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的廉價啤酒,還算啤酒嗎?

大力開碑手


看球的日子,也是球迷舉杯狂歡的日子:烤到流油的肉串、裹滿蒜蓉的生蠔…..當然還少不了一杯杯瀰漫著麥芽香味的啤酒!但媒體不時爆出啤酒含有甲醛的新聞,讓談甲醛色變的消費者擔心不已,還能不能愉快地喝啤酒了?別急,消道長這就為你們帶來10款啤酒的測評報告!

測試品牌

測試指標

品質:原麥汁濃度、泡持性、雙乙酰

安全:甲醛


測試結果

1、10款啤酒原麥汁濃度都高於其標稱值,表明這些啤酒投料都很“良心”;

2、喜力啤酒青島啤酒燕京啤酒泡持性較長,這樣的啤酒泡沫較穩定,口感體驗較好;相對而言,重慶啤酒、雪花啤酒

泡持性較短;

3、10款啤酒雙乙酰含量較低,均達優級淡色啤酒標準,嘉士伯啤酒表現最佳,藍帶啤酒珠江啤酒稍遜;

4、10款啤酒均檢出微量甲醛,嘉士伯啤酒重慶啤酒含量稍高,但均在國標的要求範圍內,消費者正常飲用不需要擔心其安全問題;

5、推薦品質較優的青島啤酒,不推薦甲醛含量較高的重慶啤酒

原麥汁濃度:10款啤酒均高於標稱值

白酒、葡萄酒的度數一般指酒精度,而啤酒的度數特指啤酒的原麥汁濃度。原麥汁濃度指用於釀造啤酒的麥汁的糖度。因為製造啤酒的大麥芽和輔助原料大米經過麥芽澱粉酶和蛋白酶的作用,轉化為麥芽糖類。比如,每公升麥芽汁含有80g糖類,原麥汁濃度就是8°P。原麥汁濃度是鑑定啤酒的一個硬性參考指標,一般原麥汁濃度越高,啤酒的營養價值就越高。此外,原麥汁濃度的降低引起風味成分的減少還導致啤酒風味的淡薄,故原麥汁濃度高的啤酒其口感也更為濃郁,泡沫更加細膩。10款啤酒原麥汁濃度的標稱值在8~12°P的區間。國標規定,啤酒的原麥汁濃度標稱值≥10.0°P時,允許的負偏差為“-0.3”;原麥汁濃度標稱值<10.0°P允許的負偏差為“-0.2”。


測試結果顯示,10款啤酒原麥汁濃度的實測值與標稱值的偏差範圍全部符合國標。讓人欣慰的是,10款啤酒的原麥汁濃度均高於其標稱值,說明這些啤酒投料紮實。正偏差最高的是

藍帶啤燕京啤酒,最低的是珠江啤酒百威啤酒回覆本刊稱:“不同消費者對於啤酒口味喜好不同,成分配方也會做相應調整,以滿足消費者不同的口味需求。”喜力啤酒、藍帶啤酒、燕京啤酒、珠江啤酒、青島啤酒原麥汁濃度較高,表現為泡沫較細膩持久,酒味較醇厚柔和,保存期相對較長。相對而言,原麥汁濃度較低的重慶啤酒、雪花啤酒口感較為遜色,啤酒風味較淡薄,穩定性較差,保存時間較短。

在啤酒的釀造原料中,麥芽的糖將被轉化為酒精,因此原麥汁濃度直接影響到成品啤酒的酒精度。一般原麥汁濃度越高,啤酒的酒精度也越高。比如原麥汁濃度低於10°P,酒精度一般不會超過5%。而有的黑色啤酒、濃色啤酒的原麥汁濃度高達15~20°P,酒精度往往在5%以上。


