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陳濟棠是個什麼樣的人?

汪鶴真


陳濟棠是個爭議頗多的歷史人物,在民國時期號稱“南天王”,他官至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民國政府農林部部長,他是粵系軍閥的領軍人物。

一、出身草根,早年參加同盟會,投身革命

陳濟棠是廣東防城港人(現在屬於廣西),是漢族客家人,清朝光緒十六年出生(1890年),家境貧寒,幼年雙親亡故,由他的兄長撫養長大,讀過書,有些文化。

(年輕時候的陳濟棠)

廣東是孫中山先生革命的大本營,所以兩廣地區的人們最先接觸革命,陳濟棠18歲那年考入了廣東陸軍小學堂,在教官鄧仲元的影響下,和同學鄧演達(著名的國民黨左派人士,後被反動派殺害)一起加入了同盟會,投身革命。武昌起義之後,陳濟棠和鄧演達追隨鄧仲元在淡水密謀舉事響應武昌起義。

(鄧仲元像)

鄧仲元是孫中山先生革命主張的堅決執行者,而陳濟棠始終不離其前後,在革命初期誓死追隨,積極參與到討袁、倒龍、反舊桂系軍閥等的活動中。

1920年北伐戰爭開始,陳濟棠在鄧仲元的粵軍第一師中任職營帳,陳炯明叛變革命,陳濟棠積極討伐並立戰功,升任旅長,受到孫中山先生的嘉獎,又協助李宗仁統一了廣西,討伐了劉楊叛亂,為鞏固國民革命廣東根據地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國民革命軍第二次東征時,陳濟棠有立下了功勞,為此受到蔣介石的嘉獎。

二、思想落後,牴觸孫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公然反蘇反共,投蔣升官

在革命初期的陳濟棠是積極分子,可是到了北伐戰爭之後,陳濟棠思想保守,逐漸顯露出了他右派的立場。

陳濟棠在廣東主政期間任人唯親,謀取私利,引起不滿,遂藉故去蘇聯考察躲避風頭,他帶團去了蘇聯四個月,回來之後不僅沒有接受革命思想,反而向蔣介石提出反蘇反共的主張。

賀龍、葉挺率南昌起義的部隊入廣東,陳濟棠率軍積極阻擊,鎮壓革命,中原大戰期間,陳濟棠支持蔣介石,他使用計謀將粵軍的蔣光鼎、蔡廷鍇部調往前線參加戰鬥,因為此二部非陳濟棠嫡系,中原大戰結束後,蔣蔡二部合編為第十九路軍,遠離了廣東。自此廣東就剩下陳濟棠一家獨大了。

三、因利益與蔣分裂,曾積極參與圍剿,後又為紅軍通行放水

中原大戰之後,蔣介石一家獨大,獲得了國民黨內部的最高權力,這時他就要著手鏟除異己,而粵軍不屬於嫡系,所以陳濟棠和蔣介石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

(蔣介石像)

矛盾歸矛盾,但是他們反動的本質是一樣的,陳濟棠在廣東境內依然積極打壓革命勢力,並積極參與國民黨對紅軍的前四次反圍剿。

隨著情況的變化,陳濟棠不想在江西替老蔣賣命,消耗自己的實力,就暗中派人和紅軍進行合作,紅軍派潘漢年等為代表與其談判,達成停戰協議,互通情報,陳部給紅軍讓道,並贈送了紅軍兩千箱子彈。

陳濟棠的行為主觀上其實是為了保存實力,但是在客觀上也幫助了紅軍,表現出了有利於革命的一面。

四、發動“兩廣事變”失敗,參於抗日工作,在香港化妝脫險,有一定的民族氣節

(胡漢民像)

胡漢民被軟禁,後腦溢血死亡,藉著胡漢民的引子,陳濟棠聯合李宗仁等成立了“中華民國國民革命抗日西南聯軍”,公然反蔣,蔣介石採取一打一拉的政策分化了他們的陣營,此次起事失敗,去往歐洲。

這次起事失敗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民族存亡之際,陳濟棠等還計較個人得失,所以在大義的前提下此事必敗,而失敗後的陳濟棠也逐漸認識到了抗日的重要性。

