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阳明胃经——陷谷穴

陷谷穴最早出自于《灵枢经脉》,是隶属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中医认为陷谷穴具有清热解表、和胃止痛有功效。临床当中陷谷穴主要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下垂、腹痛等病症。陷谷穴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水肿,如下肢水肿、面目水肿、足背肿痛也具有非常不错的治疗效果。

陷谷。陷,凹陷之处也。谷,山谷也。陷谷名意指本穴为胃经地部经水的聚集之处。本穴物质为冲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本穴位处肉之陷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故名陷谷。

足阳明胃经——陷谷穴

胃经俞穴。俞,输也。本穴物质为冲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和内庭穴传来的天部之气,天部之气是横向传于冲阳穴,地部经水则下传内庭穴,本穴有传输胃经气血的功能,故为胃经俞穴。
本穴属木。属木,指穴内物质运行变化表现的五行属性。本穴的天部之气向胃经的上部传输,其运行方式为横向移动,表现出风木的运动特征,故本穴属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天部风气。
【运行规律】经水循胃经下行内庭穴,风气循胃经上行。
【功能作用】输送胃经气血。

陷谷穴位于人体的足背部,当第二、第三跖骨间,第二跖趾关节近端的凹陷处即是陷谷穴的位置。刺激陷谷穴可地采用按压的方式,将拇指的指尖置于陷谷穴穴位上,进行点按。左右两侧的陷谷穴每次各点按1-3分钟即可,每天早晚各按一次,先左后右。

如何取穴?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第二、三跖骨间,第二跖趾关节近端凹陷中

穴位主治: 目赤肿痛,面浮水肿,足背肿痛,足痿无力。

足阳明胃经——陷谷穴

配合其他穴位还可以改善腹痛:

1. 主穴 中脘 天枢 足三里 三阴交太冲。

2. 配穴 寒邪内积者,配神阙、公孙;湿热壅滞者,配阴陵泉、内庭;饮食停滞者,配下脘、梁门;肝郁气滞者,配太冲、期门;脾阳不振者,配脾俞、章门;急性腹痛者,配梁丘。

3. 方义 中脘为腑会、胃之募,天枢为大肠腑之募,两穴均位于腹部,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肚腹三里留”,三穴远近配伍,既可调理胃肠腑气,又可运转腹部气机;三阴交调理三阴经之气血;太冲疏肝儿调畅气机。

【穴位配伍】陷谷穴配陷上星穴、囟会穴、前顶穴、公孙穴治卒面肿。配列缺,主治面目肿;配内庭、太冲,主治足跗肿。配列缺,有清热解毒的作用,主治面目痈肿。配内庭、太冲,有清热消肿,活血止痛的作用,主治足跗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