泡持性:重慶啤酒、雪花啤酒墊底

當啤酒注入杯中,首先被消費者目睹的一個特徵就是啤酒泡沫的升起。泡沫俗稱“啤酒之花”,啤酒的泡沫主要組成物質來源於麥芽中的泡沫蛋白和酒花中的異葎草酮。泡沫性能一般包括起泡能力、起泡外觀、泡沫持久性和泡沫附著力等。描述泡沫持久性(穩定性)的指標稱為“泡持性”,它指泡沫形成後至泡沫消失所持續的時間。泡持性越長,啤酒的質量越好,泡持性優秀的啤酒在飲用後泡沫仍未消失。此次10款啤酒都為聽裝,9款均標稱為“優級”,僅

喜力啤酒無標示質量等級。


測試結果顯示,10款啤酒泡持性均達到優級聽裝淡色啤酒要求,但不同品牌間差異懸殊。泡持性長,意味著啤酒泡沫保持時間長。喜力啤酒泡持性最長,為318s;青島啤酒、燕京啤酒喜力啤酒基本持平,表現較出色。藍帶啤酒、重慶啤酒泡持性較差;雪花啤酒以泡持性156s墊底,僅為喜力啤酒、青島啤酒的一半。

雙乙酰含量:10款啤酒達優級

在啤酒釀造過程中,麥汁經過發酵,其主要代謝產物為乙醇和二氧化碳,同時還產生一系列的代謝副產物,如高級醇、酯、醛等微量成分。這些微量成分若在合理的範圍,是構成啤酒風味不可或缺的物質,但當它們的含量超過一定範圍,就會對啤酒的風味造成缺陷。雙乙酰是啤酒發酵過程中的重要副產物,它不僅是影響啤酒風味的重要物質,也是啤酒成熟的限制性指標。雙乙酰的味道有些甜,如奶酪香味。但當啤酒中的雙乙酰含量超過0.1ppm時,就會給啤酒帶來不愉快的餿飯味。因此標準規定,優級淡色啤酒雙乙酰含量≤0.10mg/L,一級淡色啤酒雙乙酰含量≤0.15mg/L。


測試結果顯示,10款啤酒雙乙酰含量較低,達到“優級”,整體表現較好。其中,

嘉士伯啤酒雙乙酰含量最低,為0.05mg/L;雪花啤酒、喜力啤酒、重慶啤酒次之;藍帶啤酒、珠江啤酒雙乙酰含量較高,接近“優級”的上限值。

過於明顯的雙乙酰是一種缺陷,這適用於所有品種的啤酒。不過,在深色或者重口味啤酒中,帶有輕微的、接近閾值的雙乙酰被認為是啤酒在味道和香氣方面較圓潤的表現。雙乙酰的奶油味會被激發出來,和啤酒中的堅果味、焦香味等相得益彰。


甲醛含量:嘉士伯啤酒、重慶啤酒相對較高

甲醛曾作為穩定劑用於啤酒生產,優點是降低啤酒的色度,較大地縮短出酒時間。2011年,原國家衛計委發佈GB 2760-2011《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將甲醛移出了食品加工助劑的名單。但這不代表啤酒中就不存在“甲醛”。啤酒中的甲醛主要來源於啤酒發酵過程中產生的一系列生化代謝產物,由於甲醛易溶於水,代謝產物中就有微量甲醛溶於啤酒中。甲醛是一種毒性物質,不僅能在人體中累積,還可以與蛋白質結合,長期攝入可能引起鼻咽癌、鼻腔癌、鼻竇癌和白血病等。《發酵酒及其配製酒》規定,甲醛的殘留量不得高於2.0mg/L;世界衛生組織(WHO)發佈的飲用水質量安全指南中指出,甲醛不得超出0.9mg/L。


測試結果顯示,10款啤酒均檢出微量甲醛,但含量都未超出國標限值。燕京啤酒、珠江啤酒甲醛含量較低,分別為0.024mg/L、0.028mg/L;嘉士伯啤酒重慶啤酒甲醛含量較高,達到1.2 mg/L和1.4 mg/L。