“七七事變”之後,陳濟棠僱人在法國演講,痛斥日寇罪行,表示了願意共赴國難的請求,遂回國就任國民政府農林部長,在任期間,積極參與抗日物資的籌集工作,支援抗戰,陳濟棠妻子有病,他告假去香港,在這期間,汪精衛曾經拉攏陳濟棠,被陳濟棠拒絕,後來香港被日本佔領,陳濟棠化妝脫險,沒有和日寇妥協,在民族大義上,陳濟棠沒有跑偏,值得表揚。

五、陳濟棠的貢獻

就是在他治理廣東期間,廣東發展的非常好,他重視教育,發展經濟,建設廣東,為之後打下了基礎。

六、功過是非

(改革開放總設計師,偉大的鄧小平同志)

偉大的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曾經接見過陳濟棠的第十子陳樹柏,說了這樣一段話對他,令其非常感動,“令尊治粵八年,確有建樹,有些老一輩的廣東人還在懷念他。”並親筆題字“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贈與陳樹柏,能夠得到鄧小平同志的評價和認可想必陳濟棠也沒有想到。



鴻涵先生


去年夏天的時候,我曾一口氣連續寫過上百篇民國軍閥政要,唯獨漏了陳濟棠,如今看來,對人物評價既不夠全面,也不夠深度,再評陳濟棠,反而不似從前“張嘴就來”。

本文在討論陳濟棠的時候,專門討論陳濟棠的軍政生涯,尤其是他與蔣介石之間的關係為主線,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這位“南天王”陳濟棠。

寒門出身的南天王陳濟棠

民國時期的軍閥,尤其是像陳濟棠這樣的地方軍閥,大多都是有一定的背景或者關係,陳濟棠是寒門出身,一步一個腳印走到主政一方的軍閥實力派,過程不可謂不艱辛。

陳濟棠家裡世代務農,1907年考入廣東陸軍小學開始接觸革命活動,秘密參加了同盟會,1912年考入廣東陸軍速成學校,畢業後開始其軍旅生涯。

1920年加入粵軍,開始了其向上爬升的軍旅生涯,1922年陳炯明叛亂,陳濟棠擁護孫中山先生,參加對陳炯明的討伐,陳炯明被驅逐出廣州後,陳濟棠被任命為粵軍第一是第二旅旅長,後來在粵桂戰爭中,新桂系的統一廣西之戰中都表現出色,並且與新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等人建立了良好的關係。

1925年已經擔任師長的陳濟棠率部參加第二次東征陳炯明的戰鬥,在此戰役中,蔣介石的總指揮部差點就被敵軍給端了,後來陳濟棠和何應欽部趕到才救蔣介石與水火。

北伐軍從廣東北上後,廣東就又成了廣東人的地盤,1927年11月發生張黃事變,驅逐李濟深,李濟深是陳濟棠的老領導,正是陳濟棠的幫助上,才幫助李濟深平息局勢,在此過程中,陳濟棠也迅速發展自己,成為廣東比較有實力的軍閥。

1929年,蔣介石在南京囚禁了李濟深,陳濟棠遂與蔣介石合作,扳倒李濟深,成為廣東最大的軍閥,在蔣介石的支持下,陳濟棠於1930年擊敗李宗仁與張發奎部,為老蔣的蔣桂之戰以及中原大戰的勝利立下汗馬功勞。

陳濟棠與蔣介石為代表的寧粵對峙

說句實在的,兩廣出身的軍閥要是不反蔣,都對不起革命,只有反蔣的軍閥才是好軍閥,以廣西新桂系來說,更是將反蔣當作軍閥的信仰,老蔣三次下野,兩次是新桂系促成的。

相對來說,粵系軍閥反蔣的雷聲大,卻是分分合合,終究是不徹底。

以粵系的汪精衛、胡漢民這些人來說,始終沒能形成反蔣統一戰線,內部矛盾比反蔣還大,最終都沒成氣候。

陳濟棠能夠成為南天王除了有自己的打拼,錦上添花的那個卻是老蔣,所以,在1929到1931年之間,陳濟棠是依附於蔣介石,然而1931年因為粵系胡漢民被蔣介石囚禁後,陳濟棠經過粵籍政客古應芬的策動,開始反蔣。

