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死前為什麼要下令一定要殺了樊噲?

月古史話


漢高帝十二年(西曆公元前195年),西漢開國皇帝劉邦處於病危狀態。恰好在此時,燕王盧綰有感於韓信等西漢開國功臣遭到了劉邦的誅殺,唯恐自己也步入後塵,於是產生反叛之心。劉邦聞聽這一消息後,派遣樊噲帶兵討伐燕王盧綰。

樊噲帶兵出走後,有人告訴劉邦:呂后計劃在劉邦死後,掌握漢朝權力,樊噲是呂后的妹夫,對此事有參與。於是劉邦頒下密詔,讓陳平、周勃設計誅殺樊噲。不料,這一計劃還沒等執行,劉邦就駕崩了。


早在楚漢相爭期間,樊噲就為劉邦立下了赫赫戰功,甚至鴻門宴上,樊噲還為劉邦向項羽力陳劉邦的功勞,那麼,對於這樣的一個功臣,為什麼劉邦只是聽了別人的一面之詞,就對樊噲起了殺心?

這一切,要從西漢初年的政治結構說起。

三分天下

現代歷史學者認為,西漢的建立,是在秦朝末年天下失控,秦朝崩潰後,諸侯參與楚漢爭霸後,認同劉邦為共主基礎下的政權。

因此,劉邦稱帝后,為了平衡各方力量,將可以瓜分的政治資源(包括封地、爵位),大致分成了三部分:一部分,由劉邦的自家子弟來分享(宋武帝劉裕的祖先,就是在這個背景下被冊封為諸侯),第二部分,則是由呂家子弟來分享——在大眾印象裡,呂后家族在劉邦去世後,是在呂后的操作下,得以在朝廷做官,事實上這是一個誤區,因為呂后的哥哥呂澤,在秦末戰爭和楚漢戰爭中,都為劉邦集團立下了赫赫戰功,從這個角度來說,西漢天下確實有呂家一份功勞。第三部分,則由功臣來分享——這其中包括韓信等人。



變化的政局

不過,政局的特色,在於瞬息萬變。“三分天下”的格局只不過是劉邦的權宜之計。因此,當劉邦坐穩皇位後,就開始針對功臣集團進行大規模清洗——韓信之死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發生的。

對於功臣集團,劉邦極為猜忌,對於呂后集團,劉邦又怎能不加以猜忌?只不過,劉邦在世的時候,一直忙著對功臣的剷除,實在騰不出手來收拾呂家的勢力,並且呂家的勢力比起功臣集團來,隱患要低很多。

這一切到高帝十二年,發生了變化。


這一年,功臣集團中,勢力較大的人物早已被悉數剷除,餘下的勢力較弱,不足以動搖劉家基業。反倒是劉邦有所擔心:自己一旦死後,呂后會不會扶植呂家勢力,對劉家子弟進行打壓和迫害?後來的事實證明,劉邦的擔心並非多餘。劉邦死後,西漢朝廷幾乎成為呂家天下。

劉邦為了避免這一點,就需要提前剷除呂家勢力。因此,對於身份敏感的樊噲,有了猜忌心理。因此,在旁人的挑撥下,劉邦果斷決定誅殺樊噲。


藤樹先生


樊噲原本是在沛縣賣狗肉的,劉邦早年也不過是十里亭長。劉邦斬白蛇起義,樊噲是第一個跟著他打天下的。可以說,樊噲和劉邦的感情,是很深厚的。可是為什麼,劉邦死前要下令殺了樊噲這位好朋友呢?

小人進讒言是關鍵

劉邦下令處死樊噲的直接原因,就是因為有小人向劉邦進讒言。告訴劉邦,等他駕崩之後,樊噲就會殺了戚夫人和他的兒子劉如意。這件事《史書》中有記載:

是時高帝病甚,人有惡噲黨於呂氏,即上一日宮車晏駕,則噲欲以兵盡誅滅戚氏、趙王如意之屬。

劉邦晚年,最寵愛這位戚夫人。甚至想要把太子劉盈廢掉,讓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當太子。可見他對戚夫人有多喜歡。

劉邦信了小人的讒言,又想到樊噲是自己的妹夫。(樊噲娶了呂雉的妹妹呂嬃為妻)便自然而然,認為他們同流合汙,要對戚夫人不利。

事實上,劉邦想要保護戚夫人,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害怕動搖大漢江山。呂后干政,早就讓劉邦不滿。只是朝中重臣,大多與呂雉關係複雜,才一忍再忍。想到樊噲是是自己的妹夫,便想當然認為,他們是串通一氣的。

