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時期,金人和遼人哪個漢化更深?

大飛村長


建立遼國的契丹人漢化已久,可以追溯到唐朝時期。

遼人的漢化

917年春,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於“上京”建孔子廟,儒學正式得到契丹人的認可。遼太宗耶律德光從石敬瑭手中得到燕雲十六州後,推行漢化更是勢在必行。

《遼史·百官志》記載:至於太宗,兼制中國,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國指簡樸,漢制則沿名之風固存也。遼國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據目前史料,遼代科舉始於太宗會同初,988年開科取士成為契丹定製,並由此帶動崇儒之風,“至景、聖間,則科目聿興,士有由下僚擢升侍從,駸駸崇儒之美”。道宗之父興宗,史書記載他“善騎射,好儒術,通音律”,重熙二十四年(1055年)八月,興宗病情嚴重,曾召時為燕趙國王的耶律弘基“諭以治國之要”,如果我們再仔細檢視道宗推行的漢化政策,可以發現其中很多是沿襲前朝之術。

  • 契丹對中原文化的態度,號稱“學唐比宋”

1)學官制

契丹曾是唐代附屬國,其建國時間(916年)正是承李唐之末。所以其官制就受唐制影響:

“契丹國自唐太宗置都督、刺史,武后加以王封,玄宗置經略使,始有唐官爵矣。其後習聞河北藩鎮受唐官名,於是太師、太保、司徒、司空施於部族。太祖因之。”

2)學漢“禮”

此後,遼太宗滅石晉,從開封撤軍時,取“晉諸司僚吏、嬪御、宦寺、方技、百工、圖籍、曆象、石經、銅人、明堂刻漏、太常樂譜、諸宮縣、鹵簿、法物及鎧仗,悉送上京”,因而在修《遼史》的史官看來,契丹的禮儀典章比北宋更具有中原正統性:

“至於(遼)太宗,立晉以要冊禮,入汴而收法物,然後累世之所願欲者,一舉而得之。太原擅命,力非不敵,席捲法物,先致中京,蹝棄山河,不少顧慮,志可知矣。於是秦、漢以來帝王文物盡入於遼;周、宋按圖更制,乃非故物。遼之所重,此其大端。”

3)學漢“書”

遼人愛“學唐”,表現在各個方面:君主好唐書,后妃效仿唐風,臣下進諫好用唐典,連伶人打諢求生,也用唐朝的題材。

當然,從歷史記載和現代考證來看,在文物典章上,契丹效仿北宋之處甚多,但與“學唐”不同,這種效仿更多的是出於一種“比超”心態。宋徽宗時期的地理學家朱彧曾指出:

遼人嗜學中國。先朝建天章、龍圖閣以藏祖宗製作,置待制、學士以寵儒官;遼亦立乾文閣,置待制、學士,以命其臣。典章文物,仿效甚多。政和壬辰,朝廷得元圭,肆赦;是冬。遼人亦稱得孔子履,赦管內。
  • 遼、宋正統之爭

遼國“學唐”就是為了“比宋”,“比宋”又反過來推動了契丹的漢化。此外,契丹還有與北宋競爭“正統”的意圖。遼太宗曾從後晉降臣那裡得到中原王朝的傳國玉璽。開泰十年(1021年),遼聖宗命人“馳驛取石晉所上玉璽於中京”,並作《傳國璽詩》詩云:

一時制美寶,千載助興王。
中原既失鹿,此寶歸北方。
子孫宜慎守,萬世當永昌。

1038年,興宗又以《有傳國寶者為正統賦》作為當年科舉考試的題目。至興宗朝關南爭地,契丹堅持要北宋在文書上屈稱“納”歲幣,已欲凌居北宋之上了。至道宗年間,遼與宋朝爭勝的心態更加強烈,其中表現在遼國對高麗的冊立書中已經公然以中華正朔自居。據《全遼文》卷二《遣耶律思齊等賜高麗國王冊》、《遣蕭好古賜高麗國王太子冊》記載:

“朕以昊蒼眷祐,宜宗貽範,統臨天下,四十有三載矣。外康百姓,內撫諸侯。鹹底於道,而海隅立社。北抵龍泉,西極鴨綠。祗稟正朔,奉輸琛贐……朕荷七聖之丕圖,紹百王之正統;眷言日域,夾輔天朝。”

