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歆藝,99塊錢的鞋,你計較什麼?

如果有機會可以回到過去,重活一次,你願意回去嗎?”


女星張歆藝的答案是:“我不願意。”



她說小時候太苦:上中學時還在穿爸爸的鞋,沒有屬於自己的牛仔褲,衣服都是媽媽拆了舊毛衣織的……



更讓她難過的是,有一次,媽媽承諾“只要你考到班級多少名,就給你買一雙白球鞋”。



她從沒那麼用功地讀過書,可是,當她的名次遠超媽媽定下的目標時,媽媽卻食言了。



張歆藝說,那時候她就立誓,以後要給自己買很多很多白球鞋 / 《做家務的男人》



她知道,那時候家裡沒錢。



可是,99塊的白球鞋,還是成了她成長中抹不去的執念。



長大後,她瘋狂給自己買了無數雙白球鞋,只為了彌補當年的失望。



許多網友留下了“感同身受”的評論:



被父母“放鴿子”,太常見,也太難以釋懷。



明知很難做到,還要輕易許諾,許諾又不兌現,給孩子帶來的傷害,絕非一句“情有可原”,就能輕輕放過。





01

“你要理解大人的難處”



有些事情,理解是一回事,看開又是另一回事。

新快報的調查中,有95%的孩子都覺得,自己的父母經常食言:

工作忙、沒時間、沒放在心上、本就是開個玩笑……

父母們總有各種各樣的藉口,推翻自己許下的承諾。

可不公平的是,大人的難處輕易就能被體諒,孩子的感受,卻被下意識地忽視。

一位小學生在日記裡提到父親:

“爸爸是個程序員,經常加班。本來說好了一起去海洋館,可是爸爸又要上班了。”

一次又一次失望後,他寫道:“再不陪我玩,我就長大了。”

“再不陪我玩,我就長大了!”/ 微博@IT程序猿

不少網友看著日記,感慨父親的不容易:

既要賺錢養家,又要陪伴孩子,食言也是身不由己。

少有人注意到,父親一再承諾、一再做不到時,孩子的失落和無奈。

在大人眼中,孩子的煩惱總是過於簡單。

即使這會兒不開心,好好哄一鬨,也很快就能“雨過天晴”,

孩子的感受,成了一件可以“日後彌補”的事。

一位博主回憶童年:父母答應第二天去給自己買東西,結果家裡來了客人。

客人一坐就是一整天,自己的心願完全泡湯。

這麼多年過去,再想起這件事,他還是會覺得委屈。

如果表現出不高興,還會被罵不懂事 / 微博


《親密關係》裡有一句話:

“每當家長們以各種各樣的理由爽約時,孩子在乎的從不是理由,而是結果。”

做不到,可以不承諾。苦衷,不該是任意違背約定的理由。

以“難處”為自己開脫,可能會讓孩子承受更多傷害。

02

父母爽約,比你想象得更可怕



孩子的世界裡,父母常常是無所不能的完美存在。



有人調查詢問孩子們最崇拜的榜樣是誰,小學組和中學組裡,絕大多數人都把“父母”排在了第一位。



但期待越高,希望落空時受到的傷害,也越深。



一位網友回憶,小時候學校舉辦節目,需要穿白襯衣才能參加。



他向父母提出要求,兩人爽快地答應。



沒想到,到了買單的時候,父母不約而同地變卦了。



那次表演,他只能臨時借同學的衣服穿。



在敏感的年紀,承受的這份失望和窘迫,是最親的人給的。



後來,爸媽又為他買回了白襯衫。



他卻覺得已經沒有必要:“我再也不穿了。”

遲來的,沒有用了 / 微博

蔣方舟說,孩子世界的比例和大人是不一樣的。



在孩子的世界中,父母隨意的一句話,都可能被孩子放大,一直記在心裡。





一些父母不以為意:



“他們還小,長大就懂了。”



可正如《四重奏》裡的那句臺詞:“比悲傷更悲傷的是,空歡喜。”



負面情緒埋在心底,沒有及時的溝通疏導,在往後的日子裡,就會不斷生根發芽。



有的人用激烈的方式對抗:



