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鐘讀完10萬字?有多少優秀孩子被父母的焦慮毀掉

最近,“量子波動速讀法”頻上熱搜,眾網友紛紛驚呼:“這波智商稅收得太容易了!”

5分鐘讀完10萬字?有多少優秀孩子被父母的焦慮毀掉

這個“神奇方法”起源於日本,號稱“1~5分鐘能讀完10萬字”,而且還能理解意思,甚至還有“同聲傳譯”的功能!

5分鐘讀完10萬字?有多少優秀孩子被父母的焦慮毀掉

是不是很神奇?更神奇的是,達到這些效果只需要你足夠快地翻書就可以了。

全世界的家長都坐不住了,哪怕心裡有那麼一點點懷疑,也紛紛斥巨資給孩子報名,“萬一是真的呢?別的孩子都會,我孩子豈不是被落下了?”

5分鐘讀完10萬字?有多少優秀孩子被父母的焦慮毀掉

新聞一出,大家都不敢相信,“這些孩子的父母都是傻的嗎?”

他們並不是傻,也不是錢多沒處花,被騙的背後是他們無處安放的焦慮,深怕自家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正如網友所說:“焦慮,是交智商稅的前兆,也是無良商家賺錢的商機!”

焦慮讓家長們就像飛蛾撲火一般,明知這是一個騙局,也要讓孩子去試試,萬一真的有用呢?

殊不知,過度的焦慮不僅幫不到孩子,還會毀掉孩子。

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曾談到當今社會的教育焦慮問題,他說,如果家長不顧自己和孩子的條件,千方百計地想把孩子培養成社會精英,那麼很可能會得到完全相反的結果。

2016年,新東方家庭教育研究與指導中心曾做過一個調查,調查顯示:95%的家長會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感到焦慮,其中15%的人長期處於焦慮狀態,39%的人會在一些重要時間節點感到焦慮。

但很多人不知道,父母的焦慮,正一步步扼殺了孩子的幸福。


01 焦慮對孩子的傷害,遠比你想象得大

父母焦慮,會讓孩子的童年變得緊張不安,他們會被父母的情緒感染,容易變得焦慮,甚至會出現身體上的一些非病理性症狀。

英國國家健康中心的布拉夫曼博士根據自己長達五十年的青少年心理諮詢工作經歷,寫成了《看見孩子,看見自己:與不開心的孩子聊聊內心衝突》,書中有這樣一個案例。

曼迪從3歲開始就經常覺得自己的髖關節疼痛,但直到她12歲,都沒有查出任何問題,最後,曼迪父母找到布拉夫曼博士求助。博士發現曼迪的疼痛是真實的,但問題卻不是出在她的髖關節上,而是出在她的心理上。

原來,曼迪的媽媽對孩子的健康過於焦慮,一有風吹草動就緊張不已,這讓曼迪認為自己真的有一個“有問題的髖關節”,從而導致了她長達9年的疼痛。

找到病因,布拉夫曼博士建議曼迪父母放下焦慮,用積極的態度回應曼迪的痛感。慢慢的,曼迪的髖關節不疼了,最後她甚至還參加了學校的足球隊。

5分鐘讀完10萬字?有多少優秀孩子被父母的焦慮毀掉

爆文《牛蛙之殤》曾一度霸屏,文中的媽媽十分焦慮,為了讓孩子考入名校,每天都給孩子安排各種學習和培訓,重壓之下,不僅沒有如願,反而導致孩子患上了抽動症,一生都將與名校無緣。

焦慮是一種會傳染的情緒,心理學家武志紅在他的《巨嬰國》一書中提到父母焦慮給孩子帶來的影響:當父母喊出“一切都為了孩子”時,很容易導致一個惡果:大人們把自己的生命價值捆綁在孩子的身上,令孩子感到額外焦慮。

只有當父母放下焦慮時,孩子才能真正快樂起來,才能擁抱未來的無限可能。


02 有一種幸福,叫“爸媽不焦慮”

昨天等孩子放學的時候,聽到一個媽媽在分享經驗。

她兒子今年上五年級,成績特別優秀,但這位媽媽說,一開始,兒子也是學渣。

一二年級,她搬著小板凳陪孩子寫了兩年的作業,結果導致孩子依賴心理特別嚴重,做一次作業恨不得要喊一千遍“媽媽”。

三四年級,她改為遠程監控,但效果為零,隨著孩子叛逆期的到來,還經常爆發家庭大戰。

四年級結束時,她咬牙壓住內心的焦慮,決定放手讓孩子自己來。沒想到,孩子效率高了,成績更是不斷提升。

放下焦慮,老母親終於熬出來了。

5分鐘讀完10萬字?有多少優秀孩子被父母的焦慮毀掉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也曾有從焦慮到放鬆的過程。

