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一塊錢可以買到什麼?

橋139090297


60年代一月工資15.1元!三口人一月吃喝還能剩下2一4元[酷拽]我的記憶[流淚]


手機用戶6849157701


六七十年代,我記得有一家九口人,男的正式工作工資是29.50元,女的臨時工39.90元。夫妻倆養了七個孩子,三個上學的,剩餘的四個孩子在家,一個看著一個。上學的學費每個學生一年是150元,三個學生共計是4.50元。家裡有自行車🚲,手錶⌚️,縫紉機,收音機📻和一些純木製傢俱等。養了三個豬🐷和雞🐔鴨鵝等。燒的是玉米揚子和玉米幹及高粱乾子。每月供應的糧食初中生是35斤,其他的每月是28斤。供應的有大米每月每人是2斤,價格是每斤0.185元,麵粉每人每月是5斤,每斤是0.175元,其它的糧食都不超過0.10元。憑票豬肉每斤是0.60元左右,羊肉每斤是0.70元左右,牛肉每斤是0.52元,供應的豆油每人每月是0.5斤。買的豬肉越肥越好,買的多些,羊肉、牛肉基本是吃的少些,羊和牛的內臟一般是每人要,要也不花錢。逢年過節時,每家每戶基本上都自己殺豬,請左鄰右舍的吃豬肉燉粉條子和血腸。蔬菜基本上幾分錢一斤,大白菜每斤一分錢一斤。每家秋季開始醃製兩大缸酸菜吃一冬。在飯店5元錢可以請十多個人吃,還吃得很好。那時的肉蛋菜吃起來特別的香,回味無窮。


隱形的翅膀256142117


無法比對。這得從工資收入說起。

我是上海出身長大的。六十年代還是個小屁孩,在學校上學。

記得那時候,一個剛進單位的學徒,每月工資是17.84元。三年滿師,每個月工資是36元。

我父親的退休工資很嚇人。每個月可以領到95元。如果按照基本食品價格推算至今。得萬元以上了。

言歸正傳,那時必須具有上海市戶籍,才能憑購糧卡在米店買到定量的大米。早稻米11.5元一百斤。大米15.5元一百斤。(每人每月只供應三斤大米。早稻米則不限量,只是不能超出每人的月定量標準。)

每人每月有各一斤二兩的魚、肉票,菜市場裡,正宗野生大黃魚🐟0.48元一斤。(這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上好的、豬大排骨0.96一斤。活雞也差不多吧,不過得等到過年憑票購買。

說實在話,那時的雞鴨魚肉比現在要鮮美的多,難得吃上也許是主要原因吧。

至於蔬菜,甚至西瓜都是以分,角來計算的。南方遠路的水果較貴,一般來說都捨不得買。

假如同女朋友逛南京路,請吃一碗肉絲湯麵便是將女友萬分的嬌縱了。王家沙的肉絲湯麵,名聞遐邇,得0.45元一碗哪。憑良心話,那面真是美味佳餚。

上下班通勤,單位會替你買一張六元的月票。另售車票,有軌電車🚃全程九分,無軌電車全程一毛三分,汽車全程一毛五分。

會算計的小年輕,憑票買一輛永久、鳯凰自行車,大概170元左右吧,每月單位補貼三元。可以用這補貼的錢給自行車折舊,精打細算,過幾年換一輛,永遠騎新車,很自豪。車把上裝上那會旋轉的雙鈴,那神氣,不亞於今天的後生開著一輛AMG.G~63.上街的。

家裡我是最小的。父親每天給我一毛錢吃早點,三分錢的燒餅兩個,加一根四分錢的油條。或者是一毛錢一碗的餛飩。或者是一毛錢四個生煎饅頭。任選!是不是很奢侈?

因為喜歡吹口琴,那時的(國光口琴)得2.95元一把。我時常從早點錢裡省下幾分幾分的。大概五六個月可以夠買一把的。便去福州路西藏路口的國光口琴廠門市部挑選自己的心愛。ABCDEFG七種調都配齊,我用了三年多的時間!

現在的年輕人,問那時的一元錢能派多大用?這麼跟你說。即使是在上海,如、果、是、你、自、己、家、的、房、子、夠、住!花三百五六十元錢買一套通用傢俱。而女方會將被褥等等辦齊。再花三四百元擺場酒席。老婆就娶進家了!

