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27岁清华教授、29岁清华法学院长,一辈子在清华,一辈子在教书

“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教书。”

他一生淡泊,孤独,终身未娶,将人生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之中,对他而言,教书不仅是安身立命的职业,更是他全部生命的诠解方式,这种诠解几近一种宗教式的虔诚和投入,虽然他的名气很大,著作却极少,一代学术宗师风范,足够让后世之人敬仰。他在财政学、统计学、国际金融、经济学说史等方面都有极高的研究成就。

他就是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陈岱孙。

他27岁清华教授、29岁清华法学院长,一辈子在清华,一辈子在教书

面对曾经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他深深思索,认为富强是中国的当务之急,于是为苦难祖国,立“经济救国”之志。在1920年夏,陈岱孙以优异的成绩从清华大学毕业,抱着为国家和民族未来读书的志向出国留学,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学习经济学,之后又进入哈佛大学经济系学习,并于1926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而在之后,陈岱孙学业有成,便立即归国毫不眷恋他国,尽管当时的中国正处在风雨飘摇之际。1927年担任清华学校大学部经济系教授,为清华经济系确定了“理论、事实及技术三者兼重”的培养目标。从事经济学教育70年,为国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才,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经济学教育理论,他认为应将专才和通才教育结合起来,主张实行基础理论和应用科学的恰当结合,坚持培养经济科学人才要加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全面训练。

他27岁清华教授、29岁清华法学院长,一辈子在清华,一辈子在教书

他学术上极端严格,课堂上不讲废话,做事更是雷厉风行,不打半点折扣。

在治学方面,陈岱孙以正直为先,始终强调对西方经济学不能“述而不批”。他对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学系统研究,认为对西方经济学的盲目崇拜是危险的,在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史的研究中,最忌简单化的做法。他的一生的关注焦点凝聚在教书治学上,排除各种诱惑,学术思想新颖,能及时了解各种动态,对经济形势和未来都有很正确的理解和分析,提供给社会和决策部门参考。而且对苏联的经济学也有长期深入的理解,在特殊时期,陈先生虽然没有公开发表评论苏联经济学的机会,但是他对马克思主义有深刻的了解。

他27岁清华教授、29岁清华法学院长,一辈子在清华,一辈子在教书

1928年起,陈岱孙任清华大学经济系教授和系主任,次年起又兼任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

陈岱孙耿耿于怀地回忆:1933年,他曾作为中国代表,去参加在伦敦召开的国际货币会议,他回忆说,那时,真是国微言轻呵。

或许,就是一次又一次地被国外轻视,刺激着这位经济学家,他才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这个国家,奉献给了教育事业。而陈岱孙先后担任副会长、名誉会长,为联络海内外清华学子加强彼此间的联系与交流、关心母校发展付出了很多心血,他是为母校工作服务年限最长、奉献最大的校友之一。

毕生为学,教书育人,为国为民,这大概就是陈岱孙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