她女兒特別喜歡打電動,母女二人經常因為電動產生衝突,媽媽怕女兒耽誤學習,女兒則因為被強制停止遊戲而痛苦。

後來,尹建莉不想再焦慮下去,於是決定放手讓孩子自己支配時間,前提是孩子把一天的事情都做完,每天睡前檢查,如果違規就取消特權。

沒想到效果出奇的好,孩子慢慢找到了打電動和做作業之間的平衡,媽媽也不再焦慮,省心省力。

韓國教育學博士全聲洙在《猶太式教養》一書中說,教育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100米賽跑,要想跑完全程,速度應該從頭到尾都控制均衡。而馬拉松運動員失敗或放棄的原因,並不是因為他們跑得慢,反而是跑得太快。

父母焦慮,是想讓孩子用百米衝刺的速度跑完人生這場馬拉松,註定得不到好的結果。父母不焦慮,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03 拒絕焦慮,做從容父母

教育家陳鶴琴在《家庭教育》中提到:積極的鼓勵比消極的刺激來得好。要減少消極的刺激——焦慮,其實很簡單。


1、接受孩子的平凡,人生不止一種選擇

作家劉繼榮的女兒成績中等,每次考試都排名23。為提高女兒的成績,劉繼榮想盡辦法,孩子卻越來越不快樂,身體也越來越弱,成績還倒退到33名。

劉繼榮不得不停止了一切培優行動,當她不再焦慮孩子的成績後,才開始慢慢發現女兒的優點,在班級還是精神領袖級的人物,她開玩笑說女兒在班裡快成英雄了。

沒想到女兒說:“媽媽,我不想成為英雄,我想成為坐在路邊鼓掌的人。”

女兒的話震撼了劉繼榮,也感動了很多父母。很多人都在反思,自己到底有沒有在孩子的成績上過於焦慮。

每個人的人生都要經歷三個階段,接受父母的平凡,接受自己的平凡,接受孩子的平凡。

其中,接受孩子的平凡最是困難,卻是父母放下焦慮的關鍵。

2、允許孩子犯錯,陪孩子一路成長

孩子考試得7分,你會怎麼做?我可能會被氣得七竅生煙,孩子也少不了要挨一頓批評。

但宿遷的周先生卻買了1000塊錢的煙花激勵孩子,因為孩子以前總考零分,現在得7分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了。

5分鐘讀完10萬字?有多少優秀孩子被父母的焦慮毀掉

在周先生的鼓勵之下,孩子從0分到7分,再到57分,一直在進步!與秦女士相比,周先生真是充滿了教育的智慧!

批評和焦慮不能讓孩子進步,讚賞卻可以,放下焦慮,用鼓勵打開孩子的心門,伴孩子一路成長。

3、做好今天的事,不想明天的結果

從前,有一個小和尚,每天早上都要花費很多時間打掃落葉,這讓他很煩惱:“每天都要掃那麼多落葉,真是頭疼!”

終於有一天,他想到了一個好主意,每天打掃之前,先用力搖樹,把落葉全部搖下來,這樣第二天就不用打掃了。

可是,第二天,小和尚卻傻眼了,院子裡的落葉照樣有很多!

老和尚見了搖搖頭:“傻孩子,不要為明天焦慮,活在當下,才是最幸福的人生。”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讓人們把自己現在的煩惱寫下來,過上3周再看,結果有90%以上的煩惱都沒有發生。

未來充滿了不確定,也許辛苦,也許幸福,可都還沒到來。

但孩子有什麼樣的現在,就會有什麼樣的未來!

與其讓他在焦慮中期待美好的未來,不如讓他享受眼前的幸福。

父母的焦慮指數決定了一個家庭的幸福指數,焦慮的父母永遠養不出成功的孩子,不焦慮的父母,讓孩子的人生有更多選擇。

養育孩子,就是要經歷漫長的等待,既要有施肥澆水的自覺,又要有靜待花開的耐心,一路從容,充滿希望且不懼挫折。

—End—

作者簡介:小河仙兒,二寶媽,在學習中育兒,在育兒中學習,用文字記錄所學與所思。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