值得肯定的是,10款啤酒有8款啤酒甲醛含量均低於世衛對飲用水的最高限值,包括

燕京啤酒、珠江啤酒、哈爾濱啤酒、青島啤酒、百威啤酒、雪花啤酒、喜力啤酒。關於甲醛,百威啤酒認為他們的產品遠低於國標限值。同時他回應稱:“甲醛屬於釀酒過程中酵母代謝的自然產物, 由於檢測結果數值極小且遠低於國標,在這個範圍內檢測結果的數值波動屬正常現象。”


由於甲醛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人和動物的新陳代謝也會產生微量甲醛。微量的甲醛在人體內很快代謝成甲酸,從呼吸系統和尿液中排出,不會損害人體的健康,消費者不用過於擔心。


【特別聲明】:本報道中試驗結果、提及品牌僅對測試樣品負責,不代表其同一批次或其他型號產品的質量狀況。


消費者報道


首先這個問題很好,我來認真解答一下吧,啤酒是世界上三大飲料(Drink)之一,另外兩種是咖啡和茶,啤酒作為古老的飲料,已經有幾百年歷史,啤酒發展到現在,早已經不是買醉的象徵,平時喝點啤酒代表生活情趣,它也是人際交往中的催化劑。遼瀋美食圖文原創,任何轉載請通知作者。

據公開調查資料顯示,2017年我國人均啤酒消費量為34升,略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但是低於美國與德國的水平,我覺得世界上一半的酒蒙子都混跡在歐洲和美國,經常看見電視裡面主人公回家打開冰箱就來一瓶啤酒,他們也不吃點毛豆花生什麼的,完全當成飲料了。啤酒的發展史就像世界的發展史,從最初的麥酒到修道院啤酒,後來口味很重的波特和使用啤酒花的IPA一起撐起了歐洲的肚子,直到清爽的波西米亞風格皮爾森佔領了全世界。

啤酒改變不了世界,但它會忠實的記錄這個世界的變化,想追隨時間倒流的腳步看一看?熟悉啤酒的朋友都知道一件事,那就是德國啤酒法。公元1516年,巴伐利亞公爵威廉四世頒佈了《純正啤酒法》,這部啤酒法明確規定只能用大麥芽,水,啤酒花生產啤酒,其他成分是禁止使用啤酒釀造過程中的,1516年他們還不知道酵母是什麼,啤酒製造真正起作用是酵母, 1906 年啤酒純淨法修改並加入了酵母,當時啤酒純淨法配料只有大麥芽也是想限制使用小麥等糧食作物做啤酒,一個是防止飢荒,一個是更好獲取利益。

如今的德國啤酒廠有兩套不同的啤酒純淨法供遵循:巴伐利亞啤酒法和德國啤酒純淨法。許多德國啤酒廠通常會在酒標上特別指出啤酒屬於兩種純淨法中的哪一種,要是寫1516就不能寫德國,寫德國就不能寫1516,如果寫1516啤酒法就不能放小麥,通常說的啤酒純淨法是1516 年的巴伐利亞啤酒純淨法,因為1516年還不存在“德國”這一概念。

後來德國版本要比巴伐利亞的寬鬆許多,1516 年的巴伐利亞版本:釀造啤酒只能使用大麥,啤酒花和水,後來的德國的版本改變了一些,可以加一些東西,比如說小麥和酵母,許多人說德國啤酒法是世界上最古老,並仍然有效的食品安全法,但是啤酒純淨法在 1987 年就被歐洲法院正式廢除,據說涉嫌壟斷,啤酒純淨法廢除之後,各酒廠可以用自己的標準釀造酒,但是許多德國酒廠還是默守這一古老的法案。多聽話的德國酒廠,真正傳承啤酒文化還得靠他們啊,後來德國人把啤酒純淨法釀造工藝拿去申遺了,好像沒成功,估計未來會成功的。