因為上海那時極少建房。(但真有了來處,倒也是國家分配!每月只需付幾元錢的房租。)世面上流傳著一句話~姑娘家如果運氣好,就是嫁個婆家有新式的六層公房。

想不到這都是五六十年前啦,有時還真懷念那年月時光。生活儉樸,但慾望非常簡單。是否那樣更好些?阿諾諾。


手機用戶崔永方


我是1951年生人,60年代已經十多歲了,有些事還有點印象。

那時候的普通工人月收入也就是二三十塊錢一個月,超過四十塊的極少,我周圍的雙職工家庭不多,單職工家庭比較多,每家每戶孩子都比較多,我家加上姐和哥三個孩子,算是孩子少的家庭,鄰居家的孩子排行到了老十,死了幾個,活著的有一半,五個。那時候我們同學之間都是叫小名,就是姓加上家裡的排行,比如:鄭五、陳六、李八等等,這些同學現在都是快到古稀之年了,但是我們同學聚會,大家還是這麼叫小名,感覺很親切。

六十年代初期,屬於三年自然災害,大家生活過得很苦,特別是農村,那個慘狀就不細說了,問問健在的老人就什麼都明白了。我記得當時有一種叫“高級餅”的餅子賣,不收糧票,一元錢一個,為何叫“高級”?因為餅中間有一點點豬肉,大約有指頭那麼大一點。餅子也比現在的月餅大不了多少,我們小孩也能吃下兩三個吧。不過,高級餅並不好賣,掛高級的名賣高價之實,想想收入,有幾個人吃得起?

小學五六年級的時候,班上成立了“小銀行”,鼓勵同學們存錢儲蓄,我記得最富有的那個同學也就是有一塊多錢。我有一段時間在餐館吃午飯,米飯加上涼粉,一毛錢一頓。

到了1965年,我上中學以後,形勢有很大的好轉。我所在的城市標一米0.142元一斤,標粉價好像是0.17元,帶骨豬肉0.72元,菜油0.70元,都是憑票供應。

當時我在學校住讀,每月生活費10元(包括零花錢)。學校食堂是八個人一桌,標準是事先就定了的,沒有肉和葷菜,都是素菜,一個月伙食費大約是六元左右(星期天除外)。

WG開始以後,特別是開始WD以後,大約是1967年到1969年,農產品憑票供應還有保障,工業品就慘了,肥皂牙膏乾電池電燈泡等等都缺貨斷貨,有錢也買不到。後來按人頭髮給工業購買票,緩解供需矛盾。

我有一張50多年以前跟幾個同學的合影,我的同學都是工人家庭的,照片上穿的都是補丁衣服,鞋也很破舊。五十年以後,我們幾個同學又聚在一起,我提議按照五十年前的同樣位置又照了一張,雖然大家都老了,但是現在過得都還不錯,回憶過去,大家都是一聲嘆息。

為了保護同學隱私,照片就不上傳了。


順其自然天命不可違9


有一天,我看到一個問你小時候的東西,有什麼現在沒漲價的,我就寫了一篇文章,結果可能沒看清是不是悟空問答,寫完一點,文章就丟了,不知道哪去了,今天就再寫一遍。

今天這個題,是六十年代,一塊錢能買到什麼,我是五0後,六十年代的事,還能記得一些,那陣子大米,白麵都不到兩角,豆腐五分一塊,沒有現在2元那麼大,大醬八分,醬油一角一,各種青菜沒有超過一角錢的,總之,那個年代人們的工資就三四十元,我們的父輩就掙五六十元,養一大家子,哪家都好幾個孩子,也都養活了,但現在想想,其實那陣的人,就是勉強能吃飽飯,吃飽穿暖,就是最低標準吧,我記得我小時候,因為我是獨生女,家裡生活算不錯的,也只是每星期天能改善伙食,吃頓餃子還是能的,過年,媽媽扯幾尺布,自己用縫紉機,做套衣服,這身衣服從過年開始,一直穿到第二年過年,冬天套棉襖,夏天當單衣,現在想想,也不知道那時那苦日子怎麼過來的,現在年輕人看父母啥也捨不得,感到不理解,從那苦日子過來的人,你讓他鋪張浪費,他是真捨不得。

上次那個題,是小時候的東西,啥還沒漲價,可能有人就會說,哪有沒漲價的東西,工資都翻了幾十倍,哪還能有沒漲價的東西,但我確實知道一種六十年代的東西,不但沒漲價,反而現在比那時候還便宜,大家一定很奇怪,哪有這種比六十年代還便宜的東西,莫不是你瞎說吧,這就是我上次寫的那段小文,今天就再說一遍。

我是養父母,原來有個叔家的兒子,也過繼給我父親,這個哥哥,六十年代初就中專畢業了,為了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他工作的第一個月,就給母親買了禮物,這個禮物就是一雙尼龍襪子,當時尼龍襪子那可是個新奇之物,五十年代,人們穿的都是線襪子,那線襪是真的純棉的,不像今天的線襪很結實了,那陣的純棉襪穿幾天就壞了,女人的一個家務勞動就是為全家人補襪子,家家都有襪底板,現在的年輕人都沒見過,但年齡大的人都知道,正因為襪子不結實,人們也沒錢,穿襪子可能也是那個年代女同志的一件大事,我的哥哥才給媽媽買雙尼龍襪子,尼龍是從石油當中提煉的,那個年代中國的石油是多麼寶貴,所以尼龍襪子的價錢可是挺貴呀,一雙襪子可能當時要兩元多錢,這在那個年代就是一件奢飾品,能穿上尼龍襪子的人就是貴族了,我是七0年參加工作後,才買上尼龍襪子,所以這個事在我的記憶裡就特別深。