所以,劉邦想要殺了樊噲,其實主要是為了穩固大漢江山。

後面的故事是這樣的。陳平的確聽命,押解了樊噲回都城。只是還沒到城裡,劉邦就駕崩了。陳平是個聰明人,認為劉邦死後,大權自然在呂后之手。害怕真的殺了樊噲,呂后會對自己不利,因為這個,樊噲才保住了一命。


十點歷史君


既然你誠心誠意的問了,我便認認真真的回答你。

一、因為樊噲功高震主,而且他後來還成為了呂后的妹夫。呂后的野心劉邦是知道的,劉邦擔心樊噲和呂后聯手對付他,所以他就想先下手為強,先消滅了樊噲。這樣做可以讓呂后少了一股勢力。

二、劉邦晚年的時候已經有點老糊塗了,所以聽信的小人的讒言,對樊噲下了誅殺令。

劉邦建立漢朝後,卑鄙的本性開始展露出來,他因為出生微寒,自卑心理驅使下,多疑而多慮。

劉邦是一個善於納諫、善於用人、功於心計的人,也正是因為這樣,才會在長達四年的楚漢爭霸中戰勝強大的項羽,從而建立漢朝。

可是劉邦的疑心是很重的,為了確保自己打下的江山能讓子孫萬代傳承下去,他不惜開始大肆屠殺功臣。

韓信、彭越等一個個功臣良將都成了他的刀下鬼。

到了劉邦晚年時,隨著朝中原封大王的一個個被誅殺,這個時候非劉氏宗族的異姓王已經是稀有動物了,只剩下燕王盧綰和長沙王吳臣了。

為除去呂后臂膀而殺

劉邦是一個疑心病很重的人,其實應該說這是帝王的通病,畢竟高處不勝寒。

劉邦有一個厲害的皇后,呂后一心想自己當政。我覺得如果武則天在呂后之前給她做一個榜樣,呂后想奪權就不會這麼猶豫。

可惜,武則天是在呂后之後的人物,在呂后之前並沒有這樣成功的案例。所以呂后屬於有賊心沒有賊膽,或者說她的實力比不上她的野心。

而劉邦當然知道呂后的小心思,而且他也清楚的知道樊噲的實力。

樊噲跟呂后走的越近,劉邦就會越忌憚樊噲。所以劉邦最後也不管樊噲立過什麼大功,只覺得殺了他是最安全的方式。

聽信讒言而殺


樊噲帶兵出發燕王封地時,劉邦手下一個親衛,因為和樊噲有一點個人私怨而產生忌恨,於是這個侍衛就乘機進讒言,說呂后和樊噲因為“血緣”關係,他們“勾搭”在一起,準備等陛下您死了之後,謀權奪位,讓劉氏天下變成呂氏天下。

這時的劉邦已經有點老糊塗了。於是,他馬上把陳平和周勃兩大心腹叫來。讓他們兩個馬上去把樊噲的人頭提來見他。


江水趣談


 這是一個好問題,值得深思。

樊噲(前242--前189年),沛人,出身微寒,早年以屠狗為業。是呂后的妹夫,深得劉邦、呂后的信任,是劉邦麾下最勇猛的戰將,西漢開國元勳,大將軍、左丞相,著名的軍事將領。

樊噲作為劉邦的連襟,是出生入死的兄弟,為劉邦打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是劉邦忠心不二的功臣。

那為何劉邦在臨死之前,還要殺了樊噲呢?

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樊噲與呂后走的太近,關係太過密切,已經影響到劉氏江山的穩固。劉邦為了子孫後代著想,必須要剷除呂后的羽翼,樊噲在劫難逃。

在楚漢戰爭期間,劉邦為了對抗項羽,不得已分封了許多異姓諸侯王,這對劉邦取得天下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但在漢朝建立以後,異姓諸侯王的存在,嚴重影響著劉氏政權的穩固。樊噲在追隨劉邦平定臧荼、盧綰、陳豨、韓信等的過程中,東征西討,居功至偉。

但在異姓諸侯王清除的差不多的時候,劉邦又開始清理那些威脅劉氏政權的功臣啦。

前195年,劉邦擊敗叛軍英布歸來,箭傷發作病倒了。此時,劉邦又聽說燕王盧綰叛變,就派遣樊噲以相國的身份率軍征討。

樊噲帶兵出征之後,就有人對漢高祖劉邦說:“樊噲跟呂后串通一氣,等到皇帝百年之後,圖謀不軌,皇上不能不早加防範。” 