作為舶來品的啤酒,在中國還沒完全釋放開她的魅力,很多人還沉迷於悶倒驢老雪奪命大烏蘇等工業啤酒之中不能自拔,外國的啤酒文化很濃郁,每年兩次的啤酒節(五月啤酒節和十月啤酒節)是來自巴伐利亞多年前的傳統節日,甚至喝啤酒的杯子都很講究,喝什麼啤酒就用什麼杯,真正喜歡啤酒的人一定會經常沉迷於精釀小作坊的啤酒,那些大路貨啤酒就是用來解渴的和拼酒的,啤酒行業也存在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當然國家有法律來規定食品裡面可以加什麼,不可以加什麼,不是什麼東西都能加到食品裡面的。

我們經常喝的啤酒有兩種工藝,分為上發酵和下發酵,上發酵叫做艾爾啤酒、下發酵叫做拉格啤酒,皮爾森啤酒屬於拉格啤酒的一種,皮爾森啤酒工藝原是捷克首先發明創造的,傳統的精釀啤酒發酵通常採用上發酵工藝,時間可長達15天— 2 個月,啤酒發酵充分,麥芽汁濃度更高,風味更為濃郁,工業化大批量生產的啤酒都是下發酵方式生產,酵母在發酵罐底部工作,最後沉在酒液的下方,工業啤酒發酵時間通常只為 7 天左右,這種工業啤酒的號稱帶來啤酒技術的革命,同時也殺死很多傳統啤酒小廠家。國內常見的啤酒都是下發酵的皮爾森類型啤酒。

皮爾森類型啤酒這種啤酒的發酵溫度一般控制在 10℃ 以下,而且發酵罐較大,發酵結束後通常採用過濾和巴氏殺菌,增加啤酒的貨架期(保質時間),商人就是商人,時間就是金錢,工業啤酒發酵時間短暫,發酵不會特別充分,導致麥芽汁濃度含量低,風味也更為清淡,利潤當然也高一些。我們喝啤酒主要是看配料表,水佔據大部分,所以有些地方啤酒不好喝是因為水質的原因,同樣的工藝設備原料,就是不好喝。

中國啤酒廠家現在非常多,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啤酒不僅要產量大,還要品質穩定,價格更要低廉,如果這種工業啤酒賣貴了,真沒人消費啊,啤酒製造工藝是無氧糖酵解,從糖或多糖生成乙醇和二氧化碳,啤酒裡面的酒精是用酵母發酵糖分而形成的,那麼這種糖從哪裡來,麥芽、大米、澱粉都是含糖分的,麥芽價格和質量總是發生變化,就像是水一樣,不同產地的麥芽有完全不同的風味。老闆們為了啤酒廠穩定質量和降低成本,只能上其他的穩定原料了,比如說大米、玉米,實在不行就上澱粉與糖漿。麥芽度越高,往往酒精度也越高。國產啤酒一般麥芽濃度在8-11P°,精釀啤酒的麥芽濃度超過20P°,這就是工業啤酒與精釀啤酒的本質區別。

規模生產啤酒的必要條件就是穩定,啤酒花是啤酒味道的主導,更是啤酒的靈魂人物,啤酒花也叫蛇麻花,是一種多年生草本蔓生植物,也是一種藥材,如果啤酒花不行,其他東西咋整也不行,啤酒花是植物,種植這東西會發現每年都有不同,不一樣產地的啤酒花也不對味,那麼為了工業啤酒味道的整體穩定,老闆們開始研究酒花浸膏,酒花浸膏生產工藝是將啤酒花原料粉碎後,形成金黃色粘稠液體,用處是賦予啤酒爽口的口感和特有的芳香,有助於清除麥汁中的蛋白質,使啤酒清澈透明,有助於發泡,並且有一定防腐功能,使用大米釀造啤酒能少一些啤酒花,因為大米的蛋白質含量不如麥芽,國產啤酒就這樣一點點變成了啤酒水。

