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古鎮長辛店 五里長街上的英雄往事

風雨古鎮長辛店 五里長街上的英雄往事

長辛店火車站

古鎮長辛店位於北京市豐臺區永定河西岸,這是一條具有近千年歷史的老街。追溯它成街的歷史,恐怕比近在咫尺的盧溝橋建立的時間還要長。明清時期,這裡曾是距離北京城最近的古驛站,也是進出北京西大道的門戶,俗稱九省御路。那時,街上商賈旅客雲集,店鋪酒肆林立,無論打店歇腳的商客,還是進京趕考的儒生,或是窮困潦倒的乞丐,三教九流,五行八作,混雜其間,人來人往,車馬聲嘯,熱鬧非凡。近代,這裡發生過二.七大罷工,無數英烈的鮮血曾經染紅過這條老街,給這條古老的街道增添了更加迷人的色彩。

如今,喧囂一天的五里古街入夜後靜謐的象一條睡龍,盤身抿須而臥。街道兩旁的百年古槐在街燈的映照下,在地上留下斑駁陸離的光影。

古鎮名稱的由來

古時,北京小平原與華北大平原之間水網密佈,河泊眾多,沼澤散佈其間,縱橫交錯,因而造成人馬勞苦,車履難行,交通十分困難,成為南北交通的嚴重障礙。從內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到達北京小平原,只有沿太行山東麓山間的臺地北上,才能順利到達。而進入北京小平原之前,必須經過永定河上的渡口(盧溝橋建立之前)這唯一的通路,別無他擇。隨著南北交流的日益頻繁,古老的渡口,也就是後來的盧溝橋,成為南北交通的重要樞紐。而渡河的前一站就是長辛店。

风雨古镇长辛店 五里长街上的英雄往事

晨雪盧溝

《宛署雜記》記載:“縣之西南,出彰義門……,又一里曰盧溝橋,又四里曰新店村,又一里曰趙村……”。“新店”為古時稱謂,現在偶爾還能從老年人口中聽到。明《熹宗實錄》記載:“天啟元年(1621年),御史李日宣議:于都門抵良鄉界五十里,設長店、大井、柳巷(六里橋)等處。每五里設墩堡,宿兵十人,每有竊發協力救出”。上面所述的“長店”與“新店”就是現在的長辛店。在明代,長店與新店是兩個相鄰很近的村落,長店在南新店在北。隨著南北交流日益擴大,使這兩個村和村前街道空前繁榮起來。酒肆店鋪攤棚林立,天長日久連成一片。而“長店”與“新店”的村名,被衍化為長辛店的街名保留到今天。

风雨古镇长辛店 五里长街上的英雄往事

長辛店大街平面示意圖清雍正六年(1728年),修廣安門石道。用二丈巨石,從廣安門一直鋪到長辛店的南關外。長辛店大街原有南、北兩個門樓,門樓內稱大街,門樓外稱關外。也就是說,這條路一直鋪到五里古街的最南端。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我和哥哥在伯父與父親的帶領下,走在這條巨石鋪就通往盧溝橋的路上,對巨石已被磨礪成坑窪溝坎路面的印象至今記憶猶新。路面巨大的條石,在歲月車輪的碾壓下,泛著烏黑髮亮的光彩。從那時留存的御製碑文記載中得知:“周道如抵,其直如矢,是以達天下。……天下十八省所以朝覲、謁選、計偕、工賈來者,莫不遵路於茲。”因此,長辛店自古就是商賈雲集的官府驛站處,明清以來,更是官差、行商各色人等往來絡繹不絕的通路。

五里古街的特色

長辛店大街從北到南東西兩邊的衚衕達五十條之多,而在這多達五十條的衚衕中,以“口”為名的衚衕,佔古街上所有衚衕近五分之一還多。像“車站口、王家口、米家口、大寺口、曹家口、火神廟口、娘娘宮口、教堂口、王家小口、車店口、留養局口、祠堂口、大院口、合成公口、南當鋪口”等等。