劉邦對於呂后干預朝政,早就不滿,感覺這個事情比較嚴重。於是,劉邦決定臨陣換將,採納陳平的計謀,用周勃換掉樊噲,而且讓陳平、周勃殺掉他,要求陳平儘快把樊噲的腦袋給取回來。

但陳平對周勃說:“樊噲是皇上的重臣,勞苦功高,況且他又是呂后的妹夫,是皇親國戚,位高爵顯。萬一皇上後悔了,我們怎麼辦?再說皇上病重,呂后姐妹必然會在皇帝身邊搬弄是非,到那時難免會歸罪於我們。”

 周勃一聽,也沒了主意,便問:“難道要把樊噲放了不成?”

陳平說:“放了肯定不行,咱們不如把樊噲綁上囚車,送回長安,讓皇上自己處理。”

但他們還沒有回來,劉邦就駕崩了,樊噲逃過這一劫。

劉邦死後,呂后專權,陳平懼怕呂后怪罪,就立馬趕回長安,跪在劉邦靈前,大哭道:“您讓我們就地處決樊噲,我不敢輕易處置大臣,現在已經把他押解回來,想讓您自己處理,可您卻走了,這究竟咋辦呢?”

呂后姐妹一聽,樊噲還活著,都鬆了一口氣。隨後釋放了樊噲,並恢復了他的爵位和封邑。

其實,這事很簡單,不管你功勞多大,不管你關係多麼密切,只要你威脅到了帝王政權的穩固,就格殺勿論。不管是真還是假,哪怕是空穴來風,防患於無,一律不可避免。

伴君如伴虎,無人例外。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但也有例外。手再大也遮不住天,即便是帝王也有鞭長莫及的時候。樊噲是幸運的,但劉邦最終也落在了陳平等人的股掌之中。

這不能僅僅歸於天意,許多事還是在於人謀。





初心不言


公元前195年,燕王盧綰叛變,劉邦剛剛在平叛英布的過程中受創傷,沒有精力御駕親征。樊噲,劉邦的妹夫,是劉邦建國以後少有的可以信任的人之一,在手頭無人可用的情況下,派樊噲平叛。

然而,樊噲剛剛出兵,就有人在劉邦耳前說樊噲的壞話。於是,劉邦派周勃、陳平追趕樊噲,企圖以計謀殺了樊噲。

《史記》中是這樣記載劉邦殺樊噲的原因的。

是時高帝病甚,人有惡噲黨於呂氏,即上一日宮車晏駕,則噲欲以兵盡誅滅戚氏、趙王如意之屬。

樊噲於呂后勾結,打算在劉邦死後,發兵攻打滅了戚夫人母子。我們知道,呂后雖然是劉邦的原配、結髮夫妻,但劉邦在打天下的過程中認識了戚夫人,並且對她恩愛有加,甚至多次想要廢除太子改立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可想而知,戚夫人先是搶走呂后最心愛的丈夫的心,又企圖與自己的兒子爭奪皇位的繼承權,呂后對戚夫人豈能不恨?

所以,這個時候有人讒言樊噲會對戚夫人不利,劉邦不經過思考就全信了。畢竟,劉邦必須為自己心愛的女人留一條後路。不過,樊噲的命真的是好,陳平是一個朝堂上迎風草,劉邦的生命快要走到人生盡頭,呂后在朝中權勢熏天,陳平不敢得罪呂后,並沒有殺死樊噲,而是將其押回都城。

也正是因為這樣,樊噲才逃過一劫,成功活了下來。


歷史百川


1.臨終前,劉邦已經知道呂后是有野心的人,殺掉她的妹夫——手握二十萬漢軍的樊噲,能削弱呂后的勢力。

公元前194年4月,62歲的漢高祖劉邦走向了人生的盡頭。他彌留之際留下最後的命令是:將樊噲立刻誅殺于軍中。樊噲是劉邦的沛縣老鄉,殺狗屠夫出身。劉邦起兵,他跟隨劉邦出生入死,南征北戰,屢建功勳,被封為了“舞陽侯”。後來,樊噲娶呂須(呂后親妹)為妻,成為劉邦的連襟。

劉邦建立漢王朝後,為穩固得之不易的江山社稷,鐵面無私,六親不認,大開殺戒。以致臧荼、韓信、彭越、陳豨、英布等等這些曾經的🈶功之臣,都死於非命。劉邦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還在前線與叛逃的燕王盧綰作戰。

