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中国“反特片”​羊城暗哨 跟踪追击 堪称不朽神话 (中)

聚焦新中国“反特片”​羊城暗哨 跟踪追击 堪称不朽神话 (中)

著名导演卢珏

1956年,从香港返回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已经 4 年的卢珏,在配合沈浮完成由赵丹主演的《李时珍》后,文学部主任鲁韧推荐给卢珏一个由广东著名作家陈残云创作的《羊城暗哨》,副厂长张骏祥也十分看好这个情节设置惊险、线索清晰有层次的本子。然而,这样一部很有看点的反特片类型,对于卢珏来说,却并不对他的胃口,当时,意气风发的卢珏满心希望想拍出自己推崇备至的意大利的《罗马十一点钟》或者《偷自行车的人》那样“新现实主义”风格的影片。主要是出于剧本是描写了发生在广州的故事,又由于南方没有设置电影制片厂,再加上卢珏本人是广东顺德人,在极不情愿地被动心态之下,卢珏接受了这个拍摄任务。

聚焦新中国“反特片”​羊城暗哨 跟踪追击 堪称不朽神话 (中)

卢珏与夏衍

来到广州准备前期筹备拍摄时,故园巨变,今非昔比,面对家乡无形产生一种自然而然的亲和力,卢珏渐渐改变了初来时的不快情绪。由于作为“祖国南大门”之称的广州靠近港澳,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时常受到境外派遣敌特的威胁干扰和蓄意破坏。有一次,卢珏等人在广州市公安局的安排下,参观了一个装满炸弹的库房,满满一屋子没有爆炸的炸弹,全是特务安放在不同地点被神勇的公安人员破获的。卢珏的心一下子感到了强烈地震撼,他完完全全地抛开了在此之前自认极不应该的工作意念,全身心地投入到平生第一部反特片的创作状态当中。苏联片《侦察员的功勋》、《 306 号案件》、美国片《卡萨布兰卡》 [即《北非谍影》] 和希区柯克众多的悬念电影,以及苏联的惊险小说《红色保险箱》、《靶场上的秘密》,都成为卢珏的参考对象。有关反特片中情节处理的三个 S 元素:“悬念、意外、满足”在卢珏的脑海里幻化成一个个情节发展的影像。经过必要的专业常识和强化补课,第一次独立执导故事影片的卢珏,成竹在胸地心里有数了。


聚焦新中国“反特片”​羊城暗哨 跟踪追击 堪称不朽神话 (中)

对于陈残云,卢珏早在香港时就与他相识,而对于陈残云所创作的这个根据“广州第一大案”的真实案件和另一个公安卧底抓特务的剧本,卢珏感觉如果一味照搬和拘泥于真实案件,其情节的表现和发展并不精彩,还可以在原基础上进行更为复杂的细化和虚构,以更好地符合和加强反特惊险片的戏剧冲突。在陈残云和广东省文化厅领导以及广州市公安局长让卢珏放心按照电影艺术进行大胆修改的情况下,卢珏对主人公王炼的打入敌特内部增设了符合人物特色的戏份,另外,他还把敌特头子梅姨由原剧本的马老板延伸到不被人察觉的女佣刘妈身上,并且连特务内部的马老板和八姑都不知道的情况下,给人造成情节线索扑朔迷离、出人意料的良好效果。

聚焦新中国“反特片”​羊城暗哨 跟踪追击 堪称不朽神话 (中)

在影片中,有关公安侦察员王炼打入敌特内部与女特务八姑伪装夫妻、女方以美色引诱的情节处理方面,国家有关部门对于在文学、电影、戏剧中的直接描写,还是一个有意回避的禁区。虽然在真实事例中,我方派遣的特工打入对方阵营进行有计划的活动,为了获取有价值的情报,是可以与对方所谓“美人计”、“美男计”发生肉体关系的,以男女间正常的七情六欲,来消除由此可能会带来试探性的破绽。但是,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下的文艺作品样式,国家则有明文规定,决不允许这样直白表现,特别是像《羊城暗哨》这样的影片,如果加以表现,就会落下有损于公安人员正面形象的罪名。所以,面对这一按照情节发展又不可回避的难题,卢珏想出妙招,因为剧中的王炼和八姑都不知道家中保姆刘妈的真实身份,出于互相警惕和提防为由,让王炼有意借口躲避开八姑的几番挑逗,即有所连带,又刻意回避。本来,实施“美人计”是反特片比较惯用、通用和常见的表现手法,如果在国外,这样的情节完全可以重点加强,突出卖点,增加感官刺激,然而,国情有别,有些可以制造噱头的场景也只能忍痛割爱。故此,卢珏煞费苦心地既表现情节的必要段落,又没有逾越“雷池”半步,银幕上虽然八姑使出浑身解数,3次卖弄风情,王炼则在导演幕后“指挥若定”之下,处处沉着冷静,以柔克刚,扮演王炼的冯喆和扮演八姑的狄梵,两个演技派演员的动作与表情,台词与表演,围绕着这幕“有情无色”的重场戏,做足了戏份。

聚焦新中国“反特片”​羊城暗哨 跟踪追击 堪称不朽神话 (中)