粵桂之間停止戰爭,達成和解,將兩廣成為反蔣基地,很多粵籍的國民黨元老派也都積極支持他們,再次成立廣州國民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對峙,並且彈劾蔣介石,要求蔣介石下臺。

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不得不考慮全國的局面,因此作為妥協將胡漢民釋放,與粵方達成和解。

然而,陳濟棠和蔣介石之間的關係卻徹底破裂,陳濟棠在此期間迅速擴張,在東北軍撤回關內的情況下,粵軍已經成為當時除老蔣中央軍外實力最強的軍閥,底氣足了也就不懼老蔣了。

陳濟棠發動的兩廣是變,從反蔣到服蔣

1936年作為全面抗戰爆發的前一年,發生了兩件大事,其中之間就是張學良發動的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兵諫蔣介石進行抗日,而在此之前,陳濟棠與新桂系就發動兩廣事變,反蔣抗日。

1936年6月2日,陳濟棠開始發難,致電中央要求全國抗日,陳濟棠領銜,兩廣將領聯名要求蔣介石北上抗日,是為兩廣事變。

針對陳濟棠的發難,老蔣沉著應對,一方面調兵遣將隨時準備應戰,另一方面還是老一套,就是收買、分化、瓦解陳濟棠的部隊,這一招被蔣介石在攻打地方軍閥的過程中,運用的爐火純青,屢試不爽。

首先是粵軍重金打造的空軍,被蔣介石收買,飛離廣東投靠中央;其次是廣東軍政大員李漢魂通電反陳擁蔣;最後,收買陳濟棠手下重要大員餘漢謀與張達,宣佈服從國民政府。

老蔣這一套組合拳打的陳濟棠是毫無招架之力,辛辛苦苦籌劃反蔣多年,竟然被老蔣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不費一兵一組給解決了。

兩廣事變失敗後,陳濟棠跑到香港蟄伏,經過一段時間痛苦的反思,陳濟棠最終選擇服從老蔣,老蔣讓陳濟棠出過,並且表示希望他“早日回國襄助共成大業”,後來陳濟棠擔任過蔣介石的農村部部長,以及中央常務委員等職務。

蔣介石敗退臺灣後,頗有先見之名,將精力放到教育上,免受猜忌。


史論縱橫


陳濟棠(1890一1954),字伯南,廣西防城縣人,國民黨一級陸軍上將。畢業於黃埔陸軍小學、陸軍速成學校。畢業後在廣東地方部隊中任初級軍官。1916年,任營長。1922年,陳炯明叛變,奉孫中山之命討逆。及廣州光復,升團長、旅長、師長。 陳濟棠擁蔣,在蔣的幫助下獨佔兩廣,成為粵系主要頭目。



1931年,驅走省主席陳銘樞,成為獨霸廣東的“南天王”。陳濟棠加強治理廣東,他提出了“整軍經武,改革政治,發展經濟,闡揚文化”十六字治粵方針,並取得了顯著成效。 他又反蔣。1936年與桂系聯合發動兩廣事變,任抗日救國軍西南聯軍副司令。失敗後逃往香港。 陳濟棠反我軍,1932年任贛粵閩邊區“剿我軍”副司令,參與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第四次、第五次“圍剿”。他在1934年又與紅軍簽有停戰協議。 1937年9月,蔣介石任命他為國民政府委員。1939年11月,經蔣提名為中央執行委員和最高國防委員會委員。



1940年3月任農林部長,次年辭職。抗日戰爭勝利後,曾任兩廣及臺灣宣慰使。1946年回廣東從事教育事業,創辦珠海大學。1949年3月被任命為海南特區行政長官兼建省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1950年5月,由海南去臺灣,被蔣介石聘為“總統府”資政、戰略顧問。1954年11月3日在臺北病逝,終年六十四歲。


李三萬的三萬裡


我們熟知的“八路軍”番號,原來就屬於曾經的“南天王”陳濟棠。抗戰勝利後,一直賦閒的陳濟棠試圖東山再起,糾集舊部爭奪廣東的軍政大權,終於鬥不過曾經的部下餘漢謀等人,被打發去了海南島擔任警備司令(舊屬廣東)。第四野戰軍大舉進軍兩廣時,殘敵紛紛逃入海南,結果“老虎仔”薛嶽在陳誠的力挺下復出,就任“海南防衛總司令”,屈居副手的陳濟棠氣個半死,乾脆出工不出力,最後率嫡系部隊兩個師逃臺。