積勞成疾的劉邦在晚年已經意識到以呂后為代表的呂氏家族,對大漢會構成嚴重的潛在威脅。在嘗試擁立戚夫人所生的第三子劉如意為儲君的行動失敗後,劉邦終於感到世上🈶些事自己已無力迴天。只有盡力而為了。於是,為砍去呂后的左膀右臂,他生前要殺了連襟樊噲。

2.樊噲有叛亂的嫌疑,且劉邦要為戚夫人留下活路。

公元前195年,燕王盧綰叛變後,由於劉邦在平叛英布的過程中受了傷,無法御駕親征。樊噲作為劉邦的妻妹夫,又是自己的老鄉,🈶豐富的作戰經驗,就派樊噲帶兵去平叛。

樊噲師出途中,就有人在劉邦面前說樊噲的壞話。猜疑心很重的劉邦立即派周勃、陳平去追趕樊噲,妄圖將樊噲誅殺于軍中。看看《史記》的記載,大家心知肚明:

是時高帝病甚,人有惡噲黨於呂氏,即上一日宮車晏駕,則噲欲以兵盡誅滅戚氏、趙王如意之屬。

意思是,樊噲與呂后要在劉邦駕崩後,發兵滅了戚夫人母子。劉邦在艱苦卓絕的戰爭年代認識了能歌善舞、貌美如花的戚夫人,自始至終對她恩愛有加。後來多次想要廢除太子,改立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為太子,對其用情至深可見一斑了。讒言說樊噲會對戚夫人生命構成嚴重威脅。劉邦急火攻心之下全信了。劉邦要為心愛的女人留一條後路。所以,一定要殺了他。

3.樊噲的身份與個性決定了高祖要殺他。

呂后的能力 在滅韓信,殺彭越時已經彰顯出來了,劉邦洞若觀火。二十萬漢軍正在平定盧綰的叛亂,軍隊的最高指揮官正是樊噲。這不可怕,可怕的是樊噲是怕老婆的傢伙,而且聽信妻大姐的話。於是長袖善舞的劉邦“使陳平載絳侯代將,而即軍中斬樊噲。”。

劉邦殺樊噲的命令最終沒有得到執行,是一個歷史遺憾。如果當初漢軍的兵權歸了重厚少文的周勃,戚夫人不一定會成為人彘,呂后專政時也會有所顧慮,劉姓諸侯王也不一定一個個都死於非命,甚至劉恆能否上位都是個未知數。歷史的走向肯定會發生改變。自古帝王多無情,風口浪尖上,在鴻門宴中救過劉邦的樊噲也難逃此劫,儘管最終樊噲活了過來,但讀史記時,我仍心有餘悸。


希望星晨58298869


劉邦此舉,有人認為是卸磨殺驢。但對於勞苦功高,任勞任怨的樊噲,劉邦內心還是有所忌憚的,他必然明白在他死後,樊噲的實力被人利用之後的嚴重後果,當然最重要的就是,他在後期攀上了一段不該攀附的關係。

當時的劉邦,確實有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嫌疑,出身卑劣的劉邦,能夠建立如此豐功偉業實屬不易,而這一切也得益於他的慧眼識珠,識人用人之術了得,最終才能得以有一眾寵臣為他效命。

但是面對著眾多人拼命奪來的江山,劉邦為何能坐上皇位,他自然心中有數。 坐得了一時,但並不代表能坐得了一世

劉邦為了表彰當時功臣,都對他們一一進行了嘉獎,但這一切也是有前提的,當時立下赫赫戰功的韓信,就是因為居功自傲而被劉邦誅殺。

他之所以為王以及心狠手辣的性格,也密切相關。從小沒有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劉邦還有著一個極其自卑的內心,這樣的心理驅使下,即使成了大業,也難免會有排除異己的舉動。

那麼,樊噲到底做了什麼,會讓劉邦一定要在死前殺了他?

劉邦殺樊噲,就是為了確保劉家基業沒有危險

不知大家可否聽過白馬之約,話說在公元前的195年,劉邦特此召集諸多大臣,當即斬殺白馬,立下白馬誓約,就是為了想告誡那些有有二心的諸侯王,或者是那些意圖謀反的大臣。

當然也不能完全怪罪劉邦,當初天下統一,對於曾經一起奮戰的兄弟們,劉邦都給予了相當豐厚的獎賞,但永遠有人不知足,隨著時間的增長,產生的矛盾也越來越多,越是和平年代,往往也是勾心鬥角,內亂髮生最頻繁的時代。