啤酒生產本來是單純的原料,加這個東西,加那個東西都是一點點積累出來的,大米、澱粉、糖漿、酒花浸膏都招呼進去,工廠化的啤酒就是向前看,一切都要看效益,所以啤酒裡面的添加物越來越多,這樣一來,成本也降低了,啤酒風味也均衡了,加工起來也穩定多了,更加適合大眾消費者的口味。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覺,現在的啤酒喝起來也味道不苦了,它也沒酒花香和麥芽香了。 國產啤酒以前靠價廉物美吸引消費者,隨著我們消費者經濟能力的提高和消費價值觀的改變,更多人傾向於購買精釀啤酒和葡萄酒,所以工業化啤酒可能需要一個轉型過程,很多酒廠也注意這個問題了,開始更新設備和原料,轉向中高端啤酒的發展路線, 目前來看,國產高端啤酒並不被消費者認可,進口啤酒銷量增速非常快,已經開始擠佔國內啤酒的市場份額,中國啤酒的消費市場將來會有一場惡戰。



遼瀋美食


【什麼樣的啤酒算是“國產的廉價啤酒”?】

這個按照我們的生活體驗來說,基本上很多大排檔、擼串的地方提供的啤酒,差不多都在此列,基本特徵就是【價格低廉,一般3到5元錢】、【配料中基本總能看到大米、玉米、澱粉之類的東西】以及【滋味寡淡,喝起來水水的】這三條。

可能也正是因為如此,有些地方在酒桌上對於一起喝酒的人比較“失望”的說法就是“唉,實在不行你就喝啤的吧。”,那麼啤酒就是這麼“不受待見”的存在嗎?其實不是這樣的。

那麼【啤酒是怎麼來的】?

啤酒雖然是19世紀末才進入我國的,但是它的誕生已經十分久遠了,早在公元前6000年蘇美爾人用大麥芽釀造了最初原始的啤酒;啤酒一經出現就廣受歡迎(雖然那個時候的啤酒很原始,跟現在的不是一回事),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也出現了歌頌啤酒女神寧卡西的聖歌,啤酒的釀造技術也隨之傳播開來;直到公元前2100年古巴比倫王頒佈了人類第一個法典的時候,已經就有了關於釀酒師的規定,可見啤酒的影響。

後來啤酒通過希臘這個中東跟歐洲的“中轉站”慢慢傳入歐洲,直到公元4世紀已經傳遍歐洲大陸,在這期間以及之後,啤酒的風格也不斷被豐富,比如混入蜂蜜的蜂蜜酒、英國有些地方出現的黑啤酒、愛爾蘭人自釀的跟現在淡色啤酒很像的啤酒等等。

可見啤酒從誕生開始也並非是一成不變的,它的釀造技術和原料都在不斷的變化所以我覺得國產的廉價啤酒不管好不好喝,它們確實也能算是啤酒。不過自從1516年巴伐利亞大公威廉四世頒佈了《純正啤酒法》規定只能使用啤酒花、麥芽、酵母和水來釀造啤酒之後,之後德國依然保持,經過這數百年的時間德國啤酒的品質和鼎鼎大名已經快到“無人不知”的程度了,而很多國產廉價啤酒使用大量輔料(玉米、大米、糖類)等來釀造短短100年也收穫了“水啤”的稱號,可見老百姓已經用口味做出了“投票”了。

所以綜上所述,從理論上來說國產廉價啤酒當然算是啤酒了,只不過對於啤酒愛好者來說,可能喝起來跟喝水也差不多了。不過國內還是有不少優質的好啤酒的,只不過肯定不廉價就是了。

對於美食、健康飲食和美食趣聞軼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和贊支持一下,以後一起分享有趣有用的相關內容!