陳濟棠出身於號稱“粵軍之母”的粵軍第1師和後來的第四軍,他在民國政治舞臺上的起落與蔣介石息息相關。國民革命軍1926年誓師北伐時,陳濟棠幸運獲得了率所部第11師留守廣東的機會,從此排斥異己壯大勢力,在粵系汪精衛、張發奎等與蔣介石爭奪國民政府控制權的鬥爭中,陳濟棠選擇支持了蔣介石,於是飛黃騰達。到1929年,他已經升任第八路軍總指揮及“廣東綏靖委員”,統一掌管廣東地區的陸海空三軍。

陳濟棠在新桂系軍閥崛起時期,曾奉廣州政府之命三次率兵入桂相助,因與李宗仁、白崇禧和黃紹竑全部交好,蔣桂戰爭之後李白黃一度下野,兩廣地區以陳濟棠勢力最大,“南天王”的稱號由此而來。



關於陳濟棠的生平,不少答友已經認真回覆,重複沒有意義,單說一向秉承反*立場的這位“南天王”,是如何因為維護自己利益、反而在客觀上相助中國革命的事件。

第一次是1935年10月中央紅軍決定長征時,由於通往湘西的道路已經被國民黨圍剿部隊重兵封鎖,紅軍派員聯繫了負責南路封堵的陳濟棠,此公深知蔣介石一石二鳥的政策,不想與紅軍拼個你死我活消耗自身實力,於是答應了紅軍自粵北“借道”的要求,當中央紅軍通過後再假意追趕,被稱為“敲梆式的堵擊”和“送行式的追擊”,使紅軍在長征初期順利通過了敵人三道封鎖線。

(與蔣介石合影)

陳濟棠甚至贈送了紅軍10萬發子彈,並且揚言:“紅軍多打死一個蔣軍,我們就相應安全一分”。當然,這些小動作是瞞不過蔣介石的耳目,後者怒火中燒,開始限制和修理這個廣東軍閥,雙方矛盾逐漸加深。

第二次是1936年6月,蔣介石正擬調動大批中央軍前往西北,準備逼迫張學良、楊虎城一起圍剿剛剛到達陝北的各路紅軍,不料陳濟棠見江南空虛,當年6月1日聯合桂系發動了反蔣的“兩廣事變”,歷史上也稱六一事變,蔣介石不得不回調部隊解決兩廣問題,客觀上為紅軍贏得了寶貴的喘息之機。

結果,陳濟棠的頭號大將餘漢謀倒戈,空軍全部叛逃,兩廣事變很快被中央軍平定,陳濟棠無奈通電下野,結束了他在廣東的近十年統治,第八路軍番號也被撤銷;等到蔣介石回過頭來再次督師陝北時,又發生了“西安事變”,苦逼的一塌糊塗。



(薛嶽、陳濟棠、張發奎)

第三次是1950年4月,抗戰勝利後一直主管海南軍政的陳濟棠,被空降來的老鄉薛嶽騎在頭上,心中十分不爽,在海南的國民黨殘軍中,薛嶽的嫡系第四軍僅有5000餘人,而陳濟棠幾年經營組建起來的部隊卻高達30000餘人,於是陳濟棠依仗手中實力,拒不遵從薛嶽的指揮和調遣,致海南島的防禦部隊體系四分五裂,當四野戰神韓先楚的兩個軍登島後,陳濟棠一路向三亞逃竄,使人民解放軍順利解放海南島。

點評:民國時期典型的軍閥,以培植和保存個人勢力為已任,無論其他。

(陸軍一級上將)