一部《羊城暗哨》,开启了新中国电影反特片成功的大门,虽然在此之前曾经出现过一些反特类型的影片,但真正做到具备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三者完美的结合,《羊城暗哨》无疑是开了头彩。影片中典型的南国风情,地道的人文景观,不但乡土气息夹裹着惊险紧张的气氛扑面而来,而且影片步步相关、一环套一环的情节设置,都深深吸引观众屏声静气、全神贯注地密切关注整部影片事态的发展。海珠桥、越秀山、黄花岗、永汉路、北京路、爱群大厦,典型的过街骑楼、树影摇曳的芭蕉林和荔枝丛,还有顺风传扬的正宗粤剧唱腔,凡是广州应有的景物都尽收眼底,其鲜明的风格由此可见一斑。第二年亮相的《羊城暗哨》,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好评和由衷喜爱。报端评介该片为“新中国第一部最具独特创造,为以后社会主义侦破片开辟新路的示范性影片”,电影界也发文赞誉为“不朽的时代佳作”。《羊城暗哨》作为先期投放输送到国外放映的国产影片,曾经被数十个国家称为“中式希 [希区柯克] 派的杰作”。


聚焦新中国“反特片”​羊城暗哨 跟踪追击 堪称不朽神话 (中)

被电影界称之为“学者型导演”的卢珏厚积薄发,一炮打响,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在后来调往珠江电影制片厂后,不但因为工作关系与广州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还在 1962 年再度重拳出击,执导了另外一部同样是载誉影坛的反特力作 ——《跟踪追击》。


聚焦新中国“反特片”​羊城暗哨 跟踪追击 堪称不朽神话 (中)

产生于民间创作的反特片《跟踪追击》,其最早的剧本来自于广州市公安局办公室的两个秘书,同样是受到“大跃进”运动的直接影响,当时,提出的政治口号是“人人提笔,人人参战”,再加上台湾一直派遣特务想在广州制造爆炸,所以,源自于大形势下的《跟踪追击》应运而生。针对这一群众积极参与创作的应景之作,无论是广州市公安局,还是珠江电影制片厂,都相当重视。但鉴于业余作者的惯有通病,剧本的主题尚好,但文学基础较差,距离拍摄电影的要求更是差之千里。由于有《羊城暗哨》在前的成功先例,洪猷厂长一心想让卢珏接这个“出战牌”。于是,卢珏欣然出山,挑选出担任本片主角的林岚,联合两位业余作者,共同组合修改剧本的编剧组,把原来的剧本给七上八下地翻改了十多次,增进情节主线,加深矛盾冲突,制造惊险场景,强化戏剧效果,前后竟然花费了一年多时间,最后以“朱向群、安忠民”的化名,署名编剧,为“珠江电影制片厂一心向着群众,公安战士无限忠于人民”之意,于 1961 年中旬正式在广州实地开拍。


聚焦新中国“反特片”​羊城暗哨 跟踪追击 堪称不朽神话 (中)

聚焦新中国“反特片”​羊城暗哨 跟踪追击 堪称不朽神话 (中)

影片的主线虽然是以台湾特务欲想在广州制造爆炸案为蓝本,但真实的刑事案件,由于是单一的线索,所以,并没有复杂的情节,如果单纯地照搬照抄,肯定是平铺直叙,没有更大的亮点。但影片又不能使用太多、太直接的公安破案过程,因为这牵扯着内部保密制度,许多具体的破案程序是不能公开暴露的。如何使剧情好看,怎样让情节曲折,卢珏又是下了一番苦功。在时下政府倡导的风气下,走群众路线,不能单枪匹马地突出孤胆英雄,所以,《跟踪追击》的总体设想与当初的《羊城暗哨》并不一致,在处理由史进扮演的台湾派遣特务钱家仁与红冰扮演潜藏广州的女特务徐英暗中接头的情节,既要有表现又需回避的男女关系,刻意安插用保姆刘嫂的眼光,发现他们的蠢蠢欲动,来表现出广大人民群众雪亮的眼睛。至于影片通过虚构的以“玩具小汽车”为破案突破口,层层追查,最后破获敌特欲想炸毁发电站的阴谋,也是重点依靠群众,塑造了何老师、德叔、德婶、小蔡、保姆刘嫂、居委会主任等不同职业、不同身份与之相关联的广大群众代表,以很好地突出和表现“走群众路线”的主题。


聚焦新中国“反特片”​羊城暗哨 跟踪追击 堪称不朽神话 (中)

《跟踪追击》放映后,由于继承了《羊城暗哨》的成功经验,具备了故事充满悬念扣人心弦、突出广州地域风情、人物形象塑造和刻画生动鲜活的显著特点,而赢得了广大观众的钟爱,并与《羊城暗哨》、《秘密图纸》一起,被誉为新中国17年3部最有成就和代表性的经典反特片。值得庆幸的是,卢珏一人就占据了2部,这对于如今已经89岁高龄(卢导于2014年10月去世)的老人来说,是他从艺一生所感到的无上自豪、骄傲和荣光。


聚焦新中国“反特片”​羊城暗哨 跟踪追击 堪称不朽神话 (中)

卢珏与儿子合影

只是令卢珏深感可惜和遗憾的是,由于不久后“文革”运动的来临,这位擅长执导反特片的一代名导,本该再次拍摄根据真实案例编写的破获9股武装特务登陆进行破坏活动的另一部反特片的计划,被迫搁浅。

未完待续!

写于2008年

作者:刘澍,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人。《大众电影》特约记者与专栏撰稿人。酷爱电影和文学新闻写作,多年钻研中国电影发展史,撰写大量专题论文,曾陆续在国家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文章逾百篇。独立出版多部电影专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