啞巴美食家


你問的問題本身就有問題。國產啤酒並不是廉價啤酒。青島優質大8元,青島優質小8元,青島純生12元,哈爾濱淡爽6元,哈爾濱白啤8元,百威8元,雪花天涯6元,雪花原汁麥7元,雪花(瓶蓋拉環的)8元,金士百純生6元。以上是飯店常備的啤酒。進口啤酒 範佳樂8元。對比麥芽濃度,酒精度數。國產啤酒並不廉價,價格與國際接軌了,品質依然很低。同樣的道理,如果把品質做成同等的,價格會高出不止一節。有人會問範佳樂8元哪裡有賣,那麼我告訴你,在我們本地大潤發超市,亞太超市,賣5.X元。上面的價格 我增加了30%多的利潤,你別告訴我超市是平來平走。平均利潤都在50%。所以,我們日常消費的啤酒並不是廉價,而是同等消費水準 甚至稍高。


老曹很陽光


正如題主所說的“啤酒中居然沒有麥芽,直接用澱粉發酵,這還是啤酒嗎”。嚴格來說,這種沒有麥芽的東東,根本不能稱之為啤酒。


啤酒好不好喝?什麼是好啤酒?絕對取決於麥芽的質量和含量,我想喝了多年啤酒的年輕朋友都不一定知道,說真的,大多數人把大口豪飲啤酒當成飯桌上裝逼的道具,就像大多數人不知道什麼是好的紅酒一樣,只知道大喊:來,走一個,一口悶。

國內的廉價啤酒,比如冰純,超純,清爽,超爽,冰酷等,只要含有這幾個標籤的啤酒,都屬於質量不高的啤酒,因為商標上已經說明了原麥汁濃度很低,單位體積酒精含量也在2.5-3.3之間。

老王看了這個話題答問,都回答的很專業很棒!啤酒組成是什麼?當然離不開構成它的物質:水,麥芽,啤酒花,酵母。其中麥芽是啤酒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這個必須有,而且比工藝重要。

評判啤酒好不好?老王在之前的問答中也說過,好啤酒倒出來,白色泡沫要細膩,不在短時間內消失化水,泡沫掛壁時間長,透過玻璃能感受到酒體有濃郁感,不稀薄。隨著二氧化碳氣體,有明顯的麥芽香升騰,喝一口,口感濃郁,殺口感強,這種殺口感就像你打開可口可樂,喝第一口的感覺。這樣的啤酒,久違中國市場至少18年以上。

國產啤酒的風格,無論生啤熟啤,都屬於淡啤,這也是咱國人民的飲啤習慣,當你喝到一罐純進口的歐洲黃啤或小麥啤酒,你會驚訝於那樣的厚重口感,驚訝於啤酒泡沫經久不消,驚訝於粘在自己嘴唇的一圈泡沫。這才是啤酒應有的本色,喝上一口,整個背部都舒坦了。

啤酒資本大佬全國各地控股異地啤酒廠,最差的做法就是複製自己的模式,貼牌不說,還讓各地啤酒特色消失,且口感極差,這無疑是對特色文化的殺戮,朋友,你說呢?


樓蘭餐廳老王


老司機觀點:

國產啤酒是中國標準的啤酒,它是新式啤酒。

有人說德國啤酒才正宗,也有人說中國啤酒行業造假,其實也不然。只是它們之間的工藝不同,價格不同,風格不同。國產的啤酒更適合中國人的口感需求。



啤酒的起源

啤酒起源於蘇美爾,位於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包括南美索布達米婭和古巴比倫城,也就是現在的伊拉克地區。並且在歐洲,在德國發揚光大。我們知道在這些地區是以大麥小麥為主要的作物的。


近五百年來德國啤酒的地位是不可撼動的,是他們一直堅守著傳統啤酒的血統,成為了純正啤酒的代名詞。在500年前,德國就頒佈了《德國啤酒純釀法令》嚴格規定了製作啤酒的主要原料只能是:大麥芽、啤酒花和水。