度度狼gg


陳濟棠,民國軍閥,主政廣東達將近八年之久,顯赫一時,號稱“南天王”。如果要評價此人,我可以贈送他八個字“精明過人,利益至上”。

陳濟棠的老上司是李濟深,原來是廣東的軍政一把手,因為被老蔣排擠,就密謀聯繫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想有所動作,結果被老蔣誘騙到南京抓了。陳濟棠是李濟深的麾下第一大將,眾望所歸成為一幫李系將領的主心骨。眾將領一起要求陳濟棠登高一呼,率眾反蔣。不料,陳濟棠老奸巨猾,他假模假樣的大罵老蔣一通,然後話鋒一轉,態度來個180度大轉彎,強調大家應該珍惜廣東局面,按照元老胡漢民的意圖辦事,切不可操之過急。一幫將領都是大老粗,哪裡比得上陳濟棠的老謀深算,被忽悠的目瞪口呆。原來,陳濟棠早就和老蔣勾搭上了,他正想借此機會當上一把手過過癮。陳濟棠摸清眾將領的底細,最後亮出底牌,宣佈接受老蔣的任命,並且立即以廣東最高軍政一把手的身份,接收了原李濟深的全部地盤。

陳濟棠大權在握後,又開始與老蔣拉開距離,一面與紅軍暗通曲款,一面與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又勾搭上了,把廣東弄成了獨立王國。平心而論,陳濟棠對20世紀30年代的廣東的經濟發展還是有很大貢獻的。當然,陳濟棠發展地方經濟的原因還是為了對抗老蔣。30年代,廣州經濟起飛,是民國以來最大規模、最有名的經濟建設高潮,搞了一大批重點工程,修橋鋪路蓋大樓,比如規模浩大的民生工程珠海橋,開闢了黃埔港等等。陳濟棠還以“省營”頭銜建設了很多大型的企業,又大搞“開發區”,比如他把廣州西村定名為“省營西村工業區”,把有實力的工廠企業都集中於此。西南航空公司也是陳濟棠一手創建。陳濟棠還多次邀請“港澳華僑回國參觀團”到廣東訪問,他親自接見,大會賓客,吸引了大量外資,為廣東經濟建設的騰飛奠定基礎。

不過,陳濟棠骨子裡面還是軍閥,他誰都可以利用,有利益就是朋友,敵人也可以變為朋友。所以,他後來偷偷放跑了紅軍,還暗中送了紅軍子彈1000多箱,把老蔣氣的破口大罵。對內部,陳濟棠嚴苛鎮壓異己,大肆屠殺左派青年。廣東經濟雖然發展了,普通老百姓並沒有得到實惠,社會矛盾突出。

後來,陳濟棠因為被老蔣打壓的厲害,藉口“北上抗日”,想揭竿反蔣,被對付軍閥手段爐火純青的老蔣以離間計輕鬆瓦解。陳濟棠自知大勢已去,黯然下臺。一代軍閥,終於退出歷史舞臺。


懷疑探索者


陳濟棠,一生軍政,有“南天王”的稱號,最後也是倒在教育事業下。誰又能料到一個軍閥卻對教育事業如此重視。1980年9月,鄧小平同志在接見陳的兒子——陳樹柏博士(美籍華人、電子學家)時說:“令尊治粵八年,確有建樹。有些老一輩的廣東人還懷念他。”治粵期間,陳濟棠傾力於地方建設,對廣東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均有重大影響。當時即廣受好評,贏得了極高的社會聲譽。

陳濟棠(1890年2月12日—1954年11月3日),字伯南,1890年出生於廣東防城港(今廣西防城港),漢族客家人。粵系軍閥代表,中國國民黨一級上將。曾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中華民國農林部部長。

在1931年的“寧粵分裂”事件中,蔣介石被彈劾下野,陳濟棠就“功不可沒”。後來他索性與蔣“均權分治”,使廣東處於半獨立狀態。蔣介石對他恨之入骨,總想找機會收拾他。第五次“圍剿”一開始,蔣介石就在兵力部署上北重南輕,想把紅軍逼進廣東境內,借刀殺人,以收“一石二鳥”的功效。

