃及和敘利亞在地球上的位置


當然,肯定會有人說,如果兩個大國自願合併,導致出現一個力量遠超其他國家的超巨型大國的出現,那麼國際社會肯定是不能接受的。不過,首先兩個大國,尤其是洲際大國合併(無論是自願還是非自願)的可能性非常小。發生合併行為可能性最大的是那些小國,最多是某些中等強國間的合併,而這些合併,對國際權勢格局只要影響不大,或者抓住特定的契機,都是有可能的。其次,合併不是一加一大於二,很多時候是一加一小於二,甚至小於一,所以合併並不必然代表合併後的國家國力大增。


里根和戈爾巴喬夫會晤談論兩個德國統一問題


總而言之,如果兩個或多個國家想要合併為一個國家,那就必須具備國際國內合法性。而且,雖然國家合併會遭到一定阻力,但是隻要對國際權勢格局沒有大的影響或者抓住特定契機,合併還是可能的。


hording


理論上完全沒有問題,但是實際上卻很難。

一是內因。因為國家不同於公司或者個人,“兩個國家互相同意”放棄自己的主權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事情,每個國家都存在反對力量,普通的議題簡單的多數就可以了,嚴重的問題需要2/3多數同意才行,而讓渡主權這種事情,恐怕需要90%以上的絕對多數同意才可以,否則政府就會面臨巨大的壓力。

二是外因。周邊國家、霸權國家以及國際環境的問題。當今世界,這種兩國合併的問題,往往不再是一個簡單的內政問題,而是牽涉到方方面面的國際問題。兩個國家的影響力越大,合併的阻力就會越大。總有方方面面的問題需要解決,解決不好,合併之路就很難。

內因是主,外因是輔,兩者互相影響。

二戰之後,真正合併成功的、有影響力的,其實也就是兩個德國之間的統一。

錫金併入印度,是吞併而不是合併。

南北也門統一之後,很快發生內戰,並沒有完成實質性的統一。

南北朝鮮儘管都在追求統一,但是朝鮮戰爭結束也有五六十年了,還沒有完成統一。

阿拉伯國家的內部整合以失敗而告終,唯一的成果就是成立了一個阿拉伯聯盟。

南越和北越的統一,是依賴武力而非合併;而越南曾經想整合老撾和柬埔寨,也以失敗而告終。

可見國家的合併並不是那麼好操作的。


象眼觀天下


不可以,因為是別有用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