那個年代,一雙襪子兩元錢,現在襪子多少錢啊?一元一雙滿大街,是不是這個東西不但沒漲價,反而便宜了,我沒瞎說吧。


娟子98999


六十年代基本工資很低,以工人來講平均只有三四十元,那時講地區差,各省市乃至地區都有差別,我舅63年參加工作學徒只有16元工資,還是在省城,那時幹部按行政級別,行政15級正縣團級才116元工資,那時我母親是小學校長屬行政22級是54元工資。

六十年代整個物價是很低的,四十元工資足夠供一個五口之家一個月生活,當然,物資生活水平那會兒還比較低,什麼都要憑票供應,錢的購買力還是可以的,一元錢足夠一家吃一天有餘,那時大米是1毛1分5一1毛2分8買一斤,早上吃早餐1角錢2根油條,豆槳2分錢一碗,買豬肉0,67元一斤,5分錢一大堆青菜,商店裡買桃酥餅0,48元一斤,1毛錢能買12個水果糖,牛奶糖貴一點要3分錢一顆,菠蘿冰棒3分錢一支,綠豆4分,牛奶的5分錢。

那會兒我舅16元學徒工資是在單位買飯票吃飯,每月一日三餐還能交幾塊錢給他媽我外婆,到了我,我是七十年代參加工作,也很早還末滿十六歲,學業都是工作後完成的,七十年代學徒工資就有了19元,在食堂吃飯一月需13一15元,買一份份量不低的紅燒肉是0,25元,2分錢可以打一大碗肉湯。因此上說,1元錢無論在六十年代還是七十年代都較值錢,這個差不多二十年的物價與收入比並沒有多大的差別。


wang_H


我清楚的記得,不是55年就是56年的春天,一次我與爺爺去自家的地裡幹活,我在玩耍中揀到了一張面值5元的錢。當時我並不知道那是5元錢,揀到後高高興興的交給了爺爺。爺爺拿到手後,吃驚的四處望了望,見四周無人,便趕緊的裝進兜裡,拽著我回家了。晚上,專門為我包了20多個餃子。這件事印在了我的腦海,至今無法忘卻。這5元錢,在當時那可不是小數目呀。


想想88665


60年代我記憶裡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和媽媽一起去買菜(當年上小學5年級),看到一個婦女賣一隻小羊羔,看到非常喜歡,纏著媽媽要買,一問價錢,要5毛錢,母親說買回去你割草喂牠?我一口答應,母親就買了,以後每天放學先去割草餵羊,星期天還牽著去放羊,非常高興,你說當年一塊錢能買什麼?


三峽客


六十年代初(指1962年,1959年至1961年根本沒有賣,花一百元一兩也買不到),一元錢可以買二兩硬糖,我偷家裡錢去買過一兩;整個六十年代一元錢可以買一兩個電阻,現在根本不需要用了;六十年代中期,1963至1966年上半年那幾年是相對比較好的(所謂劉鄧路線、修正主義),一元錢可以買兩斤半炒花生、或者四斤米的米飯;到1969年因為‘革命形勢大好’,一元錢可以買1.4斤大米,或者七兩豬肉;我說這些都是自由市場價。

六十年代的工業品比現在貴六七倍,一元錢當現在的一角多錢用,上一次廁所都遠遠不夠(那時候上廁所不收費,也很少有廁所,趕場就路邊擺很多尿桶,男人隨便堅決,女人怎麼解決我就不知道了);當然,特供也好,計劃內憑票買也好,六十年代中後期比較便宜,大米(一般都是陳化糧)我們這裡是0.142元一斤、豬肉0.72元一斤;白糖0.73元一斤;

說收入,六十年代時所謂上等人工人階級,普遍工資二級工止步,月35元左右,,也有高些的,那是技術權威或者相當於現在的技師,縣團級幹部也七八十元一個月吧?農民的勞動報酬全勞動力,一天的公分普遍(我們當地)就值兩三角、四五角,上六角就是高的;也有八分錢的。身體有病、婦女、半大人一般是全勞力的百分之九十、八十、七十、六十、五十。

說句題外話,到1975年我買過一把摺疊傘(託朋友的哥出差帶買)34.6元,月工資剩1.4元,現在那樣的傘10元我月收入可以買三四百把。

算去算來不好比,也可以說六十年代的一元錢可以當現在一角多;也可以說當現在四五元、十幾元、二三十元、甚至四五十元,看你用於購買啥了。但是凡是買吃的,那時候一元錢遠比現在值錢,凡是買工業品那時候一元錢肯定不如現在一元錢值錢,甚至一角都值不了。這是我的回憶。


虎嘯zhouyichang


六十年代剛參加工作,月工資18元,現在月工資1800元。1800/18=100。現在100元買的東西,當時的1元錢可能買得到,也可能買不到。

如果早上買湯麵條,當時1元大約可以買1O碗(但必須有每碗2兩糧票)。現在100元也可以買10碗,而且油還多些。

因此,好多事情不能用以前和現在比較。那年代我身上有2毛錢,我敢去趕集,我敢去商店。現在我身上有20元錢,我乖乖呆在家裡,那裡都別去。

但是我現在岀門不帶錢帶手機,別人也不知道我是窮還是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