本著寧可錯殺良將,也不放過一個的原則,劉邦善於用人,但他也同時喜歡聽從諫言,他有能力能夠駕馭的寵臣,在他死後不一定會聽令於他,不僅僅是對他自己,要是威脅到劉家後代子孫的安全,他都必將會傾其所有,臨終前將其剷除,

那場曠日持久的楚漢爭霸,劉邦之所以能打敗項羽,就是因為他那不顧兄弟情誼的毅然決然,甘願放得下身段,但同時也會為了顧全大局,犧牲該犧牲的一切。

樊噲之於劉邦,就相當於劉邦之於大漢

劉邦臨終前帶走樊噲,確實是因為樊噲勞苦功高,對於整個漢室功不可沒,劉邦看中樊噲,讓其為之所用,必然有其高明之處。

但只要劉邦一死,樊噲的作用和地位一下就得以彰顯,挾天子以令諸侯也不是不可能,當然劉邦也是出於如此考慮。

與其說擔心樊噲,還不如說擔心樊噲與呂后聯手,以後也讓當時的劉邦頭痛不已,當時的白馬誓約,或多或少有點限制呂氏家族的力量的意思,為了避免呂后干政,甚至立下了除劉姓以外的其他人,不得稱王的死規矩,如此強權霸道,必然是有其深深的擔憂與不安的。

何況當時的樊噲,最終娶了呂后的妹妹,有了這種關係,策反劉氏家族也是輕而易舉。劉邦疑心很重,當然也是因為劉氏家族的異軍突起 能成帝王將相之人,如若不是沾祖上的光,那概率別提有多小了。

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自古以來家族統治佔據絕對地位,留給普通人的機會少之又少,正是因為劉邦抓住了機遇,一舉奪得天下,沒有穩固的家族根基,劉氏家族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劉邦豈能不擔心?

常年對劉氏家族的未來保持深深的憂慮,作出這樣的抉擇和判斷也無可厚非。


大國布衣


我是史小二記,我來說一說!

樊噲和劉邦的關係是真的好……

第一,兩人乃同鄉,貧賤之交,一起鬼混。死黨吧?



第二,鴻門宴上,樊噲持劍盾撞倒營衛,闖入營帳。他的勇猛令項羽都不得不稱之為“壯士”。從虎口,解救下劉邦。算救命恩人吧?

第三,樊噲隨劉邦崛起於微末,一路忠心耿耿,鞍前馬後,衝鋒陷陣。司馬遷在《史記》中對他的戰功作了統計,如下:

跟隨劉邦作戰,斬首176,俘獲俘虜288人。而獨立作戰時,打垮敵軍7支,攻下城池5座,平6郡、52縣,擒獲丞相1人、將軍12人、三百石到兩千石將官11人。



肱股之臣吧?

第四,呂公膝下兩女。長女名呂雉,嫁給劉邦。次女呂嬃,便嫁給了樊噲。樊噲是劉邦的妹夫,一家人吧?

一邊有深厚友誼,一邊是妹夫。親上加親。所以,樊噲敢進諫。當時,劉邦病重,不想見人。鬱郁悶悶的,韓信、彭越等被殺,如今英布造反,怎不鬱悶?怎不萎靡不振?

故而,吩咐侍衛,不見任何人。群臣,如周勃、灌嬰等人都不敢貿然闖入。大家憂心忡忡之際,樊噲沒忍住,徑自推門而入,群臣跟隨。劉邦正枕著宦官,躺在床上。樊噲痛哭流涕勸導劉邦:

大王,我們一起從豐沛起兵,平定天下。何等壯哉啊!而如今天下安定,您又是何等疲憊。病重,又不接見我們討論國家大事,難道您只想和宦官訣別嗎?再說您還記得前朝的趙高作亂嗎?



潛臺詞——重新振作起來吧,我的王!

劉邦聽了,很高興。見群臣痛切期待,便從床上起身。

但是,這樣一個人,劉邦臨終前,卻想殺死他?殺救命恩人,想不到吧?的確是的。因為一個女人。

樊噲勸諫後,劉邦振作,領兵出征。剛打敗英布回長安。盧綰又叛變……沒辦法,劉邦只好遣派樊噲帶人前去討伐。樊噲走後,有人進讒言。劉邦實在是病重,有點老糊塗。便聽信了。



什麼讒言呢?《史記》記載:

噲欲以兵盡誅滅戚氏、趙王如意之屬

樊噲是呂雉的妹夫,兩人已經結黨。等劉邦去世,那麼樊噲將領人把戚夫人和趙王劉如意這幫人全部殺死。

殺戚夫人?殺劉如意?