风雨古镇长辛店 五里长街上的英雄往事

火神廟口

另外的一些衚衕,多以曾有過的各種飯館、雜貨鋪、貨棧、客店而得名。像平心館、成合裡、仁合裡、盛德里、花生店、東王店、東太平巷、染房衚衕等。還有就是因住過大戶人家而命名的衚衕,像平安里、育英里、仁壽域、同福裡、三多里、謝家大院、石家大院等。

风雨古镇长辛店 五里长街上的英雄往事

仁壽域

因此,長辛店大街上的衚衕比起北京城裡的衚衕,它的稱謂更有鮮明的地域特點。它是北京城以外衚衕最為集中最為典型的一個地區,它應該是北京城衚衕總合的一部分。在呼籲完整保留京城衚衕的今天,我們不能忘記京城西南隅這片師出同門的兄弟,論年齡,它們可能還是京城衚衕的老大哥呢。

风雨古镇长辛店 五里长街上的英雄往事

曹家口

進北關不遠,古街西側同稱為車站口的兩條相通的同名衚衕裡,北邊的衚衕窄小曲折,南邊的衚衕寬大筆直,都通向長辛店火車站,它們更像是一對同胞兄弟,筋骨相連。原來,只有小車站口是通往火車站和鐵路天橋到二七機車工廠等地的人行通道。民國時期定名,意為進出火車站的口子。1949年後,因小車站口無法滿足客流量日益增大的需求,於1968年在其南側約一百米處,正對火車站房又開了一個新口,亦稱車站口。老百姓稱小車站口為小口,新車站口為大口。到此遊覽的看客,別小看了北邊窄小的小車站口衚衕,它可是南邊大車站口衚衕的父輩呢。聽說在不久的將來,這裡要建成車站廣場。到那時您再來,一定會有花一樣的感覺。

风雨古镇长辛店 五里长街上的英雄往事

二七烈士墓

穿過小車站口跨過京漢鐵路上的天橋西行,橋頭路北就是松柏長青、綠草茵茵的長辛店公園。在公園內高高的山坡上,長眠著在二.七大罷工中犧牲的吳禎、葛樹貴兩位烈士的忠骨,他們的英雄壯舉昭示著後輩,教育著子孫。

從長辛店公園南門繼續西行,街道漸行漸寬,這就是我要找的陳莊大街。陳莊大街是長辛店大街向西過鐵路天橋通往二.七廠的唯一通道。早年,工人們從長辛店火車站下車,就是走這條路到二.七工廠上班。行走在陳莊大街上,還能看到一些逝去時光的痕跡。

风雨古镇长辛店 五里长街上的英雄往事

陳莊大街的工人浴池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此街東段路北一座中西合壁的門樓,四個高聳的柱頭連接著女兒牆。門樓之下的拱形券門內,兩扇對開的鑄花鐵門,上面的綠漆早已剝落。在晨光的照耀下,從門樓斑駁的油彩上還能看出它歷經滄桑歲月的征塵。券門門額之上從左到右隱約可見“工人浴池”四個黑體字。券門之內,影壁上鐫刻著民國二十年“長辛店平漢鐵路員工浴池建築總略”,上面還算清晰的字跡記述著浴池建立的經過。走出昔日的工人浴池,我碰到一位面容和藹的老太太,儒雅的舉止與眾不同。曾從事二.七機車廠文教工作的老人告訴我,這個浴池是二.七工人大罷工鬥爭勝利的成果,是三千多鐵路工人為爭取人權,爭取自由具體體現的結晶。面對此景,我不由得肅然起敬。彷彿看見成群的鐵路工人從浴池進進出出,享受著罷工鬥爭勝利後的喜悅。