又據《遼史》記載,北宋歐陽修在其撰修的《新五代史》,將契丹列於四夷之一附錄於書後,該書流入契丹後,大臣劉輝上書雲:“宋歐陽修編五代史,附我朝於四夷,妄加貶訾。且宋人賴我朝寬大,許通和好,得盡兄弟之禮。今反令臣下妄意作史,恬不經意。臣請以趙氏初起事蹟,詳附國史。”道宗“嘉其言,遷禮部郎中”。1100年,北宋元符三年,哲宗病逝,徽宗繼位,道宗又因“有司案牘書宋帝‘嗣位’為‘登寶位’,詔奪宰相鄭顓以下官”。

《遼史·劉輝傳》:大安末,(劉輝)為太子洗馬,上書言:“西邊諸番為患,士卒遠戍,中國之民疲於飛挽,非長久之策。為今之務,莫若城於鹽濼,實以漢戶,使耕田聚糧,以為西北之費。”

這裡的“中國”一詞本身還兼具文化意義,“中國”就是“諸夏”。契丹以“諸夏”自稱,也大致在道宗朝或略晚一些,如《蕭義墓誌銘》雲:“我道宗大孝文皇帝嗣守丕圖,奄有諸夏”,“夷夏”的區分是文野之分,而文野是後天可變的,故夷夏也是可以互變的,這為北方民族政權以“中國”自居提供了理論依據。道宗曾經作《君臣同志華夷同風詩》進呈皇太后。該詩今已佚,存宣懿皇后蕭觀音的同名應制之作傳世,雲:

虞廷開盛軌,王會合奇琛。到處承天意,皆同捧日心。 文章通鹿蠡,聲教薄雞林。大寓看交泰,應知無古今。

筆者:契丹遼人的漢化始於唐朝,以至於墓葬形式都受到漢文化的影響,漢化不可為不深。契丹自建立遼朝後長期奉行的“漢化”政策,實際上是契丹民族作為一個民族最終消亡的主要原因。因為中華文明所處的地理環境和歷史傳承等原因,中華文明自先秦時期所形成的優秀基因,隨著“服從、服務”於歷代中央專制集權需要,而不斷加以改造和閹割,自宋以後,便失去了有利於中華民族發展壯大的建設性方向,而形成了一種以順從為主流、以奴性為表徵、以權力為核心、以自利為原則、以圈子為載體的劣質文化生態,這樣的文化生態,不但在主觀上腐蝕了每一箇中國人的心性,而且在客觀上排斥任何優秀文化或文明的接引和生長;不但深刻影響了歷史上所有進入中華文化圈的民族(如党項、契丹、元朝和清朝),而且時至今日還隨著大量國人的足跡而影響到一些西方國家。

金人的漢化

金人的漢化其實從建立金國之初就開始了。

完顏阿骨打起兵建國,因為得到遼國遼東地區許多漢人和漢化渤海人的加入,便已經有了相當程度的漢化。阿骨打自稱大金皇帝,定年號為“收國”,而不是和後來的鐵木真、努爾哈赤那樣使用遊牧民族首領慣用的“大汗“”可汗“稱號。

  • 改“漢姓”

阿骨打還根據漢化渤海人楊僕的提議,下令完顏氏取漢姓為“王”;又在正式文書上,給皇帝以下宗室皆冠漢名,阿骨打這輩用“日字頭”,如阿骨打自己的漢名為“完顏旻”,他弟弟金太宗吳乞買漢名為“完顏晟”;他子侄輩用雙字名,第一字為“宗”,包括後來滅遼破宋的著名將領完顏宗弼(兀朮)、完顏宗望(斡離不)、完顏宗翰(粘罕)等人。

《契丹國志》記載:“時有楊樸者,遼東鐵州人也,本渤海大族,登進士第,累官校書郎。先是高永昌叛時,降女真,頗用事,勸阿骨打稱皇帝,改元天輔,以王為姓,以旻為名,以其國產金,號大金。”
  • 尊孔子,行科舉

在金代無孔廟之處必須修建,凡有孔廟之處亦必辦學校,授課內容也必須是儒家經典,孔子的陵墓也得到了保護,大將粘罕率軍進入曲阜,得知有人發掘孔子陵墓,便說:“大聖人墓豈可發耶?”凡發墓者皆殺之。