法令頒佈主要是用於調控啤酒價格,也是避免在小麥和裸麥的價格上與麵包店引起競爭,一定程度上也是保證了吃與喝供應的平衡,所以必須限定啤酒用什麼原料,不能用什麼原料。隨著科技不斷進步,社會資源的豐富下,法令也進行了一些修改,比如後期在原料中允許加入酵母和小麥。


但是不論德國啤酒怎麼變到今天 ,它依然是以麥子為主,不論是大麥,還是小麥。所以請各位記住這點:啤酒的風味最主要的酒是麥子帶來的。


雖然,德國現在有些啤酒廠家想突破或者正在突破,不只被限定在這個法規內。但德國人一直認為啤酒就應該是《德國啤酒純釀法令》這塊基石之上的。也正是因為這種限制,他們能不斷地在這條路上走得更優秀,出產更多讓世人驚豔的德國啤酒。


新式啤酒產生

就像蘇格蘭起源的麥芽威士忌到了美國就成了波本威士忌(玉米為主要原料),啤酒在美國也同樣加入了玉米,誰叫人家美國玉米多呢。且玉米的加入讓啤酒的味道清淡、柔和。於是不同風格的啤酒出現了,跳出了德國啤酒的種種限制。


啤酒在中國也是一種舶來品,不知道是口味原因,還是啤酒工藝的原因,中國消費者更習慣清爽的啤酒。更或者來說,中國的物產更多樣性。所以啤酒在中國沒有拘泥於德國的標準了。


我們國家的啤酒更偏向清淡,清爽的啤酒。這種啤酒在行內稱為“工業淡啤”。名字不好聽,是因為它的生產更經濟實惠,更快捷。這種啤酒更符合大眾的口感,儘可能的“淡”。清爽、清淡成了啤酒給消費者的一種愛好,“工業淡啤”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原料中有大米、玉米、澱粉等,加入了這些的並不是就是不好的啤酒,只是非正統起源的大麥芽啤酒而已。啤酒的原料一般只有四種,即水、麥芽、啤酒花、酵母,加入大米、玉米這些原料,一是成本更低,二是口感更淡,更能最大範圍的適應大眾口味。


其實,這只是啤酒的一種本土風格化,無可厚非的事情。當然它會少了很多正統啤酒的麥子帶來的風味。不過真要中國普通消費者一口氣懟一瓶濃郁的德國啤酒估計還不容易。

這種廉價的啤酒在中國法規體系下還是啤酒,並不是德國的標準就是神聖的不可以更改的。啤酒在我國本土化後是允許添加玉米,大米等原料,所以,它還是啤酒,可能應該叫中國啤酒吧。


至於它廉價還是怎麼,只是看你選擇了,你想幾塊錢喝瓶啤酒,你就別要求是最正統德國標準的啤酒了。

那我們日常怎麼區別它們呢?想區分它們也很簡單,只要看看啤酒的配料表就好了。


老三說酒


平心而論,國內啤酒並沒有太大的價格變化,十年前一瓶普通燕京就已經是3塊錢了,到今天也才變成五塊錢而已,算起來才漲了50%,但是看看超市裡的青菜通常是5倍的漲幅。

所以呢,既然不能漲價,那就只能想辦法,所以現在很多啤酒已經變成了500毫升,而在之前很多年都是600毫升。

更麻煩的正如題主所說,原料開始變了。大米,玉米,甚至澱粉都直接作為釀酒原料了,之前其實一直都是大麥芽的。那麼有什麼區別呢?