在中共反圍剿的時,陳濟棠選擇了給紅軍讓路。

一方面,不能讓老蔣得逞,一方面不能與紅軍開戰,跟紅軍開戰,不管輸贏,損失的都是他陳濟棠,最後他選擇了“送客”,“咱一面慢吞吞地在紅軍的必經之地修造工事,以免被蔣介石抓住把柄;一面又不完成碉堡封鎖線,開放一條讓紅軍西進的道路,不攔頭,不斬腰,只擊尾,專門從紅軍後衛部隊身上作文章,以‘送客早走’。”他希望此舉也能收到“一舉兩得”之效:既防紅軍入粵也防蔣介石把自己的手伸進廣東,以達到最終保住廣東地盤的目的。但他還是寢食難安,害怕紅軍真要是動真格,於是又想到了跟紅軍談判。

經過談判,雙方終於達成了“五項協議”:就地停戰,取消敵對局面;互通情報;解除封鎖;互相通商,必要時紅軍可在陳的防區設後方,建立醫院;必要時可以互相借道,紅軍有行動事先告訴陳部,陳部撤離40華里。


楊幼敏立即返回廣州,向陳濟棠彙報談判情況,陳濟棠心中非常高興,人也就更加大方起來:“明天就可開始,鹽布等緊俏物資一律放行,彈藥先撥給他們十萬發,做個大人情吧。他們多打死一個蔣介石的兵,我們就相應地多安全一分。”

同時,陳濟棠是中國近代少見的儒將,不但嗜好國學,且一生以推崇國學教學為使命。在陳濟棠主導下,西南政務委員會擬訂了《廣東三年施政計劃》,其中,對民生、教育和社會發展等方面有較多關注,促進了這些事業的發展。以教育為例,在計劃實施之後,廣東的教育經費1935年達503萬元,比1930年增加132萬,佔全省預算10.8%。除加強國立中山大學和私立嶺南大學等10所高等學校外,還創辦了省立襄勤師範大學、省立國醫學院、省立體育專科學校、廣東陸軍軍醫學校等,並使全省的中小學數量分別上升了20和46個百分點。

1950年4月海南解放,陳去臺灣,任中央評議委員、總統府資政等職。1954年11月3日晨,陳因到臺北“風化區”探測辦學校址,突患腦血管栓塞症,卒於村舍。

直到生命的最後也是倒在教育事業的路上,陳濟棠是少見的儒將,在主政廣東期間,為廣東的經濟、文化和市政建設方面則頗多建設,老一輩的廣東人都非常懷念他。

1993年,隨著兩岸關係的好轉,陳濟棠墓地從臺北市遷回廣東省湛江市麻章區湖光巖風景區西側,並與其夫人莫五姑(1900-1947)合葬於此。1997年,陳濟棠夫婦合葬墓被湛江市人民政府立為市文物保護單位。


叔有點懵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是真實的事實,不能戲說,更不能歪曲,尤其是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一定要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功過是非,要旗幟鮮明,不能以偏概全,斷章取義,混淆視聽,顛覆公眾的認知,誤導公眾的三觀。

對陳濟棠的評價,有的人借鄧小平80年9月10日,接見陳濟棠的兒子陳樹柏時,曾說“令尊治粵8年,確有建樹,有些老一輩的廣東人還在懷念他。”的這段話,來大力為陳濟棠歌功頌德,把他美化為英雄。但他們忘了,鄧小平還親筆書寫了魯迅的詩“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贈與陳樹柏。

陳濟棠(1890~1954),字伯南,廣西防城人。粵系軍閥代表,號稱“南天王”。早年他追隨孫中山,但不贊成孫中山“聯俄、聯共、抉助農工”的政策,他從骨子裡是反共的。1927年初,他採用汙衊、篡改、斷章取義等惡劣手段,整理了一份所謂“共產黨違背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報告書,轉呈蔣介石,請蔣即刻動手處置共產黨,這份報告對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起到了催化作用。

儘管他與蔣介石矛盾重重,也幾次反蔣,發動‘兩廣事變",但他們都是在維護封建地主資產階級的利益,維護他們統治集團的利益。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他反共也聯共,他曾秘密與紅軍達成協定:就地停戰、互通情報、解除封鎖、互相通商、互相借道等5項協議。他也履行了承諾,數萬紅軍得以順利通過陳濟棠的轄區,向西踏上了萬里長征的征途。但紅軍通過粵北後,他受蔣介石指令,立即派部追擊紅軍;紅軍入黔後,他4次派部參加圍堵。憑藉這些“戰功”,陳濟棠於1935年2月被授予一級陸軍上將。

