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陽明胃經——陷谷穴

陷谷穴最早出自於《靈樞經脈》,是隸屬足陽明胃經的穴位。中醫認為陷谷穴具有清熱解表、和胃止痛有功效。臨床當中陷谷穴主要用於治療慢性胃炎、胃下垂、腹痛等病症。陷谷穴對於各種原因引起的水腫,如下肢水腫、面目水腫、足背腫痛也具有非常不錯的治療效果。

陷谷。陷,凹陷之處也。谷,山谷也。陷谷名意指本穴為胃經地部經水的聚集之處。本穴物質為衝陽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因本穴位處肉之陷處,地部經水在此聚集,故名陷谷。

足陽明胃經——陷谷穴

胃經俞穴。俞,輸也。本穴物質為衝陽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和內庭穴傳來的天部之氣,天部之氣是橫向傳於衝陽穴,地部經水則下傳內庭穴,本穴有傳輸胃經氣血的功能,故為胃經俞穴。
本穴屬木。屬木,指穴內物質運行變化表現的五行屬性。本穴的天部之氣向胃經的上部傳輸,其運行方式為橫向移動,表現出風木的運動特徵,故本穴屬木。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及天部風氣。
【運行規律】經水循胃經下行內庭穴,風氣循胃經上行。
【功能作用】輸送胃經氣血。

陷谷穴位於人體的足背部,當第二、第三蹠骨間,第二蹠趾關節近端的凹陷處即是陷谷穴的位置。刺激陷谷穴可地採用按壓的方式,將拇指的指尖置於陷谷穴穴位上,進行點按。左右兩側的陷谷穴每次各點按1-3分鐘即可,每天早晚各按一次,先左後右。

如何取穴?

正坐垂足或仰臥位,在第二、三蹠骨間,第二蹠趾關節近端凹陷中

穴位主治: 目赤腫痛,面浮水腫,足背腫痛,足痿無力。

足陽明胃經——陷谷穴

配合其他穴位還可以改善腹痛:

1. 主穴 中脘 天樞 足三里 三陰交太沖。

2. 配穴 寒邪內積者,配神闕、公孫;溼熱壅滯者,配陰陵泉、內庭;飲食停滯者,配下脘、梁門;肝鬱氣滯者,配太沖、期門;脾陽不振者,配脾俞、章門;急性腹痛者,配梁丘。

3. 方義 中脘為腑會、胃之募,天樞為大腸腑之募,兩穴均位於腹部,足三里為胃之下合穴,“肚腹三里留”,三穴遠近配伍,既可調理胃腸腑氣,又可運轉腹部氣機;三陰交調理三陰經之氣血;太沖疏肝兒調暢氣機。

【穴位配伍】陷谷穴配陷上星穴、囟會穴、前頂穴、公孫穴治卒面腫。配列缺,主治面目腫;配內庭、太沖,主治足跗腫。配列缺,有清熱解毒的作用,主治面目癰腫。配內庭、太沖,有清熱消腫,活血止痛的作用,主治足跗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