革命遺蹟眾多

古鎮長辛店的五里長街上,現存有很多的古蹟遺址。象老爺廟、二.七工人俱樂部、清真寺、火神廟、娘娘宮、長辛店勞動補習學校、長辛店留法勤工儉學舊址等。如今,這些古蹟遺址被修輯一新,等候各方遊客前來瞻仰參觀。長辛店大街及周圍,歷史上曾經有過大小十幾座廟宇和遺蹟,像現已不存的玉皇大帝廟、文廟、藥王廟、崇恩寺、西峰寺、楊公莊、玉皇莊等。當時這些廟宇香火鼎盛,周邊十里八村善男信女進香祈禱絡繹不絕。甚至京城裡的人也騎驢前來叩拜,保佑一生平安。

风雨古镇长辛店 五里长街上的英雄往事

老爺廟

老爺廟:位於長辛店大街偏北路東,座東朝西,正殿三間,南北配殿各三間,構成完整的三合院。正殿與殿後戲樓相連,戲樓呈方形,佔正殿三分之二的寬度。戲樓雕樑畫棟,氣度不凡。老爺廟建於民國初年,亦叫“山西會館”,是當地商號集資興建、鋪戶集體活動的地方。民國以來至1949年以前,長辛店商會設於此處。如今長辛店社區服務中心在此辦公。

风雨古镇长辛店 五里长街上的英雄往事

清真寺北門

□ 清真寺:清真寺位於長辛店大街北端路東,座東朝西,另有旁門開在北側的大寺口衚衕內。清真寺建於清代,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重修。現存禮拜堂三間和勾連搭帶、重簷攢尖、周有迴廊的六角班克亭一座。亭頂的第一層為大式硬山調大脊,黑筒瓦,大吻曲捲;第二層為捲棚頂,箍頭脊。亭底部為須彌座,此亭是寺內頗有特色的建築。南北配殿各三間,後配房三間,小式合瓦頂,前出廊。此寺是長辛店地區回教信徒禮拜活動的場所。目前,該寺已整修一新,重現昔日的風采。

风雨古镇长辛店 五里长街上的英雄往事

劉鐵鋪

二.七工人俱樂部:緊鄰清真寺南邊的長辛店大街174號,是京漢鐵路長辛店工人俱樂部舊址。原先前院住著一家以打鐵為生的劉姓住戶,所以人們稱其為劉鐵鋪。這是一所磚木結構的小四合院,佈局緊湊,共有房屋14間。1921年10月,工會由祠堂口1號遷到這裡,並改名叫長辛店工人俱樂部。1922年4月9日,在這裡召開了京漢鐵路總工會第一次籌備會。俱樂部組織了工人糾察隊、調查團、講演團等組織,領導和指揮了1922年的“八月罷工”和1923年的“二七”大罷工。現在這裡是“二七”革命遺址也是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风雨古镇长辛店 五里长街上的英雄往事

火神廟

□ 火神廟:火神廟位於長辛店大街中間路東,座東朝西,始建年代無考。山門是磚砌仿木結構拱券門三間,封護簷,歇山調大脊,筒瓦。門額刻有“敕建延祚善慶宮”石匾,雕二龍戲珠。天王殿三間,一斗兩升帶麻葉頭斗拱,明間六攢,次間四攢,整座廟宇保存完整,建築形式應屬於明末清初的風格。

1949年以前,此廟香火盛及一時,尤其是臘月後農曆一、四、七、九的集市,售鞭炮的商販極多,人們到廟內燒香祈禱,希望火德真君保佑免遭火災,一生平安,萬事如意。各種民間團體的舞獅、高蹺、雜技、跑旱船、抬花轎、太平鼓、抖空竹、少林會等表演,會把這幾天的集市活動推向高潮。

风雨古镇长辛店 五里长街上的英雄往事

圖中揮手老者即是楊松林

“二七”大罷工時,這裡是警察局駐地。當時任工人糾察隊隊長的葛樹貴,領導罷工工人在這裡與反動軍警對峙。反動軍警開槍,葛樹貴頭部中彈倒在工友楊松林的懷中,楊松林等人把葛樹貴抬到劉鐵鋪時,葛樹貴已壯烈犧牲。人民畫報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曾載文,採訪二七大罷工的親歷者楊松林老人,並請老人與孫子孫女在桃樹下合影留念。火神廟是長辛店“二七”大罷工的紀念地之一。