世宗時期,南下的女真人發生了分化,一部分成為了地主,不事農耕,只是收取租稅,一部分成為佃農,世宗雖然明確禁止土地買賣,但是女真族已經接受了漢人的土地制度,土地兼併不可避免,世宗只能默許。

金章宗完顏璟時期,更是尊崇孔子、遍修孔廟、完善科舉、倡導儒學、健全禮制,修備法典,並祭祀三皇五帝和夏禹商湯、周文周武等華夏先王,宣佈自己繼承了此前漢家王朝的法統,徹底完成了女真人和金王朝的漢化。

  • 漢人書法

完顏璟不但喜好漢人士大夫的書畫文章,時時觀賞閱讀,更整日與漢族文人飲酒作詩,居然還練成了一手宋徽宗的“瘦金體”,政治舉措到行為舉止,都和漢家天子近乎一般無二。

筆者:相比於遼國契丹人,金國女真人的漢化更加的徹底。同樣的,金國的滅亡與漢化也有著一定的關係:女真人軍力下降。猛安謀剋制下,女真人戰時為兵,平時從事生產。來到中原後,大批女真貴族成為了地主,收租即可,世宗時期金朝相當一批貴族不會開弓射箭,女真淳樸尚武的風氣消失殆盡。而此時的漠北草原,乞顏部酋長成吉思汗以完成統一,磨刀霍霍準備南下。


總結:金人的漢化相比於遼人更徹底。遼人止步於燕雲十六州,漢化的不夠徹底,而金人佔據了中原之地,縱使金人多麼瞧不起漢人,也無法抵禦漢文化的侵蝕。在古代,農耕文明是最先進的文明,女真人大量南遷,生活方式改變,衣食無憂,生活富足,漢人的生活磨滅了女真人淳樸尚武的風氣。如果遼人也能佔據,漢化會更徹底。


二十有惑


漢化這個提法就是錯的,什麼叫漢化?被漢人,漢族同化?漢族這個詞都是後來才有的。

漢化只是當今現代漢族人的意淫,被捧得那麼高的乾隆,做了兩萬首詩,對華夏文化又是如何如何推崇,結果他把一整套滿清文化強行加在漢人身上,直到今天的影響都還體現在很多方面。

所以別去幻想金人和遼人了,不願意承認被外族人統治過,又要粉飾別人,算咋個回事?


小時候的窗臺外


金人漢化深:

1、遼人主要是南北兩院的一國兩制制度。遼人、漢人是分開統治的。

2、, 金人在政治及政府架構、官員設置、對外宣傳等方面都是有強烈漢化趨勢的。











用戶1789621402868715


金人的漢化程度更深。金朝的文化和文物、著名的文人,都比遼朝更多,這在趙翼的《廿二史札記》有講。歷史上曾經有一種說法,金朝之所以滅亡,是因為漢化,與南北朝的魏相似,遊牧民族入主中國,基本上是因為漢化而亡的,元朝蒙古人自己撤出,統治時間短,滿洲人則堅守了自己的基礎,以華治華,故統治時間長。


TonyDeng


當然是契丹遼國了,契丹遼國的遼道宗耶律洪基曾說“吾修文物彬彬無異於中華”。但是我覺得漢化極深而徹底的還是女真金國。據說2003年於巴黎拍賣一張“宋徽宗”的瘦金體的字畫,賣出了高價。但是這副字體內容卻是南宋中期楊萬里的詩歌,經過中國宋史專家與金史學工作者的聯合努力研究發現該字畫是金國的一個皇帝金章宗完顏彝(又名完顏麻噠韐)所做,是想一個異國皇帝模仿一個在他出生前幾十年就去世的一箇中原王朝的皇帝的字體能模仿的西方歐美的漢學家幾乎沒有人能辨別,漢化程度如何,君可自知


大宋藝祖趙匡胤


當然是遼人了,契丹的漢化從唐朝就開始了 到了遼國後期已經和漢人沒有什麼區別了,文化是漢人經濟被宋朝把持,科舉什麼的人家都有還很熱情呢


七個名字真不容易


我認為是遼人,因為歷史上的遼人影響力比金人要強大的多,學習和吸納漢人的文化也最多,西方國家只知道有遼不知有宋


平凡先生1688


遼國大臣耶律楚材漢文化的修養很高


周方851


是遼人,契丹對漢文化影響深。


自然風161212381


遼人,因為我是遼寧人,屬於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