劉邦一聽,勃然大怒。為什麼大怒?戚夫人好歹是自己喜歡的女人,劉如意更是“類己”。雖然沒當上太子。但劉邦憂心忡忡他的安全。聽信符璽御史趙堯的建議,讓周昌為趙國丞相,保全劉如意。



將來樊噲要殺害戚夫人母子,好……劉邦即刻命陳平帶著周勃,一起去找樊噲。在軍中,就地將樊噲斬首。

劉邦垂死掙扎,劉邦死了,呂雉輔佐新皇,呂雉狠毒……陳平想想就渾身顫抖,所以,並沒執行。反而折中,將樊噲押解到長安,由劉邦親自處理。

到長安時,劉邦早已逝世。呂雉又將樊噲釋放了。


史小二記


劉邦,大漢王朝的開國皇帝,樊噲,早年曾以屠狗為業,劉邦的老鄉。他後來有三個身份:皇后呂雉的妹夫、鴻門宴上的救命恩人,西漢大將軍及左丞相。

一、劉邦有三大功臣集團,樊噲處於最核心的豐沛集團

我們知道,劉邦以一介亭長,能在秦末亂世中崛起並開創漢室江山,不僅與他本人的能力相關,也跟他身邊的三大功臣群體息息相關。這三大功臣群體分別是:以豐沛(碭)人為主的豐沛集團、中途加入劉邦隊伍的張良陳平等人,異姓諸侯王如韓信英布等。

這三個群體之間的關係,就像滾雪球一樣,豐沛集團最核心,其次是半路加入的,最外面則是諸侯王。

其中,豐沛集團是跟劉邦一起鬧革命,比如樊噲、夏侯嬰、蕭何等,張良陳平則是半路加入革命,至於韓信、彭越、英布等,則是因為利益走到一起的聯盟。

當劉邦還是一介平民的時候,蕭何即“數以吏事護高祖。高祖為亭長,常佑之”。劉邦觸犯秦法,是夏侯嬰“坐高祖系歲餘,掠笞數百,終以是脫高祖”,主動為其開脫責任。

更關鍵的是,豐沛故人集團是劉邦起事的基本力量,當劉邦率領碭郡的部下兵臨沛縣城下時,其中一部分人與劉邦裡應外合,奪取了沛縣。

用今天的話來說,豐沛功臣集團是劉邦的基本盤,正是他們的凝聚力,無論成敗都始終跟隨,如蒯成侯周紲,沛人,最初以舍人從劉邦起事,“軍乍利乍不利,終無離上之心”,正是因為他們維持著隊伍的穩定,才使得劉邦散而復聚,屢敗而屢起。

豐沛功臣集團不僅赤膽忠心,而且打起仗來也不含糊,《史記》在樊噲傳中載其“先登”10次,“斬首”11次,因為戰功顯赫而“益爵”加官16次。此外,彭城慘敗後,劉邦士卒多逃散,夏侯嬰駕車載劉邦西走;曹參“圍取雍丘。王武反於外黃,程處反於燕,往擊盡破之”;灌嬰“從還,軍於雍丘”,擊敗叛將魏公申徒,與曹參會師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樊噲“還至滎陽,以將軍守廣武一歲”,與主力成抵角之勢,從而迅速將戰線穩定下來,為韓信的反擊和爭取英布等創造了條件。

劉邦作為反秦主力的地位確定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能人加入,其中包括平民出身的陳平、酈食其酈商兄弟、韓貴族後裔張良、秦故御史張蒼等,這部分人由於其突出的才能和戰功獲得了劉邦的認同和信任,並對其委以重任,言聽計從。

和這兩個群體不一樣的是異姓諸侯王集團,劉邦在楚漢戰爭期間,一共分封了7個異性諸侯王。他們是韓王信、趙王張耳、燕王臧荼、齊王韓信(後為楚王)、淮南王英布、長沙王吳芮。不過,劉邦分封他們並不是出於本心,而是在漢弱楚強的形勢下,為壯大自己力量,孤立項羽,廣泛交結同盟的結果。

二、劉邦殺功臣?錯,他打擊的重點是異姓諸侯王集團

在楚漢戰爭中,諸侯王們起到了極大的作用,然而,諸侯王在戰爭中形成了強大的實力,使得劉邦對他們忌憚不已。隨著戰爭的進展,劉邦與他們的矛盾也日益尖銳。公元前203年,楚軍圍困滎陽,事態危急時,韓信竟乘機請封齊王;次年,劉邦與韓信、彭越約定會擊項羽,韓、彭卻爽約,差點導致劉邦功敗垂成,最後不得不擴大三人封地。