當然,作為南天王,他主政廣東,也實行了一些開明政策,推動了廣東的社會經濟發展,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





zj史海拾貝


陳濟棠,粵軍軍閥,有南天王之說。國民黨一級陸軍上將。

陳濟棠,生於1890年。—字伯南,屬於廣西防漢族客家人,國民黨中央委員、屬於國民黨軍閥實力派,廣東是其勢力範圍,無論是在政治,經濟,軍事均勻與蔣介石上分庭抗禮,不聽調遣,依靠廣東獨特的經濟環境,和國民黨發家之地,陳濟棠在廣東建樹頗多,有一定的威望,所以一直到45年之前,蔣介石都沒有染指廣東。在1950年海南解放,陳濟棠前往臺灣。任中央評議委員、總統府資政。1954年去世。終年64歲。



此人一生最大的特點就是善變,在政治操守上屬於利己主義者。依靠孫中山衛隊長而起家,但反對孫中山的三大政策而投靠蔣介石。在北伐之戰中,屢立戰功,而且多次救護於蔣介石危難之際。也就此藉助蔣介石的力量和個人的能力控制住了廣東,一旦成事就立即和蔣介石分道揚鑣,陽奉陰違。蔣介石數次征伐都沒有成功。陳濟棠就此成為和桂系李宗仁,晉系閻錫山國民黨三大軍閥。

陳濟棠自打參軍後,不到10年的工夫,就從營長升遷至國民革命軍的軍長,其能力可見一斑。有了自己的地盤,使其成為自李濟深、陳銘樞之後一支強勁的實力派。陳還借李濟深被蔣介石軟禁於湯山之機,奪取了廣東的軍政大權。成就南天王美譽!

陳濟棠在廣東大搞建設,廣東治理的井井有條。但廣東的獨立狀態是蔣介石無法容忍的。而且此時的陳濟棠和曾經打的難解難分的桂系軍閥有和解的跡象。更是讓蔣介石不安,蔣介石致電陳濟棠。要求兩廣當局李宗仁,陳濟棠交出軍權,取消半獨立的狀態。陳濟棠仗著自己手中有陸軍5個軍20萬人、空軍9箇中隊190餘架飛機和海軍數十艘軍艇強大軍事實力意圖和蔣介石一分上下高低。6月1日,陳濟棠白崇禧呼籲國民政府領導抗日。爭取輿論支持,隨後陳濟棠白崇禧聯軍併發湖南公然叛蔣。這場由陳濟棠和桂系等人發動的反蔣運動,一出爐就引起了全國震動。史稱兩廣事變。


但陳濟棠做夢想不到是,他強大軍事實力是他最大的軟肋。又給他致命的一擊。蔣介石在部署軍事力量對抗陳濟棠的同時,一直都沒有放鬆過對陳氏集團的收買和瓦解工作,而且收效相當明顯。陳濟棠的空軍集體投靠蔣介石,麾下第一大將餘漢謀由駐地飛往南京晉見蔣介石,並通電全國表示擁護中央,。而後海軍兩艘魚雷艇駛往香港,宣佈擁護南京國民政府。 陸海空部隊接‘反叛‘’’讓陳濟棠手足無措,蔣介石通過國民黨全會免去陳濟棠本兼各職,由余漢謀接任。餘漢謀通電就職,限陳濟棠24小時之內離粵。昔日的南天一霸變成了地道的孤家寡人。光桿司令。陳濟棠只好通電下野qi前往香港。


兩廣事變”在蔣介石高超的政治手腕之下兵不血刃而完結。南天王陳濟棠就此垮臺,一蹶不振。在國民黨內擔任虛職,一生閒散。最後在因突發腦溢血在臺北去世。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陳濟棠,遠不及“殘仔明”陳炯明有名,但他卻繼承了陳炯明“天生反骨”的異象。