如果說從酒精的角度講還真沒啥差別,因為不管是大麥,玉米,還是木薯,澱粉總會變成酒精的。

但是大麥芽裡面不光有澱粉哦,還有各種蛋白質,氨基酸,以及在麥芽烘烤過程中產生的各種風味物質。這些成分讓啤酒的口感變得有深度和厚度。

國外的著名的啤酒,基本上都是用麥芽來釀造的。但是也不排除一些特別的種類,比如墨西哥的玉米啤酒,最近特別火熱的科羅納就是典型的玉米啤酒。

另外,國內大廠商生產的只要是拉格啤酒(除了少數像燕京白啤這樣的)。相對於大量進口的精釀艾爾而言,確實清淡了。但是這就像要對比汾酒和茅臺,其實完全是不同風格的酒啊,說誰好也不太對。

只能說目前四五塊錢的那些大瓶啤酒,只能算是啤酒飲料了,酒精度不高,泡沫不持續。這樣的啤酒就只能喝著玩了。


植物人史軍


之前不覺得中國啤酒不好喝,而且我還出生在一箇中國啤酒消費佔前三名的城市,我一直覺得我們城市的啤酒是最好的!

直到有一次去俄羅斯,喝到那裡的啤酒,第一口的時候感覺真苦,好像中藥的感覺,但是嚥下去之後我終於知道了什麼叫做麥芽香味,滿圈充斥的麥芽的味道,咂巴了一下嘴,又感覺稍稍有一點回甘,這對我喝了接近10年啤酒的人,堅持是打破了新次元!原來啤酒還有這種味道,原來有人說能喝出麥芽味居然是真的,不是傳說!對我來說,這就好比老婆餅裡真的有了老婆!然後我在俄羅斯開始一款一款的喝,總體來說質量都不錯!

回國以後,再喝中國啤酒,那真的就是外國啤酒兌水,而且還兌了不少!寡淡無味!然後心裡就很不是滋味。

中國的啤酒,真的就是水啤,主要就是用來灌大肚子的!各位可以嘗一嘗國外的啤酒,感覺會是不一樣的!



我的你的146679090


看看國產品牌啤酒的配料表,都還是有麥芽的,就是量多量少而已。

“麥芽不夠澱粉湊”,其實用澱粉還算好的,還有的啤酒配料表直接寫糖漿的呢。其實用澱粉也罷糖漿也罷,目的無非是兩個,一是降低原料成本,二是加快發酵,糖漿發酵的速度肯定高於澱粉,澱粉的發酵速度高於麥芽,生產週期短了,還能進一步降低成本。

大家都認為國產啤酒口感不如進口啤酒醇厚,個人覺得主要原因不是澱粉/糖漿部分替代麥芽,主要原因是啤酒花的用量。啤酒的口感有種特殊的苦味,這主要來源於啤酒花。由於國人的口味習慣,國產啤酒的口味一直是偏淡的。即使在二十年前,很多國產啤酒都屬於偏淡的口味,以至於有些地方啤酒引進德國工藝生產出啤酒後,當地人還喝不慣,嫌苦味太重。這也跟國人消費習慣有關,過去國人大多隻在夏天喝啤酒,當做解渴消暑的飲料,冬天和春夏季習慣喝白酒。夏天喝啤酒,當然喜歡清爽一些的。相對而言,歐洲氣候偏冷,而且一年四季喝啤酒,自然喜歡口味厚重一些的。

最後說一句,即使在公認啤酒品質最好的歐洲,啤酒也屬於低端消費品,在正經的宴會上都只有葡萄酒而沒有啤酒,既然是大眾性低端消費品,控制價格還是很重要的。


老劉93759


其實德國的原裝啤酒我沒喝過啊,愛士堡,瓦倫丁姑且算吧,看上去很養眼,口感其實也就那樣,青啤的扎啤以及嶗特的原漿,青啤的原漿都很好喝的,口味不一樣而已,哈啤,雪花的勇闖天涯,燕京啤酒都喝過,感覺沒有青啤的好喝,外地的喝的少就整點博古特,小白金這種,喝的多就喝點9度,5廠那個六瓶一包的也可以,純生也可以,寫的有點亂,要是有想交流的,私信交流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