风雨古镇长辛店 五里长街上的英雄往事

娘娘宮北大殿

□ 娘娘宮:娘娘宮位於長辛店大街中部路西,座西朝東。娘娘宮鄰街曾有高大的門樓,門額上刻娘娘宮的石匾,裡面是寬敞的大院。西面是高大宏偉的正殿,殿前設月臺,南北各有配殿三間。早年由道士看管,每年農曆四月初九至十一的廟會期間,香火極盛,人們進香求子,捐錢唱戲。1949年後,門樓和正殿因坍塌而拆除,1988年南配殿因損壞嚴重亦拆除,目前僅有北配殿碩果僅存。

1919年“五四”運動以後,長辛店鐵路工人在這裡組織了救國十人團、各界聯合會,開展了遊行示威,抵制日貨,提倡國貨,演新戲等活動。不久,長辛店鐵路工人又在這裡辦起一所夜班通俗學校,鄧中夏帶領北大平民教育講演團,也常來這裡宣傳講演。

1919年12月16日,長辛店各界人士在娘娘宮集會,抗議日本駐福州領事開槍打死國

人,大會開的聲勢浩大。

1921年5月1日,長辛店一千多名工人,在這裡召開大會,紀念自己的節日——五一國際勞動節。在會上宣佈成立工會,會後舉行了遊行示威。

1922年的“八月罷工”和1923年的“二七大罷工”,都是在這裡召開的大會。

如今,這裡是長辛店第一小學,每天朗朗的讀書聲從校園中湧出,先輩們的英雄業績永遠激勵著後代子孫。

风雨古镇长辛店 五里长街上的英雄往事

工人勞動補習學校舊址.

□ 工人勞動補習學校:校址座落在長辛店大街祠堂口1號。這是一座磚木結構的小三合院。坐南朝北,東面正房三間,南北廂房各兩間。

1920年10月,北京共產主義小組成立後,李大釗派鄧中夏、張國燾來長辛店開展工人運動,來此籌辦成立勞動補習學校。1921年1月開學,同年5月1日成立了長辛店鐵路工會,會址設在補習學校。由於報名人數增多,同年10月,改工會為俱樂部,並遷到長辛店大街174號劉鐵鋪開展活動。1979年8月這裡作為“二七”革命遺址公佈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风雨古镇长辛店 五里长街上的英雄往事

留法勤工儉學舊址

長辛店留法勤工儉學舊址:這是一座座落在長辛店鐵路中學內的法式二層紅磚小樓。原是火車房總管郭長泰的住宅,1918年建成後,改做了留法勤工儉學預備班的教室。預備班設鑄造、機械、鉗工三個班,學員有一百多人。毛澤東在1918年冬和1919年3月先後兩次來到這裡,宣傳革命真理,播下了革命火種。後來成為共和國地質部長的何長工等人,都曾在這裡學習。學員實行半工半讀,重點學習法文。經受勞動鍛鍊的同時也接受了工人階級的思想感情。這批學員1918年暑假入學,1919年冬赴法。1984年此地被公佈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风雨古镇长辛店 五里长街上的英雄往事风雨古镇长辛店 五里长街上的英雄往事

教堂口內新建的教堂 教堂口內已拆除的老教堂

長辛店大街,一條古老而質樸的街道。冬晨,當我踏著飄零的黃葉,再一次來到五里古街之上,佇立在濃濃的霧藹中,仔細端詳那帶有神秘色彩、有些模糊的街道屋宇剪影時,不禁感慨萬千。這時,太陽昇起來了,在白亮亮天幕的背景襯托下,古街顯出了它的英雄本色。

古鎮長辛店大街是一條英雄的大街,是一條輝煌燦爛的大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