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鎖“老將新兵”萬佳安張能鋒:鎖上的智慧

智能鎖“老將新兵”萬佳安張能鋒:鎖上的智慧

在智能門鎖領域,他的身份很特殊:既是老將,也是新兵。

2003年,在幾近空白的市場中,他自主研發出了第一代指紋鎖,並迅速實現了2.0的迭代升級,成為賽道上的先發者;2015年,他賣掉了原來的智能鎖品牌,毅然切換賽道,抽身專注物聯安防的發展;2018年,基於“定製化的全屋智能”戰略,他重拾老本行,以智能鎖為入口重新切入智能家居賽道。

一進一出間,萬佳安董事長張能鋒開啟了二次創業征程。重返賽道,“老將新兵”的他,將如何在激烈的賽程上實現彎道超車?

智能鎖上的北京奧運

2008年6月,世界的目光聚焦在了北京奧運。作為主場館的鳥巢,奧運會期間每天迎來送往觀眾9萬多人次,張能鋒便是其中一員。

那一天,從深圳趕來的他,站在鳥巢裡,滿懷期待。是的,在這座造價34億元的標誌性建築裡,有他五年的心血。從0到1,作為第一批涉足智能門鎖品類的探路者,他的指紋鎖被應用到了鳥巢展館的100多扇大門上。

“這是奧運會場館第一次應用指紋技術產品。”張能鋒說。回憶起這次合作,他的最大感受是——奧運會是一個觸點,它讓智能門鎖真正開始走進大眾視野。在此之前,他用了1800多天來重複一件事情——打磨產品與升級體驗。成立於98年的萬佳安以智能安防起家,成熟的技術為他在03年切入指紋鎖領域奠定了紮實的基礎。憑藉先天的技術優勢,他僅用了五個月就研發出了自己的第一款指紋鎖,但隨後卻用了幾乎五年的時間來培育市場。

對他而言,做智能鎖,最難的不是技術,而是消費認知。

2003年,智能門鎖行業剛起步。據相關數據顯示,彼時國內智能門鎖品牌不足30家,行業總規模不足1億,用戶對於智能鎖品類的認知幾乎為零。在這樣一個市場下切入智能鎖品類,張能鋒坦言最初只是為了母親。

那一年,母親從老家來到深圳,老人家經常忘記帶鑰匙,他看在眼裡。有一天,忘帶鑰匙的母親為了不打擾他工作,愣是在家門口從早上等到凌晨兩點。深夜加班歸來的他,看著樓道里的母親,下定決心要造出一款不用鑰匙的門鎖。

這是他第一把指紋鎖的由來。而這把鎖的推出,卻讓他看到了潛在的市場空間。於是,張能鋒開始聚焦智能鎖品類,創立了屬於自己的智能鎖品牌,並在隨後十年實現了智能鎖產品的多次迭代升級,成為了行業的先發者。

然而,2015年當越來越多的品牌開始湧入這個市場的時候,張能鋒卻毅然把經營了12年的品牌賣給了一家海外知名上市公司,抽身專注安防領域的發展。有人評價這波操作“難以理解”,而他坦言是希望這個品牌能走得更遠。

“03年至08年,我們引領了智能鎖;08年到13年,我們發展了智能鎖;但是13年到18年這個爆發期,我們錯過了。”錯過了“黃金五年”的張能鋒,在18年再次重啟智能鎖戰略,原因是“基於萬佳安全屋智能戰略的啟動,我們需要一個落腳點,於是我想到了智能鎖,這是我最擅長的部分,也是開啟智能家居的第一步。”

二次創業:智慧門鎖上的未來

重新回到智能鎖賽道,張能鋒坦言壓力與動力並存。

與五年前相比,整個市場環境發了改變:一是“紅海”競爭,大家都在做智能家居,而每一家智能家居品牌都有自己的智能鎖單品;二是智能鎖的營銷方式和消費觸點發生了改變;三是技術的進步賦予了智能鎖更多的使用價值。

智能鎖“老將新兵”萬佳安張能鋒:鎖上的智慧

“但我們很清楚未來智能鎖會走向哪裡,所以我們能夠做出顛覆性的產品。”張能鋒說。在他看來,智能門鎖的發展終將經歷三個階段:1.0的機械鎖,2.0的智能鎖,未來則向3.0的智慧門鎖轉型,因為智能的核心不在硬件,而在雲端連接。他認為,未來的門鎖應該是具備“大腦”的,可以通過雲端連接而具有識別和判斷的能力,它更像是一個智能“管家”。

“當鎖有了大腦,它就可以跟家裡的東西聯動。在我到家的那一刻,它就知道我的需求。”他為智慧門鎖設計的邏輯是:當它識別到用戶的時候,就能知道用戶需要什麼,併為其解決問題。比如,在張能鋒的眼裡,一把門鎖應該是一個連接點,它不僅僅是為了安防,更應該具有輕社交的功能,變成輕社交的應用,比如語音電話功能的開發。

智能鎖“老將新兵”萬佳安張能鋒:鎖上的智慧

未來版圖:定製化的全屋智能

未來,他給萬佳安劃定的標籤是“物聯網的一站式提供商”,主要覆蓋三大板塊業務:安防物聯,行業物聯和家居物聯。而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圈出了兩個重點:一是構建生態,與騰訊雲聯動不斷迭代與升級產品;二是打造爆品,通過爆品提升用戶認知與打造市場口碑。

“對於用戶而言,痛點就是不知道如何選擇一把好的智能鎖,因為智能鎖已經跳出了安全的範疇,升級為生活方式。”張能鋒說。因此談及未來願景,他希望能通過“場景+產品”,實現定製化的全屋定製,讓用戶可以通過指尖上的輕便操作真正享受到智能帶來的品質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