雖然正處於亡楚的關鍵時刻,劉邦不 能發作,“當是之時,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顧力不能耳”,但在這以後,劉邦就暗下決心準備剷除異姓王了。

漢朝建立之初,劉邦就開始逐一收拾異姓諸侯王集團,最早是燕王臧荼,包括自己的女婿趙王張敖和有手足之情的故友燕王盧綰。

要麼帶軍隊出擊,要麼施以刑罰,僅僅用幾年時間就消滅了勢力強大的諸侯王集團。

相比之下,豐沛功臣集團日子卻過得很滋潤。

開國之初,“所封蕭曹故人所親愛,而所誅者皆生平所仇怨”,初置18侯中,豐沛碭地區的人員佔了11個,而餘下的幾乎全部與這三角地帶鄰近。

《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侯年表》中載147侯,籍貫在豐沛碭三地的51人,佔了1/3強,朝中重臣更是如此。

樊噲屬於最早一批跟隨劉邦的豐沛故人,曾經在戰場立下無數戰功,又在鴻門宴上救過劉邦性命,且還娶了呂后的妹妹呂嬃為妻,和劉邦算是連襟。

簡直是功臣中的功臣,核心中的核心。

這樣的人,為什麼也會被劉邦列入死亡名單呢?

三、功勞比天還大,關係比誰都親——劉邦為什麼要殺樊噲?

《史記·樊酈滕灌列傳》記載:噲以呂后女弟呂須為婦,生子伉,故其比諸將最親。

身兼功臣和親戚身份的樊噲,居然也被劉邦列為誅殺對象,這件事在《史記》中有明確記載,\t

其後盧綰反,高帝使噲以相國擊燕。是時高帝病甚,人有惡噲黨於呂氏,即上一日宮車晏駕,則噲欲以兵盡誅滅戚氏﹑趙王如意之屬。高帝聞之大怒,乃使陳平載絳侯代將,而即軍中斬噲。陳平畏呂后,執噲詣長安。至則高祖已崩,呂后釋噲,使復爵邑。

劉邦聽人打報告說,樊噲要在他死後誅殺所寵愛的戚氏和打算立為太子的趙王如意。他立刻決定派陳平和周勃去就地斬首樊噲——如果不是劉邦已經油盡燈枯,或者陳平堅決執行聖旨——樊噲早已經成為刀下亡魂。

那麼劉邦為何要殺樊噲呢?

前面說過,劉邦能做皇帝,有三大功臣集團基礎,在誅殺韓信彭越英布等異姓諸侯王之後,朝廷之中只剩下豐沛功臣集團和張良陳平等謀士為主的功臣集團。

劉邦晚年寵幸戚氏以後,想廢黜呂雉所生的太子劉盈,改立戚氏的兒子趙王,劉如意。

這件事上,劉邦本人的意願非常強烈,《史記·留侯世家》中記載:

上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大臣多諫爭,未能得堅決者也。呂后恐,不知所為。漢十二年,上從擊破布軍歸,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諫,不聽,因疾不視事。叔孫太傅稱說引古今,以死爭太子。上詳許之,猶欲易之。

但是,從朝廷角度來看,包括留侯張良在內的朝臣們,都持反對意見。劉邦最後沒辦法,只能裝病不見大臣。

尤其是在大敗英布之後,劉邦病得越厲害,越感到來日無多,就越想換太子,無論重臣怎麼勸諫都不聽,就有了商山四皓的出場,而劉邦在看到這四個老頭之後,與戚夫人說道:

我欲易之,彼四人輔之,羽翼已成,難動矣。呂后真而主矣。

但是,經驗豐富的劉邦在被迫放棄更換太子的念頭時,看到了一個更加可怕的徵兆:呂后家族實力無人能比。

一方面,更換太子一事上,他是絕對少數,幾乎所有有分量的大臣都支持呂后。

一方面,如果是太子劉盈繼位的話,必然會更加強化呂后家族的實力並危及劉氏江山。

可是這個時候,劉邦已經是風燭殘年,無論如何也沒法採取措施壓制呂后一黨,但他仍然是大權在握的皇帝,所以他聽到有人報告樊噲打算興兵作亂的消息後,並沒有去判斷是否真實。

而是直接下令將樊噲予以就地誅殺,完全不顧及此前的功勞,完全不顧及呂后的考慮。

此時的呂后,也不敢幹預,只能在悲傷中等待樊噲的命運落幕。

而陳平周勃一旦沾上樊噲的鮮血,以後再想投靠呂后也絕無可能。

可是,劉邦忘了一件很重要的事,他要死了。

他死後,就沒人聽他的了。

PS:

陳平周勃一起耍了小聰明,保下了樊噲的性命,討好了呂后,為自己在劉邦身後贏得一個不敗之地。

但人生真的那麼簡單嗎?