他從反陳炯明起家,到反黨反共,以及後來跟桂繫結成同盟一起反對蔣介石,這個“反骨仔”靠背叛他人為生,若他再努力點,大概可以趕上反叛將軍馮玉祥。

按理說,愛好背叛的人,奉行一套實用主義原則,應該沒信仰才對。但這個陳濟堂,卻愛好“傳統文化”,1933年,他盤踞廣州沿海一帶,作為羊城最高統治者,陳濟堂大力提倡尊孔讀經,宣傳“四維八德”,可笑的是:要求部下對他效忠宣誓,不知道在宣誓當天,大概笑場的不在少數。

還有他十分迷戀風水。在他屬下當差就有許多風水先生。最有意思的是:陳濟堂不惜花費重金,將母親的墓穴移到花縣跟洪秀全祖宗十八代埋一塊。據說那風水極好,先人安葬在這,子孫可永享富貴。這就奇怪了,洪天王才作了十二年的皇帝夢,子孫後代無不慘死在清軍的屠刀下。這哪是風水寶地,完全就是“凶地”!

後來,陳將軍果不其然以64歲高齡病死在臺灣。





貓爪草歷史


陳濟棠(1890—1954),字伯南,1890年出生於廣東防城港(今廣西防城港),漢族客家人。粵系軍閥代表,中國國民黨一級上將。曾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中華民國農林部部長。

陳濟棠曾是中國國民黨的成員之一,也是一名一級上將。陳濟棠長年在廣東一帶主持軍政,故又有南天王的美稱。陳濟棠在與南京的國民黨中央政府相抗衡的時候,還不忘發展廣東的經濟、文化等城市建設。

陳濟棠為政的主要思想是忠孝,所以當時他對學校的要求就是將《孝經》列入必修課程中。 陳濟棠曾是中國國民黨的成員之一,也是一名一級上將。陳濟棠長年在廣東一帶主持軍政,故又有南天王的美稱。陳濟棠在與南京的國民黨中央政府相抗衡的時候,還不忘發展廣東的經濟、文化等城市建設。陳濟棠為政的主要思想是忠孝,所以當時他對學校的要求就是將《孝經》列入必修課程中。

1890年,陳濟棠出生在廣東的一個鄉村中,是漢族客家人。陳濟棠自小就進入陸軍學堂學習,在1907年隱秘的加入了同盟會。辛亥革命後,陳濟棠進入軍校繼續深造,畢業後參軍入伍,並逐漸累計軍功,升任為師長。 1927年,中共在南昌發動起義,陳濟棠率領軍隊前去阻攔,更派兵鎮壓過工農紅軍的武裝行動。在國民黨選取總統之時,陳濟棠參與了蔣桂之爭,他力挺蔣介石,之後被升任為駐廣州第八集團軍總司令。 1931年,國民黨內不斷有著反蔣之事發生,陳濟棠也加入其中,並逐漸將廣州的軍政大權掌控在手中。

1932年,陳濟棠聽命蔣介石去對付共產黨,被任命為贛粵閩湘四地剿共總司令。 之後,陳濟棠聯合國民黨桂系,發動了六一事變,可惜事情敗露,從香港逃亡歐洲避難。直到抗日戰爭爆發,才再次回國,成為了國民政府最高國防委員。1940年,陳濟棠出任農林部長,規劃統籌農業林木一塊。 國共內戰爆發後,陳濟棠駐紮海南,時任海南行政長官,警備總司令。新中國成立後,由於解放軍不斷地發動解放戰爭,即將波及到海南,陳濟棠果斷逃亡臺灣。

陳濟棠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其父乃是清朝時期的秀才,在家鄉創辦私塾教書。他自六歲開始入私塾唸書,後來高中鄉試之後,感覺到大清腐敗,於是他有了投筆從戎的念頭。 1907年,他到軍校讀書,並加入了國民黨的前身——同盟會。在陸軍小學唸書的時候,陳濟棠的成績非常差,連正步都走不齊。幾乎每次都是被留下來打掃教室衛生,連畢業的時候,陳濟棠還是成績最差的一名學生。

1931年,陳濟棠已經初步掌控了廣東地區的軍政勢力,並開始了他的行政手段。他在機關歡宴上提出了改革陋習,革新政治,爭創模範廣東的口號。加強地區交流,不忘國防建設,讓廣東先一步富裕起來。

1954年,陳濟棠在臺灣逝世,享年64歲,當時曾被他執政過的地方,都曾自發地舉行過送葬儀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