“你不帶我出去玩,那我自己去。”



因為父母沒兌現承諾,14歲男孩逃課獨自爬泰山 / 微博



有人從此失去努力學習的動力:

讀者留言

有人不再信任父母:

“不管媽媽許諾時多麼的信誓旦旦,我都會忍不住一遍遍確認。”



“我寧願相信陌生人都不會相信我爸。”





還有的人如張歆藝那樣,因為兒時父母一次次的“空頭支票”,在成年後的報復性消費,填補內心的匱乏感。



沒有任何哪種信任,經得起肆意揮霍。



更可怕的是,父母輕視承諾,孩子也很容易學著耍賴。



《武林外傳》中,莫小貝逃課不想上學,佟湘玉承諾,只要她能在三天之內賺夠三兩銀子,就不再限制她。





佟湘玉以為小貝不可能做到,從一開始就沒打算真的兌現承諾。



不料,小貝想了很多辦法,一天就賺到八錢銀子。



眼看著小貝就要勝利,佟湘玉和夥計一起裝病騙走了小貝的錢。



她“耍無賴”的這一套,小貝立刻學會。



小貝用銀耳代替燕窩,粉絲冒充魚翅,通過出售“假冒偽劣”的方式增加利潤。





千萬別低估孩子。



他們懂得的,比父母想象得多。



你總讓孩子失望,孩子就會對你死心 / 讀者留言



父母的每一次敷衍、搪塞、欺騙,都是真真實實紮在心裡的刀子。



父母的一言一行,不論對錯,都可能被他們在日後模仿、重複。





03

一流父母,靠“以身作則”



教育因人而異,沒有標準的模板。



但有一些共性的準則,是相通的、不可輕易打破的。



  • 說到做到



社長看到過這樣一條讀者的評論:



中考的時候爸爸答應他,如果有一科能達到A+,就獎勵40元,兩科A+就翻倍,獎勵80元,三科160元……以此類推,逐漸翻倍。



後來,他成了全班唯一一個六科都拿到A+的學生。

最後,爸爸爽快地付給他1280元。

那個時候,他的爸爸一個月工資只有1000出頭。

金錢的獎勵可能只是短暫的快樂。

父母履行承諾,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信任,則是培養孩子長期的安全感。

  • 別輕易許諾

有一個小故事,爸爸和兒子解釋,什麼是聰明和守信:

“如果你答應把自己全部的錢都送給別人,就要一分不少的地給他,這是守信。”



什麼是聰明?爸爸回答,就是不要輕易答應別人這樣做。



父母和孩子之間亦然。



說到的,一定做到。做不到的,不必誇下海口,更別打腫臉充胖子。



李嫣給爸爸李亞鵬寫信,希望他戒菸。



李亞鵬哪怕很感動,也沒敢輕易保證,只說:“在不遠的將來。”





不是敷衍,而是重視。



別輕易許下諾言,因為孩子敏感又單純,他們會當真。



  • 知錯就改

教育這條路上,走彎路、犯錯並不可怕。

可怕的是,犯了錯,不承認,繼續敷衍:

“行了,都過去了。”

“小孩子,睡一覺,轉眼就忘。”

《小歡喜》裡有一個讓人感動的情節,季楊楊的爸爸,忙於事業,一直忽略兒子的感受。



他管兒子,兒子不服:“從小到大你都沒管過我,憑什麼這個時候讓我聽你的?”

後來,他拉下臉面,在一群人面前,給兒子真誠道歉。



一向叛逆的季楊楊,聽完後,把毛巾蓋在臉上,流下了眼淚。





有的時候,孩子想要的不是姍姍來遲的物質補償、幾句好聽的話的敷衍。

而是想要,父母們能認識到錯誤。

說到底,重視承諾也好、知錯認錯也罷,孩子是需要父母把自己當成一個“大人”平等視之。

父母或許有苦衷、有無奈,或許是真的忘了、真做不到。

但是,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有必要得到公平的對待、合理的解釋。

糊弄孩子,永遠是愚蠢的行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