孝惠六年,樊噲卒,子伉代侯。伉代侯九歲,高後崩。大臣誅諸呂、呂須婘屬,因誅伉。

呂后死了後,周勃等人發動政變,誅滅諸呂,其中就包括樊噲的妻子和兒子。

樊噲不死,大概也是一樣的下場吧。


小奔說史


看過《楚漢傳奇》的人都知道,劉邦和樊噲的相識可謂是最早的,在劉邦還沒有發跡之前兩人就已經認識了。後來,樊噲又娶了呂后的妹妹呂嬃為妻,成了劉邦的連襟。



按理說,兩個人的關係如此親密無間,劉邦對樊噲應該是信任有佳才對。可是在劉邦生命中的最後時刻,卻下令要將樊噲就地處決,連辯解的機會都沒有留給樊噲,這是為何?我覺得原因有以下幾點:

劉邦疑心太重

劉邦在登基做皇帝之後,自己親口說過:“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我不如張良。鎮守後方、安撫百姓,給前方運送糧草,保證供應不斷,我不如蕭何。統兵百萬,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的豪傑,我能夠重用他們,這就是我之所以得到天下的原因。”



就是這麼三位被稱為“漢初三傑”的謀士,對劉邦奪取江山立下汗馬之勞的謀士,最終都是落得什麼結局?韓信因為懷疑有謀反的嫌疑被殺,記住是懷疑;蕭何在劉邦親征的時候,留守長安,為了打消劉邦的猜忌,也只能用請求賜良田、賜宅第的辦法;張良親眼目睹韓信、英布等功臣慘死的下場,最後只能雲遊天下。

立下汗馬功勞的漢初三傑尚且如此,更何況是樊噲那?劉邦最後決定殺樊噲,一點也不奇怪,正是劉邦多疑的性格使然。

樊噲立場沒選好

在劉邦執政的後期,呂后的勢力越來越大。劉邦覺得太子劉盈的性格太懦弱,害怕自己百年以後,劉盈會受呂后的擺佈。於是,劉邦就想立和戚夫人所生的兒子劉如意為太子。

可是,劉邦向大臣們表達了這個意思以後,發現絕大多數的大臣都持反對意見。劉邦心裡明白這是戚夫人母子勢力太弱,呂后勢力太大造成的。

所以,劉邦開始有意無意的加強戚夫人母子的力量,而刻意打壓呂后的勢力。所以,有人(可能是刻意安排的)狀告樊噲有意等劉邦駕崩之後,發兵消滅戚夫人母子。這還了得,劉邦哏都沒打,立馬命令陳平和周勃,去樊噲平叛的大軍之中,奪取樊噲的兵權,並將樊噲就地斬殺。

樊噲性格太直

秦末農民起義軍風起雲湧的時候,起義軍領袖楚王曾立下規矩,誰先入關中,就推舉誰是天下之主。劉邦利用項羽和秦軍主力在河北決戰之際,趁虛而入攻佔咸陽。

劉邦進入秦朝的宮殿之後,心情就別提多高興了,天天是到處享樂,將楚王的約定當真了。手下的大臣都不敢進去勸阻,樊噲不管這個,直接闖入宮殿,將劉邦從宮中糾了出來。大臣們趁機勸諫,分析形勢,頭腦清醒過來的劉邦,這才做出將宮殿封存,然後移軍灞上的決定。

劉邦到了晚年,身體大不如前,經常生病。劉邦也知道大限將至,於是抓緊時間享樂。在養病期間不理朝政,除了身邊伺候的太監,大臣們想見劉邦是不可能的事。樊噲見此場景,沒有直接進去把劉邦糾出來,而是直接闖進劉邦的後宮,當面指責劉邦,難當皇上忘了前朝太監趙高作亂的事了嗎?劉邦聽後渾身打了一個激靈,這才去前朝面見大臣。

雖然樊噲所行的事,都是對劉邦有幫助的,但是忠言逆耳呀。劉邦高興的時候啥事沒有,不高興的時候就想起樊噲的以下犯上了。

總結

伴君如伴虎,時常在皇帝身邊晃悠,不知道哪一點就得罪皇帝了,隨便找個理由就能將樊噲處決了,而且沒有那麼多的為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